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為什麽我們感受不到未知的事物

放血效應

一個男人被送到醫生那裏治病。醫生切開了他的動脈,大約有半升的血噴出,那個男人陷入昏迷。第二天醫生又給他放了5次血,在第3次的時候血已經不能噴出,於是醫生將一個充滿熱氣的玻璃燒瓶放在傷口上,利用杯內和外界的空氣壓力差將血吸了出來。於是這個男人身上留下6道傷口,半死不活地躺在床上,然後醫生將醫蛭放在傷口處,醫蛭慢慢地吸血,當它們身體鼓到快被血撐爆時,醫生再換上新的饑餓的醫蛭。就這樣治療3個月後病人出院—當然前提是病人還活著。

直到19世紀這種治療方式都是很常見的。這一放血療法基於身體的“體液學說”。根據這種學說,所有的疾病都源於四種體液的不平衡—黃膽汁、黑膽汁、黏液和血液,而像痤瘡、哮喘、糖尿病、癲癇、瘟疫、腦出血、結核病以及其他上百種疾病都是由於體內血液過多造成的,所以要放血治療。僅在19世紀30年代法國就用了4000多萬隻醫蛭。這種體液學說統治了醫學界2000多年,幾乎沒有任何一種科學理論可以存在如此長的時間,何況這完全是荒誕無稽的學說,大多數病人被證明如果沒有接受放血治療身體會更好—而且醫生們對這一點也毫不隱瞞。

存在2000多年之久的醫學界的主導學說以錯誤的理論為基礎。為什麽會這樣呢?這聽上去讓人不敢相信,但對於所有擁有完整體係的理論,比如關於人類的、證券交易的、戰爭、城市、生態係統、企業的等等,體液學說是其中一個典型例子:我們不是在一種理論被證明錯誤時放棄它,而是在有更好的理論出現時才放棄它。這不是明智的做法,但這也絕不稀奇。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放血效應”。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同時做兩份工作,有兩處居住地或處於兩段關係之中,但我們從來不會處在兩個觀點之間。如果我們放棄一個觀點,就會馬上接受另一個新的觀點。觀點隻有“對”和“錯”,有意識的無知—即還不知道的“認識”—在我們的感覺世界裏是不存在的。我們不知道無知是什麽感覺,所以比起承認自身的無知,我們更擅長虛構理論。科學史專家托馬斯·庫恩最先注意到了這一點:理論的衰敗從來都不是因為自身的錯誤,而是因為有另一種更好的理論出現。

那為什麽這種現象很糟糕?因為更好的理論往往是不存在的。美國人幾十年來視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為半個上帝。2008年金融市場崩潰後,格林斯潘進行了自我批評,在美國眾議院監督委員會上,他坦白地說:“我的整個理論體係崩潰了。”委員會主席問他:“這就是說你意識到你的世界觀、你的思維模式是錯誤的?”“是的。”格林斯潘回答。他這裏指的是通過貨幣供應量來調控經濟的理論。盡管如此,西方政府直到今天仍堅持這一理論—不顧在債務、證券交易、生活標準以及通貨膨脹方麵的種種後果。這僅僅是因為沒有其他理論出現—典型的“放血效應”。

“放血效應”對私人生活也會有影響。如果你不想在精神上被“放血”的話,就請你定期地檢查你的投資策略、生活理念和你對他人的看法。如果事實和你的觀點不符,那麽請你立刻放棄你的觀點。而且更重要的是,你不要去等待一種“更好”的理論的出現,這很有可能要花上2000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