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日常交往禮儀

)第一節多寒暄幾句,用“禮”增進感情

懂“禮”才能建立起友誼關係

現代社會節奏快,人與人之間的日常交往比較頻繁,如何能更好地與人交往,獲得友誼,增進彼此的感情,關鍵在於你是否懂得日常交往禮儀。俗話說“十裏不同風,八裏不同俗”,“進門見禮,出門問忌”,就是要求我們在具體使用日常交往禮儀時,一定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恰當對待。

寒暄是交談的潤滑劑,它能在陌生人之間架起友誼的橋梁。由於兩人初次見麵,對彼此都不太了解,往往會陷入無話可說的尷尬場麵。這時我們不妨以一些寒暄語為開頭,比如,“天氣似乎熱了點兒!”或者“最近忙些什麽呢?”等等。雖然這些寒暄語大部分並不重要,然而,正是這些話才使初次見麵者免於尷尬的沉默。以下幾種寒暄的方式可供參考。

1.從天氣談起

愉悅的態度會給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愉悅的聲調談天氣容易拉近兩人的距離。

2.詢問對方的工作進展、身體狀況等

例如,你可以說“這一陣工作忙嗎?”,“快畢業考試了吧?”,“你看起來神清氣爽,是不是有喜事呢?”等類似關心的問話。

3.從對方的行動談起

例如,看到對方下班,可以問一句“下班啦”。

不管采用哪種方式,寒暄都是打開對方話匣子的寶貴鑰匙。

20世紀80年代,意大利著名女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打算到中國對鄧小平同誌進行一次專門采訪。然而,當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在此之前中國與西方世界有著長達幾十年的冷戰,法拉奇非常擔心對鄧小平的專訪能否成功。於是,在采訪前,她翻閱了許多有關鄧小平的書籍,在看到一本傳記時,她注意到鄧小平的生日是1904年8月22日。於是,她腦海中有了些想法。

1980年8月22日,鄧小平同誌接受了法拉奇的專訪。

“鄧小平先生,首先我謹代表我們意大利人民祝福您,祝您生日快樂!”法拉奇十分謙遜有禮地說道。

“我的生日?我的生日不是明天嗎?”鄧小平分辯道。

“不錯,鄧小平先生,今天確實是您的生日,我是從您的傳記中知道的。”法拉奇信心十足地說。

“噢!既然你這樣說,就算是吧!我從來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是我的生日。就算明天是我的生日,我也已經76歲了。76啊,早就是衰退的年齡了,這也值得祝賀?”

顯然,法拉奇的問候已經讓鄧小平對她有了好感,所以鄧小平不禁和她開了個小小的玩笑。

“鄧小平先生,我父親也是76歲了。如果我對他說那是一個衰退的年齡,他會給我一巴掌呢!”

法拉奇也和鄧小平開起了玩笑。

鄧小平聽後,哈哈大笑。

“他做的也許對。不過,我相信你肯定不會對你父親這樣說的,對吧?”

采訪氣氛就這樣十分融洽而輕鬆地形成了,接下來便是法拉奇此行的真正目的,她將談話引入正題。

“鄧小平先生,我想請教您幾個大家都十分關心的問題,不知您能否給我一個圓滿的解答。”

“我盡自己所能吧,盡量不讓你感到失望。我總不能讓遠道而來的客人空手而回吧!要知道我們中國可是個禮儀之邦。”

由於法拉奇在采訪開始前先來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寒暄——祝您生日快樂。這為她的采訪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氣氛,所以她的采訪都得到了滿意的答複。法拉奇能獲得成功,就是由於她明白初次見麵時的寒暄是聯絡感情的必要手段。一番寒暄之後,切入正題就會變得順利多了。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覺得和對方開始交談有一定的困難時,不妨先和對方來一些寒暄的話。這樣就能使你們的談話變得自然順暢了。

禮儀點睛

打招呼的一般規則:

