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

慈禧一行於九月初四到達西安,將巡撫衙門作為行宮。斯時馬安良率部自甘趕來勤王,董福祥及幾馬日夜警衛,十分盡心盡力。馬福祥還撲滅了一次失火事件,得到慈禧的讚賞。有記載說:“十一月,壽司房夜失慎,火光熊熊,照內寢。上(光緒皇帝)倉皇避災太後宮,公(馬福祥)率宿衛兵,力救之,乃熄。兩宮益喜,每召見,溫旨慰勞之。自此以後,賞克食、袍褂料、銀物福字、羊隻,不可以次計。”(梁雋冕:《馬氏族譜·述事集》)次年(1901),議和大臣奕劻、李鴻章與八國聯軍簽訂屈辱的《辛醜條約》,其中第一款就是懲辦得罪了帝國主義的官員。董福祥是帝國主義指名要處決的要犯之一。奕劻、李鴻章的電報中說:“伊等謂莊王、董福祥窮凶惡極,非殺不可。”洋大人的命令,慈禧一般均須照辦,結果是莊親王載勳、山東巡撫毓賢、刑部尚書趙舒翹、左都禦史英年都送了命,還有一些人被監禁、流放。隻有董福祥落了個“格外從寬,著即革職”。董福祥回到靈州,“治塞上名田”,當了稱霸一方的富家翁。個中奧秘,慈禧的一道“密諭”中說得清楚。“董福祥一人不足慮,而兩省愚民悍卒罔顧大局,深恐一時哄動,驟成巨禍。”原來她還是怕“愚民悍卒”造反!至於“幾馬”,既無洋大人指名懲辦,又得慈禧的賞識,自然平安無事。均率部返回甘肅,且不斷得到提升。馬福祥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升為甘肅靖遠協台,光緒三十年調莊浪協台,光緒三十二年升任西寧總兵,遙領阿爾泰護軍使。宣統元年(1909)令兼代巴裏坤鎮總兵。馬安良返甘後,為鎮南軍統帶,有馬隊一營三旗。後被任為寧夏鎮總兵,但未到任,仍駐防河州。馬麒有馬隊三營,在馬安良屬下,駐防巴燕戎格廳(今青海化隆縣)紮巴鎮,光緒三十二年(1906)7月,由旗官升為花翎銜循化營參將,其勢力由紮巴鎮擴展到循化地區,為其爾後統治西寧地區奠定了初步基礎。從此,“幾馬”部隊被稱為西軍或回軍,幾經風雨,夤緣自保,羽毛逐漸豐滿了。

四、辛亥轉機

宣統元年(1909),陝甘總督升允為實行新軍編製,將甘肅軍隊編為馬步四標:馬隊第一標由鎮南軍和督標隊改編而成,標統為馬安良。步兵第一標標統先為張定邦,後為陸洪濤。步兵第二標由西寧鎮、河州鎮和固原提督所屬部隊改編而成,標統為馬福祥。步兵第三標標統為周務學,協統為張行誌。同年冬,長庚接任陝甘總督後,又將上述四標改為巡防隊:馬隊第一標仍由馬安良統率。東路巡防統領為張行誌,北路巡防統領為張紹先,南路巡防統領為楊廷弼,東南路巡防統領為羅平安,西路巡防統領為馬福祥。各路巡防隊的營數多寡不一,多則六營,少則三四營。

