第44章 為什麽有時候你應該跟著感覺走

想得太多

從前有一隻很聰明的蜈蚣,它從一個桌角看到另外一張桌子上放著一小塊糖。像以往一樣,它又聰明地思考著應該是從左麵還是右麵的桌腿爬過去,到另外一張桌子時是從左麵還是從右麵的桌腿爬上去。接著它又思考先邁哪隻腳最合適,剩下的腳以什麽順序跟上等等。它采用了數學方法,計算了所有的可能性,然後選出了最好的方案。最後它終於邁出了第一步,它沒能到達終點,因為它餓死在路上了。

1999年的英國高爾夫球公開賽上,讓·範德維德發揮得非常好,他帶著三杆的領先優勢到了最後一洞。他本可以毫無壓力地再出兩杆,最後肯定會贏,簡直輕而易舉!成為世界冠軍就是幾分鍾的事情,隻要保守地擊球就沒有問題。但當範德維德揮動球杆時,他的額頭開始冒汗,他像個新手一樣擊了球,球被打進了灌木叢—距離洞口幾乎有20米遠。範德維德變得更加緊張,接下來的幾杆也沒能打好,他先把球打進了齊膝的草地裏,接著又打進水裏,最後打進了沙子裏。他的身體動作突然開始像個初學者—最後他終於將球打到了球洞附近的草地上,然後—在7次嚐試之後—將球打入洞裏。範德維德輸掉了英國公開賽,這是他事業的暫時終結點。

喬納·萊勒在他的著作《為什麽大猩猩比專家高明:如何讓大腦幫你做出正確的選擇》(Howwedecide)中描述了“想得太多”的危險。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消費雜誌《消費者報告》請有經驗的品嚐家測評了45種不同的草莓醬。幾年之後,心理學家蒂莫西·威爾遜和他的兩組學生也一起品嚐了這45種草莓醬,他讓第二組的學生比第一組的多填寫一份調查問卷,這份問卷要求學生將其評分的原因進行詳細的闡述,這樣一來生成的草莓醬排名順序和之前專家測評的結果完全不同,一些最好的品牌得了較差的分數。

結論:如果人們想得太多的話,就會阻礙了大腦中感性的智慧。這聽上去很奇怪,但實際卻是如此,因為感性和清晰的理性思維一樣也是由大腦產生的。感性對於理性來說,隻是信息加工的另外一種方式—是一種更為原始的方式,但卻不一定比理性思維差,反而經常會比理性思維更好。

這時有人會問:什麽時候人要理性思考?什麽時候要“跟著感覺走”?我們有個簡單的法則:如果是很熟練,尤其是已自動掌握的能力(例如蜈蚣、範德維德),或者是我們已經回答了上千次的問題(沃倫·巴菲特將這種情況稱之為“能力圈”,那最好不要去思考,思考會將直覺可以找到的解決方案不必要地破壞掉,這同樣也適用於從我們石器時代的祖先就決定下來的事情:對食物的感覺、對朋友的選擇或者是誰可以信任的問題。對這類事情我們可以用比理性思考明顯更好的情緒激發來處理,相反對於複雜的情況,對於人類進化史上還未有過的情況(比如投資決定),那麽理性的思考是對你有幫助的,這時邏輯就要比直覺更有用。

數學教授巴裏·馬祖爾曾講過一個故事:“幾年以前,我曾考慮是否搬到哈佛大學裏居住,我不停地纏著我的朋友們問他們這個問題。最後有一個人說,‘你是決策學理論的專家,也許你應該列出一個優缺點的清單,進行評估並計算出預期的益處。’我連想都沒想就脫口而出,‘拜托,我在和你說很嚴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