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三國演義》 政治鬥爭中的遊戲規則 (7)
曹操剛去世,兵權在握的曹彰便率十萬大軍從長安前來奔喪。曹彰此舉是試探性的,他並不敢輕舉妄動。當他發現曹丕羽翼已成,自己鬧事不會有好結果的時候,他解下軍權乖乖回去“療養”了。
三年之後,曹彰入京朝覲,暴斃於府邸之中,死因不詳。對於一個三十多歲、馳騁疆場的猛將來說,曹彰死得太早了。何況死因不詳,這就更引人遐想了。皇帝的親弟弟,如果是正常死亡,有什麽原因不能公開?
曹植、曹熊聽說老爸死了,都沒趕去奔喪,這也不合乎情理。按說,父親死了,當兒子的必然什麽都不顧了,立馬趕去參加喪禮。曹植和曹丕曾有過節兒,不敢前去也算情有可原。以曹熊的位置,他基本上不可能對曹丕造成威脅。曹熊不去,說明曹丕這個大哥在兄弟們當中很不受歡迎。
兩個兄弟不來奔喪,倒是正中曹丕下懷,他借機發難,派人前去問罪。曹熊懼罪自縊身死,曹植則被押回了京城。
曹丕既然能夠逼死曹熊,沒有理由對曹植這個給自己帶來了許多麻煩,可能還會繼續增加自己心理負擔的兄弟手下留情。曹植本是在劫難逃,不過,有一個人不答應,她就是曹丕、曹植兩人的母親卞氏。
卞氏聽說一個兒子曹熊已經死了,另一個兒子曹植在押,曹植的親信丁儀等人已經被正法,知道如果自己再不出麵,這個兒子命也保不住了。她連忙召曹丕相見,聲淚俱下地請求曹丕放過這個弟弟。
雖然母親出麵了,可曹植能力出眾,聲望又高,留著他對自己總是個潛在的威脅,曹丕於是以試探曹植文才為名,出了一道題難為他。
曹植是漢魏期間的著名才子,文章詩賦冠絕當時。號稱“江左第一”的南朝詩人、中國山水詩歌的開山鼻祖謝靈運曾說:“天下才共十鬥,曹子建占了八鬥,我自己有一鬥,其他人隻分得了剩下的那一鬥。”
這樣一個大才子,流傳最廣的作品卻是一首毫無文采的七步詩,這要感謝曹丕,沒有他逼迫自己兄弟七步成詩,也就沒有這首詩的廣為流傳。雖然曹植僥幸過關,卻沒有免於被貶黜的命運。鬱鬱寡歡中,曹植開始酗酒,年僅四十歲就去世了。
諸葛亮是賢臣嗎
《三國演義》之所以被後人津津樂道,一個重要原因是其中的人物刻畫得生動形象。
以形象而論,張飛理應當選三國第一猛將。呂布、趙雲、關羽的形象太“溫柔”了,張飛則不同,他“豹頭環眼,燕頜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如此威猛的形象,往往尚未開戰,對方就先怯陣了。
張飛最出彩的一次演出是單槍匹馬挑戰曹操百萬大軍,曹操早聽說過張飛“百萬軍中取上將人頭如探囊取物”,生怕張飛看到自己。連忙讓人把有自己身份標誌的大號“遮陽傘”去掉。張飛三聲暴喝,不但嚇退了曹操的百萬大軍,還把一個久經戰場的大將夏侯傑震得肝膽俱裂。雖然早些時候號稱“小霸王”的孫策也有過類似“演出”,不過,對方是在縱馬飛馳時受驚落馬摔死的,而夏侯傑則完全是驚嚇致死。顯然,孫策的威懾力遠遠比不上張飛。
文臣之中,作者傾全力打造諸葛亮。作者之所以把諸葛亮推到神一樣的高度,很大程度上是受“社會輿論”的影響。從《三國誌·諸葛亮》中的描述來看,諸葛亮並沒有什麽突出的政績,他不過是維持劉備留下的家底而已。管仲、王猛的成就要遠遠高過諸葛亮,但他們的知名度卻遠遜於後者。
諸葛亮之所以名聲這麽大,與曆代帝王的宣傳是分不開的。做皇帝最怕的是被人趕下台,而那些潛在的篡位者往往就在他們周圍。所以,皇帝用人的第一標準是忠心,隻要大臣人人忠心耿耿,皇帝便可高枕無憂。以此標準來找榜樣,諸葛亮再適合不過了,他完全符合帝王對大臣的要求——鞠躬盡瘁、輔佐幼主。
先主臨終已發話,接不接班由諸葛亮自己決定,諸葛亮仍然能恪守臣道,從一而忠,實在是楷模,值得大力宣傳。
在官方轟轟烈烈的宣傳中,諸葛亮被一步步推上了神壇。在這種大環境下,熟讀史書的羅貫中也隻能選擇媚俗,篡改一下曆史了。
作為一部小說,《三國演義》引用的史實太多了,以至於很多讀者把它當成了報告文學。引用史實過多有不小的負麵影響,因為真實的人物形象同作者力圖塑造的人物形象會產生分歧,這也必然會損害人物的整體性和小說的藝術性。
羅貫中在塑造諸葛亮這個人物時就沒能避免這種情況,雖然諸葛亮的過失大多被一語帶過,甚至被加以美化,但前後矛盾的地方仍然不少,許多作者未曾留意的細節也揭示出諸葛亮“臣子楷模”的稱號並非名副其實。
第一,先來談談諸葛亮能力方麵的“水分”。
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實在太有才了:“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事實上,三分天下的預言並不應該歸在諸葛亮名下,早在諸葛亮見到劉備之前,魯肅對初次會麵的孫權就有過同樣的論述:“肅竊料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為了凸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作者將與諸葛亮作對的人物一概塑造成弱智,即使雄姿英發的周瑜在諸葛亮麵前也像是變了個人,隻會發脾氣,不會用腦子。諸葛亮假設他們怎麽做,他們便按部就班地采取行動,好像他們的思想完全在諸葛亮的掌握之中似的。
