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吳起事跡與兵法

吳起是戰國初期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大約生於公元前440年,死於公元前381年,衛國(今河南濮陽一帶)人,出生於“家累千金”的富有家庭。他為了在政治上謀求發展,四處奔走,不吝千金,結果卻弄得家道破落,遭到譏笑和誹謗。吳起殺了誹謗他的人,隻好從衛國出走,到了鄰近的魯國,投在儒家曾申(曾參的次子)門下。不久,吳起的母親死了,他沒有按儒家的孝道,回故鄉奔喪,曾申大怒,與他斷絕了師生關係。吳起從此改學兵法。公元前410年齊國進攻魯國,魯穆公用他為將,打敗了齊國,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然而魯穆公聽信讒言,從此對吳起不信任了。吳起便到了魏國。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用吳起為將,討伐秦國,奪得了秦的西河(今陝西大荔縣以東地區)。在吳起參加滅中山國的戰役之後,於公元前406年,任命他為西河守(地方行政長宮)。吳起在西河二十三年,從事軍事、政治、經濟改革,使“秦兵不敢東鄉(向),韓、趙賓從”,而且“辟地四麵,拓地千裏”,為魏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由於治理西河的功績,在魏文侯死後,魏武侯更加器重吳起。但是,他在與貴族商文爭當魏相的鬥爭中失敗了。加之他的仇敵大夫王錯的挑撥離間,使魏武侯懷疑吳起,撤了他西河守的職務。

吳起在西河期間,改革兵製,建立了一支戰鬥力很強的常備軍“魏武卒”。他還總結了豐富的戰爭經驗和長期研究軍事的一係列精湛見解,寫成了《吳起兵法》。這是一部在軍事史上與《孫子兵法》並列的古代軍事著作,反映了他傑出的軍事思想。現存的《吳子》六篇,雖然經過後人整理,但基本上還可以看成是吳起的著作。

吳起的戰爭觀是服務於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他在戰爭的起源問題上,力圖從社會方麵去找原因;他把戰爭分為五種,初步區分了義戰和不義之戰,並提出了分別對待的辦法,在戰爭與政治的關係問題上,他提出:“內修文德,外治武備”,即既要重視政治,又要重視軍事,國家才能鞏固,還認識到軍隊作戰,要取得人民支持,才能打勝仗。

吳起的戰略戰術思想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因素。他從戰國初期的客觀環境出發,很重視戰爭的準備。在指揮戰爭時,反對主觀臆斷,重視調查研究,了解敵人的情況。認為隻有清楚敵人的兵力部署,才能選擇其薄弱環節狠狠打擊。同時,他也重視在戰爭中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認為必須努力掌握從事戰爭的各種技能和適應各種複雜環境的本領,否則就會在戰爭中吃敗仗或送了性命。他從豐富的戰爭經驗中,還總結了一些戰爭規律。如他指出了遇到敵人必須迅速進攻和必須避開敵人的各種情況,他從實戰出發,重視了解地形,對行軍和紮營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項。

吳起的軍事思想中,還有樸素辯證法的因素。他認為帶兵作戰要根據不同情況決定對策。在對待犧牲或保存自己的問題上,他認為隻有不怕犧牲,勇敢戰鬥,奪取勝利,才能保存自己。而貪生怕死,不敢殺敵,結果必然失敗,招致滅亡。在多與少的問題上,他認為以少可以勝多,在一定條件下,“一可擊十”。

公元前383年,吳起被迫離開西河,投奔楚國。受到楚悼王重用,先任命他為楚國北部邊防要地苑(今河南南陽)守,一年後,又任命他為令尹,執掌楚國的軍政大權,實行變法。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麵:

在政治上:提倡“明法審令”,使大家都知道國家的法令,以便貫徹執行;改革世襲製、分封製,規定分封的貴族隻要傳了三代的,一律收回封爵和俸碌,還廢除了那些遠房公族的宗室譜籍,取消他們“世卿世祿”的世襲特權,打擊舊貴族,把住在京城的貴族遷到邊遠的“廣虛之地”,精簡國家機構,裁減冗員。

在經濟上;下令“禁遊客之民”,獎勵“耕戰之土”,使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得到保證,以保證生產發展。

在軍事上:提出“厲甲兵以時爭於天下”,要建立一支魏武卒那樣的軍隊,由國君統一指揮,以便用它來達到統一中國的目的,為了加強首都的防衛,把城牆由過去的兩版加高到四版(今二丈二尺左右)。

吳起主持的變法僅一年,原來貧弱的楚國,開始富強起來。可是,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突然死去,以陽城君為首的一小撮舊貴族發動叛亂,包圍王宮,用亂箭射死了吳起。吳起雖然被殺害,但他傑出的軍事思想和變法革新主張,對後世都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