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落子:帶著自信上戰場_圍棋是下了以後才明白

圍棋是下了以後才明白

老虎死了以後會留皮。圍棋比賽結束以後會留下棋譜。拿著棋譜,可以對過去的對局進行複盤研究。那麽,是不是隻要看到棋譜,就能夠徹徹底底地理解圍棋呢?如果想了解一個棋手的棋,並加以研究的話,是不是隻要用心揣摩棋譜就可以了呢?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會有一定的幫助作用,但是隻看棋譜學棋顯然是不夠的。對於棋手到底是什麽樣的棋風類型、對局時的情景和棋手所屬的流派等問題,隻有通過對局才能夠掌握。

棋譜中無法完全體現的“流派”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人們印象最深刻的日本棋手是有“韓國殺手”之稱的依田紀基九段。雖然有人說“他是日本圍棋的最後希望”,但是依田紀基九段到如今也沒有能夠在世界棋壇取得特別突出的成就。進入21世紀之後,與他一起走向沒落的還有日本圍棋。

依田紀基九段堪稱是“韓國圍棋殺手”的時候,我對他的棋還知道甚少。由於我沒有機會與依田紀基九段對局,所以我也隻能從他留下的棋譜中試圖去了解他。依田紀基九段的棋非常了不起,經常會走一間跳、尖等,並且還能夠贏棋。由於我隻能從棋譜中了解依田紀基,所以坦率地說,我常常質疑“這是什麽呀”。我非常自滿地說:“如果是我下這棋,我絕對能贏。”

但是,與依田紀基九段有過很多次對局的李昌鎬九段則有不同的感覺。截至2000年,李昌鎬與依田紀基的對局成績大大落後,所以依田紀基的棋絕對有其過人之處。

但是,我不相信這樣的結論。“那就進行一次複盤研究吧。”

後來,我終於有機會和依田紀基九段在比賽中相遇。和他對局後,我有一種感覺,“這真的不是鬧著玩的”。像依田紀基那樣去戰鬥,並最終贏棋才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最可怕的方法。走一間跳、尖等贏

棋是棋手的最高境界。

依田紀基喜歡走簡單的棋。隻要能夠以最簡單的方法贏棋,他絕對不會選擇令人頭痛的複雜變化。相反,作為他的對手,肯定會感覺到很難受,不好對付。隨著棋局的展開,依田紀基的棋讓他的對手感覺越來越強勢,無法尋找到突破點,無論怎麽行棋都不能夠令人滿意。

依田紀基的棋讓人感歎“這個世界上還有這樣的棋啊”。進入21世紀之初,我與依田紀基有過多次對局。看一看棋譜就知道我的棋下得有多麽可笑,我驕傲自滿的堅固城牆轟然倒塌。我不得不承認“他的實力的確高我一籌”。不僅如此,依田紀基還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流派。如果不與他對局,僅僅從棋譜上研究是很難理解完整的依田紀基流的。

與依田紀基對局以後,所有的人都會感覺到他是當今圍棋界最頂尖的棋手之一。雖然我與依田紀基的戰績是3勝1負,但從內容上來看,我完全應該是1勝3負。從年齡上來看,依田紀基生於1966年,我生於1983年。這17歲的差距也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和局限。

到了40歲還能夠保持頂尖水平

既然說到年齡,我再來說一說這個問題。一般來說,運動員年齡增大,身體狀態就會慢慢呈下降的趨勢。這是一個自然變化的規律。對於大部分職業運動員來說,一旦過了35歲,競爭力就會下降。如果超過了40歲,就很難在體育界立足了。

就圍棋來說,是一個什麽樣的情形呢?圍棋是坐著的智力運動項目,與其他身體接觸比較激烈的運動項目相比,似乎年齡的問題沒有那麽明顯。但是,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的。圍棋與年齡的關係也非常緊密。

雖然每個人存在一定的、不同的差異,但是過了40歲以後,下棋普遍地感覺非常困難。對於過了50歲年齡還能夠奪取世界冠軍的曹薰鉉九段來說,他是一個

獨特的存在,超越了人類的極限,在圍棋界很難再找出第二個。我敢斷言,要說哪一位棋手將來能夠打破他的紀錄的話,我認為唯一的可能應該是李昌鎬九段。雖然李昌鎬九段現在還沒有打破他的紀錄,但是屆時年齡超過了40、50歲,還能夠保持現在的頂尖實力的棋手,應該隻有李昌鎬九段。

從過去的情況來看,棋手過了40歲以後,就沒有足夠的信心來保持自己的棋力。至於50歲的老人,那就更不用說了。到了40歲的時候還能夠算得上是頂尖棋手的,我想我應該是其中的一個。如果那樣的話,我就可以自豪地對任何人說我的圍棋人生非常成功。

我可以毫不掩飾地說:“我到了40歲,還能夠算得上頂尖棋手。我是一個成功的棋手,是一個一流的棋手。”

當然了,我這樣說並不等於我的職業生涯一定要在40歲的時候結束。如果可以的話,我想等我當上老爺爺之後還會繼續下圍棋的。如果到了40歲的時候,我還能夠保持現在的狀態和水平,那麽我將為此感覺到非常的驕傲、自豪。雖然以後的成績會慢慢下降,但是我也不會說“因為年齡的原因才這樣,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之類的話,來為自己進行辯解。

對於20、30歲能夠下出非常出色的圍棋的棋手來說,如果過了40歲以後棋力開始呈下降的趨勢,愛好者們肯定會感到遺憾。但是,這是人類生存變化、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和生理規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個明星退出曆史舞台,會有新的明星誕生。

年紀大的棋手慢慢地從頂尖行列中退出的話,新崛起的年輕棋手就會在通向頂尖棋手的道路上展開激烈的競爭。同樣的道理,隨著年齡的增加,我也許會在某個時間從現在的位置上退卻。我希望在過了40歲以後,我還能夠下出非常出色的棋,能夠自豪地說“我的圍棋人生非常成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