曆史上真正的諸葛亮是個政治家,他在軍事上沒有什麽建樹,“精通兵法”、“擅長奇謀”這種評語同他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隨機應變是名將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諸葛亮一生唯謹慎”,說明其個性適合治國,不適合帶兵臨敵。
魏延建議采取奇襲兵出子午穀,諸葛亮沒有采納,司馬懿知道後鬆了一口氣:“大魏皇帝之洪福也!”司馬懿顯然很清楚自身的“軟肋”在哪裏,他怕的就是對方不走尋常路。正麵交鋒從根本上來講是比拚內力,當時蜀漢人口不足百萬,而曹魏人口超過了四百萬,雙方兵力相差懸殊,蜀漢不可能是曹魏的對手,隻有出奇兵才有可能取勝。
如果諸葛亮確實具有雄才大略,那蜀漢政權的發展道路就很令人費解了。劉備生前事業蒸蒸日上,地盤越占越多,手下能人越聚越多。劉備死後,蜀漢政權實際上落入了諸葛亮一人手中,這時候,已經沒有人能夠幹預他的決定,正應該是他放開手腳大展宏圖之時。劉備一意孤行兵敗的事不會再發生了,統一全國應該指日可待。可是,事情卻恰恰相反,蜀漢不但外戰外行,內政也是一塌糊塗,反襯出來的隻是諸葛亮一人的高大形象。看來,諸葛亮的領導能力同劉備相比還是差了不少,他不但缺乏創業的能力,守成也是勉為其難。
諸葛亮被後世崇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有一張能說會道的嘴。舌戰群儒,氣死周瑜,罵死王朗,一封信氣死曹真,這隻是他口才的部分表現。諸葛亮提高身價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自我吹捧,他動輒就說:“吾視曹操百萬之眾,如群蟻耳!但我一舉手,則皆為齏粉矣!”即使在向孫權尋求合作時也是如此。既然你有這麽大的本事,幹脆先滅曹操再吞東吳,統一全國得了,何必大老遠地跑到別人家裏當說客?還是孫權有涵養,隻當沒聽見。
赤壁破操主力是東吳,事後,諸葛亮又將功勞攬到自己名下,到了陣前總是自吹自擂:“曹操引百萬之眾,被吾聊施小計,殺得片甲不回。”
在玩陰謀詭計方麵,諸葛亮倒是把好手。他曾取笑曹操雖知兵法,卻不知詭計,完全一副小人得誌的樣子。
第二,再來說說諸葛亮的忠心。
劉備臨死前,托孤的大臣不隻諸葛亮一人,還有李嚴。李嚴武功高強,他在劉璋手下服務時,曾經同黃忠大戰四五十個回合不分勝負。照此看來,他的功夫完全可以和關、張等人並列。對李嚴的能力,諸葛亮相當清楚。孟獲叛亂時,諸葛亮親自前去平叛,劉禪怕東吳乘虛而入,諸葛亮給他吃了一劑定心丸:“東吳方與我國講和,料無異心;若有異心,李嚴在白帝城,此人可當陸遜也。”這樣一個帥才,同時又是托孤重臣,沒能留在“中央”輔佐少主,卻被諸葛亮調整去做後勤工作,負責運送糧草物資,實在是浪費人才。
司馬懿評論馬謖時說:“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說諸葛亮不會看人是小瞧他了,他之所以不用能力出眾的人,是怕別人分走他的權力。劉禪剛登基時,蜀漢還是有不少人才的,如趙雲、魏延等名將,可這些人後來都被諸葛亮一一排擠到了權力中心之外。
鄧芝擔任蜀漢“外交大使”到東吳洽談兩事合作的事宜時,孫權表達了自己的疑慮:“孤正欲與蜀主講和;但恐蜀主年輕識淺,不能全始全終耳。”孫權是東吳的“國家元首”,他此時最大的擔心是怕劉禪年紀太小,性格不穩定,可能會不按“合同”辦事。可鄧芝卻回答道:“大王乃命世之英豪,諸葛亮亦一時之俊傑。”鄧芝不但隻字未提自己的“國家元首”,反而將“二把手”諸葛亮搬了出來,同孫權這個“一把手”相提並論。
諸葛亮的專權,在他對待劉禪這個頂頭上司的態度上也可見一斑。建興元年(公元二二三年)秋八月,曹魏興五路大兵攻打西川,蜀漢得到消息後人心惶惶。在這種關鍵時刻,諸葛亮不知為何,連續曠工數日。劉禪坐不住了,派人去召丞相,可得到的答複是:“丞相府下人言,丞相染病不出。”諸葛亮的架子夠大,連皇帝的專使說不見也不見。
劉禪沒辦法,隻好親自登門拜訪。沒想到,丞相門衛對劉禪也不客氣,隻讓劉禪一個人進去,其他人一律擋駕,而且口氣相當強硬。劉禪隻好下車步行,獨自前去拜見相父。進去一看,諸葛亮他老人家正興致勃勃地在花園裏觀魚,哪像是有病的樣子!聽了劉禪的擔心,諸葛亮哈哈大笑,根本不當回事兒。敢“忽悠”皇上,這哪是丞相,完全一副太上皇的派頭!