男性先向女性致意,年輕的不論男女均應首先向年長者致意,下級應向上級致意。兩對夫婦見麵,女性先互相致意,然後男性分別向對方的妻子致意,最後男性互相致意。

在大街上打招呼,三四步遠是最好的距離,男子可欠身或點頭,如果戴著帽子須摘去。與人打招呼時,忌叼著煙卷或把手插在衣袋裏。

女性在各種生活場景中,均應主動微笑點頭致意,以示親和。

對熟人不打招呼或不應答向你打招呼的人都是失禮的行為。

與西方人打招呼時避免一些中式用語,如“你上哪兒去”、“你幹什麽去”等,在西方人看來,有涉人私事之嫌,是失禮的語言。更不要說“吃飯了嗎”,這樣會被誤認為你想邀請他一起吃飯。)第二節不要過度在乎“我”

一家公司招聘員工,最後要從三位應聘人員中選出兩位。於是這家公司出了這樣一個題目:

假如你們三個人一起去沙漠探險,在返回的途中,車子拋錨了。這時,你們隻能選擇四樣東西隨身帶著。你會選什麽?這些東西分別是:鏡子、刀、帳篷、水、火柴、繩子、指南針。其中帳篷隻能住兩個人,隻有一瓶礦泉水。

男士甲選的是:刀、帳篷、水、火柴。

麵試經理問他:“為什麽你第一個就要選刀?”

男士甲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帳篷隻夠兩個人睡,水隻有一瓶,萬一有人為了爭奪生存機會想害我呢?所以,我把刀拿到手,也就等於把主動權抓到了自己手中。”

女士乙和男士丙選的四樣物品一樣:水、帳篷、火柴、指南針。

女士乙解釋說:“水是必需品,雖然隻夠兩個人喝,但可以省著點兒,也需會遇到綠洲,這時便可以用瓶子裝些水;帳篷雖然隻能容納兩個人睡,但是可以三個人輪換著來休息;火柴也是路上必不可少的,晚上可以用來點火取暖;而指南針可以用來辨別方向,這樣即使在風沙很大、看不見物體的時候,也能走出沙漠。”男士丙給出的解釋與女士乙相同。

最後,男士甲被淘汰出局。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總是強調“自我”的人,永遠不會是人群中最受歡迎的那一個。隻有心中有他人的人,才能被人們接納,人們才願意跟他成為朋友、知己。

很多時候,不用“我”做主語,並不是需要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為別人做事,總是要自我犧牲,而是多考慮一下別人的感受,多說“我們”,就能夠拉近與對方的距離了。

有位心理專家曾經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他讓同一個人分別扮演型、放任型與民主型三種不同類型的領導者,而後調查這三類領導者所在團隊的情況。

結果發現,采用民主型方式的領導者,他的團隊中團結意識最強。同時研究結果也指出,這些人當中使用“我們”這個詞的次數也最多。

事實上,我們在聽演講時,演講者說“我……”帶給我們的感受,遠不如他說“我們……”帶來的感受好,因為采用“我們”這種說法,可以讓人產生團結意識。

小孩在做遊戲時,常會說“我的”、“我要”等,這是自我意識強烈的表現。這在小孩子的世界裏或許無關緊要,但若長大成人以後仍然如此,就會給人一種自我意識太強的壞印象,那麽他們的人際關係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人的心理是很奇妙的,同樣的事往往會因說話者的態度不同,而給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覺。因此善用“我們”來製造彼此間的共同意識,對促進我們的人際關係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說“我”跟“我們”的差別,其實就在於聽者的感受。說“我們”,聽者心裏高興,對自己有好處;說“我”,聽者心裏不高興,對自己沒什麽好處。既然這樣,聰明的人就應該多說“我們”少說“我”。

那麽是不是不能說“我”呢?當然不是,隻是要把握好機會。平時積累了很多人情資本,在關鍵時刻勇敢地把“我”說出來,也會取得讓人滿意的結果。

禮儀點睛

人們在工作、生活中很容易產生矛盾,輕則導致雙方關係緊張,重則大打出手,甚至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所以掌握一些與人相處的技巧很重要。

1.與人為善,禮貌待人,尊重對方

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沒有誰喜歡整日挑爭端,惹是非。你敬別人一尺,別人會敬你一丈。遇到矛盾你首先高姿態主動給別人講明你那樣做的原因,是你的錯就主動給別人道歉,爭取取得對方的諒解。道歉時一定坦誠真心,盡最大努力把誤會消除。別忘了,結交一個真誠的朋友很不容易,需要數月甚至是幾年,但是失去一個朋友卻會在頃刻之間。所以對你認準的朋友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努力,要用真誠打動他,讓他知道你的確在乎他,隻不過是一念之差誤解了他。

