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庚辰 坎下坤上 師

讖曰:聲赫赫幹戈息

掃邊氛奠邦邑

頌曰:天子親征乍渡河歡聲百裏起謳歌

運籌幸有完全女奏得奇功在議和

金聖歎點評:此象主宋真宗澶淵之役。景德元年,契丹大舉入寇,寇準勸帝親征,乃幸澶淵。既渡河,遠近望見卸蓋皆踴躍呼萬歲,聲聞數十裏,契丹奪氣,遂議和。

卦象:坎下坤上。師卦:師。貞,丈人吉,無咎。丈人,嚴莊之稱也。為師之正,丈人乃吉也。興役動眾無功,罪也,故吉乃無咎也。變離入陰,陽於正道,複本歸坎,陽在其中矣。地中有水,師,指軍隊。古時兵民不分,君主以“容民畜眾”意指養兵。容民畜眾,猶如地中有水。占得此卦,預示率師出征非常吉利,必無災禍。象曰:將帥領旨去出征,騎著烈馬拉硬弓,百步穿楊去得準,箭中金錢喜氣生。師卦,闡釋由爭訟終於演變成戰爭的用兵原則。戰爭是凶惡的工具,關係著人民的生命,國家的存亡,所用兵必須慎重。軍隊必須是正義之師,統帥必須中庸、公正,老成持重,不可好戰喜功。戰爭必須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戰無不勝。

釋:第十七象是宋真宗親征澶淵的預言。讖語“聲赫赫,幹戈息”,宋真宗親征至澶淵,寇準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宋真宗在澶州北城樓上召見了各軍將領。宋軍將士看到城樓上的黃龍旗,得知皇帝禦駕親征,高呼萬歲,士氣大振。赫赫呼聲聲震數十裏,契丹膽怯氣餒,不久便停戰議和。“掃邊氛,奠邦邑”宋真宗掃平了邊境戰火,保持了120年的邊境和平。頌語“天子親征乍渡河歡聲百裏起謳歌”,宋真宗親征渡黃河,將士見後歡呼萬歲,聲震數十裏。936年石敬瑭割燕雲(幽薊)16州與契丹。959年後周世宗柴榮北伐,收複16州的瀛州(河北河間)、莫州(河北任丘北),及周邊地區(霸州、天津靜海等)。979、986年,宋太宗兩次大舉伐遼皆敗。遼國在蕭太後的苦心經營下,國力日盛,1004年大??進犯北宋。這是遼對宋唯一的一次大規模入侵,蕭太後率軍親征,大軍號稱20萬,深入宋境700裏,直撲橫跨黃河的澶州(今河南濮陽)城下。大宋朝廷上下驚恐,意欲遷都。宋真宗在新任丞相寇準的極力勸諫下,被迫禦駕親征到了澶州,又被太尉高瓊極力“請”過了黃河。宋軍見到了澶州北城樓上的黃龍旗,歡聲雷動,軍兵與百姓立齊呼萬歲,聲聞數十裏。士氣倍增。真宗見好就收,撤回了南城。遼兵聞宋軍呼聲怯陣。寇準在北城督戰,宋軍張環用床子弩射殺了遼軍先鋒蕭撻覽(擒獲名將楊業之人),遼軍士氣低落。“運籌幸有完全女奏得奇功在議和”“完全女”即寇準的“寇”字,“女”與“寇”中的“支”部形似而不完全一致,這種象形設謎,也是《推背圖》字謎文化常用的手法。此句意指在宰相寇準的運籌下取得澶州守衛戰的勝利,在真宗力主議和時,寇準最大限度減少了損失,立下奇功。蕭太後見遼軍處境不利,擔心腹背受敵,主動請和。遼宋議和之後締結了澶淵之盟(一、遼宋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世以齒論。二、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三、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四、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盟約締結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因澶州又名澶淵,遂史稱“澶淵之盟”)保持了長時間的邊境和平。釋圖:圖中皇者麵南背北,喻指宋真宗;水指黃河;外族人喻指契丹,契丹拱手,主動請和(用清朝的官服喻胡人是《推背圖》的常用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