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5)

在孩子的第一個生日之後要繼續給孩子喂奶,這個主意可能讓你感到奇怪,但是我們認為,在孩子沒有表現出可以斷奶的跡象之前不要給他們斷奶,這一點很重要。斷奶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必須逐漸地進行。我們已經注意到被過早斷奶的孩子出現了我們稱之為“過早斷奶症”的病症:具有攻擊性,愛發脾氣,大吵大鬧,不安地緊緊纏著大人,缺乏建立深度、親密關係的能力。哺乳看起來能夠減輕學步期幼兒的攻擊性傾向,並且能夠使他們行為中的平衡得到恢複。1990年,美國國家公共衛生局前任局長安托尼亞·諾維羅博士在極力稱讚了哺乳的好處之後補充說:“我覺得被哺乳到2歲的寶寶是幸運的寶寶。”

奶瓶媽媽能否像哺乳媽媽一樣與孩子親近我們認為用奶瓶喂奶的媽媽是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但她做起來一定會很費勁,因為她不是哺乳過程中寶寶和媽媽組成的自然反饋環中的一部分。用奶瓶喂孩子的媽媽很有可能會定時喂養孩子,用奶瓶喂孩子的媽媽也會傾向於更多地擔心寵壞她們的孩子,這樣的媽媽無法享受伴隨著哺乳發生的荷爾蒙水平提高而帶來的好處,也體會不到與孩子之間肌膚相親的感情。在用奶瓶喂奶時,把孩子抱在懷裏,愛撫寶寶,對寶寶的哭聲作出照料性的回應,能夠激發媽媽的荷爾蒙,但是效果遠遠比不上給孩子哺乳。通過多抱孩子、對孩子的哭聲作出回應、使喂養過程變成一種養育孩子的交流,用奶瓶喂養孩子的媽媽能夠達到對寶寶一定程度的敏感和了解,接近於哺乳媽媽的水平,要比不采取這些增強感情的行動好得多。我們知道有些媽媽很不樂意哺乳。對這樣的媽媽而言,重要的是要選擇一種喂養方式,使得寶寶能夠體會到快樂的媽媽就在身邊。在克服了內心各種矛盾之後,這樣的媽媽可能會樂意給她的第二個孩子哺乳。

3.把寶寶“穿”在身上

從寶寶出生後的最初幾個星期開始,你就應該把寶寶包在三角吊帶中掛在懷裏,每天多長時間都可以,隻要你和你的寶寶感到快樂。我們把這種方式稱為“把寶寶穿在身上”。從1985年起,我們就開始研究把寶寶“穿”在身上會對孩子的行為發展有怎樣的促進作用。許多父母都會來到我們辦公室驚奇地說:“隻要我把寶寶穿在身上,他就會很滿足。”研究證實了父母們的觀察:你把寶寶“穿”在身上的時間越長,他就哭得越少。幾個世紀以來,父母們都知道搖晃寶寶,特別是父母行走時有節律的搖動,能讓寶寶安靜下來。把寶寶“穿”在身上主要是通過促進寶寶的“安靜的警覺狀態”來改善他們的行為,在“安靜的警覺狀態”下寶寶們會具有最好的行為表現。

把寶寶“穿”在身上也改善了孩子的感受方式。被“穿”在身上的寶寶感覺到自己是父母世界中的一部分,他們到哪裏他也到哪裏,他們看見什麽他也看見什麽,他們聽到的聲音、說的話他也都能聽到。把寶寶“穿”在身上幫助寶寶感到被父母所包容,感到他在父母心目中的重要性,從而讓他產生自信,這種自信又能轉變為良好的行為和更多的學習良機。寶寶的大腦通過搖晃而受到刺激,從而提高了寶寶的智力,預示著孩子在將來會具有良好的感覺——運動調適能力。

把寶寶“穿”在身上有助於你了解你的寶寶。

把寶寶“穿”在身上同時也提高了父母的敏感程度。孩子與你靠得這麽近,在你的懷抱裏,始終與你相接觸,這就讓你能夠更好地了解他。彼此的接近增強了你們之間的親密。由於寶寶很少會大哭小叫,與他在一起會變得更有趣,這讓你願意更經常地“穿”著他。你們之間的感情就這樣逐漸地加深了。

同哺乳一樣,把寶寶“穿”在身上能夠促進你和寶寶之間麵對麵的目光交流。看著寶寶和“穿”著他們的媽媽進入我的辦公室,我注意到這些寶寶和媽媽不僅僅是身體連接在一起,他們的目光也相互交織在一起。這真是一個學習讀懂彼此表情的好辦法。讀懂彼此的表情並作出相應的回應是十分有效的管教工具,在本書的整個學習過程中你都能夠體會到這一點。多年來,我已經觀察到,被包在三角吊帶中掛在父母懷裏的寶寶長大都成了容易管教的孩子。