斯時,孫中山先生倡導的推翻清朝的革命運動,即將風靡全國。富於反抗精神的甘肅各族人民,也在辛亥前後紛紛舉起反清義旗。王蓮清、王良卿密結3000人起於張掖;齊振鷺指揮起事於武威;西寧李旺、裴道人等以黃會舉義於先,任得慧、喬壽山等聚眾起事於後;靈台蔡普明,寧州彭四海、汪兆黎,靈州高登雲,文縣王洪巽,階州(武都)何成海、姚永福等,都聚結數百、數千群眾,攻縣城、毀稅局。反清的烈火燒遍隴原,在甘的清朝官吏如坐針氈,惶惶不可終日。辛亥年(1911)十月二十二日,陝西張鳳翽在西安起義,殺死清朝將軍和副都統,住西安的升允逃到平涼。8天之後,消息傳到蘭州,長庚大驚,急謀對策。清廷軍機處急電長庚督辦陝甘軍務,並任升允督辦陝西軍務。長庚、升允頑固效忠清室,策劃進犯西安,妄圖鎮壓義軍。首先整頓、擴充甘肅軍隊,以陸洪濤部為振武軍、張行誌部為壯凱軍、周務學部為忠武軍、吳炳鑫部為建威軍(以上均為漢軍);馬福祥部為昭武軍、崔正午部為驍銳軍、馬安良部為精銳軍(以上均為回軍)。又因回軍戰鬥力較強,故寄希望於回軍,“以回製漢”,擬先予以擴充和加強裝備。攻陝前鋒,先屬意於馬福祥,馬福祥認為“必不久,共和必告成”,不肯再為清廷效力,借其父馬千齡於1910年8月去世的機會,以“服製未除,呈請終喪”為托詞,隻好命其留守蘭州。又授命於馬安良,馬安良“當仁不讓”,乘機擴充部隊。憑借民族宗教關係,哄騙河州、循化、巴燕戎格一帶回族、撒拉族農民投軍,編成20營(一說30營),約7000餘人;又發動官兵親屬2000餘人隨軍,謂之“跟營”。馬安良任總統,馬麒為幫統,馬占奎、馬璘(玉清)、馬國仁、馬廷勷為分統。其部隊於11月5日在蘭州接受長庚檢閱。長庚將總督署軍械庫所存左宗棠時期之來複槍2000支、新購毛瑟槍5000支一並發給馬安良部和陸洪濤部,作為攻陝主力,從北路(即經平涼)東進,由升允直接指揮;南路軍(即經天水東進)則為張行誌部、崔正午部。時寧夏由劉華堂、劉耀鯉、吳殿英等領導的起義,於11月19日光複寧夏城,捕殺寧夏鎮總兵賀明堂及知縣,推寧夏道孫廷壽為大元帥。長庚急令行至定西的馬安良分兵前往鎮壓。馬安良令馬麒前去。馬麒即率其弟馬麟和馬占魁等馬步6營,與陳必淮部分路馳赴寧夏。馬麟攻破寧夏城後大動屠刀,殺害革命黨人唐紀方、劉大福和群眾400餘人(一說死傷1400餘人),搜搶財物,**婦女,無惡不作。又派兵在平羅大肆殺掠,連歡迎的300多群眾也遭到殺戮。然後將所掠財物,滿裝大車100餘輛,托言輜重,運往河州家中。寧夏地區經曆此一浩劫,元氣大傷。馬麒在寧夏殺掠之後,又東向加入攻陝部隊行列。

攻陝清軍陸洪濤部於11月20日攻占長武。12月15日與陝西義軍戰於冉店橋,義軍一營全營覆沒,繼又攻占永壽、邠州。馬安良率部進犯乾州,將州城包圍。守城的義軍張雲山驍勇善戰,頑強固守。馬安良部屢樹雲梯爬城,都被守軍打落,死傷很多。馬安良為泄憤,縱兵向鄉村搜殺平民,他的“跟營”乘機搶掠。村民紛紛逃走,數十裏、百裏無人煙。升允又令陸洪濤部攻陷禮泉縣城。但馬安良久攻乾州,毫無進展,並曾一度被義軍包圍,幾至被擒。他原來曾漫誇海口說:“陝西幾個學生娃娃作變,有什麽要緊,我把他們一馬蕩平,隻是旦暮間事。”此時則哀歎:“張半截子(指張雲山)攔我馬頭,使我不能進兵鹹陽,子女財帛,非我所願,今天頭一件大事是對不起升大帥。”後來,他施毒計,驅迫民夫數百人乘夜暗掘地道數處,企圖轟坍城牆,趁勢攻入;並將山炮擺在梁山乾陵上,居高臨下,向城內轟擊。義軍張雲山則令所部頭頂鐵鍋,憑城拒守。馬麒派出的扒城隊,均被擊潰。掘地道的士兵,又被義軍坑斃。所施計謀,均成泡影。馬安良還派管帶羅開福詐降,也被張雲山識破擊退,結果攻城兩個多月,毫無所獲,馬安良一籌莫展。

