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12)

鼓勵與其他重要的長者之間的關係祖父母、家庭的朋友以及日常代替你照料孩子的人都能幫助你年齡漸長的學步期小孩學會依靠父母以外的其他大人。你應該請在孩子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其他大人進入孩子生活,從而使孩子在脫離你、逐漸獨立起來的過程中能夠依靠許多人、從不同的人那裏獲得幫助。

請你記住,在孩子們從一個成長階段向下一個成長階段的過渡過程中,他們的行為會讓父母的管教麵臨比較多的挑戰。如果能平穩地度過這種過渡時期,那你就能夠減少接下來會遇到的養育問題。

從2歲到3歲

“討厭的2歲孩子”這種說法不僅很過分,而且也不公平。盡管2歲的孩子確實具有挑戰性(3歲的孩子也一樣),但同時他們又棒極了。孩子在能力方麵的最大變化發生在語言領域。初學走路的孩子已經具有相當好的語言理解能力——他聽得懂你說的大部分內容。同時,2歲大的孩子還能更好地讓自己為別人所理解。語言表達能力在這時蓬勃發展了起來。這種雙向的語言交流使得對孩子的管教變得容易了起來。對語言的掌握讓2歲的孩子能夠利用大人的幫助給他帶來好處,並且有助於他感到“長大了”。當然,這個階段仍然存在著讓孩子感到挫敗的時候,有時你的2歲孩子會十分費勁地想要別人明白他的意思,有時他會發現他沒辦法讓周圍的世界來滿足自己的全部願望。

整個家庭相協調2歲大的孩子開始具備了在家庭內部保持力量平衡的意識。這個小家夥開始對各種各樣的限製有了判斷,能夠弄清楚自己與爸爸、媽媽、哥哥和姐姐以及熟悉的照料者之間應該分別保持什麽程度的關係。他對家庭環境有了更多的發言權和支配權,已經能夠在家裏引起一些事情的發生。他已經探索過房間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縫隙,而且獨自一人去研究過家裏的每一個房間。他把自己看做是這塊領地的主宰,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擁有這裏的一切。對於哥哥、姐姐,他會變得專橫傲慢,會說:“我的媽咪。”(意思是媽咪不是你們的)前兩天,當2歲半的勞琳突然發現一個男孩子剛剛送給海登的那些插花時,她馬上就一把抓了過去。她認為這些花理所當然是送給她的,脫口說道:“喲,布蘭登,這是給我的嗎?”

事先提醒2歲大的孩子難以很好地進行行為的轉變。他們的心思全部都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而很難去適應別人的時間安排。比如到了3點鍾,你的女兒該和一起玩耍的小夥伴說再見了,但她是不會情願離開的。對於成長過程中這種很正常的全神貫注的特點,你應該加以尊重,在帶她離開之前應該事先就提醒她。

固定的思維定式固定的方式和重複的程序使2歲和3歲的孩子能夠茁壯地成長。在這個階段,驅使他們形成條理性的動因也使他們排斥各種變化,而那些變化在大人的眼裏看來是根本就微不足道的。如果你能夠進入一個成長中的孩子的內心世界,去了解孩子的心靈是如何運作,你就能夠理解這種與成長相伴隨的思維方式。嬰幼兒時期,孩子們在頭腦中存儲了數以千計的聯想模式,這些聯想模式幫助孩子去理解這個世界,但有些孩子會用抗拒的態度去對待聯想模式的任何變化。具體來說,當馬修3歲的時候,三明治中的果凍是放在花生醬上麵的,他對此已經習慣了,這種模式已經固定在了他的頭腦中。如果我們忘了先塗花生醬而先塗上了果凍,他就會難過得心都快碎了。出現這樣的情況並不意味著他就是頑固不化或者不懂道理,隻是新的方式不符合他的願望。

