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請別說無可救藥(2)

前麵提到的谘詢,在過程中,我會不斷指出大寶媽媽的錯誤,並尋找改進的策略,同時也非常心疼她。她也曾經是個孩子,在嚴酷的家庭環境中艱難地長大,她的痛苦對於一路撒嬌耍賴備受疼愛的孩子來說,是很難體會的。因此我非常能理解她的困難,也非常認可她的態度,雖然慢了一點兒,隻要肯學,願意改變,就不算晚。

在平時的谘詢中,我每天所做的都是與前來谘詢的父母討論看上去很瑣碎的教育細節,通過這些細節,教會他們用積極的視角看待孩子,學會判斷孩子的動機和感受,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同時學會處理突發事件。大寶媽媽在谘詢的前期,她家裏幾乎天天都有突發事件,甚至一天和家人爭吵好幾次。對於她而言,如何冷靜地處理這些衝突非常關鍵。這個過程不但改變了媽媽的教育方法,也在不斷修正她的思考方式。後來這位媽媽也很感慨,她說,現在她明白了,很多溝通方式本來都應該是在童年的家庭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學會,但因為她當時的處境很孤獨,沒人教她也沒人幫助她,同時因為她對周圍的人都很敵視,也不會主動學習,這是她童年落下的最重要的人生課程。因此,到了自己教育孩子的時候,她不但不懂教育,也不懂得一個孩子基本的感受和需求。她複製了父母的方法,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盡管那樣的方法曾經鑄就了她半生的痛苦。

最開始,家長認為我的方法過於溫和,他們一致認為這樣嚴重的問題,必須用一些“霹靂”手段。為此孩子的父親還特意和我談了一次。其實這個問題之所以嚴重,就是因為他們以前過度地依賴“霹靂”手段。當然,最開始家長停止了打孩子,有一小段時間,孩子的表現反倒變本加厲,作為家長,的確是在咬牙切齒地忍耐著。我心裏清楚得很,這是“鬆綁”之後的必然反應,也是谘詢的必經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我教媽媽學會尋找大寶細微的優點和進步,學會溫言暖語地和孩子溝通,經過不懈的努力,慢慢把孩子的狀態給“暖”過來了,孩子也不那麽愛鬧騰了。雖然大寶寫作業的速度還是不快,但他會堅持寫,不會再為半小時的作業折騰一整天了。

這位媽媽的困境,不僅反映在親子教育中,也反映在她的全部生活中。她與很多家庭成員的關係都很緊張,與同事關係也不夠融洽。偶爾,我也會扮演“婦聯主任”的角色,和她聊聊家長裏短。

比如,她總覺得別人都瞧不起她、笑話她。親戚朋友看到大寶的表現,會對孩子說:“好好學,別整天讓你媽操心。”“成天挨老師批,你得知道爭氣要強。”“我家孩子可不這樣,到家就寫作業,老師從來沒找過家長。”……這些話讓媽媽感到非常鬱悶,也對親戚朋友很不滿,覺得他們很狂妄,說這些話是為了嘲諷自己。因此她見到這些人都躲著走,生怕他們問起孩子的事情。

針對這種情況,討論的時候,我一連串地追問:“不排除個別人有尖酸刻薄的心理,但這些人的話,有沒有善意的成分?遇到困難時你是否會向他們求助?雖然他們說這些話的時候沒有照顧你的感受,但大寶的現狀確實如此,我們是接納還是逃避?既然他們能把孩子教育得不錯,我們能否向他們討教一些教育的經驗?親戚說這些話的時候,怎樣回應能既接受了對方的好意,又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通過這樣的討論,媽媽漸漸認識到,其實多數的親人都是善意的,是自己把敵意投射到了親人身上,結果連人家的好意也一起回絕了。這樣她就陷入了孤立的境地,遇到困難時得不到理解,更得不到幫助。這位媽媽進一步認識到,大寶也複製了她的思維模式,一旦遇到批評就會充滿敵意地對抗,全盤否定對方,對自己有益的話也聽不進去。

在谘詢中,我們也非常注意細節的打磨。比如有一天孩子出現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改變,孩子晚上730就完成了作業。對於一般的孩子來說這不算什麽,但對於大寶來說則是破天荒的表現,我們高興得不得了。我忽然冒出一個主意來:“我們給孩子發一個‘證書’,說他破了家裏的吉尼斯紀錄,怎麽樣?”媽媽也讚同這個想法,她先打了個草稿:“某年某月某日,某同學晚上730完成作業,破了家裏的吉尼斯紀錄。”我覺得這個說法過於平淡,不足以表達我們的喜悅心情,就改成了如下內容:“某年某月某日,我懷著平靜的心情走進家門,卻聽到一個爆炸性的新聞:×××同學晚上730就做完作業啦!啊,這是真的嗎?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和爸爸都心花怒放、手舞足蹈、眉開眼笑。這是大寶最最快的一次,破了咱們家的吉尼斯紀錄啦!!”第二天,媽媽告訴我,孩子的反應是“欣喜若狂”,親自把證書貼到了牆上。後來,媽媽又告訴我,接下來的幾天,大寶總是念叨吉尼斯紀錄,他說:“媽媽,真沒想到我能得這個獎!”而且,大寶睡覺前都要看幾眼呢。我們絞盡腦汁,就是為了讓孩子體驗到這令人陶醉的感覺。

做谘詢的過程,往往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遇到什麽問題就得解決什麽問題,有沒有效果,第二天就見分曉。這個過程需要直麵困境,有時候還會很瑣碎很疲憊,但是我非常喜歡,就是因為我們能得到這樣的驚喜,能看到孩子的改變。這份喜悅支撐著我不斷去探索。

當然,也會出現矯枉過正的情況。最開始媽媽的任務是控製自己的情緒,不再打罵孩子,學會識別孩子的情緒,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通過長時間的努力,媽媽基本做到了,但是關於什麽該管、什麽不該管,以及如何劃清二者的界限,媽媽則陷入了困惑之中。有時候不知不覺走入放縱的誤區,媽媽甚至覺得孩子有點“欺負”她。比如,大寶做作業的時候一直和她閑聊,媽媽隻能耐心地聽著,如果媽媽阻止,他就生氣。媽媽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狀態,於是有一段時間媽媽就由著孩子說,結果是大寶常常完不成作業。關於如何拿捏教育的尺度,我們結合類似的例子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最後總結出一個原則:溫和對人,堅定對事。

對於邊做作業邊聊天的情況,要堅定地阻止孩子,將做作業和閑聊分開,同時,完全可以用溫和的態度來處理這件事情,不需要批評責備。後來媽媽告訴我:“我發現,當我先放低姿態,柔聲細語地說,再加上溫和的麵部表情時,大寶很容易接受。平時他經常眉飛色舞地給我講學校發生的故事,如果是正寫著作業大寶就開始和我閑聊,我會什麽也不說,就看著他,用頭示意一下作業,他會突然說‘我寫完了再和您講’。”媽媽的行為,很準確地詮釋了“溫和對人,堅定對事”的原則,大寶也會主動為媽媽劃定行為的邊界。同時,大寶也會主動為媽媽劃定行為的尺度,他和媽媽約法三章:第一不能嚷;第二不能用手指人;第三不能隨意打斷他。

這個約定讓我們感到很欣慰,因為大寶漸漸學會了用積極的方法與媽媽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