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14)

提供正麵的建議在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否定的同時,你應該向他提出正麵的建議:“你不能拿那把小刀,但是可以去玩皮球。”你應該用有說服力的表達來讓孩子接受你“可以做”的建議,從而緩解“不能做”的命令所帶來的緊張。你用平常的口氣對他說“你不能橫穿馬路”,然後再耐心地說明“你可以幫媽媽來打掃人行道”。每個媽媽都會掌握一些有創意的辦法來說服孩子。

避免讓孩子起念頭當你帶著你的孩子去一個玩具商店買一份禮物時,你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你正在使自己置身於一場衝突當中,你的孩子很可能想要買店內的每一樣東西。為了避免不得已地對他說“不行,你不能要那個玩具”,在你們進店之前,你就應該讓他明白你們來這裏是為了買禮物送給朋友,而不是為了給他買玩具,這樣就能讓他不動想要買玩具的念頭。

用尊重的態度說“不”

在成長中的每一個階段,都相應地存在著一些可以讓孩子做的事,同樣也相應地存在著對孩子的限製。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他作出的限製水平也會越來越高。學會如何對別人說“不”以及正確對待別人對自己說的“不”,這是成熟的一種表現,也是養育的一部分。

西爾斯經典鏈接:幽默地說“不”

一天下午,瑪莎走進看電視的房間,看到馬修和他的小朋友正在看一部影片,這部影片是大孩子們前一天借回來看的(後來我們才知道他們倆在大孩子看的時候也都一起看了)。她看了一眼影片的內容,認為她應該要求馬修關掉電視。再說那時正是中午,男孩們應該到戶外去玩耍。她在那兒站了一小會兒,邊看電視邊考慮她的行動步驟。瑪莎感悟到了影片中角色的情調,突然靈機一動,決定采用一種幽默的方式來對馬修說“不”。她一邊把電視機關掉,一邊在原地用腳後跟轉著圈子,開始用影片中角色的麵部表情、腔調和手勢說起了台詞。她一定是把那個演員模仿得惟妙惟肖,因為兩個男孩都坐在那裏瞪大了眼睛盯著她,好像他們不相信一個媽媽會做出這種即興的瘋狂行為。當媽媽用那個角色的聲音告訴他們去找些更好的事情做時,他們倆便一起跳了起來衝出房門,一邊還在不住地大笑。

“不”也是孩子的語言作為父母,你要有麵對孩子向你說“不”的心理準備。你2歲大的小家夥剛跑出門口,你叫他回來,他大叫道“不”,你的第一反應很可能是:“這個小家夥不該用這種方式與我頂嘴,我會讓他知道到底是誰說了算……”(在我們家,對別人不尊重是真正要說“不”的事情,是不能被允許的)。弄明白2歲的孩子到底想幹什麽以及他說的“不”的背後的真正含義,將有助於你接受這種學步期孩子的正常行為。你千萬不要對孩子說的“不”感到氣憤。孩子說“不”,這對於他的成長、對於他建立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個性都是至關重要的,它並不是對你的權威的公然藐視或否定。有些父母感到他們不能容忍孩子說的任何“不”字,認為任由孩子說“不”會對他們的權威造成損害。他們最終會使孩子形成自我的重要成長進程受到縮減,而對孩子們而言,必須在實踐中探索媽媽會在什麽地方停止對他們的監管、他們應該在什麽地方開始自己進行嚐試。父母可以學會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同時仍然對他進行監管、繼續對他作出限製。如果孩子的個性得不到鍛煉的話,那麽他就不會個性鮮明。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在某些特定的環境場合(比如偷竊、欺騙、吸毒等),他與同伴相處的能力往往取決於他說“不”的能力。

到18個月大的時候,勞琳已經知道我們對她說“不”的意思是想要她停止她正在做的事情。一天她在廚房的水池邊歡快地玩著水,她看我走到近前,估計到我要阻止她玩水,於是不假思索地大聲叫道:“不,爸爸!”勞琳已經劃出了她自己的領地,並且堅決地認為她有權這樣做。她說的“不”意味著她在守衛自己的空間。我向她說明了我認為她說的“不”是什麽意思:“你不想要我阻止你。你要玩水,你就繼續玩吧,那看起來好像很有趣。”如果我當時想要她真的停下來,那麽我可能就要這樣說:“對不起,現在可不行。拿個噴水瓶,裏麵裝好水讓你去玩,好不好?”說“不”時帶上個人稱謂我們確信勞琳命中注定會是一個搞公共關係的人。她對我說“不,爸爸”,是用一種具有策略性的方法來說“不”。在“不”後麵加上“爸爸”,她就使自己的話帶上了個人感彩。我們在對孩子說“不”的時候也加上孩子的名字,這是比專橫地說“不”更為適當的辦法。如果你常常會對人大聲嗬斥,加上個性化的稱呼至少可以使你的聲音聽起來不那麽刺耳,也可以顯示出你對聽者的尊重。有些父母將尊重孩子與給予孩子平等權利混為一談,其實這並不是權力的問題。有權力的人應該尊重受支配者,這個論點在對子女的養育中是成立的,在其他關係當中也成立。

