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半個象人的寂寞

“看電影對我一生影響很大,它幫助我躲開一個不快樂的世界。”

從小學三年級起,我就迷上了電影。

任職於“外交部”的爸爸長年被派駐國外,媽媽也常隨爸爸在國外生活。我從小就和外公、外婆住,先住在羅東鎮,後來搬到台北,住在萬華東園街,離西門町很近。

不記得自己是如何開始這項愛好的,或許因為我很少有零用錢,隻好動腦筋、想辦法找不花錢的娛樂。以我的身高,隻要有大人帶,看電影不需要買票就可以免費進場。問題是,要找哪一個大人帶我進場?即使外婆疼我,也不可能常常花錢陪我看電影。

不知道自己是怎麽想出這個辦法,每逢周末或下午不上課時,我就會一個人跑到西門町,挑好想看的電影後,就在電影院門口等候。看到單身的大人,通常是中年的男人,我就悄悄地緊跟在他後麵。收票的小姐也都會把我當成前麵大人的孩子,我每次都能順利進場。

一進場我就自由了,自己挑了座位坐下來看免費電影。那時西門町的國賓、樂聲等戲院,都是我常去看電影的地方。興趣來時,一個下午看兩部電影也是常事。

從小學三年級至初中一年級期間雖經過許多事——爸媽返台了,我跟著父母搬了幾次家,換了學校……但幾乎每到周六中午,我都會搭公交車到西門町,進行一場場視覺盛宴,感受一次次心靈震撼。

這種像儀式般的行為,一直持續到我必須買票入場時才結束。“看電影”對我一生影響很大。從電影裏,我看到另一個千變萬化的世界,各種奇妙的影像如同繁花似錦的大花園,但更重要的是,它幫助我躲開了一個找不到快樂的世界。

記得我曾經看過一部名為《象人》的電影,內心善良但全身骨頭嚴重畸形的男主角,在這個冷漠的世界中,遭遇了無數的嘲笑、歧視、譏諷、打擊……他那孤獨而悲慘的遭遇,在我心上如同打開了一個水龍頭。我雖年幼,但覺得自己頗能體會他的孤獨與寂寞。

我真的懂他的感受。甚至,我覺得自己就像半個“象人”。

成長的歲月中,我常常感到空虛、寂寞和孤單。部分原因是我身為家中獨子,而從事外事工作的父親帶著母親長年在外,我小時候幾乎對父母沒什麽印象。從小在外婆家長大,雖然備受疼愛,但是外公、外婆年事已高,我又是長孫,家裏並沒有其他小朋友可以做伴。

在家裏找不到玩伴,在學校裏,我也交不到朋友。不知什麽原因,除了一些女生對我還不錯,我在男生中通常受到排擠。

記憶中有一件難以磨滅的事情,那是在我10歲轉學到吳興小學,就讀五年級時的一段經曆。當時,一到下課時間,男生都到操場上玩躲避球。在打躲避球前,男生紛紛排成一排,讓一兩位“意見領袖”來挑選兩隊隊員。因此,下課鈴一響,就見到一群小男生爭先恐後地排隊,爭取入選的機會。

我也想玩躲避球,和其他的小朋友一樣,我一下課就去排隊,希望能獲得青睞。一位齙牙小朋友因是“體育組長的好朋友”而享有選擇權,他對我特別反感。隻要一看到我,他就會馬上把我趕走,手一揮,說:“我們不讓包益民參加!”我不知道哪裏得罪了他,隻能看著同學,希望有人跳出來仗義執言,但最後我都隻能低頭走開。

其實,兒童世界和成人世界差別不大,而且少了表麵要維持的禮貌和麵子,兒童的世界有時更為和現實。多年後,我當然理解,少年的我既不帥、功課普通,也沒有能力請客拉攏同學。說起來,這就是缺乏“競爭力”,一副輸家的樣子,人家為什麽要喜歡我、要挺我呢?誰也不想得罪有權力選人去玩球的人,否則,自己不就玩不到球了。

明明知道會被排擠,也清楚了解會碰一鼻子灰,但我每次下課還是不識相地跑去排隊,等待一個可能被接受的機會,即使很渺茫。當然,我從來沒有得到過這樣的機會,從來沒有被選為玩躲避球的一員。

一年半以來,我一直重複著這一自我傷害的行為。剛開始時,我當然會難過,後來被迫學著將自己的感情抽離,冷眼來看這件事——為什麽他們無緣無故不讓我參與?從在乎到假裝不在乎,從憤世嫉俗到冷眼旁觀。我,一直就不是一個受歡迎的小朋友。

上了初中,好不容易遇到幾個誌同道合的男生。於是,三個臭皮匠湊成朋友,開始瘋瘋癲癲地調皮起來,居然也會獲得一些人的欣賞。在初中一年級快結束前的一段時間,我甚至還當上了紀律組長。在13歲時,總算有人喜歡我,而且自己還能做一點事情了。

雖然身在“放牛班”,我卻感到很快樂。“象人”總算找到了自己的朋友。

但當駐巴拿馬“外館”工作的爸爸返台探親,看到我初中一年級的成績時,不禁大失所望。他一臉嚴肅地告訴我:“你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要帶你到巴拿馬,你可以去念美國學校。”巴拿馬在哪裏?美國學校裏全說英文,我英文這麽爛,該怎麽念呢?我完全沒有概念,但想到暑假不用再寫暑假作業了,我仍然很高興。跟著爸爸,飛過半個地球,我來到了巴拿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