4.與寶寶一起做遊戲

為什麽做遊戲必須與管教一起進行呢?你可能對此感到疑惑。一起做遊戲可以幫助你在寶寶發育的每一個階段裏了解他的能力和與年齡相應的行為,同時為你和寶寶提供一個相互給對方帶來快樂的舞台,為一種寶貴的管教工具——幽默——打開了大門。一邊進行管教,一邊微笑、大笑或者傻笑,可以避免讓孩子產生抵觸情緒,吸引孩子的注意,使他能夠接受你的管教。你想要讓你的寶寶長大後成為一個快樂的人,你就必須先讓他多多地體驗快樂。沒有什麽比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做遊戲更讓寶寶快樂的了。如果在遊戲中寶寶能聽從你的指導,那麽很大程度上他就會服從你的管教。

與孩子一起做遊戲給孩子傳遞了一個信息:你對我來說很重要。這種感覺對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十分重要。玩躲貓貓(一種小兒遊戲的名稱,大人把臉一隱一現以逗樂小兒,並發出peek-a-boo的聲音——譯者注)、搭積木、猜謎、扮家家,所有這些遊戲都能夠幫助你躲在寶寶的眼睛後麵,用他的眼光來看周圍的事物,這是你必須學會的非常重要的管教手段。隨著育嬰班的大量出現,以及對所謂“現代養育技巧”的過分強調,父母們往往會忽視簡單的方法。其實,養育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和你的寶寶一起分享平實簡單的生活。

遊戲是管教的一部分

5.與寶寶一起睡覺

寶寶往往會對黑夜感到恐懼。但是,我們通常的習慣是父母和孩子在夜晚分開睡覺。我們希望你能夠不把夜晚當做是你可以與你的寶寶完全分離的一段時間,而是把夜間作為用來加強你們之間感情的一個特殊時段。

我們認為,能夠很好地增強你與孩子之間感情的睡眠環境就是讓孩子睡在靠近你的地方,這種方式我們稱之為“共享睡眠”。

我們進行了三十多年的觀察,還考察了別人對“母嬰共享睡眠”所做的研究,並且對我們自己的一個孩子做了研究,這使得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當寶寶睡在媽媽身邊時,他的整個生命係統工作得很好;心肺係統的壓力比較小,工作得更加有規律。因而寶寶會更放鬆、發育得更好。

除了上述生理上的好處之外,共享睡眠還有許多情感上的益處。母子睡在一起讓寶寶很少會感到不安,他們會像在白天一樣感到自信。父母與寶寶的聯係在夜晚還在繼續著,與父母共享睡眠的寶寶得到了這樣的信息:夜裏和白天一樣我是父母的寶貝,所以他們要我睡在身邊,我一整天都屬於他們。對於一個回應寶寶發出的信號、為寶寶哺乳、把寶寶“穿”在身上的母親來說,與寶寶一起睡覺很自然地就成了她整個親子情感的一部分。我們的養女黛安是一個對孩子十分親切的新手媽媽,她說過:“我不能想象我和莉莉分開睡覺,夜晚是我們不受打擾地相處的特殊時間。”

抱在你的臂膀上,依偎在你懷裏,睡在你的床上,所有這些時間在一個成長的孩子的生命中隻是短暫一瞬,但是通過這些傳遞給他的愛和安全感將長伴他的一生。

6.做孩子的幫助者

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他都需要有對他來說意義重要的人去關心他,這些人是孩子的幫助者,幫助他學習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為人處事。幫助者就好像是一個顧問,一個可信賴的、能夠為孩子提供情感上補給的權威,一個既幫助孩子發展他的各種技巧,又幫助孩子以自足的態度去充分利用周圍資源的可依靠對象。幫助者並不告訴孩子去做什麽,他們幫助孩子自己學習該去做什麽。他們不會給孩子下命令,而是從孩子身上獲得線索,把他們對孩子的期望編織在孩子自己的意願之中。孩子說:“我要自己做這件事。”幫助者會對他說:“行,你能做得到!”幫助者會留心等待進行教育的時機,並對這些時機加以很好的利用。在我們的實踐中,一個睿智的管教者這樣向我們描述他扮演的幫助者角色:我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從生活的經驗教訓中拾取那些他自己體會不到的有用東西。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經起到了幫助者的作用。你把寶寶抱在胸前,讓你可以方便地喂他。你會把童車的椅子穩穩地扶住以保持寶寶的平衡,安全地到外麵兜風。你會為孩子安排一些小孩子用的家具、器皿和杯子,使孩子能夠方便地吃點心。幫助者為孩子構築了合適的環境,因而孩子不必浪費精力,他幫助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任務上。

在孩子和幫助者之間需要建立起相互信任,他們是相互依賴的。孩子依賴幫助者為他提供便利,而幫助者對孩子的需求很敏感,能夠從孩子身上知道孩子的需求是什麽,並且能夠填補孩子遺漏的環節,以幫助孩子完成整個工作。幫助者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對孩子的需求作出預計,從而讓孩子能夠順利地成長。把你自己看做是幫助者,這能夠讓你無須去圍著孩子轉,避免把孩子淹沒在過度的保護當中。有時,必要的袖手旁觀能夠幫助你和孩子協調出適當程度的自立。當你的孩子正在經曆一個健康的自立階段時,你不能對他放手不管,但必須與他保持一定的距離。