第三,為了成就個人功名,諸葛亮絲毫不顧及親情。
這一點,從他對待劉表一家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諸葛亮不是荊州當地人,他的祖籍在琅琊陽都縣,也就是現在的山東沂南。諸葛亮少年時父母雙亡,姐弟三人被叔父諸葛玄收養。諸葛玄和劉表交情不薄,丟了飯碗之後他帶著諸葛亮姐弟三人去了荊州。
根據陳壽《三國誌·諸葛亮傳》中的描述,諸葛亮是個美男子:“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而諸葛亮的妻子黃月英卻是一個醜女。他們這樁婚姻之所以能夠成功,完全是因為黃月英的家庭背景。黃月英的父親是襄陽名士黃承彥,她的母親與劉表的後妻蔡氏是同胞姐妹。諸葛亮做了黃家的東床快婿,社交圈子立刻就不同了——姨父是劉表,在當地也屬於社會名流了。
諸葛玄病逝時,諸葛亮隻有十七歲。在之後的十年中,諸葛亮從一個無依無靠的外來人員,混成當地的知名人物,如果沒有劉表的支持,這是不可能的。
可諸葛亮報答恩人加親戚劉表的方式卻是聯合外人來謀奪他的基業,諸葛亮連自己的同胞兄長諸葛瑾都可以拿來開涮,又哪會在意劉表這門遠房親戚!劉琦的早逝很可能同他有關。
最後,再談談諸葛亮的人際關係。
走出隆中之後的諸葛亮沒有朋友,這不是高處不勝寒能夠解釋的。諸葛亮在微末之時朋友還是不少的,並且都是當時的名人,如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等人。可是,當諸葛亮成為蜀漢權臣之後,卻把這夥老朋友忘了個一幹二淨。徐庶能推薦諸葛亮,諸葛亮為什麽沒有向劉備推薦其他人呢?
當諸葛亮聽徐庶說已經向劉備推薦了自己,當即拉長了臉:“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言下之意便是“拿我做人情,你有這麽大的麵子嗎!”說罷,拂袖而入。這樣對待朋友的好意,諸葛亮太不知好歹了。
對下屬,諸葛亮同樣不懂得以誠相待。即使麵對關、張、趙等人,諸葛亮也總是動心眼兒。連自己人也算計,上下級之間缺乏信任,也就更談不上友情了。
中國曆史上滑頭的高官不少,但沒有幾個人能混到好名聲。像諸葛亮這樣詭詐、弄權的人,卻能夠成為模範大臣的,幾乎沒有。
權力追逐的遊戲
三國時期內部鬥爭最激烈的是蜀漢陣營。雖然作者把諸葛亮捧得很高,但是,劉備在世的時候,諸葛亮其實很受壓製,他甚至不如後來“加盟”的法正和龐統受重用。龐統率兵攻打西川,以劉璋的能力來說,龐統必然可以馬到成功,諸葛亮卻寫信說主將此行凶多吉少,龐統哪會相信這種說法,他認為諸葛亮的真實目的是想以此阻止自己建功立業。
以諸葛亮的表現來看,龐統的擔心並非是無中生有。龐統是和諸葛亮齊名的人物,而且他的個人背景比諸葛亮簡單得多。諸葛亮在荊州有著複雜的人際關係,同劉表和蔡、蒯兩大世族也是姻親,潛在的能量不小。何況,對一個幫助外人謀奪自己姨夫基業的人,劉備無論如何都會有所防範。
龐統則不同,他為人坦率,同劉備說話直來直去。雖然他加入劉備集團的時間比諸葛亮晚,可是龐統入夥不久就被劉備任命為軍師中郎將,和諸葛亮享受同樣待遇。在書中,作者為了突出諸葛亮的地位,把其他人的地位都降低了,龐統的職務前麵就多了一個“副”字,低了諸葛亮一級。
劉備走到哪裏都把龐統帶在身邊,可見,他對龐統的信任程度要超過諸葛亮。如果說胸懷大誌的諸葛亮對此毫不妒忌,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