2.換位思考

當與人發生衝突時,個人由於當時的情緒難以控製很難做到換位思考,所以一定要暗示自己冷靜下來,不要意氣用事。

3.與人方便就是方便自己

俗話說:“送人玫瑰手留餘香。”友誼是日積月累起來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你主動關心幫助別人,你有困難時相信別人也會幫助你。)第三節立刻停止刻薄

尖酸刻薄型的人,是在任何交際圈裏都不受歡迎的人。這種人的特點是和別人爭執時往往挖人不留餘地,同時冷嘲熱諷無所不至,令對方自尊心受損,顏麵盡失。

這種人平常以取笑、挖苦別人為樂。你被老板批評了,他會說:“這是老天有眼,罪有應得。”你和別人吵架了,他會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兩個都不是好東西。”

尖酸刻薄型的人,天生得理不饒人,尖牙利嘴。由於他的“言語犀利”,因此基本沒有什麽朋友。他之所以能夠生存,是因為別人懶得理他。但如果有一天別人忍無可忍之時,他的下場也好不到哪裏去。

老劉50多歲了,是公司裏一位人見人厭的人物。閑暇之時,他總愛向同事們找茬兒,一旦他纏上了誰,就極盡取笑、挖苦之能事,使人臉上無光,自尊心受損。

小宋是位新進公司不久的年輕人,工作經驗不足,一次和客戶聯係業務時發生口角,結果被公司經理狠狠批評了一頓。老劉得知後就當眾陰陽怪氣地說:“你這小夥子,那麽點兒小事都處理不好,難怪經理收拾你,你還太嫩呀!”

幾句話氣得小宋臉色都變了,沒等到他反駁,老劉轉身對其他同事說:“大夥不知道吧,小宋搞對象倒挺有本事,昨天我還看見他摟著女孩逛大街,玩瀟灑呢。”

語言是引起風波的罪魁禍首,如果別人不能容忍你的話。短短的一句話,能使你的職場步履維艱,能使姻緣斷絕,能使友情破裂……語言的威力可謂驚人,如若語言含有毒物,它可以毀滅人生;如若語言含有芳香,它可以愉悅生命。

語言的傷害力我們不可小視,隨口說的一句話可能給人以巨大的創傷,或者使人痛苦不堪。語言不是槍或刀等利器,但殘忍的言語比利器還要厲害,它會給人留下無法磨滅的心靈創傷。上的傷害容易愈合,但精神上的創傷卻難以撫平。

不要取笑或言語傷人,說者無心,聽者未必無意。和氣之道和避禍之道表現為言語的和氣。以和氣的言語、富有愛心的言語對待他人,自己也會有美好的人生。智者的過人之處就是能用很少的話語,使人明白很多的事情;愚者則相反,他們的本事是滔滔不絕地說廢話,甚至用最“犀利”的語言獲得“快感”。

刻薄,雖然逞了一時的口舌之快,卻得罪了人而不自知,真有些得不償失。因此,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現在停止你的刻薄,在和氣的言語中,廣交各路朋友吧。

接著他站起來,倒了一杯水說道:“太嫩了,還是太嫩了。”

禮儀點睛

尖酸刻薄的人常常是不受歡迎的,所以我們待人接物要大度。但是如果我們遇到這類人該怎麽辦呢?一定要和這種人保持一定距離,不要去惹他們。萬一聽到一兩句刺激的話或閑言碎語,就當沒有聽到,隻要不太過分,最好不要和他們計較。)第四節不要口無遮攔,更不能出口成“髒”

現實生活中人們很容易受一些不良社會因素的影響,養成不好的習慣,比如說爆粗口、說粗話等。也許有人不以為然:“我跟一般人不會爆粗口,隻有關係好的朋友才會,大家都是朋友,都知道我沒有惡意,所以沒事。”真的是這樣嗎?跟朋友就可以毫無顧忌地出口成“髒”嗎?

陸飛帶著女友回國,打算宴請幾個很久沒見的老同學。吃飯那天,天下著大雨,這時,一男一女相伴進了飯店,隻聽到男的說:“陸飛這小子可真會挑日子,他××的,這麽大的雨跑到他××這麽遠的××飯店!真××!”旁邊女的勸他說:“你就少說兩句,要讓陸飛聽見多不好啊!人家好心好意請你吃飯,誰想會下雨啊!”