如果孩子缺乏幫助者,那麽孩子的教育就會發生許多可以預料的問題。一個被迫自行其是的孩子會變得具有挫敗感,同時喪失信心。我對試圖不要父母或其他幫助者幫忙而自己獨立行事的孩子作過觀察:這樣的孩子看起來怒氣衝衝,他好像感覺到自己失去了得到他所需要的幫助的機會。他的出路要麽是從不自信中擺脫出來,要麽是讓自己足夠引人注目以獲得幫助(如果他天生具有固執個性的話)。不管他在這兩種方式中采取哪一種,他的情感和智力發展都被減弱了。我注意到,對於與父母感情親密的孩子和他們的起幫助者作用的父母來說,一個主要的特點是這些孩子懂得如何利用大人的資源給他帶來便利,而這些父母懂得如何對孩子的要求作出適當的回應。比較理想的情況是:在頭兩年時間裏,母親是主要的幫助者,此後隨著父親幫助孩子走出“隻有媽媽”的情景,幫助者逐漸變成了父母兩個人。隨著孩子們的成長,他們會求助於其他的幫助者:祖父母、老師、教練、童子軍隊長,等等。父母的責任是對所有這些人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性加以監督。

寶寶需要幫助

依附性養育如何使管教孩子變得容易起來

你可能從來沒有考慮過那些依附性養育手段可以用來作為對孩子的管教,但它們確實就是管教孩子的有效途徑。依附性養育往往會使你的孩子將來對心理疾病具有免疫力。本節講述了依附性養育通過許多不同的途徑來改善孩子的行為和孩子體驗生活的方式。

吉娜是一個愛子情深的三個孩子的母親,她告訴我們:“了解我的孩子們讓我在他們當中很有威望。”對孩子的了解就好像是一種第六感覺,讓你能夠對各種情況作出預測和控製,從而使你的孩子避免遇到麻煩。我們的養女黛安向我們描述了她采用這種養育方式得到的經驗:“我在莉莉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對她有深深的了解,依附性養育讓我能夠設身處地為她著想,我總是去猜想她要我為她做什麽。”

依附性養育促進相互間的敏感6歲的時候,馬修常常會帶著懇求跑到我的身邊說:“爸爸,我想我知道該怎麽做,但是……”由於我們之間有著很高程度的互相敏感和互相信任,他知道什麽時候我會作肯定的回答,什麽時候會作否定的回答。他是在試探我,實際上他知道我的回答是什麽。關係親密的父母和孩子能夠十分容易地交流彼此的感覺。隻要你與孩子親近,你就能夠讀懂他的肢體語言,能夠正確地引導他的行為,你的孩子也將能夠讀懂你對他的期待,努力地讓你感到高興。正如一個與孩子親密的大人所說的:“通常我隻要失望地看著他,他就會停止調皮搗蛋。”

依附性養育造就了關懷他人的公民諾曼·施瓦茨科普夫將軍(1991年海灣戰爭美軍“沙漠風暴”行動總指揮——譯者注)曾說過:“不會哭的男人讓我感到害怕。”世界上的種種問題很大一部分都源自於一群人根本不顧及另一群人的需要和權利。參與我的研究的一位母親曾組織了一群依附性養育的媽媽進行座談,她邀請一位納粹大屠殺的幸存者給大家講述自己的經曆。在解釋了敏感的父母養育給社會帶來的好處之後,這位幸存者總結說:“因為有了像你們的孩子那樣的一代新人,這樣的悲劇將永遠不會再發生。”

西爾斯經典鏈接:媽媽敏感力的練習

由於受到了所謂的“專家”們的誤導,有些媽媽必須先“擦除”頭腦中“已經寫入的程序”,然後才能對寶寶作出自然的回應。這樣的媽媽可以來試一試下麵的練習:當自己或者別人的寶寶哭起來的時候,你自己體察一下浮上腦海的第一個感覺。正常的情況下,你會感到不安。你是否感到不安了呢?這種正常的不安有沒有難以抗拒地促使你親切地抱起孩子、給他以愛撫呢?寶寶的哭聲也有可能引起的隻是麻木不仁的反應:“我可不想讓這小家夥來控製我。”如果你的回應並不是急切地去照料他,那麽你與孩子之間將很有可能形成令人失望的養育關係,因而你就有必要更多地了解小寶寶們的需求,重新考慮你如何扮演父母的角色。

一位到我辦公室來做產前谘詢的母親擔心她自己不會是一個好媽媽。我問她聽到嬰兒啼哭時會有什麽感覺,她回答說:“我決不會讓孩子去哭而袖手不管,我會趕緊過去把他抱起來。看到別的媽媽對寶寶的哭聲置之不理,我會感到不安。”我肯定地告訴這位女士,她在很大程度上會是一位好媽媽,因為她有敏感的天性。寶寶的啼哭讓敏感的女士感到不安,當然也會令敏感的男士感到不安。嬰兒的啼哭本身就應該讓我們感到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