此時,攻陝南路軍崔正午部攻陷固關、隴縣、千陽一帶;張行誌部自靈台東進,被秦隴複漢軍阻止,但張行誌突襲岐山縣城,該縣無備,縣城被陷,慘殺群眾1000餘人。繼又圍攻鳳翔。清軍南北兩路威脅關中,西安人心惶惶。幸黃鉞於1912年3月11日在秦州(天水)起義,與鞏秦階道向燊成立甘肅臨時軍政府,使攻陝軍有了後顧之憂,而且甘肅全省為之震動。據說長庚聞訊驚惶失措,驚呼:“黃鉞乃革命黨,何以無人告我!”3月12日清帝正式下詔宣布退位,長庚、升允夢想紙裏包火,不予公布。但有人將此詔文抄送馬安良,馬等知全國大局已定,頓覺前途渺茫,再無精神作戰。於是,與陝西義軍停戰言和。但馬安良仍不失其清朝官吏的立場,當他在乾州城外與張雲山會麵時,力請張將升允失散在西安附近的眷屬送來,張即如約辦理。3月下旬,攻陝各路清軍返回甘肅省境。關於促成馬安良退軍的原因,還有一事,應在此一並交代:有位王浩然阿訇,曾給馬安良拍一電報雲:“翰儒(應為‘如’)教兄勳鑒:共和成立,五族平等,信仰自由,無妨教典。弟以依媽尼為證,誓諸真宰:共和政體,決無妨害吾教,請勿中奸人謠言之詭計。邊遠之地,真相難明,況尚有因忌吾而欲害吾者從中播弄是非,以收漁人之利耶?明鑒如吾兄,必能洞燭其奸,不為一姓盡愚忠,而拂萬兆之幸願。兄執西北軍機牛耳,處此潮流激蕩民情鼎沸之世,共和元勳、民族英雄、宗教偉人,隻一反掌耳。時機難再,幸勿失之!敬希急速停進,通電翊讚共和,福被群生,名垂永世,豈隻國家之幸,是亦回族之福也。”(馬善亭:《王浩然阿衡軼事》,《月華》1935年第7卷第15期)這封電報,從民族、宗教立論,對馬安良思想一定會有很大觸動的。我們感謝這位深明大義的宗教工作者!

當黃鉞起義時,升允立即調兵前往攻打,在所調部隊中,有馬福祥的馬忠孝營。當蘭州風聞清帝已發出退位詔書的消息時,在馬福祥、王之佐、水梓、鄧宗等的揭發和勸導下,長庚最後不得不將此詔書公布出來。此詔一公布,省方上層人士就醞釀擁戴共和之舉。3月15日,向袁世凱發出擁護共和的電報,電報上署名的,一說為甘肅布政使趙惟熙、省谘議局議長焱、昭武軍統領馬福祥和士紳王之佐、慕壽祺。又一說僅趙、張二人,但為首的是趙惟熙這一點,是不錯的。電文中還特意交代“長帥(長庚)已請開缺,未經列銜”。袁世凱政府即就事論事地任趙惟熙為甘肅臨時都督。接著,便發生趙惟熙與天水黃鉞爭論起義日期先後,實是爭奪全省統治權的鬥爭,雙方紛紛向省內外發出電報,為自己辯護,且均將部隊拉開,形成武裝對峙局麵。新任議長李鏡清力主和解,馬福祥也是主張和解的。最後,蘭州派馬福祥為省方代表,與天水代表周昆談判。5月9日馬福祥到天水,經過商談,達成和平解決條款。6月7日,秦州軍政府宣布取消,黃鉞於7月12日離開甘肅。馬福祥還調停了另一起糾紛:趙惟熙與彭英甲(甘肅布政使)曾爭權相鬥,4月30日,雙方各調兵進城,意欲交火。馬福祥聞訊,隻身入城,向趙、彭提出質問,義正詞嚴地提出:“軍隊乃保護甘肅治安者,非從都督輩縱酒任氣之物也。”時馬的部隊駐在蘭州附近,具有威懾力量,趙、彭隻好偃旗息鼓。與此同時,袁世凱政府數次向馬福祥發布任命,1912年四月初,任命為阿爾泰護軍使;5月22日,任命為西寧鎮總兵;7月14日,又任以西寧鎮總兵兼署西寧辦事大臣(旋改青海辦事長官),馬均沒有到任。8月21日,又任命馬為寧夏鎮總兵,這次任命,馬福祥接受了。