看到陸飛,也沒有寒暄一番,那位男士直接劈頭就罵:“陸飛,你這××小子,出國混了幾年,真是××,還以為××死外頭了呢,真××的……”陸飛一個勁地說:“抱歉,沒想到會下雨,給大家添麻煩了。”在場的老同學都說沒事。可是那位男士又開始了:“陸飛,你這話說得就見外了,咱們是什麽關係啊,老朋友了,你××不要以為我剛剛是××抱怨,你知道的,我××就是一大老粗,別××誤會啊,沒別的意思。”陸飛在一旁賠笑道:“不會,不會。”與宴的其他同學都在笑著議論:“你怎麽這樣啊,也不看什麽場合,一點兒不顧及咱們的麵子。”

朋友聚會就可以出口成“髒”嗎?很多人覺得,朋友都是自己人,說話可以無所顧忌,殊不知,朋友也是人,也需要尊重。案例裏那位仁兄毫不注意場合,暴露出了自己粗鄙與無知,他不文明的言行隻會招致朋友們的反感與厭惡,下次誰還敢與他同桌共餐呢?

朋友聚會相對於其他社交宴會來說,氛圍會輕鬆一些,可是這並不表示你可以毫無顧忌地大爆粗口,那樣一方麵會讓朋友覺得尷尬,如果還有其他人在場,朋友會因你的不注重場合而怨恨你,懊悔自己結交了不該結交的人。另一方麵,你也因此成為全場的“中心”,大家都在看你“自我陶醉”於自己的低級趣味中,並對你避而遠之,畢竟誰也不想與一個張**粗話的人待在一起。

因此,我們平常一定要注意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不可隨意講髒話,參加宴會更要注意文明禮貌,不可留給別人出口成“髒”的壞印象,從而導致社交失敗,生意泡湯。

禮儀點睛

禮貌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第一步,有了禮貌人與人之間就會更加融洽。因此,恰當的禮貌用語永遠都會讓人有如沐春風的美好感覺,禮貌用語不是虛偽客套,它是對他人發自內心的一種尊重。)第五節真心才能好辦事

一個人如果掌握了說話的技巧,那麽他在求人辦事的時候,往往比別人更容易成功。

一句充滿人情味的關心話語,比通盤大道理更有說服力,因為人還是比較重情義的。

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以適應對方的心理需求而提出誠懇的請求,往往是成功說服的好方法。

請求別人,要把握恰當的時機,對方時間寬裕,心情舒暢時,請求他做點兒事得到答應的可能性很大;相反,對方心境不佳時,你的請求可能隻會令他心煩,很難得到確定的答複。

請求別人,要注意禮貌。“請”字當頭,因為畢竟是你有求於人,如果請求別人對疑難問題指點迷津,應說:“請教您一個問題,可以嗎?”你不知道去市體育中心的路,應向路人問:“請問到市體育中心的路怎麽走?”在商店買東西,你應對服務小姐說:“請把那個文具盒給我看看。”風從窗口吹進來,你對坐在窗邊的人說:“請關一下窗,好嗎?”凡有請求必須使用請求語,這樣對方容易接受。

請求別人,還要端正態度,注意語氣。請求別人雖無須低聲下氣,但也絕不能高人一等,非得別人答應不可,正確的方式應當語氣誠懇,要用協商的語氣,如“勞駕,讓我過一下,行嗎?”、“對不起,請別抽煙,好嗎?”、“什麽時候有空了請跟我打打球,怎麽樣?”這樣說。

同時,還要體諒對方的心理:“我知道這事對您來說不好辦,但我實在沒有辦法,隻好難為您了。”

當有客觀原因,對方不能答應請求時,千萬不要抱怨,依然要記得感謝。這樣對方在有條件幫忙時肯定會鼎力相助;如果你不能體諒對方,而對對方施與抱怨,這等於堵死了再次向對方提出請求的路。

禮儀點睛

如果你想在交際中如魚得水,那麽就得在個人形象方麵下點兒工夫,這裏為你提供以下幾點建議:

