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我們為什麽要愛經曆痛苦才得到的事物

勞力辯證現象

約翰是一名美國空軍士兵,剛剛通過跳傘測試。他列隊等著收到自己期盼已久的降落傘形別針。最後他的上司以挑釁姿態站在他麵前,將別針放到他胸前並猛擊一拳,結果別針紮進了約翰的身體。從此以後,約翰一有機會就解開襯衣的扣子,展示那小小的傷疤。幾十年之後,那枚別針被裱上框,掛在他臥室的牆上。

馬可自己動手修好了一輛生鏽的哈雷戴維森摩托車,自此他所有的周末和假期時間都花在保養這台摩托車上,這使他的婚姻走到了危機邊緣,這完全是不值得的,但最後這輛摩托車總算是煥然一新。兩年之後,馬可急需用錢,他想把這輛哈雷賣掉,但他的出價和實際行情相差太遠,即使有個感興趣的買家給出市場價的兩倍,馬可仍沒有賣。約翰和馬可便是“勞力辯證現象”的受害者。這一現象是說,你在一件事上投入了很多精力,便會對其結果期望過高。約翰因為降落傘形別針而承受了身體上的痛苦,便賦予了這個別針高於其他獎章的價值;馬可因為修複哈雷花了大量時間,甚至差點犧牲自己的婚姻,所以他把這台摩托車的價值估計得過高,以至於永遠也賣不出去。

“勞力辯證現象”是所謂認知不諧調的一種特殊情況。一枚簡單的別針使自己的胸口留下傷疤本來是可笑的,約翰的大腦為這種可笑作了調適,也就是把別針的價值提高,把它從普通的事物美化成貌似神聖的東西。這都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的,而且很難人為地進行幹預。

團體組織會利用這種“勞力辯證現象”來團結其成員。例如一些組織的入會程序:少年團夥和學生幫派在申請人通過很惡心很暴力的測試之後,才會讓其加入。研究顯示:這一“入門測試”越殘酷,申請人形成的自豪感就越強。所以連商學院也會利用“勞力辯證”的效果—讓學生們無休止地忙碌,有時甚至精疲力竭,而且不管布置的作業是有用還是愚蠢。當學生終於獲得了商學院學位時,就會把它看作事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為他們為此付出了很多。

“勞力辯證現象”的緩和形式是所謂的“宜家效應”。我們有時候會認為自己動手組裝的家具比設計師設計的昂貴作品更有價值。還有自己織的襪子,把它像從H&M(來自瑞典的服飾零售商)買的襪子那樣扔掉對我們來說並不容易,即使它已經磨損甚至過時。那些花一周時間製定一項策略的經理們,不會對策略進行過多的批判。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於設計師、廣告詞作者和產品開發者,他們也花了大量時間來思考自己的創作。

在20世紀50年代,市場上出現了便捷的蛋糕粉,製造商認為這肯定能賺錢。但萬萬沒想到的是家庭主婦們不喜歡這種蛋糕粉,因為對她們來說太簡單了。直到製造商把配製方法變得稍微複雜—包裝上說明要打一個雞蛋進去—家庭主婦們才又找回自我價值感,她們才開始重視這一便捷食品。

誰了解了“勞力辯證現象”,便可以強迫自己更加清醒。你可以試一試:即使你在一件事上花費了很多時間,下了很多功夫,也要保持一定距離去看待其結果,它僅僅是一個結果。你用5年時間完成的小說沒有引起出版社的興趣:也許它並不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拿到你認為必須獲得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之後,你覺得值得去推薦給別人嗎?還有你已經苦苦追求多年的女人,她真的比纏著你不放的女人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