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智力差異(2)

場獨立性與場依存性的概念最早是由威特金提出的。在二次大戰期間,威特金為了研究飛行員怎樣依據身體內部的線索和外部儀表的線索調整身體的位置,專門設計了一種可以傾斜的座艙,艙內置一把可以調節位置的座椅,要求被試當座艙傾斜時調節座椅,使身體保持與水平垂直。威特金發現,有些被試主要利用外部儀表的線索來調節座椅;另一些人則主要利用自身內部的線索。威特金稱前一種人的知覺方式為場依存方式,後一種人的知覺方式為場獨立方式。以後的研究表明,場依存性與場獨立性是兩種普遍存在的認知方式。具有場依存方式的人,對客觀事物的判斷常以外部的線索為依據。具有場獨立方式的人則常以自己內部的線索(經驗、價值觀等)為依據。前者的認知活動易受周圍背景的影響,尤其是受權威人物的影響,往往不易獨立地對事物作出判斷,而是人雲亦雲;後者的信息加工不易受外來因素的影響和幹擾,能在更抽象的水平和分析的水平上進行,從而獨立地對事物作出判斷。場依存性的人的行為是以社會定向的,社會敏感性強,對他人有興趣,愛好社交活動;場獨立性的人的行為是非社會定向的,社會敏感性差,不善於社交,關心抽象的概念和理論,喜歡獨處。

2.思考型與衝動型

思考型與衝動型是兩種不同的認知風格。首先提出思考型和衝動型的是傑羅姆·卡根及其同事。他們用這對概念描述主體在解決一些複雜的認知任務時的表現。屬思考型的個體在解決認知任務時,總是謹慎、全麵地檢查各種假設,在確認沒有問題的情況下才會給出答案;屬衝動型的個體在解決認知任務時,總是急於給出問題的答案,他們不習慣對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性進行全麵考慮,有時甚至問題還未搞清就開始解答。因此,衝動型的人解決認知問題雖然速度較快,但出錯率卻很高。

3.概念係統

概念係統這種認知方式的功能在於為人們表述自己所體驗到的環境事件提供依據。哈維和他的同事們認為,可以把概念係統的個體差異看作是抽象一具體這樣一個連續統一體的變化。這個連續統一體也可稱為“整合複雜性”連續體。它有四種認知功能水平,即從最具體到最抽象排列為四個“係統”。係統一(最具體水平)的功能特征是:遵循外部的絕對標準,不容許對標準加以探索或偏離標準;係統二的功能特征是:對抗外部強加的標準;係統三的功能特征是:用依賴性作為對付他人的手段;係統四(最抽象水平)的功能特征是:具有個體判斷的獨立性。簡言之,一個在具體水平上體驗環境的人,傾向於把各種不同的情境看成是性質上相似的,他常以一種刻板的、概念化的方式對不同的情境作出反應;一個在抽象水平上體驗環境的人,則能夠對不同情境的要求加以區分或者分化,從而使自己的反應適應所在情境的要求。

(三)特殊才能

特殊才能是指人們在特殊領域中表現出來的較高能力,如音樂才能、繪畫才能等。古今中外,具有特殊才能的兒童有許多。成都兒童陳雷4歲就能當眾表演繪畫,他的中國彩墨畫思想性強,內容豐富,色調鮮明;奧地利作曲家莫紮特,3歲時已能在洋琴上彈奏簡單的和弦,4歲時能彈梅奴哀和簡單的小曲,5歲開始作曲,12歲創作大型的歌劇。這樣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

特殊才能往往不是單一的能力,而是由幾種不同能力構成的。如音樂才能是由曲調感、聽覺表象和節奏感等構成的。由於構成特殊才能的成分不同,所以特殊才能具有不同的模式。捷甫洛夫曾對三名具有較高音樂才能的兒童進行過研究,發現三人的音樂才能結構有著不同的類型。其中一人的特點是有強烈的曲調感和很好的聽覺表象,但節奏感較弱;第二人的特點是有強烈的節奏感和很好的聽覺表象,但曲調感較弱;第三人的特點是有強烈的曲調感和節奏感,但聽覺表象較弱。這種情況說明特殊才能各構成能力之間的關係不是固定不變的。某種能力的弱點往往可由另一種能力的長處來彌補。因此,特殊才能的發展具有多種模式。