家裏要講究秩序2歲和3歲大的孩子在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中往往會有比較好的行為表現,盡管這一點一般並不能很明顯地表現出來。雜亂無章的環境會導致無序的行為。幼兒正在發育成長的神經係統在搜尋著係統性和條理性。把衣服和玩具亂丟亂放會致使孩子狂躁地亂扔東西。你可以試一試用玩具架來放玩具,而不要采用玩具箱。高度比較矮的玩具架,每一格差不多一平方英尺大小,一格中放上一兩件孩子心愛的玩具,要比把玩具全部都堆在一個大箱子裏好得多,讓孩子可以很方便地挑選玩具去玩耍。太多的玩具堆放在一起會讓孩子感到困惑,給了他這樣的信息:細心地整理東西根本是沒有必要的。輪換著玩各種不同的玩具能讓孩子一直保持濃厚的興趣。

除了創建有秩序的環境之外,你還應該為孩子準備一個放他自己的東西的地方,以鼓勵他培養起責任感。你應該示範給孩子看如何用齊眉高的衣帽釘和塑料掛鉤來掛衣服,以及把鞋子放在專門的地方。對於父母來說,一天中最倒黴的事要數在臨出門時找不到孩子的鞋子——或者更糟糕,孩子的一隻鞋子找到了,卻怎麽也找不到另一隻。應該示範給孩子看如何始終把兩隻鞋子放在一起(或者到了孩子大一點的時候,可以要求他把兩隻鞋子係在一起),“這樣就能在專門放鞋子的地方很容易地把一雙鞋子找出來”。如果我們允許孩子把東西放得亂七八糟的話,他們就必然會放得雜亂不堪;而如果我們幫助他們講究整潔的話,他們也就會整整齊齊。要是生活在了亂作一團的環境當中,那麽孩子們努力地在自己生活中建立起秩序的成長階段就會受到妨礙。

3歲的孩子具備了聽從大人指導的智力,並且能夠在頭腦中保存起對熟悉的地方的記憶。他們能夠想起來家裏的東西放在了哪裏,並且開始意識到每個玩具都有各自的擺放位置。在孩子懂得了這些之後,應該不失時機地對他進行讚揚,以充分利用他在智力上的這種成熟。不要對孩子說“把這本書放到書架上去”,可以換成這麽一種說法:“請把書放到它該放的地方去。”

孩子開始社會生活在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任務是學習各種社會技能,學會與別人一起玩耍,學會對別人的需要和情感產生敏感。作為孩子的管教者,你的任務是為孩子社會技能的成熟提供條件,具體來說,這項任務包括為孩子挑選合適的玩伴、調解孩子們的爭吵,如果有必要的話,還包括為孩子選擇托兒所和幼兒園。孩子們開始不再把你作為主要的玩伴,也不再獨自玩耍,而是開始去找別的孩子來作為玩伴,這既有好的一麵,也有不好的一麵。好的一麵是你的孩子在與別的孩子的交往中學會了讓自己成長起來的各種技能。不好的一麵是他可能學會了你不希望他學到的那些行為。這就是為什麽作為2歲和3歲孩子的管教者,你的主要任務是為孩子的社會生活建立結構,使之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開始講究禮貌2歲和3歲大的孩子已經能夠學習禮節了。你要清楚地知道這一點,這有助於你了解這個階段的孩子在智力上和情感上能多大程度地遵循各種社會禮儀。隻有以走進別人的內心世界、理解和體諒別人的觀點為基礎,孩子們才能真正地懂得不自私、有禮貌。在5歲之前,孩子們不會突然地一下子就懂得這一點。而且5歲以下的孩子思考的往往是特定的事情,還不具備普遍性的思維。你可以教孩子在奶奶給他一塊餅幹時對奶奶說“謝謝”。但他很可能隻有在奶奶給他餅幹時不需要你的提醒就對奶奶說“謝謝”,而在你給了他餅幹時他根本不會向你道謝。到了差不多5歲時,孩子才會發展起將“謝謝你”普遍化的能力,他會發現無論在什麽時候別人給了他什麽東西,“謝謝你”都是一個十分恰當的回應。盡管如此,在孩子成長著的頭腦中確立起講禮貌的習慣還是很有益處的,即使孩子講禮貌主要是為了得到父母的讚揚並且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講禮貌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存儲在了孩子的頭腦中,那麽各種禮節的含義就能夠相當容易地在孩子頭腦中占有一席之地。

