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燭照黑暗的光芒(2)

◆托起我手臂的手

睡醒的雪

我和孩子經常在林間小路上散步,從前他總是抓住我的手一甩一甩,邊走邊跳的,而現在他常常把我的胳膊向上托,我奇怪地問:“媽媽很老了嗎?”他笑嘻嘻地說:“沒有啊,媽媽年輕得像小草一樣呢!”“那你為什麽要這樣用力扶我呢?”孩子沒有解釋,笑著跳著跑遠了。

晚上,孩子的老師打來電話,告訴我,孩子幾乎每節課都要去衛生間,而且每次都會遲到。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來,他在幼兒園曾經有過這個毛病,在醫生的幫助下調養了很久才好的,現在怎麽會又犯了呢?放下電話我心急如焚,醫生說過,治療這種病不能有心理壓力,我決定先觀察幾天。

星期六是他的七歲生日,親友們熱熱鬧鬧地聚在了一家餐廳,因為他是我們這個大家庭裏唯一的孩子,幾乎每個人都牢牢記著他的生日。各式各樣的生日禮物,金燦燦的王冠,寫著祝福的蛋糕,都讓他興奮無比,也讓我忘記了他的病。

真是湊巧,這天餐廳裏還有兩個孩子過生日,於是幾家人建議讓三個小壽星坐在一起,孩子們興奮地高呼起來,引得飯店的老板也走出來了,他興致勃勃地提出要給他們贈送生日禮物,但要求他們展示自己的才華。孩子們的即興表演真的很精彩,吸引了許多客人的注意力。

老板的禮物拿出來了,我看見我的孩子眼睛一亮,緊緊盯住其中的一件禮物,那是一支藍貓槍,他曾經給我描述過許多遍的一支槍。

老板提出,他將問一個問題,回答得最好的孩子,可以第一個挑選他最喜歡的禮物,因為三件禮物是不同的。

問題出乎意料的老套:你的理想是什麽?要求說出理由。我看見我的孩子偷偷地笑了,眉目間是藏不住的得意,他以為一定會博得陣陣掌聲的。我也笑了,衝他做了一個必勝的手勢。

第一個孩子說要成為一個警察,第二個孩子說要做警察局長,大家笑得前仰後合。輪到我的孩子了,他站起來,燭光如花朵般灑在他的臉上,那一刻,小小的餐廳顯得異常安靜,親友們的目光格外殷切。

他用清亮的聲音說:“我的理想是永遠和安銳一起上廁所,但理由我不會說的。”

哄笑聲,驚呼聲,大人們驚詫的眼神,交頭接耳的議論,家人尷尬的臉,一些就餐的孩子邊笑邊做鬼臉,其中一個肆無忌憚地喊道:“他腦子有病啊!”我可憐的兒子,此時還沒有把目光從藍貓槍上收回來。老板不停地幹咳,也許他真不知道該如何收場。

我的直覺告訴我,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帶我的孩子離開這裏。他剛剛七歲,他有權說愚蠢的話,有權做愚蠢的事情,但任何人都無權如此傷害他!我牽了他的手,這時候,他的手居然又輕輕地托起我的胳膊,這個習慣性的動作讓我的心隱隱一痛,我們一起逃離了餐廳。

我們沒有回家,在那片姹紫嫣紅的樹林裏走著,因為這裏沒有嘲笑,沒有傷害,隻有滿地的落葉鋪開一條金黃的路,聖潔而美好。

“媽媽,你記得安銳嗎?我上幼兒園的同學。”孩子握著我的手。

我當然記得,三年前,安銳從五樓的陽台上跌下來,傷得很重,媒體作了大量報道,許多人自發地到醫院去捐款,安銳父母流著淚的大幅照片,至今還烙在我的心裏。

兒子告訴我,安銳現在是他的同學,但他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他的腿軟弱無力,在學校上廁所的時候,總要跪著上,而且他每節課都要去衛生間。有許多同學去幫助他,可是安銳無法忍受老師在表揚那些同學的時候,總要提到他“上廁所”這幾個字。安銳感到羞恥,他惱怒地拒絕別人的幫助。我的兒子告訴安銳,他會為他保密,他不要表揚,不要小紅花,不要獎狀,所以安銳接受了他的幫助。

