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作品相關(二)



甲午中日戰爭清廷屈服求和作為實際上的清朝最高領導人,慈禧太後從開始就沒打算和日本侵略者硬抗下去。在平壤戰役結束,尤其是黃海海戰之後不久,就重新啟用恭親王奕忻,出麵收拾殘局,打算停止戰爭。恭親王奕忻請求英國等列強出麵調停,無果之後,又求於美國等。而列強認為這正是訛詐清政府的好時機,所以表示願意調停。

1994年年底,戰火燒到了遼東,滿清的“龍興之地”,更是迫不及待的急於求和。而此時的日本,也麵臨著一係列內外問題,所以,也想尋機迫使清政府乞求和談。

1995年1月,清政府派出了戶部侍郎張蔭桓,湖南巡撫邵有濂為代表赴日求和,結果日方借口二人“全權不足”,羞辱一番之後,驅回。

日相伊藤博文同時提出,要恭親王奕忻和李鴻章為全權代表,進行談判。

無奈之下,慈禧太後隻好任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談判。

在談判期間,日方的伊藤博文等,對李鴻章極盡羞辱,李鴻章委曲求全,以換得停戰。

終於,1895年4月17日上午11時40分,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在馬關春帆樓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結果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1895年4月17日,中方代表李鴻章、李經方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在日本馬關春帆樓(今日本山口縣下關市)簽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包括《講和條約》十一款,《另約》三款,《議訂專條》三款,以及《停戰展期專條》兩款條約的主要內容為:中國承認朝鮮獨立,實則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製;中國將遼東半島、台灣島及所有附屬各、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中國“賠償”日本軍費白銀兩億兩;開

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地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領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駐紮,日本輪船得駛入以上各口岸;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市任便從事各項工藝製造,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其產品免征一切雜稅,享有在內地設棧存貨的便利;日本軍隊暫行占領威海衛,由中國政府每年付占領費庫平銀五十萬兩,在未經交清末次賠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領軍;本約批準互換之後,兩國將戰俘盡數交還,中國政府不得處分戰俘中的降敵分子,立即釋放在押的為日本軍隊效勞的間諜分子,並一概赦免在戰爭中為日本軍隊服務的漢奸分子,免予追究等。

但是,日本的割遼東半島行為,嚴重影響了沙皇俄國對中國東北地區的擴張侵略利益,所以聯合法、德兩國進行幹涉。迫於幾個西方列強的壓力,日方隻好妥協,放棄了遼東半島的割占要求,但是趁機勒索,迫使清政府以三千萬兩白銀贖回遼東半島。實際算來,日本通過甲午戰爭,共勒索清政府白銀兩億三千萬兩,加重了清政府財政危機,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負擔;而日本卻借此發展了本國實力,自身發展提速。

台灣被割占的消息傳來,“若午夜暴聞驚雷,驚駭無人色,奔走相告,聚於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於四野。”男女老少、市農工商、販夫走卒,鳴鑼罷市,湧入省府,憤怒抗議朝廷的割台行為,決心誓死保衛台灣。

台灣人民以“台灣民主國”的名義在台灣島上與日軍展開英勇鬥爭,盡管最後失敗了,但它充分體現了台灣軍民維護祖國領土完整,不畏強暴的英雄主義精神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

影響梁啟超說:“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爭敗割台灣,償二百兆始。”甲午戰敗及《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從此走向更深重的

災難。中國失去了東亞大國的地位,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機愈加嚴重。

大量領土被割占,嚴重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完整,同時刺激了列強宰割中國的野心,很快掀起了瓜分中國狂潮。

朝鮮被日本占領,嚴重威脅中國東北國防安全,同時也成為了日本對中國,乃至亞洲大陸擴張的跳板,為其後發動對中國等大規模侵略,埋下了隱患。

台灣被割占,使寶島淪為日本殖民地五十多年,台灣人民深受殖民之害,喪國毀家之痛。

巨額的戰爭賠款,加重了清政府財政負擔,一方麵加重對人民盤剝,同時又大肆向列強借款,出賣國家民族利益,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加重了近代中國人民的苦難。

日本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內河,加劇了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等侵略。

由此,西方列強效仿日本,加大了對中國的資本侵略,大肆掠奪和進一步控製清政府。

反之,日本在此次條約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兩億三千萬兩的戰爭賠款兩的賠款,相當於日本當時七八年的財政收入,日本朝野對此歡欣鼓舞,外相陸奧宗光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之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幾億日元,本國全部收入隻有八千萬日元,一想到現在會有3億5千萬日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和私人都覺得無比的富裕!”戰後,日本經濟和軍事實力飛速擴張,為此後的大規模侵略中國提供了條件。

曆史教訓值得我們深思。弱國就要被動挨打,落後就會遭到欺淩,古今中外的事實印證了這個說法。

日本亡我之心不死,對外戰爭野心不死。我們應該時刻警醒,努力發展壯大自己,預防曆史悲劇,民族災難重演。這是每一個國人都應該謹記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