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又快又好怎麽可能

從讀小學開始,老師就常常隨口說“看誰寫得又快又好”。令人苦惱的是,我總也不能寫到又快又好——快了就寫不好,好了就寫不快。

這不是什麽大事兒,但這個小小的問題卻困擾我多年。

直到前幾年,我還為這事兒糾結。平時我喜歡寫日記,喜歡做讀書筆記,並且隨手記錄自己的思考,因此我每天寫的字還真不少。雖然喜歡,但我卻感覺很累。

難道就不能輕鬆點?我嚐試著作出改變。

我發現,不累的辦法非常簡單——不要苛求美觀。

這個苛求美觀是有曆史淵源的。

我從小寫字就不好看,又寫得頂天立地,常常被老師批評。另外老爸總是強調“字是人的門麵”,所以,把字寫得美觀對我而言真的是一種壓力。

後來在二舅的誘導下,我的字有一些進步。到了高中,我有意識地練了一段,所以字開始好看起來,也偶爾會被周圍的人表揚。

這表揚來之不易,我的潛意識裏是非常在意這一點的,所以我盡量把字寫好,結果這成了我的一個緊箍咒——任何情況下,我都不能容忍字寫得亂七八糟,總有一個聲音在內心裏說“不能寫亂,不能寫亂”,於是抄筆記成了我的一大負擔。高三的時候,有些同學寫字簡直是草上飛,但是人家能把筆記抄完。我呢,雖然字跡工整,但是慢,下課總要補筆記。甚至因為落下的筆記太多,根本補不全而導致影響學習成績。

直到去年我才開始嚐試由著自己亂寫,心裏再也沒有“必須美觀”這一潛在要求。我忽然發現,寫字其實很輕鬆。以前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的根源,也沒想過改進,以為一直都會是這樣。

原來我是可以寫快的。雖然字比平時亂了一些,但也亂不到哪裏去,我的感覺卻輕鬆了很多。

我認識的一個孩子也存在這個問題。他的字寫得既工整又漂亮,幾乎人見人誇,這本來是好事,卻給孩子帶來了負擔。這個孩子任何時候寫字都很好看,哪怕是作文的草稿都寫得工工整整,但是他寫字越來越慢,有時候一分鍾隻寫幾個字,甚至考試的時候答不完題。

於是我提醒他的媽媽,以後不要再強調他寫字好看,這讓孩子產生了一個阻礙性的想法:“我是個寫字很工整的孩子,我不可以寫得潦草”,這已經成了他的心理負擔。他寫得不好的時候,也不要說他,同時要告訴他,有些字不必苛求美觀,比如作文的草稿,或者給自己看的讀書筆記,字能認識就行。

我想,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的字工工整整,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這個善意的期待中有一個小小的陷阱。麵對誇獎,孩子對寫字有了一些僵化的想法,比如字必須寫得工整、美觀,要寫得又快又好。潦草、淩亂是不好的,是錯誤的。這些想法最終成了阻礙孩子前進的“緊箍咒”。

我們的字隻是一種表達工具而已,當然要寫得清晰。至於美觀,是在清晰的基礎上,各人自願的選擇。一味地強調美觀導致考試答不完題,實在是得不償失。而且美觀是沒有盡頭的,從清晰到美觀,是我們與書法家之間的距離。

當然,不同的場合對字的要求不一樣,試卷、信件、作業等等給別人看的字,盡量工整一點兒。在需要注重效率的場合,比如在課堂上寫需要快速記錄的課堂筆記,潦草一些又何妨?

我一直認為,字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寫給自己看的,因此,如果我勸小孩子練字,我會告訴他,練字是為了自己看著舒服,而不是為了別人的評價。也隻有這樣,孩子才有動力去練字,享受字的美觀帶來的愉悅。

所以,我帶小孩子練字會分開練習“好”和“快”。比如,我會要求孩子用最快的速度寫完,這時候就不苛求質量,能認識就行。我甚至還會幫孩子計時,然後算平均數,告訴孩子他平均每分鍾能寫多少個字。如果我要求孩子寫好,就不會強調速度,然後我會圈出幾個字給他看——你看,你能把字寫得這麽漂亮。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擁有這兩套本領:既能把字寫好,又能把字寫快,而且知道什麽時候該寫好,什麽時候該寫快。至於什麽時候寫好,什麽時候寫快,我們要相信孩子的智慧,如果我們不胡亂指導孩子,他會根據具體的情況在二者之間掌握一個平衡。相反,如果孩子不具備這兩套本領,“又快又好”就是對孩子的苛求。

因此,我們不要想當然地去指揮孩子,不要過度追求細枝末節的完美而給孩子增加沉重的負擔。不信的話就找出三張紙來,第一張,以最快的速度寫完;第二張,寫得漂亮;第三張,寫得又快又好。

試了就知道,寫得又快又好是很困難的事情。我們寫字已經到了半自動化的水平,這個要求對孩子而言更困難。所以不要為了我們看著安心,就要求孩子在任何時候都做到又快又好。話又說回來,如果孩子兩套本領都很嫻熟了,“又快又好”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結果了。

“字要寫得又快又好”“字是人的門麵”,類似於這樣的隨口教導比比皆是。許多話大人說過就忘了,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了孩子,甚至滲透到孩子的潛意識中去。而且“又快又好”是很模糊的標準,如果我們沒有說清楚要快到什麽程度,好到什麽程度,孩子可能會用最完美的標準苛求自己。

後來,一位媽媽和我交流,她說:“最近我也在反省,為什麽孩子對新的東西總是沒來由地拒絕?在和老公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給孩子灌輸的觀念,目前很多人都支持的觀念使孩子在困難麵前止步——‘要麽就不做,要做就做好’,或者是‘做最好的自己’。類似的觀念使孩子還沒開始一件事就承受了壓力,因此反倒不敢開始了。”這位媽媽說得沒錯,“要麽就不做,要做就做好”,這是非常嚇人的標準,不允許孩子笨拙地探索,也不允許孩子反複地試錯,而是要求孩子直接達到完美狀態,這會讓孩子望而卻步。

我們以重視教育的名義引導孩子,實際上卻幹擾了孩子,導致孩子機械、教條地聽從父母的建議,形成消極退縮的想法。

老師講課之前都要“備課”,而我們這些教導和要求,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我們也要有“備課”的習慣,在內心建立一個“審核機製”,經過慎重思考、仔細推敲之後,再對孩子講。而且,說和做還要保證前後的一致性。許多人隨口對孩子講道理,講得多了,自己都不記得講過什麽,而其中的許多教導和要求都是前後矛盾的。比如,有的時候要求孩子又快又好,看到孩子粗心的時候,又教導孩子“一定要認真,哪怕慢點都沒關係”。

這樣隨意地指導孩子是容易出問題的。最大的危害是傷害了孩子的內在感覺和判斷,使得孩子不再信任自己的內在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