我終於知道了,我的孩子身體沒有病,我也知道了,孩子攙扶安銳已經成了一種習慣,所以才會那樣去托起我的手臂,他的善良也成了一種習慣。

我帶他到許多玩具商店去搜尋藍貓槍,可走遍大街小巷也沒有找到,我握著兒子的手,心底充滿歉意,但同時我也很驕傲,因為我從孩子這裏,得到了一個母親所能得到的最貴重的禮物。

每天進步一點點

當善良成為一種習慣,每個人都將會沐浴在愛的陽光下。

美好的善行不要紅花,不要獎狀,也不是為了得到表揚而幫助別人。讓愛和善良也成為我們的習慣吧,無條件地予人以愛,是多麽幸福的事啊!

◆化解仇恨的最好辦法

瀟瀟

蘇聯著名作家葉夫圖申科在《提前撰寫的自傳》中,講到過這樣一則十分感人的故事:

1944年的冬天,飽受戰爭創傷的莫斯科異常寒冷,兩萬德國戰俘排成縱隊,從莫斯科大街上依次穿過。

盡管天空中飄飛著大團大團的雪花,但所有的馬路兩邊,依然擠滿了圍觀的人群。大批蘇軍士兵和治安警察,在戰俘和圍觀者之間,畫出了一道警戒線,用以防止德軍戰俘遭到圍觀群眾憤怒的襲擊。

這些老少不等的圍觀者大部分是來自莫斯科及其周圍鄉村的婦女。 她們之中每一個人的親人,或是父親,或是丈夫,或是兄弟,或是兒子,都在德軍所發動的侵略戰爭中喪生。她們都是戰爭最直接的受害者,都對悍然入侵的德寇懷著滿腔的仇恨。

當大隊的德軍俘虜出現在婦女們的眼前時,她們全都將雙手攥成了憤怒的拳頭。要不是有蘇軍士兵和警察在前麵竭力阻攔,她們一定會不顧一切地衝上前去,把這些殺害自己親人的劊子手撕成碎片。

俘虜們都低垂著頭,膽戰心驚地從圍觀群眾的麵前緩緩走過。突然,一位上了年紀、穿著破舊的婦女走出了圍觀的人群。她平靜地來到一位警察麵前,請求警察允許她走進警戒線去好好看看這些俘虜。警察看她滿臉慈祥,沒有什麽惡意,便答應了她的請求。於是,她來到了俘虜身邊,顫巍巍地從懷裏掏出了一個印花布包。打開,裏麵是一塊黝黑的麵包。她不好意思地將這塊黝黑的麵包,硬塞到了一個疲憊不堪、拄著雙拐艱難挪動的年輕俘虜的衣袋裏。年輕俘虜怔怔地看著麵前的這位婦女,刹那間已淚流滿麵。他扔掉了雙拐,“撲通”一聲跪倒在地上,給麵前這位善良的婦女,重重地磕了幾個響頭。其他戰俘受到感染,也接二連三地跪了下來,拚命地向圍觀的婦女磕頭。於是,整個人群中憤怒的氣氛一下子改變了。婦女們都被眼前的一幕所深深感動,紛紛從四麵八方擁向俘虜,把麵包、香煙等東西塞給了這些曾經是敵人的戰俘。

葉夫圖申科在故事的結尾寫了這樣一句令人深思的話:“這位善良的婦女,刹那間便用寬容化解了眾人心中的仇恨,並把愛與和平播種進了所有人的心田。”

敵人是無法用武力徹底消滅的。徹底消滅敵人的最好方法,就是用愛把他們變成朋友。

佛家曾有慧語:仇恨永遠不能化解仇恨,隻有慈悲才能夠徹底化解仇恨。

每天進步一點點

《聖經》說:“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它所說的是寬容和忍讓。

有時候,我們更習慣於“以血還血,以牙還牙”的狹隘的思維方式,而將寬容付諸行動是那樣的為難。其實,寬容別人的同時也就解脫了自己,當心中沒有恨的時候,那顆溫暖的心房留下的,當然就隻有愛了。

