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想像的光輝(2)

許多經驗證明,幾乎沒有一項實在的科學發明不是首先從想像開始的。

創造性想像可以說是創造性活動的“催化劑”。

幻想是創造想像的一種特殊方式,但它和一般的創造想像又有區別。幻想所創造的新形象,都是個人所祈求和向往的情景,而創造性想像則不一定是這樣。

幻想,也叫憧憬,是與個人願望相結合,指向未來,指向人的生活與活動遠景的想像。幻想,總是以創造自身所希望的事物為目的。

幻想並不一定和某種例行性活動有直接聯係。而創造性想像則是一個人的創造性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類曆史上到處閃爍著幻想和想像的光芒。從微觀到宏觀,從生命科學到自然科學,如果沒有想像和幻想,就不會有今天的基本粒子物理學,也不會有當代遺傳工程、合成材料學、航天科學、海洋科學等高科技領域。

難怪有的科學家認為,每一項創造和發明與其說是科學技術上的勝利,還不如說是想像與幻想的又一曲凱歌。

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探索原子結構,科學家們根據實驗事實,建立了形形色色的原子模型。

如洛侖茲的彈性束縛電子模型、勒納的動力子模型、湯姆遜的正電原子球模型以及盧瑟福的太陽係模型,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湯姆遜模型和盧瑟福模型。

湯姆遜設想,原子像棗糕一樣,帶負電的粒子像棗一樣嵌在正電粒子構成的球狀體之中。

盧瑟福的模型是,負電粒子像行星繞太陽一樣,在圍繞帶正電的、占原子質量絕大部分的核旋轉。後來進一步實驗證明,盧瑟福的模型比較正確。

截止目前,人們仍然無法直接觀察原子的結構,但是根據實驗事實建立了各種各樣的原子模型。

這些模型都是科學家們創造性的想像成果,想像和幻想一起推動科學的發展,然而長期以來,人們對想像和幻想卻似乎一直給予不同的評價。

對於豐富的想像力,人們總是百般讚揚。而對驚人的幻想,人們卻往往是百般責難,認為其是“想入非非”。其實這隻是人們一種習慣性的偏見。

在想像與幻想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幻想是一種指向未來的想像,正因為它走在人們一般性認識的前麵,大大超過了人們認識水平的接受能力,因而才被人們冠之以“空想”。

曆史上很多具有創造性和爆炸性的理論最早提出時,總是會受到種種責難。

孟德爾提出遺傳單位的概念35年後才受人重視,蓋莫夫的大爆炸宇宙論一直受到指責和非難,而創立群論思想的伽羅華則被稱作“數學瘋子”。

但幻想畢竟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天文學家開普勒曾寫過一本充滿幻想的登月航行的著作,而今天登月飛行已成為現實。

當年法國科幻之父凡爾納麵對別人對他刁難和批駁,自信地說:“一個人能夠產生想像,另一些人就能將這種想像變成現實。”

一部科學技術發展史,也可以說是一部把科學幻想變成現實的曆史。

本世紀初,糖尿病在世界上尚屬不治之症,當時外科醫生都知道在健康人胰腺上布滿了島嶼狀的暗點,而在糖尿病患者的胰腺上,暗點縮小到原來的幾分之一。

世界上許多生理學家花了很多時間在胰腺上做了很多實驗,卻沒取得任何成績。而當時加拿大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藥物學講師班丁卻“想入非非”地猜測著,隻要設法增加胰腺上的島嶼狀暗點,就能治好糖尿病。

他努力說服了教授,同意他的計劃。他和一位助手在狗身上取出胰腺中的島嶼狀殘剩物,再注入到患了糖尿病瀕臨死亡的狗的身上,過了幾個小時,那條狗居然慢慢站起來,汪汪地叫開了。

