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

孫武,齊國人,生卒年代不可考,大約與孔子同時,活動於春秋末期。他出身貴族,後流亡到南方的吳國,結識了吳王闔閭的謀臣伍子胥。經伍子胥推薦,孫武帶著他著的兵法進見吳王,得到吳王的讚賞,任他為將。他曾以三萬軍隊打敗了楚國二十萬大軍,攻入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北)。從此,吳國強盛起來,“北威齊晉,顯名諸侯。”

孫武是先秦兵家的始祖。兵家的出現,適應了春秋中後期封建製取代奴隸製的激烈階級鬥爭的需要。一些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因勢輔時”,為了奪取戰爭的勝利,紛紛研究如何“擒敵立勝”的軍事理論而著書立說。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就是兵家中最有影響的一部兵書。也是我國最早的優秀軍事著作。它不僅在我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軍事史上,也享有極高的聲譽。

《孫子兵法》共十三篇,約六千多字。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孫子兵法》殘簡,除十三篇外,還有《孫子兵法》佚文《吳問》等五篇,為研究孫武的政治思想和軍事思想提供了新的材料。《孫子兵法》是孫武總結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和奴隸主階級兩種軍事思想的鬥爭,為新興地主階級的軍事理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孫子兵法》對戰爭觀、戰略戰術和治軍原則等問題,都有係統精辟的論述。下麵我們就從這幾方麵簡單介紹這本書。

《孫子兵法》反映了孫武的戰爭觀。他說“戰爭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不重視。”他直觀地看到了戰爭的重要性,認為“戰爭的目的在於保全自己,又使戰爭獲得完全勝利”,反映了地主階級對待戰爭的積極態度。這種理論是為新興地主階級用武力推翻奴隸主階級政權服務的。孫武看到了戰爭與政治的關係。他說:“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這裏的“道”,就是指地主階級的政治。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得到士卒和百姓的支持。孫武把政治列為取得戰爭勝利的各種條件的首位。這在軍事思想史上是一個貢獻。先秦兵家吳起、孫臏都繼承了這一思想。

在戰略戰術方麵,他主張在戰略上要有“大勇”,藐視一切敵人,而在具體指導作戰時,則要謹慎小心。重視戰爭的準備,注意對付敵人的突然襲擊。在作戰方式上,他重視戰略進攻,主張速戰速決;主張用假象迷惑敵人,用小利引誘敵人,從而伏兵殲滅之;認為作戰要集中優勢兵力,要“避實而擊虛”。在戰爭指導上,他強調掌握戰爭的主動權,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強調靈活機動,主張“因敵變化而取勝”,用不同的戰法,對付不同的戰況。還提出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出奇製勝的原則。這些思想,為後世的軍事家所遵循。

《孫子兵法》十分重視戰爭的各種客觀條件。“兵貴勝,不貴久”的速勝思想,就是從戰爭對人力、財力和物力的依賴關係出發的。對戰爭誰勝誰負的問題,是從作戰雙方的政治(“道”)、天時(“天”)、地利(“地”)、將帥(“將”)、法製(“法”)等方麵的客觀實際的比較來判斷的。對敵方情況的了解,認為不能用迷信和占卜的方法,而必須從知道敵情的人那兒去取得。這些都反映了《孫子兵法》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孫子兵法》重視戰爭的客觀實際,同時也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還認識到“治亂”、“勇怯”、“強弱”、“勞逸”等等矛盾對立的現象,是可以變化的。因此,也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

《孫子兵法》在總結前人的戰爭經驗中,揭示了一些重要的戰爭規律。比如;《謀攻篇》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代,危險);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即是說:了解敵軍,又了解我軍,就能首戰百勝;不了解敵軍,隻了解我軍,隻能勝負各占一半;既不了解敵軍,又不了解我軍,這樣,每次都必然要打敗仗。這是對戰爭規律的科學認識。正如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指出:“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仍是科學的真理,”又比如,《軍爭篇》所說:“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即避開敵人初來士氣旺盛之時,攻擊敵人於疲勞怠惰的歸途之中。這也是對戰爭規律的正確認識,為以後的軍事家所經常運用。

在治軍原則上,《孫子兵法》強調以法治軍,主張“令之以文,齊之以武”,即注意政治教育,又有嚴格的軍隊紀律和法令來約束士兵。並主張賞罰適當。這些都是曆代兵家治軍的準則。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孫子兵法》有其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認為“將帥掌握著老百姓的命運,也主宰著國家的安危”。這就片麵地誇大了將帥的作用,貶低了士卒和人民對戰爭的作用,陷入了將帥決定一切的英雄史觀。因此,對於士卒不能信任,實行愚兵政策,使士卒耳目閉塞,什麽也不知道,隻要他們盲目地服從將帥的指揮。還有關於“正在向其本國撤退的敵軍,不要阻攔”、“陷入絕境的敵軍,不要追逼”等主張,也是機械的、形而上學的。雖然如此,《孫子兵法》仍不失為我國古代第一部偉大的軍事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