◆聖誕夜的故事

何理美

這是1944年的聖誕夜,地點在荷蘭東部一個偏僻的農村裏。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盟軍反攻勝利,德軍節節敗退。長年戰事的蹂躪,田園荒蕪,遍地饑荒,鬱金香也不再開花,絕望、怨恨充滿人心。

“這是一個寂寞的聖誕夜!”碧娜自言自語。自從兩年前小兒子威廉參加了反抗軍,被德軍發現,抓去毒打一陣後,就一直下落不明,她的日子從此陷入了悲傷、憤恨中。望著窗外大雪紛飛,碧娜想起小兒子,不禁悲從中來。

睡前碧娜習慣於讀一段《聖經》,今天是聖誕夜,於是她打開了《路加福音》第二章:“……那天使對他們說,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裏,為你們生了救世主,就是主基督……”突然響起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這麽晚了,會是誰?

外麵喊著:“有人在嗎?我們迷路了,請讓我們避避暴風雪吧。”門外赫然站著五個十分狼狽的德軍,碧娜現在心跳加速,她所恨惡的敵人正在門外,他們正陷入困境……憤怒和報複的浪潮在她心中翻騰起來。

外麵哀求起來了:“請讓我們進去吧﹗否則今晚我們會凍死在外麵。”碧娜心想,這正是報複的最好時機,就讓他們凍死在外麵吧,我決不開門。一陣緘默後,當她再次向外探頭時,她看到了那幾張遭受饑寒折磨、疲憊不堪的臉孔,他們都是十歲的大孩子,她驀然想到她的威廉,如果今夜威廉也像他們一樣……她多麽希望有人會為他開門啊!她抬起頭來,看到了客廳裏聖誕樹上掛著的天使,哦!今夜天使是來報佳音的,她想起了剛才讀的那段經文,上帝的愛是不是也包括這些人?碧娜一驚,自心底湧起了一陣熱流,她掙紮一番,最後把門打開了。

正在這時,前門又響起了急促的敲門聲。碧娜向外偷望一眼,頓時她的心幾乎要跳出來了,現在外麵來了三個英國士兵,也是迷路來求宿的。她一下子不知所措,她心裏清楚得很,現在若讓他們進來,屋內難免是一場殺鬥!這些英軍是來幫助她的國家,她不能讓他們凍死在外麵。“上帝,請你指示我該如何做吧!請你將平安帶進這屋裏。”碧娜急切禱告著。

不知哪來的勇氣,她開了門走出去,把他們由後門引進柴房,她鎮靜地告訴他們實情:“現在客廳裏有一些德軍,他們也跟你們一樣迷了路,向我求宿一夜。我希望今晚這裏沒有戰事,而有一個和平的聖誕夜!”

她嚴肅地向他們說著。然後她轉身到客廳去,也同樣將這實情告訴那些德軍,一陣沁人骨髓的緊張氣氛突然籠罩在整個屋裏。碧娜抑製住內心的惶恐,避入廚房,這時她看到了剛為明天準備好的聖誕大餐。其實所謂的“聖誕大餐”也隻不過是黑麵包、土豆、蘿卜湯加上一塊火腿罷了,但這些卻是她用積存了一個星期的糧票所換來的食物,尤其是那塊香噴噴的火腿,她一家人已有許久沒嚐過這滋味了。但現在這些可憐的孩子們一定餓壞了,遠離了家人,顛沛流離於沙場,也是不得已的。一股憐愛之情油然而生,她決定把這份得來不易的食物與他們分享,一起過一個快樂的聖誕夜。

十一點多大家吃過晚餐,緊張的空氣逐漸鬆緩下來,碧娜聚集大家在客廳裏,“如果你們不介意的話,我要為大家讀一段《聖經》。”碧娜再度打開《路加福音》第二章,大聲念起來。接著她坐在風琴旁,彈奏起那些熟悉的聖誕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