1.說話的聲音

音調、語氣、語速、節奏都會影響你的形象。如平時說話語速較快,就要有意識地放慢語速,以免對方聽不明白你在說什麽。

2.平易近人

與人交談時,要開朗、熱情,讓人感覺隨和親切,容易接近。

3.以禮相待

和別人第一次見麵時最忌諱的事情莫過於兩件:眼睛看著別處和不停地打哈欠。你大概正聚精會神地關注著什麽,或者真的特別困乏。但是,你這樣做卻給別人留下了很乏味的印象。

4.找準自己的位置

如何給自己定位?這影響到你和別人交往時,是不是自覺地把自己和對方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冷靜地想一想,你是不是把自己看得太高或是太低了?一句話,你能不能找準自己的位置,關係到別人是否接受你。

5.身體語言使你“露餡”

與人交談時,最好保持合適的姿態,因為身體語言會泄露你內心的秘密。比如身子前傾讓人感覺你對談話內容有興趣,而抱著雙臂站在後麵則有點兒漠不關心和不耐煩。)第六節肆意炫耀,得不到別人的好感

在日常生活中與朋友交往,尤其是和一些地位與處境不如你的人交往,你內心是否會滋生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如果有,你應該及時“鏟除”人際交往中的這種“有害病症”。

富蘭克林是美國的政治家、科學家、《獨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他在美國建國時,曾留下了許多功績,故有“美國之父”之稱。

有一次,年輕的富蘭克林到一位前輩家拜訪,當他準備從小門進入時,因為小門低了些,他的頭被狠狠地撞了一下。

出來迎接的前輩告訴富蘭克林:“很痛吧!可是,這將是你今天拜訪我的最大收獲。要想平安無事地生活在世上,就必須時時記得低頭。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做人要保持低調。”

從此以後,富蘭克林記住這句話,並把“低調做人”引入人生的生活準則之中。

其實,喜歡炫耀自己、鋒芒畢露的人大多是有一定才華的人,他們不甘心寂寞,常在言語行動上爭強好勝。但是,中國有句俗話:“槍打出頭鳥。”如果你什麽事都要占盡優勢,很可能會招致有些人的嫉妒,有時你的爭強好勝還可能無意中傷害了他們,時間一長,難免有個別人對你有所“行動”。所以即使你才華橫溢,也不要到處炫耀,逞一時之快。

生活中,有些人總喜歡在別人麵前炫耀自己的得意之事,總以為這樣就會讓朋友高看自己,使別人敬佩自己。殊不知,別人並不願意聽你的得意之事。特別是失意的人,你在他麵前炫耀自己的得意之事,他會更惱火,甚至討厭你。

如果你不想失去朋友,就要時刻注意低調、謙遜的風度,如果你不想讓有真知灼見的朋友對你避而遠之,最好收斂一些,把你僅有的一點兒見識藏好。要記住,喜歡炫耀隻會令你失去的越來越多。

一次,有人約了幾個朋友來他家裏吃飯,這些朋友彼此都是熟悉的。主人把他們聚攏來主要是想借著熱鬧的氣氛,讓一位目前正陷入低潮的朋友心情好一些。

這位朋友不久前因經營不善,關閉了一家公司,他的妻子也因為不堪生活的壓力,正與他談離婚的事,內外交迫,他實在痛苦極了。

來吃飯的朋友都知道這位朋友目前的遭遇,大家都避免去談與事業有關的事,可是其中一位姓吳的朋友因為目前賺了很多錢,幾杯酒下肚,忍不住就開始談他的賺錢本領和花錢功夫,那種得意的神情,連主人看了都有些不舒服。

那位失意的朋友低頭不語,臉色非常難看,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去洗臉,後來他猛喝了一杯酒,就匆匆離開了。主人送他出去,在門口,那位失意的朋友憤憤地說:“老吳不必那麽神氣炫耀吧!”