馬安良雖然在攻陝中沒有達到目的,卻借機擴充了實力,撈了一把。有實力就不愁官位,所以國民黨任其為甘肅國民黨支部長。4月,袁世凱政府又任命馬安良為甘州提督。但馬安良並不赴任甘州(張掖),仍駐蘭州,以便於幹預省政。還命其弟馬國良部移駐隴南,命馬麒部移駐河州和洮岷,以便控製甘肅形勢。此時,馬麒也升任洮岷協副將,領有馬步2300多人。他竭力向馬安良討好,結為親家,以馬安良之女為其長子馬步青之妻。又聯絡西軍將領,聯名電請袁世凱,請委馬安良主持甘政。但因馬福祥、崔正午和甘肅回漢士紳不肯支持,袁即以軍人未便幹政為詞,不予批準。斯時,寧夏地方告發馬麒在寧夏的殺掠罪行,趙惟熙偏袒西軍,不予追究。議長李鏡清力主正義,提出嚴懲馬麒等人,馬麒倚有兵權在握,蠻橫無理。一時李、馬對立十分尖銳。李以蘭州危機四伏,難以立足,接受副議長劉爾炘的勸告,暫回臨洮原籍以避其鋒。馬麒在馬安良支持下,遣營官馬同等,於7月17日夜,將李鏡清殺害。此事引起全省震動,省議會推選李步瀛為代表赴京上告,而袁世凱正倚重馬安良這股勢力為其效力,故擱置不問,最後不了了之。劉爾炘為此寫挽聯雲:

畢竟是奇才,能使世間容不得;倘然成厲鬼,定從地下打翻來。

李鏡清被暗殺一案,是西軍跋扈和回漢矛盾的反映。甘督趙惟熙為分散西軍在蘭州的勢力,緩和矛盾,報請袁世凱政府,以馬福祥為寧夏鎮總兵,以馬麒為西寧鎮總兵,而青海辦事長官一職,則由前西寧府知府廉興升任。但馬麒的西寧鎮總兵一職,掛牌多日,卻未見正式任命狀。後得幕僚李乃棻“需向趙都督送重禮”的提示,馬麒始恍然大悟。急令其弟馬麟赴拉卜楞寺,馬麟央請其舊交、拉卜楞寺管家宗哲籌措黃金並金佛,湊足黃金200兩之數,通過趙的副官田永禎轉送。趙惟熙得賄,即發出任命狀。馬麒到了西寧,即與馬安良分道揚鑣,自立門戶。

民國2年(1913),袁世凱任命張廣建為甘肅督軍,張率其左右兩軍進駐蘭州、臨洮,其部隊裝備較甘肅原來軍隊的裝備優良,常與馬安良駐蘭部隊發生摩擦。馬為避免衝突,糜爛地方,率部回駐河州。到1918年,甘人對張廣建的統治日益不滿,“甘人治甘”的呼聲日高,張處境困難。是年11月,張請馬安良來蘭州共商大計,馬安良欣然起程就道,行至東鄉鎖南壩,舊病突然複發,連忙返回河州,不久即去世。其部屬由馬璘(玉清)及其馬安良子廷勷、廷賢等繼續統領。

辛亥革命是一次不徹底的革命,史學家對此多有論述。魯迅在《阿Q正傳》所描繪舊官變新貴的情況,於甘肅官場中,更加活靈活現。甘肅的許多文武官僚,既在保皇清、和的反革命中,撈取了不少好處,反轉來又成為投靠民國的資本。如同變色龍一樣,搖身一變,翻成新政權的軍政要人,“幾馬”就是在這次“革命”中撈到了過去尚未撈到的手握一方兵符的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