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為什麽危機很少會是機會
“沒有殺死我”謬誤
我10年前剛認識桑德拉的時候,她是個盡情享受生活的人,迷人、聰明又年輕。和她相比,任何理論說教都顯得黯淡無光。她後來嫁給了一位會計師—當然後來發生的事情跟這一職業本身沒有關係。兩年之後,桑德拉患上第五類乳腺癌,也就是最嚴重的那一種。在她化療期間老公出軌,桑德拉便得了抑鬱症,之後她每做一份工作都不會超過6個月。如今的她和之前相比,就是個可憐的影子。前不久我去拜訪她—她已經離婚,一個人生活,她說:“我那時徘徊在死亡邊緣,但你知道嗎,既然它沒能打敗我,就會使我變得更強大。”我還從未聽過如此錯誤的想法。
馬丁是一位企業家。他生產筆記本電腦包。在他的公司成立5年之後,突然出現了一個競爭對手,搶走了他的顧客。他們的產品相似,但競爭對手的營銷策略更勝一籌。馬丁不得不辭退了幾乎所有的員工,銀行也撤銷了對公司的信用貸款,他隻能通過私人負債來支付到期的利息。企業幾近破產。現在馬丁的企業恢複到了危機之前的狀況,他說:“我們學到了很多,現在從危機中走了出來,變得更加強大。”從危機中變得更加強大?
“那些未能殺死我的,將使我更堅強。”這句話是尼采說的,但這個道理是錯誤的。一次危機不會使公司變強,而是會削弱它:損失了客戶,媒體給出負麵評價,最優秀的員工離開,庫存上升而現金減少,銀行信用擔保額提高。但我們卻打算從這裏看到積極的一麵。
這一錯覺是如何產生的呢?請你試著從概率的角度思考,也就是去思考可能性。人們挺過了一次危機,其實憑的僅僅是運氣。假設在一次經濟危機發生時,人們列出1000個電腦包供應商,並追蹤他們的經營結果。那麽統計數據分布會是怎樣的呢?大多數都會破產,有一些會保持原有狀況,隻有很少幾個供應商的生意會變得更好。挺過來的人覺得是在危機中變得強大,但這隻是表麵上的錯覺。從整體上來看,危機就是危機,不是什麽強化過程。人們隻是很容易忘記在危機中還會走向失敗(或者說可能走向失敗)。
我有一個朋友發生了摩托車事故。這一事故把他變得更強大了嗎?他認識到了騎摩托車的危險,並把自己的摩托車賣掉。這麽做是對的,但其實看一看統計數據就可以知道騎摩托車的危險,他本來就不必經曆一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情況。很多人都說:“危機對我是有幫助的,我現在的生活完全改變了。”這能讓人理解,但生活的改變(更少壓力、更少對金錢的追求、履行責任等等)其實在危機發生前就可以實現。通過一次事故、一場大病或一次崩潰而獲得認識是最悲慘—恕我直言—最愚蠢的方式。如果新的生活方式在今天顯得有意義,那麽在之前也應該是有意義的,我們當時沒有意識到?那隻能說是之前懶於思考或者意誌不堅定。
認為糟糕的事情可以帶給我們益處是種錯覺。一場大病,也許是種經曆,會給身體留下痕跡,但身體不會比生病之前更健康;一次事故或一次崩潰也是同樣的道理。有多少士兵在戰爭結束後變得比之前更強大?如果經曆了福島海嘯或卡特裏娜颶風,人們會在未來變得更強?人們有了這種經曆之後,與其安慰自己這可以帶來益處,還不如讓自己搬離危險區。
結論:如果一位總裁宣布,其公司從危機中變得更強大,那這意味著要更謹慎地看待這家公司的經營狀況。實際情況可能和他說的正相反。至於桑德拉,我讓她繼續沉浸在她自己的錯覺中,這種錯覺會讓她覺得她的生活比實際看來的美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