一個創造性的幻想,使班丁發現了控製血液糖份的胰島素,隨後他們又再接再厲,決定以牛羊胰腺中提取更多的胰島素,來控製人類的糠尿病,終於獲得了成功。

班丁為此榮獲了1923年諾貝爾醫學獎。

全世界的生理學權威,麵對糖尿病束手無策。而一個無名小卒卻攻克了世界醫學難題。

班丁的天才和大膽猜測超越了那時醫學發展的水平,可以說是一個幻想,而他卻堅定不移,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我們從中也應該學到一點道理。科學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人類文明的前進,不僅需要驚人的想像,更需要駕馭幻想的知識和方法,隻有這樣,才不會讓幻想成為空想。

3.揭開想像的神秘麵紗

你也許讀過這些詩句:

“小草,你步調固然細致,但你腳下卻擁有大地。”

“我像那夜間之路,正靜悄悄地聽著記憶的足音。”

“鳥兒的翅膀墜上了黃金,它便不能在空中翱翔了。”

這些令人產生無限遐想的詩句,美嗎?它們就像描繪自然、探索人生的思想浪花,撒在每個讀者的心中。

這些詩像鮮花般有醉人的芳香,像翡翠般有迷人的光芒,像清泉般有誘人的清冽。

這些詩的作者就是近代東方最偉大的詩人泰戈爾。

在泰戈爾的詩中充滿了無限的美麗想像,而這想像又帶著每一個品讀它的人,一起在美麗的世界中飛翔。

打開他的詩集,在珠磯聯綴的詩句中,有廣闊的田野、清瑩的溪流、連綿的雪峰、飛蕩的瀑布,充滿了大自然的雄渾與壯美。

打開他的詩卷,你會看到勤勞樸實的農民、彈絲吹笛的樂人、絲巾飄揚的婦女、天真爛漫的兒童,把你帶入一個充滿樸素純潔的國度。

泰戈爾身為一個詩人,而詩人被人公認為是最具想像的。

中國是一個詩人輩出的國度,曆朝曆代,詩人如滿天星辰,留下許多美麗的詩篇光照千秋。

李白是這群星之中最為璀璨的一顆,他以其瑰麗豐富的想像,成為詩壇上一顆光芒萬丈的明星。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詩句似乎馬上就讓人感覺到兩岸青山疊翠,雄奇曠達;腳下江水翻滾,**,讀之有如千萬匹駿馬,奔騰而來的是一股席卷萬裏的壯闊氣勢。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朝如青絲暮成雪。”

這又由不得讓人感歎人生的匆匆而逝,品味出詩人那對逝去年華的感傷,激勵著自己去挽留住身邊匆匆而去的歲月。

想像,不僅讓你感到那高山巨川似乎就在眼前,而且讓萬種感情也集於心頭。

《文心雕龍》中有言:思接千載,視通萬裏。你可以想到千百年前的曆史,也可以知道萬裏以外的故事。想像,正是有這般無窮的魅力。

我們從小時候就在靜靜的夜裏,望著滿天閃爍的星星,聽爺爺奶奶講述神州故事,“盤古開天”、“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嫦娥奔月”、“哪吒鬧海”……

許許多多充滿神奇與美麗的故事,把我們帶到一個從未見過但似乎就在心中的地方,於是在幼小的心靈中,想像的翅膀飛得很高很遠。

想像是人天生特有的能力,它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

兒童時期就已有了初步的想像。在這個時期,他們已經積累了一定經驗,但由於經驗太少,想像內容也十分簡單而幼稚。

比如我們總會拿一把小木椅當作汽車,一邊推一邊發出“嘀嘀……”的叫聲,這種想像,如同我們前麵所說的,是再造想像,再造想像在這一時期占主導地位。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實際經驗知識的積累,到五六歲時想像進一步發展,我們的想像不再完全按別人的描述和指示進行,而是表現出一定的創造性因素。