禮儀點睛

朋友是什麽?朋友就是能夠一起分享快樂、承擔痛苦的人,當對方遭受不幸時,能夠一直陪在他身邊安慰他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所以,當朋友遇到不幸時,這種不幸無論是身體上的疼痛還是心理上的失意,你都應該及時出麵安慰,這樣才算是真正的朋友。著名作家劉墉說過:得意事,最不堪談論,得意時,勿談得意事,以免給人驕傲的感覺;失意時,勿談從前的得意事,以免落人訕笑;得意人前勿談得意事,免得毫無反應;失意人前勿談得意事,免得予人傷害。)第七節學會以“禮”說理

很多人認為,朋友之間可以毫無顧忌,想說什麽就說什麽。而實際上,越是要好的朋友,越應該維護對方的麵子,在交際中不要傷害朋友的自尊心,這樣,你們的友情才能長久。

陳文進公司不到兩年就坐上了部門經理的位置,但是有個別下屬不服他,有的甚至公開和他作對,好朋友錢誠就是其中的一位。自從陳文做了部門經理之後,錢誠經常遲到,一周五天,他甚至四天都遲到。

按公司規定,遲到半小時就按曠工一天算,是要扣工資的。問題是,錢誠每次遲到都在半小時之內,所以無法按公司的規定進行處罰。陳文知道自己必須采取辦法製止錢誠這種行為,但又不能讓矛盾加深。

陳文把錢誠叫到辦公室:“你最近總是來得比較遲,是不是有什麽困難?”

“沒有啊,堵車又不是我能控製的事情,再說我並沒有違反公司的規定呀!”

“我沒別的意思,你不要多心。”陳文明顯感覺到了錢誠的敵意。

“如果經理沒什麽事,我就出去做事了。”

“等等,錢誠,你現在住在體育館附近吧?”

知道你的朋友做錯了,直接提建議很可能會傷及他的麵子,同時破壞你們的友誼,不如學學陳文的做法,迂回指出他的錯誤。

朋友之間相交,一定要學會維護對方的麵子。你給朋友麵子,朋友自然也會回報你,如果你有什麽事需要朋友幫個忙,朋友也會鼎力相助。

“是啊。”錢誠疑惑地看著陳文。

“那正好,我現在也搬到了那個地方住,以後你早上在體育館東門等我,我開車上班可以順便帶你一起來公司。”

沒想到陳文說的是這事,錢誠反而有些不好意思,喃喃地說:“不,不用了……這樣做不太合適。”

“沒關係,我們是朋友啊,幫這個忙是應該的。”

陳文的話讓錢誠非常慚愧,人家陳文雖然當了經理,還能平等地看待自己,而自己這種消極的行為,實在是不應該。事後,錢誠雖然還是謝絕了陳文的好意,但他此後再也不遲到了。

禮儀點睛

在社交中,誰都可能不小心弄出點兒小失誤,比如念了錯別字,講了外行話,記錯了對方的姓名職務,禮節有些失當,等等。懂得說話的人如發現對方出現這類情況時,隻要是無關大局,就不會對此大加張揚,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來已被忽視了的小過失,一下變得顯眼起來。更不會抱著譏諷的態度,來個小題大做,拿人家的失誤在眾人麵前取樂。因為這樣不僅會使對方難堪,傷害其自尊心,惹其反感,而且也不利於你建立良好的社交形象。)第八節用“有色眼光”看人,被騙的隻能是自己

智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明眸看人準確又恰當。然而,生活中有一些人卻用“有色眼光”看人,把正直的人看成了惡徒,把有才華的人看成了窩囊廢……

用“有色眼光”看人,就是帶著固有的感彩,也就是帶著成見去看人。雖然這是看人時的大忌,但用“有色眼光”去看人的人,在古今中外的曆史上都是屢見不鮮的。

用“有色眼光”看人,首先體現在對沒有出名的“小人物”起初的輕視上。

好在貝爾並沒有相信這家夥的“一派胡言”,憑著高度的自信將實驗堅持了下去,而最終取得了成功。

學術上的“門戶之見”,也是導致有些人用“有色眼光”看人的主要原因之一。

蘇格蘭科學家貝爾想發明電話,他將自己的想法說給一位有名的電報技師,那位技師認為貝爾的想法是天大的笑話,還譏諷地說道:“正常人的膽囊是附在肝髒上的,而你的身體卻在膽囊裏,少見!少見!”