采取體諒的態度當你不得不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阻止時,你沒有任何理由采取粗魯的態度。例如,你的寶寶發現了別人遺落的一卷膠帶,這是一個很不錯的玩具,你可以先花一點時間和他一起研究一下這個玩意兒,而不是突然站到他的麵前,一把從他手中奪過來,讓他可憐巴巴地哭著被你強行拉走。玩弄一陣之後,你們可以對這卷膠帶說“再見”,然後你把他的注意力引導到其他可能不那麽有趣然而卻更為適當的活動上去,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從令他著迷的膠帶上取下長短合適的一段遞給他,作為他沒有得到整卷膠帶的補償。

說了就一定要做到你必須把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堅持貫徹到底。在好幾個月裏,我們都告訴勞琳,為了能在睡覺前躺在床上聽故事,她必須先刷一刷牙齒。在幾個月裏她都做到了這一點,有時很容易,有時在一定程度上要連哄帶騙,還要對她說:“好吧,那就不講故事了……”一天晚上,她決定試探一下瑪莎,她拉長下巴,緊閉雙唇,表示她終於向我們挑戰了,看看我們會不會向她攤牌。瑪莎沒有像以往那樣哄著她、遷就她,而是平靜地說:“好吧,那就不講故事!”然後把燈關掉,帶她上床。瑪莎跟她一起躺在那兒,她有點緊張,因為她知道媽媽是認真的,已經和她攤牌了,而且已經關了燈——沒辦法改變了,接下來隻能睡覺。從那以後,她就乖乖地刷牙,又像以前那樣有故事聽了。

實施危險教育的有效手段

你初學走路的孩子伸手去抓火爐上湯鍋的手柄,你對他大叫一聲:“停下來,別動!”而不是說:“不行!”在寶寶停下來的瞬間,你應該緊接著馬上對他說:“會燙著寶寶的。”你緊緊地抓住了他躍躍欲試的小手(你會想著下次該把手柄轉向裏麵,並且使用在後麵燃燒的爐具),看著他吃驚地睜大了的眼睛,保持你嚴肅的表情,對他說:“燙,會傷著的。別去碰爐子上的東西。哎喲,好疼啊!”這麽做,你不是簡單地對他說“不”,而是清楚地解釋了你的觀點。接下來你應該抱他一下,特別當你發現自己剛才的語氣很嚴厲的時候,重新跟他親密起來,這樣的話,這個小插曲就不會使孩子一整天都不高興(“燙”也是一個能讓孩子停下來的管用的詞,尤其是在孩子已經有了對“燙”這種感覺的個人體驗之後。你應該小心地抓著他的手,放到他能感覺到爐子溫度的地方,讓他明白這種感覺和“燙”之間的聯係)。

西爾斯經典鏈接:是協商,還是堅持自己的立場

孩子們,特別是那些有著堅強意誌的孩子,會讓父母心力交瘁。他們堅信自己必須擁有一些東西,否則他們的日子就過不下去。他們不停地對父母糾纏不休,直到他們答應了才停止折磨他們的精神。這樣的養育肯定是錯誤的。然而,如果你在仔細地傾聽之後,發現孩子的要求聽起來很合理,那麽就應該主動地和他商量。有時候,在你對他說了“不行”之後,你會發現明智的做法是改變自己的主意。一方麵你要讓孩子明白你說“不行”那就是“不行”,另一方麵,你還應該讓他感到你是可親近的、能變通的。這有助於你堅持自己對他說“不行”的立場,直到你把他的話聽完。如果你意識到在你說了“不行”之後,你的孩子默默地感到委屈或者生起了氣,那麽就應該在他旁邊聽他講,可能他有一條理由是你沒有想到的,或者他的要求對他來說十分重要、遠遠超出你的想象。如果孩子的想法有充分理由的話,你不要拒絕改變你的決定。但是你必須要保證讓他知道,你之所以改變主意是因為你的公正,而不是由於他耍的“要讓你受不了”的鬼把戲。

我們的女兒埃琳看起來命中注定會成為一個庭審律師,她能既符合邏輯又充滿感情地為她的情況進行辯護。當她揚起她那長長的眼睫毛,你很難對她說“不”。最後,我們終於學會了既對她說“不”,又不挫傷她富有創造性地堅持自己意見的勇氣。當埃琳想要一匹馬的時候,我們對她說“不行”(家裏靠我們養活的成員已經夠多了),埃琳卻還是堅持。通過在嚐試和失敗中的摸索,我們已經懂得,任何在孩子心目中有分量的願望,不管是多麽滑稽可笑,大人都應該聽一聽。當埃琳向我們講述她想要一匹馬的願望時,我們全神貫注地聽著、體驗著她的情感。我們反駁道:“埃琳,我們能理解你為什麽想要一匹馬。你可以經常騎著馬出去玩,還可以照料它,並且你的一些朋友有馬。”(我們想讓埃琳感到我們理解她的想法。)“但是我們不得不說‘不行’,而且我們將來也不會改變主意。現在我們還是坐下來,平靜地解決這個問題。”(讓孩子知道她的要求沒有可商量的餘地,這能夠分散她的精力,也使我們能夠避免被她煩得筋疲力盡。)“你現在還沒辦法去照料一匹馬。”(我們一一列舉出了在擁有一匹馬,得到樂趣的同時,還需要承擔的那些責任。)“如果你能夠完成接下來六個月的功課,並且向我們證明你能負責照料好一匹馬,那麽到時候我們再來商量這個問題。”9個月之後,一匹名為“踏飛”的馬加入了我們家庭成員的行列。埃琳得到了她想要的馬,同時又學到了生活中兩個非常重要的經驗:如何克製自己、將自己的滿足推遲到將來,要獲得利益就必須承擔責任。