四、智力測驗

(一)智力測驗的發展

人的智力是有差異的,有差異就有測量的必要。根據實際的需要,法國心理學家比納和醫生西蒙於1905年編製了第一個智力測驗量表。這一量表經各國修訂,被廣泛采用。其中最通用的是美國心理學家推孟修訂的“斯坦福一比納量表”。在斯坦福一比納量表中,推孟首次引進智商概念,即智商=智力年齡/實足年齡100,這種智商稱為比率智商,用以表示一個人智力的相對水平。比率智商概念在20年以後受到新的智商概念的衝擊,這種新的智商稱為離差智商。離差智商不是智齡和實齡的比值,而采用年齡組的平均分和標準差來確定智商值。離差智商是美國心理學家韋克斯勒提出的。他編製的韋克斯勒智力量表也是著名的智力測量工具。韋氏量表分為學前和學齡初期智力量表(WPPIS)、兒童智力量表(WI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三套,每套量表都由言語測驗和操作測驗所組成,能測查智力的各個側麵的發展狀況,是當前國際上通用的智力量表。

隨著個別智力測驗的發展,團體智力測驗也蓬勃發展起來。最早的團體智力測驗是美隊中試用的甲種量表和乙種量表。這兩個量表在選拔新兵中的應用成功,極大地推動了團體智力測驗的發展。如今,大量團體智力量表紛紛問世,被廣泛用於教育、臨床診斷、職業選擇等領域。

(二)智力測驗的效用

智力測驗作為測量智力的一種方法,它的效用如何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對這一問題自智力測驗問世之日起人們就有不同的看法。有一些人認為智力測驗完美無缺,他們過高估計智力測驗的效用,單憑智力測驗作出各種決定,到處濫用智力測驗。與此相反,另一些人認為智力測驗不僅無用,而且有害,因而極力反對智力測驗。

從曆史上看,智力測驗是在心理學由思辨科學轉向實驗科學後產生的。它用對行為的客觀測量代替內省法,是心理學研究方法上的一個進步。今天的智力測驗,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方法上日趨完善,因此它的科學性遠遠超過一般的觀察法。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作為測量智力這種複雜現象的工具,智力測驗尚未完善,它還不能為我們提供十分準確可靠的指標。

智力測驗主要應用於兩個方麵:一是用於解決實際問題;二是用於理論研究。在實際應用方麵,智力測驗可用於人才選擇、人員安置、臨床診斷、心理谘詢和教育評價等方麵。在學校中使用智力測驗可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潛力,便於因材施教,同時也可發現超常兒童和低常兒童,便於學校及時采取相應措施為這些特殊兒童創造有利於他們發展的條件。在理論研究中,智力測驗可用於收集資料、建立和檢驗假設和實驗分組等方麵。在研究智力發展速度、遺傳與環境對智力發展的影響等理論問題時,我們常借助智力測驗收集有關資料。我們也用智力測驗建立和檢驗某些理論假設。例如,斯皮爾曼的二因素理論就是根據智力測驗的材料通過因素分析得出的。在教育和心理學實驗中,研究者為了保證實驗組與對照組基礎水平相同,分組前常用智力測驗測量每個被試的智力水平,以此作為等組化的一個依據。

(三)智商的常性

智商是否經久不變的問題是智力測驗中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在智商常性研究中所遇到的一個困難就是智力測驗的誤差。不同的智力量表、被試不同的測驗動機和練習經驗不同等因素都可能引起智商的變化,因此在測得的智商變化中很難確定有多少是真正由智力變化所造成的。

許多研究表明,年齡與智商變化之間有一定的聯係。兒童第一次測試時年齡越小,智商變化的可能性就越大,預測也越不準確。例如,美國著名的“伯克利指導研究”指出,3歲時的智商和5歲時的智商相關僅0.54,而12歲與14歲的智商相關高達0.90。一般認為,兒童6歲以後的智商具有相對穩定性。