孩子們是通過你對待他們的有禮貌的態度來學習講禮貌的。在2歲半時,勞琳已經學會了如果她在提出要求時加上一個“請”字,那麽“請”字會給她帶來非常親切的、並且常常是積極的回應。2歲大的孩子很快就能認識到社交中的魅力會為他們帶來更有價值的生活。你應該要求孩子對大人和其他孩子講禮貌,並且要為他做出講禮貌的榜樣,但是在你的頭腦中應該始終記住:2歲大的孩子與別人合作的能力是相當有限的。

“我自己來做這件事。”確實,隻要有個朋友稍加幫助,你的孩子就能夠自己去完成一件事情。在2~3歲之間,這種獨立性會完全地展現出來,這種表現是正常的,你應該充分利用這個大好時機去培養、促進孩子的責任感和自立意識。如果時間允許你等待,你就應該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去自己穿上鞋子。這樣,當你的時間很緊張時,你就可以毫無愧疚、實事求是地對孩子說:“這次你可不能自己做,媽媽要趕時間。”

瑪莎講過這麽一件事:“在勞琳2歲大的時候,一次她看見她4歲大的哥哥不要大人的照料就自己跳下了汽車,於是她認為一旦她鬆掉了綁在身上的安全帶,也可以不要我的幫助就自己下車。她已經打算要改變我們的習慣做法,但沒有注意到我已經防範在先了。當我伸手去抱她的時候,她用力地掙紮著,不讓我把她抱下車,嘴裏還在大叫著‘不,我要自己下車。’我直覺地知道她並不是在故意地違抗我。那是她第一次要‘自己來做這件事’。如果這次我也像往常那樣要把她抱出汽車的話,起碼要花上平時三倍的時間。於是我克製住了自己,調動起了自己的耐心和幽默感,把這件事看成是她驗證自己能耐的機會。一個還在學走路的孩子又一次教會了我要慢慢來、要去享受生活的樂趣。”

對孩子的養育變得容易起來

和3歲的孩子在一起生活是比較容易的。3歲大的孩子已經有了讓雙向交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交談的語言技能。他變得更為成熟、鎮定,已經用了一整年的時間來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你可以帶著3歲大的孩子一起去購物,同時還能真正地體會到購物的樂趣。

教導轉化為孩子內在的稟性“我已經一遍又一遍地反複告誡我們18個月大的孩子別去拉貓咪的尾巴。”這樣的抱怨你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媽媽們發現她們要反反複複地叮囑自己學步階段的孩子,而“他好像根本沒有聽見”。你對孩子的許多指導其實都沒有被他聽進去,原因並不在於孩子要違抗你,而是由於大多數不到2歲的孩子還不具備記住和回憶你過去對他進行的那些教導的認知能力。你要做的隻能是一遍又一遍地叮囑他——這是他在這個年齡段學習知識的方式。在2~3歲之間,孩子們開始把你對他們的要求轉化為自己內在的本性。他們會更多地留意你對他們的指導,並且把這些指導作為自己行為準則的一部分存儲在腦海裏。當你對一個1歲半的孩子說“別跑到大街上去”時,他會表現得好像以前根本沒聽到過這句話一樣。而當你對一個3歲的孩子同樣說這句話時,他很可能會作出這樣的反應:“噢,好的,我記住了。”孩子已經具備了能力把你對他的教導轉化為他自己本性的一部分,這使得養育變得容易起來了。