如在畫圖時,教師隻畫一株綠樹,但我們有時卻會在綠樹上再添上幾個紅蘋果。

這時創造性想像仍是初始階段,而且這種創造現象常是我們按自己的想法提出的可笑和虛幻的解釋。

初上小學,兒童的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生活經驗不斷增加,這樣我們想像的範圍也逐漸擴大,想像的內容逐漸豐富。想像也逐漸精確,想像的構思力圖和現實相一致。高年級的小學生還會對自己的生活前途出現初步的幻想。

這種對未來生活的幻想,可以在作文、談話中得到反映。

少年的想像更豐富了一步。想像能力的發展,更好地幫助他們主動地學習一切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直接接觸到的東西,也使他們在人際交往、文學藝術創作、科技活動中表現出很強的參與和創造能力。他們對自己的前途也產生了較明確的幻想。

但少年的幻想仍然是不完全定型的,在外界環境影響如教育、家庭,甚至一件事都會改變幻想。

隨著年齡的進一步增長,一個人也就進入了最富於創造想像的時期,知識經驗的日益豐富、生活空間日益擴大、抽象思維能力的日益提高以及創造願望的日益增強,都直接地刺激著創造想像的發展。

所以此時的人無論在社會交往還是在創業致富上,都表現出豐富、活躍的想像。

而且這種想像更符合實際,也更容易化為有實際意義的創造。

無數事實證明,這個時期是最富有創造力的時期,很多天才人物的偉大成就都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

曹禺在1933年寫出震動當時戲劇界的話劇《雷雨》時才23歲。

巴金在1933年發表他的著名小說《家》時,年僅29歲。

郭沫若在1921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女神》時,隻有29歲。

大音樂家莫紮特20出頭,其音樂作品就已令整個歐洲的權威人士大為震動。

舒伯特18歲時創作了名曲《魔王》。

控製論創始人之一的諾伯特·維納,18歲已獲得博士學位!

想像的現實性

想像的現實性,是指想像與客觀現實的相關程度。想像是人類自身曆史的產物,又總是為客觀現實服務的。

任何想像,無論是多麽離奇、古怪,都是來源於客觀現實,歸根到底是對客觀現實的一種反映,總是以一定的客觀現實為基礎而產生的。

1914年,德國青年氣象學家魏格納創立了舉世聞名的“大陸漂流說”。

一天,他臥病在床,觀望著掛在牆上的世界地圖,突然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大西洋兩岸,西岸的巴西東端呈直角的突出部分,與東岸凹進去的幾內亞灣正好吻合。

整個南美洲東岸與非洲西岸,似乎都可以對接起來。魏格納據此推想:“會不會是大洋兩岸的陸地原是合在一起,後來才分到兩處?”他由此進一步思考,提出了“大陸漂移說”。

魏格納進行想像時,以“某些大洲相對的海岸線吻合”為現實依據,整個理論雖然是獨創,卻始終沒有脫離現實依據。

但是,想像又總是離開現實,讓思想跑在現實的前頭,這在創造性的想像特別是幻想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有些人的想像與現實之間若即若離,可望而不可及,這種想像是富有現實性的;而有一些人的想像則與現實完全脫節,如海市蜃樓一般虛無縹渺,這種想像則缺乏現實性。

那種完全脫離現實,背離自然規律而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想像,如發明永動機,發明長生不老藥則完全是一種空想。

想像的現實性是以想像對現實知識的依從性為條件的。知識的廣博程度與幻想能力大小有密切關係。

泰勒有一句名言:具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比隻有一種知識和經驗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和獨到的見解。

