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三國演義》 政治鬥爭中的遊戲規則 (8)
龐統死得早,沒有機會和諸葛亮展開較量,諸葛亮因此少了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不過,對諸葛亮來說,通往權力巔峰的最大障礙並不是龐統,而是關羽。
桃園三結義發生在公元一八四年,諸葛亮出山是公元二〇七年。諸葛亮進入劉備集團時,關、張已經跟了劉備二十三年,三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關係不是一般的“鐵”。任何加入劉備集團的人都隻能居於關、張二人之後,諸葛亮既然以管仲、樂毅自居,當然不甘心排在這兩人之後。
張飛是個粗人,對爭權奪勢不怎麽在行,也不怎麽感興趣。關羽就不同了,他不但名氣大,還是劉備手下的第一號武將,完全有能力獨當一麵。“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身為名士的諸葛亮很難在關羽那裏獲得尊重。劉備一旦去世,首席顧命大臣非關羽莫屬,到那時候,諸葛亮的“職業生涯”也就走到了盡頭。
自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之後,他一直在不動聲色地算計關羽,希望早早除去這塊絆腳石。無論是“華容道”,還是“戰長沙”,諸葛亮都要關羽立軍令狀,一旦失利,就要將其軍法從事。雖然諸葛亮明知劉備不可能同意將關羽正法,但仍采用這種極端方式來刺激關羽,無非是希望關羽把命拚死在戰場上。以諸葛亮的精明,他早就知道關羽目中無人的性格,派關羽攻長沙之前,諸葛亮故意要關羽比張飛、趙雲多帶些兵馬,關羽哪受得了這種輕視。
等到劉琦一死,諸葛亮知道機會來了,荊州這麽大一塊地盤,東吳一定是要來爭的。按道理,劉備應該遵守諾言把荊州還給東吳,但這是不可能的。不還,東吳勢必動用武力前來爭奪。諸葛亮趁機向劉備建議派關羽去守襄陽,把他推到了風口浪尖。
龐統戰死落鳳坡,劉備身邊沒有了謀士,來調諸葛亮,諸葛亮幹脆把荊州全部交給了關羽。等到後來東吳再來索要荊州,諸葛亮樂得做好人,明著答應了,暗中卻讓關羽去和東吳結仇。
關羽性格本來就驕矜自負,而曹操的賞識和禮遇更助長了他的傲氣。驕傲會導致嚴重脫離群眾,獨孤求敗,敗了隻有死路一條。常勝將軍項羽就是一個例子,他一生隻敗過一次,就是在垓下。
聽說馬超歸順了劉備,關羽一本正經地向劉備請求同馬超比試比試。諸葛亮當然不想讓關羽離開前線,馬上送去“一頂高帽”,關羽看了諸葛亮的信後心裏很受用,像得了“獎狀”般地把來信遍示賓客。
等到戰勝曹仁,得了襄陽,關羽更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他把“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戰略方針拋到了腦後。最終,兩麵受敵的關羽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馬忠活捉了。
在諸葛亮和關羽的爭鬥中,最終以諸葛亮的勝出告終,他不僅是完勝,而且是勝得不著痕跡。
曹操在位的時候,他手下人沒有太多的爭鬥。曹魏集團處於中原地區,四麵邊境都不太平,戰事繁忙,還沒到分配勝利果實的時候。一般來說,創業時期的“窩裏鬥”比較少,因為這時候共同財富不多,可引起爭鬥的彩頭不大。另一方麵,此時整個集團上升的空間很大,如果不爭功,落個好人緣、好名聲,對自己的前途大有幫助。將來水漲船高,那時才是收獲期。一旦事業快速發展期過了,“窩裏鬥”就開始了。機會過期作廢,如果搶先一步占到好位置,別人很難取而代之。
何況,有曹操這樣一個明白的領導坐鎮,下麵的人不敢明著爭權,讓領導看出自己野心勃勃是沒有好果子吃的。唐太宗在位時,李泰和太子李承乾為了繼承人的位置鬥得你死我活,最後卻便宜了置身事外的李治。
曹操死後,有想法的大臣開始蠢蠢欲動了。曹丕和曹睿都不是長壽的人,等到年僅八歲的曹芳即位之後,權力鬥爭達到了白熱化程度。
魏明帝曹睿病重時,本來想任命曹操的小兒子,也就是自己的叔叔燕王曹宇擔任大將軍作為首輔,與夏侯獻、曹爽、曹肇、秦朗等人共同輔政。當時擔任中書監的劉放和擔任中書令的孫資是明帝身邊的兩大紅人,他們受寵專權,夏侯獻、曹肇就等著曹睿歸天之後放手收拾他們呢。劉放、孫資二人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極力推薦曹爽和司馬懿擔任顧命大臣,讓夏侯獻和曹肇靠邊站。曹睿在兩種選擇之間猶豫不定,最終,劉放握著曹睿的手寫下了詔書。
司馬懿年長輩尊,曹爽剛開始同他合作時,還是很尊重他的,每有事情必去拜訪谘詢,凡事都是兩人商量著來。不過,曹爽畢竟年輕氣盛,時間長了,覺得自己被一個老頭子壓在頭上很不舒服,於是將司馬懿放到太傅的位置上架空,自己獨攬大權,成了曹魏政權的實際當家人。司馬懿看著曹爽為所欲為,自己又不說不上話,幹脆稱病告假。就這樣,兩人相安無事過了近十年。
司馬懿本人雖然無欲無求,可他的兩個兒子卻不安分。司馬師和司馬昭都不是謙謙君子,司馬師為了平叛,性命都不顧了。司馬昭連皇帝都敢下手,怎麽可能甘心讓父親交出權力,自己做一個世家公子。
同曹爽開戰風險不小,雖說司馬懿知道曹爽能力平平,但曹氏建國不久,“政府高級官員”大多同曹家感情深厚。如果曹爽橫下心來以武力相向,司馬懿的贏麵不大。當時,皇帝曹芳還在曹爽的控製之中,如果曹爽帶著皇帝去許昌,傳檄天下討伐司馬懿,那獲勝的機會還是很大的。後來,毋丘儉、文欽,還有諸葛誕兩次兵變,雖然都失敗了,但影響都不小。假如曹爽能借曹芳登高一呼,司馬懿未必能夠笑到最後。
這也怪曹爽的行為太過分了,明帝的才人他也敢接手,這哪是一個人臣該做的事?隻要在位的皇帝能夠親政,一定會對曹爽痛下殺手。
在這種局勢不穩定的情況下,一旦發生動亂,司馬懿即使在“休假”,也不可能脫身事外。與其坐等,不如把主動權抓在自己手中。這也是為什麽司馬懿要冒險鏟除曹爽的原因。
在司馬懿和曹爽的較量中,曹爽懦弱的性格決定了他注定是失敗的一方,而他失敗得又是如此徹底,被誅滅了三族。
清談誤國的書生意氣
中國曆史上最開放的時代是魏晉時期,看看《世說新語》我們就知道,那是一個思想自由,言論自由,行為自由的時代。縱情聲色、豪賭裸奔,這些後世看來荒唐的行為在當時卻非常吸引眼球。
這段時期產生了許多文化名人,如竹林七賢,書聖王羲之,還有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的陶淵明。
江湖好漢聚會時少不了葷酒葷菜葷段子,文化人在一起中意的則是清酒清湯加清談。
西晉清談的風氣,在東漢末年已經有了苗頭。當時,相當一部分官員是清談客,他們國學造詣深厚,尤其對形而上學這門功課,個個已達爐火純青之境。書讀多了,感想自然不少,看法也多,免不了想找人擺“龍門陣”,抒發自己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