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

王勃

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市)人。隋末大儒王通之孫。高宗麟德三年(666)製科登第,拜朝散郎。後為沛王府修撰。總章二年(669)入蜀漫遊。鹹亨三年(672)冬,始為虢州參軍。因匿殺官奴獲罪,會赦除名。遊汾陰,“流離歲月,羈旅山川”(王勃《夏日登韓城門樓寓望序》)。上元二年(675)秋,赴交趾省父。上元三年渡海歸,溺水,驚悸而卒,年二十七。詩文追求“風骨”,力爭剛健,自成風格。有《王子安集》,其中存賦十二篇。

王勃客劍南,是在因戲作《檄英王雞》文,被斥出沛王府之後,心中充滿拓落不平之氣,由此賦足見其當時情緒。鬆,“托非斯所”,“雖崇柯峻穎,不能逾其岸”,“出群之器”,難以有別;人,托非斯所,則永世已矣哉!“地勢使之然”的社會現實,“由來非一朝”(左思《詠史》“鬱鬱澗底鬆”),表現出對當時門閥製度的憤激。此賦立意,顯然有左思的影響。

歲八月壬子[1],旅遊於蜀[2],尋茅谿之澗[3],深溪絕磴[4],人跡罕到。爰有鬆焉[5],冒霜停雪,蒼然百丈[6],雖崇柯峻穎[7],不能逾其岸[8]。嗚呼斯鬆,托非其所!出群之器,何以別乎?蓋物有類而合情[9],士因感而成興,遂作賦曰:

惟鬆之植,於澗之幽,盤柯跨嶮[10],遝柢憑流[11]。寓天地兮何日[12]?沾霜露兮幾秋[13]?見時革之屢變[14],知俗態之多浮[15]。故其磊落殊狀[16],森梢峻節[17],紫葉吟風[18],蒼條振雪[19]。嗟英鑒之希遇[20],保貞容之未缺[21],攀翠崿而形疲[22],指丹霄而望絕[23]。已矣哉!蓋用輕則資眾[24],器宏則施寡[25],信棟梁之已成,非榱桷之相假[26]。徒誌遠而心屈[27],遂才高而位下[28]。斯在物而有焉,餘何為而悲者?

(《王子安集》卷二,《四部叢刊》影印本)

[1]壬子:古代以幹支紀日,總章二年八月己醜朔,壬子即二十四日。

[2]蜀:即今四川。唐屬劍南道。

[3]茅谿:溪名。澗:夾在兩山間的流水。

[4]磴(dèng):石階。

[5]爰:卻,乃。

[6]蒼然:樹色青翠貌。

[7]崇:高。柯:枝。峻:大。這裏指長。穎:指針葉。

[8]逾:越過。岸:指深溪兩邊的懸崖。

[9]有類:不同類別。合情:合乎情理。

[10]嶮(xiǎn):高險。

[11]遝:錯綜重疊。柢:樹根。憑流:臨澗水。

[12]寓:寄居。

[13]沾:滋潤。

[14]時革:時光。

[15]俗態:世俗情態。浮:飄浮。

[16]磊落:高大貌。

[17]森梢:繁密的枝葉。

[18]紫葉:經霜雪嚴寒侵襲後的鬆葉。吟風:隨風嘯鳴。

[19]振雪:在雪中抖動。

[20]英鑒:英明的識見。

[21]貞容:堅貞高尚的儀態品質。

[22]翠崿(è):翠綠色的山崖。形疲:枝體疲憊。

[23]丹霄:天空。

[24]用輕:器物輕微。資眾:需要者多。

[25]器宏:器物龐大。施寡:使用者少。

[26]榱(cuī)桷(jué):椽子。假:憑借。

[27]心屈:心誌壓抑。

[28]遂:雖然。

篇中不作簡單比附,至始至終落筆澗底鬆本身,寫鬆喻己,取譬明切;詠物寄情,感慨遙深。較其頗具齊梁小賦濃豔色彩的《春思》《采蓮》等賦,完全洗去鉛華,骨氣凜然,超然勝之。

(楊曉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