這句話是有道理的。我們展開想像的翅膀是完全有必要的。但必須保持想像的現實性;這樣才能保證可靠性和科學性,而不至於沉湎於空想之中。

想像的獨創性

想像的獨創性是指想像的新奇程度。它是想像最主要的品性。想像的形象越獨特,想像也就越富有新穎性。

反之如果想像總是落入俗套,總是“依葫蘆畫瓢”,那麽想像越是平淡無奇。

有人說第一個把女人比做花的是個天才,第二個把女人比做花的是個庸才,而第三個則隻能是個蠢才,這也是講想像要有獨創性。

想像的獨創性必須與想像的現實性相結合,不論多麽新穎的想像,必須以現實為基礎,否則再獨特的想像也不可能在實踐中轉化為現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想像的獨創性體現了一個獨創性思維的能力。一般說來,豐富的知識經驗,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會激發出一個人新穎的想像。

在平時多從事一些富有創造性的活動是培養獨創性想像的好辦法。

曆朝曆代的畫家,以蝦、竹為題的作品很多。但取得大成就的畫家往往有與眾不同、自成一派的風格。

齊白石畫蝦堪稱一絕,他畫的蝦,腿比真蝦少,這是他的一個獨創,形成了“妙在似與不似間”的藝術效果。

無獨有偶,鄭板橋畫竹時往往“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他畫的竹子,竹葉往往稀疏寥落,但作品更有神韻。

他們藝術想像的獨創性為他們贏得了藝術上的巨大成功。

想像的生動性

想像的生動性指想像的形象所具有的鮮明程度。一個具有生動想像的人,他想像某一事物時,就真得如見其形,如聞其聲,曆曆在目,栩栩如生;而一個缺乏想像生動性的人,他想像一個事物時隻會形成殘缺不全或極為淡薄的印象。

想像的生動性根源於表象的直覺性。

所謂直覺性,就是說內心或頭腦中對某種事物的印象與各種感覺有些相似,這種相似程度越大,直覺性越強,想像的生動性也越好。

如我們有時會覺得自己在內心或頭腦裏“看見了什麽東西”、“聽到了什麽聲音”。中國有許多成語,“如芒在背”、“味同嚼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等就是對嗅覺、觸覺、味覺、視覺、聽覺等各種表象刺激的生動想像。

法國作家福樓拜當年創作小說《包法利夫人》,當他描寫包法利自殺時,他說自己生動地感覺到自己口中有砒霜的味道。

他正是下了這樣的功夫,所以才創作出這部令人投入和沉醉的名篇巨著。

蘇聯作家阿·托爾斯泰想像的生動性似乎更勝一籌,他如此投入地去想像,以至於有時把過去的東西和想像的東西混淆起來。

想像的主動性是就想像的目的性程度而言。想像似乎

是無所限製的

四海之內,萬裏之外,似乎在想像中可以毫無距離地任意遨遊;古時歲月,未來時代,似乎在想像中可以毫無阻礙地任意穿越,但一個具有想像主動性的人卻能圍繞一定課題,有目的、有計劃地展開自己想像的翅膀,這樣他就能引導自己想象力朝一定的方向發展,而不致使想像如脫韁之野馬,無法駕馭。

想像的主動性依賴於明確的目的性。羅丹創作《巴爾紮克紀念集》的過程就很好地體現了想像主動性對創造性活動的巨大指導作用。

為了使巴爾紮克的動態勢姿和作者的主導創作思想相吻合,羅丹收集了大量資料,作了許多塑稿,經過七年反複修改,才最後完成。

通常名人的紀念像總是要做得莊重、穩定、工整,而羅丹創作的巴爾紮克紀念像卻大異其趣,巴爾紮克披散著頭,裹著長垂到地的睡衣,拖著沉重的腳步,似乎在默認裏徘徊,可能正在構思他的巨著《人間喜劇》中的某一情節吧!

羅丹在完成這尊名人紀念像的過程中,力圖表現一種極不一般而又十分符合巴爾紮克個性的風格,這種意識指引著他完成了對塑像的想像和創作,而他不俗的構想,亦使這尊紀念像成為獨具一格的傑作。

選擇好具體的中心,付之以堅韌不移,鍥而不舍的努力,就可以實現想像的主動性。

想像的豐富性

想像的豐富性是指想像內容的充實程度,它也是想像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