智商的常性也受兩次測驗的時間間隔的影響,時間間隔越長,其穩定程度越低(見表2—2)。這意味著智商的變化主要不是由測驗誤差造成的,因為測驗誤差不會隨時間間隔而變化。

表2—2

兒童兩次智力測驗的智商相關

┏━━━━━┳━━━━━┳━━━━━┓

┃年齡┃10歲┃18歲┃

┣━━━━━╋━━━━━╋━━━━━┫

┃2歲┃0.37┃0.31┃

┃4歲┃0.66┃0.42┃

┃6歲┃0.76┃0.61┃

┃8歲┃0.88┃0.70┃

┗━━━━━┻━━━━━┻━━━━━┛

智商的巨大變化,通常與疾病、情緒因素、個性特征和環境變異等有關。一些研究指出,生活在社會經濟水平優越和較穩定的家庭中的兒童,其智商朝增長的方向變化。相反,關於生活在貧困環境中的兒童的研究證明,兒童智商的下降與在這種環境中生活時間的長短呈正相關。在良好的學校教育下,學生的平均智商會普遍得到提高。

(四)智力測驗的前景

智力測驗作為測量智力的工具,近一個世紀來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展望智力測驗的前景,21世紀的智力測驗可能朝兩個不同方向發展:一是朝著傳統智力測驗的方向不斷改進完善;二是重新回到心理實驗室,尋找測量智力水平的新尺度。

沿著傳統智力測驗的發展方向,智力測驗將可能在以下幾方麵有較大改進:

1.增加心理學理論的應用

傳統的智力測驗,偏重於信度和效度指標,較少以心理學的有關智力理論為基礎編製測驗。最近,這種狀況已有所改變,出現了一些以一定智力理論為基礎的智力量表。例如,斯騰伯格以他的智力三重控製理論編製了一個測驗。今後這類緊密地依賴於智力理論所編製的測驗將日益增多。

2.擴大智力測驗的範圍

傳統的智力測驗範圍過於狹窄,未能反映智力的全部內容。今後的測驗將測量智力背後更廣泛的能力,如處理人際關係能力,實踐性能力,等等。

3.強調對智力過程的測量

傳統智力測驗隻注重測量智力活動的結果,忽視了智力活動的過程。實際上智力活動的過程比結果更有意義。因此,近年來理論家們越來越強調對這些過程的區分和評定,未來的智力測驗將有助於我們達到區分和評定智力活動過程的目的。

4.發展計算機測驗

隨著計算機的發展與普及,智力測驗的形式逐步朝計算機化發展。“項目反應理論”(IRT)的發展和應用,使智力測驗發生重大變革。在傳統測驗中,被試正確回答題目的數量是測驗得分的唯一依據,而lRT則以能力或心理素質的水平作指標。lRT根據測驗題目的性質和被試對各測題的回答狀況(即項目反應)來確定其特定能力或心理素質水平。根據IRT設計出來的計算機自適應測驗使得計算機不隻是呈現題目和處理答案結果的機器,而成為名副其實的測驗工具。計算機根據被試的反應情況,自動選擇難度適合於被試的題目,這樣可保證用盡可能少的題目較精確地測出被試的能力水平。

利用計算機還可設計自動變化的測驗,測出傳統測驗無法預測到的反應。例如,計算機向被試呈現一係列變化的事件,這些事件的結果並不確定,完全根據被試的回答情況而發展。根據被試的不同回答,計算機給予相應的反饋。與自適應測驗相比,自動變化測驗又進了一步,它的反饋更靈活,這種測驗形式對測查思維的領悟性特別有效。

智力測驗另一個發展方向是重新回到實驗心理學的方法上來。經過一番方法論上的反省,智力研究者們注意尋找一種更客觀、更易於測量的智力新量度。隨著卡特爾的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理論的提出,研究者不約而同地對不受文化影響的流體智力表現出更大的興趣。近年來的一些研究發現,複雜反應時、平均誘發電位、反應時標準差、覺察時等與智商都有很高的相關,尤其與流體智力有更顯著的相關。鑒於以上指標的客觀性,它們完全有可能作為智力水平的新尺度,因此未來的智力測驗可能十分簡單,隻需在心理實驗室測量有關生理和心理指標就可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