1968年,英國皇家學會為研究碰撞問題而懸賞征文。荷蘭人惠狄斯文章最好,可是,因為他不是英國人,而被扣發文章。後來,他的論文被法國賞識,遂在法國出版,他本人也當上了法國科學院院長,為法國在科學上趕超英國發揮了重要作用。

用“老眼光”看人是另一種表現形式。一個人眼下的“地位”可能比較平凡,但這並不妨礙他將來的“地位”變得顯赫,沒有人能夠預知自己的未來。所以,看人時也不要以他現在的狀態而自作聰明地評價他的將來。因此,故人相見,也不要憑借原來的印象來評價對方。

小張自幼家貧,讀書不多,16歲後靠著在城裏工作的小叔介紹,才得以在一家公園裏當上環衛工人。

小張是個勤奮好學的孩子,他利用業餘時間自學文化知識。經過幾年的努力,20歲時他已取得國家自學考試中心頒發的大學文憑。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文化禮品市場巨大,就集資做起了文化禮品生意。五年之後,他的公司成為當地最大的文化禮品公司。

事業有成的他打算回家看看,在回家的路上碰見一位十年未見的村裏長輩。村裏長輩關心地問他:“在公園當環衛工人,受人欺負嗎?”他一時無語回答。

用“有色眼光”看人,會使我們犯下許多錯誤,從而影響我們正常的人際關係。摘下“有色眼鏡”,看一論一,以眼前論眼前,憑事實說話,對別人做出客觀評價,這樣才能使我們避免犯下“偏見”的錯誤。

禮儀點睛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點。如果你總是對別人的缺點十分苛刻地指責,就會引起別人的反感,甚至“以惡為仇,以厭為敵”。一個能夠容忍別人缺點的人,必定是胸懷寬廣、受人尊敬的人,而且也是能夠擁有輝煌人生與成就的人。)第九節與人交往要循序漸進

人,接受新事物都需要個過程。與人相識同樣要有一個由遠及近、由生到熟的過程,所以與人交往切忌操之過急,否則隻會取得相反的效果。

小李參加一個社交聚會,交換了一大堆名片,握了無數次手,也搞不清楚誰是誰。

幾天後他接到一個電話,原來是幾天前的聚會上見過麵,也交換過名片的“朋友”,因為那位“朋友”的名片設計特殊,讓他印象深刻,所以記住了他。這位“朋友”也沒什麽特別目的,隻是和他東聊西聊,好像兩人已經很熟了的樣子,小李不大高興,因為他和那個人沒有業務關係,而且也隻見了一次麵,他就這樣子打電話來聊天,讓他有種被侵犯的感覺,而且也不知和他聊什麽好。

在現代社會中,這種情形常會出現,以小李這位“朋友”來看,他有可能對小李的印象頗佳,有心和他交朋友,所以主動出擊,另外也有可能是為了業務利益而先行交往,但未免操之過急。

有人曾做了個有趣的實驗,打電話給他家附近的家庭主婦:

“我們是消費者協會的,為具體了解消費者的某些情況,想請教您幾個關於家庭用品的問題。”

“好吧,請問吧!”太太們無所謂地說。

據此可知,向人有所請求時,應由小到大,由淺及深,由輕到重。如果一開始就有“太大”的請求,說不定會被對方斷然拒絕。

同樣,拓展人際關係也是同樣的道理,有一些“法則”還是必須注意。

這個“法則”就是:“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而不是“一回生,二回熟”。“一回生,二回熟”還太快了些,“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則是漸進的,而且是長期的。

於是他們提出了幾個簡單問題,例如,“府上使用哪種肥皂”等。當然,這些問題,不僅僅隻打給了這位太太。

過了幾天,他們又打電話過去:“對不起,又打擾您了。現在為了擴大調查,這兩天將有五六位調查員到府上當麵請教,希望您多多支持這件事。”

這實在是件不太禮貌的事,但多數的太太竟也同意了,是什麽原因呢?隻因為有了第一個電話的“鋪路”。相反,當沒有打過第一個電話,而直接提出第二個電話中的要求時,卻遭到了拒絕。他們最後以百分比作為結論:前一種答應他們的占55%,後一種隻有25%。

禮儀點睛

拓展人脈要掌握“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的法則,是因為:

1.人都有戒心

這是很自然的反應,一回生,二回就要“熟”,對方對你采取的絕對是一種自衛姿態,甚至認為你居心不良,因而拒絕你的接近。

2.每個人都有“自我”

你若一回生,二回就要“熟”,必然會采取主動的態度以求盡快接近對方。也許對方會很快感受到你的熱情,也會給你熱情的回應,可是大多數人會有受到壓迫的感覺,因為他還沒準備好和你“熟”,他隻有痛苦地應付你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