在我們剛有頭幾個孩子的時候,我們倆還是年輕的父母,那時我們認為,在孩子生命麵臨危險的場合,比如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一下子跑到了大街上,打他的屁股是沒有什麽不妥當的。我們推斷,很有必要在孩子的心裏和身上留下持久的印記,免得他下次再跑到大街上去。在那個時候,我們認為安全是第一位的,其次才顧及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是,隨著我們對養育孩子了解得更多,我們認識到,即使是在危急的時候管教孩子,也有比打屁股更好的辦法。而且我們還認識到,學步階段的孩子前次得到的教訓到了下一次就忘記了,即便是有“身體上的印記”。下麵是我們行之有效的一些辦法。

麵臨危險時說的“不”當學走路的孩子跑到了我們家車房前的車道上時,瑪莎像老鷹一樣緊盯著他。如果他冒冒失失地離馬路太近,她就會上演她最拿手的長篇大論的嘮叨,大聲對他喊道:“站住!那是馬路!”並且把他從馬路邊抓回來,一遍又一遍地絮叨當他跑到大街上時她有多麽擔心。她沒有對孩子大聲嗬斥或發火,而是表達著自己由衷的擔心,訴說著每個媽媽在自己的孩子可能受到傷害時內心都會出現的驚慌。很重要的一點是孩子相信她,因此她毫無保留地對孩子訴說著。這還真起了作用!孩子對馬路有了很深的敬畏,而且想到馬路上去的時候總是期待著得到媽媽的許可,知道媽媽會拉著他的手和他一起穿過馬路。有好幾次瑪莎不得不大聲發出警告,用來增強孩子對馬路的敬畏感。她把這種聲音專門用於為了安全而需要立刻作出反應的場合。這種聲音很難用文字來描述,它是一種非常尖銳、非常強烈的“啊”的聲音。有一次,斯蒂芬在一個公園裏走到了離她大約60米遠的地方,當他快要跨入馬路時,瑪莎不得不使用了這種聲音來阻止他。他停下了腳步,這讓瑪莎的緊張心情一下子得到了緩和。斯蒂芬回過頭看著瑪莎,使得她有足夠的時間跑到他身邊去。她從來都不隨隨便便地就使用這種聲音,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會發生的情況應該用常規的辦法來處理。

西爾斯經典鏈接:不能說“不”的媽媽

有些父母想要為孩子提供孩子所必要的東西,出於這樣的熱誠,他們往往會給孩子提供孩子想要的所有東西。那些實踐著依附性養育方法的媽媽們,往往會成為凡事都對孩子說“是”的媽媽。

從最初的時候開始,媽媽就應該輕鬆自在地向孩子說“不”,這一點十分重要。早在媽媽製止寶寶用力拉自己的頭發或者在哺乳過程中咬她的時,她就應該開始對孩子說“不”。媽媽應該告訴他必須停止,因為他的行為讓她感到疼痛,這樣的做法實際上是她開始在教寶寶分清是非的界線。嚴肅地對孩子說“不”應該貫穿於孩子學步階段的始終。除了直接說“不”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方式可以讓寶寶知道哪些是不安全的、不妥當的。媽媽無論是說“停下來”、“把它放下”或者“不安全”,還是動手改變孩子的行為,她都是在言行一致地、溫和地引導孩子的行為,教會他們分清是非的界線。不論采用的是什麽方式、什麽詞匯,對孩子說“不”並不是一件消極的事情,而是一種給予的途徑,並且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不會說“不”的媽媽在堅持自己的立場方麵會存在很大的問題,在我們的眼裏,她們會成為被自己學齡前的孩子牽著鼻子走的木偶。

一旦媽媽在需要的時候開始自信、堅定、充滿愛意地說“不”,孩子是不會被嚇著的。這可能會讓他皺一會兒眉頭,因為他不喜歡聽到“停下來”、“等一下”或者其他諸如此類的話。但是他已經有了親情依附的基礎,他信任父母。給孩子設定限製並不像某些人認為的那樣會讓孩子消沉,媽媽不能等到學齡前階段才開始對孩子說“不”。應該十分自然、十分自信、憑直覺地對寶寶說“不”,而且越早開始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