共同分享喜怒哀樂馬修的嬰兒日誌記載了這麽一件事。

瑪莎要求3歲大的馬修收拾好自己的積木,這是孩子們在每天的收拾、整理時間必須要做的事情之一。馬修壓根不願意去做,他磨蹭著,然後調皮地讓姐姐替他去完成全部的任務。當時,瑪莎被馬修的做法激怒了,因而大喊大叫地說她對他的不聽話感到很生氣,但是她很快就意識到馬修需要時間去重新考慮自己的態度。她克製著自己,幾分鍾後,馬修心甘情願地自己動手幹了起來。他一邊收拾著他的積木,一邊對媽媽說:“你還愛我嗎?”瑪莎向他保證說:“哪怕是在你哭鬧、尖叫和不聽話的時候,我也愛你。”馬修固執地又問道:“你喜歡我嗎?”瑪莎回答說:“是的,我喜歡你,但是我不喜歡你不聽話和不幫忙。我喜歡你作出正確的選擇。”馬修完成了他的任務,走上前來緊緊地擁抱著瑪莎,對媽媽說:“媽媽,我很抱歉。”瑪莎也緊緊地擁抱著他,對他說:“我也很抱歉對你大吼大叫。”幾分鍾後,他又說道:“你對我滿意嗎?”

對於3~4歲的孩子,你能夠期望他們的感情交流達到這樣的深度,他們其實很想要讓你感到高興。如果你給孩子們許多機會來讓你感到高興、討你的喜歡,那麽你就會發現與他們一起生活其實是相當容易的。

3歲的孩子已經變得對他自己(或者她自己)感到比較滿意了。3歲大的孩子開始會誇讚自己。一天晚上,我們3歲大的馬修向大家宣布說:“我打開了聖誕樹上的那些燈,全都是我自己幹的。”我們對他發出了驚歎:“哇!”以此來表示我們接受了他的成功喜悅。他說道:“我對自己真是好滿意。”

接受家裏的各項規則3歲常常被描寫成是一個“媽媽夢寐以求”的階段,這主要是因為3歲大的孩子十分聽話。2歲大的孩子常常會說“不行”,而到3歲時孩子變得常常會說“好的”。2歲大的小孩總是認為別人要做的事情都沒有自己的重要,而3歲的孩子會考慮別人的需求,在你叫他的時候,他會走過來;一旦你提出了要求,(通常)他會把自己手裏的玩具放回去。3歲大的孩子一般都想要討人喜歡,盡管所有這些變化不會在一夜之間就發生。

3歲大的孩子懂得家裏的各種規則以及違反這些規則所帶來的後果,而且他開始接受父母的價值觀。你要解釋給孩子聽你對他有什麽期望,可以隨著孩子智力上的不斷成熟來逐漸地加深這種解釋。2歲大的孩子是根據行為和結果之間的聯係來做事情的(比如,“我打了人,因此我被罰坐在旁邊的椅子上”),而3歲大的孩子已經能夠懂得為什麽他不可以把他的三輪腳踏車騎到大街上去。3歲的孩子開始會在做事情之前預先考慮一番;但是,對這一點你可千萬不要過分地依賴,他們暫時還不具備分辨行為是非的能力;他們隻是在腦子裏閃現出了你曾經教過他們的東西——要是把三輪腳踏車騎上了大街的話,那麽就會把它鎖到車房裏去。在這個年齡段,對孩子進行養育實際上指的是訓練孩子以某種方式來做出行為,而不是要教會他作出道德上的判斷(是非觀念的形成大約在6歲或7歲左右)。對於2歲大的孩子收效甚微的養育方法,在3歲孩子的身上會起到很好的效果。父母們很想知道他們3歲大的孩子到底懂得多少。對於任何年齡的孩子,一種實用的粗略評估方法是先估計孩子懂得多少,然後再加上一倍。失去控製的3歲小孩能夠懂得所謂“暫停”就是要他在“安靜的角落裏”待上一段時間,從而恢複對自己的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