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第040章 日落紫禁(五)
王府和世家望族,在喪事中放焰口時,除不放音樂焰口外(嫌其俗陋),還有一種形式,叫“傳燈焰口”。所傳之燈,稱作法燈,數為一百零八盞,外加亡者年歲若幹盞(一歲一盞)。兩數相加,再以十除之,中間加法物十種:為燈(紅色燈花一盞)、花(石榴花一朵)、香(小爐燃線香一炷)、果(蘋果一個)、水(清水一盞)、茶(茶葉一包)、食(中式點心一塊)、寶(小元寶一個)、珠(火珠一顆)、衣(紅綢一塊),統稱“十寶。”傳燈時不準有哭泣聲,氣氛十分肅穆。每放一次“傳燈焰口”,都要鬧到子夜之後方止。
出殯的前一天,叫做“伴宿”,傍晚送最後一次庫,也是停靈最後一次**。這天從早到晚,賓客不絕,“白漫漫,人來人往;花簇簇,官去官來。”雖然隆重,卻不備酒席,隻用香茗待客,謂之“清茶恭候”。這是王府與各大世家不同之處。
出殯這天,又是喪禮的**。事先要選擇吉時發引。起柩出府時,先把棺材抬出府門,放入“小請”,先由杠夫起棺到胡同口,繼而換用特許的太福晉用的黃杠(杏黃色),杠夫分三班輪換,一一剃頭穿靴子,衣分綠藍二色,每班不同。大殯最前的停靈門前豎立的那大旛,由杠夫抬行。兩列儀仗,為清製‘頭品執事’組成,故有鷹、狗、駱駝、劊子手等。並有兩杠門纛、八根驅路,其形如戲曲舞台上龍套所執之物相似。以其顏色之分,即可看出隸屬哪一旗。
儀仗外還有影、傘、小轎以及太平杠和鬆人、鬆獅、鬆鶴、鬆鹿、鬆亭等等。加上禪、番、道三堂執法器送殯,真如同《紅樓夢》所形容秦可卿出喪時的那種“漫天蓋地而來”的情景。棺前另有一隊“小嚷”。他們身著孝袍,手捧木盤。盤內放些亡者應用紙活,如鼎、爐、瓶、碗之類,人人必需發出似哭似喊的“有聲無淚”的淒愴之聲。阿瑪則在‘家人’左扶右架之下,在棺前走著。凡是送靈者,不管官階多高都要步行。我們女眷則乘素轎或馬車,跟在棺後。
棺後有後護儀仗隊,由二十組成,各執兵器,謂之後護,隨棺而行。
靈柩所經之地,親友在路口自動搭蓋‘路祭棚’,內設供桌和座位。桌上擺滿祭奠品,如香燭、鮮花和幹鮮果品等。每當靈柩行經路祭棚前,長約一裏的送葬行列,全都停止前進,接受親友祭奠。阿瑪和哥哥們必需一齊跪在靈柩之旁接受親友吊唁,並叩頭致謝。
奠酒之後,尚需念經。待至起柩繼續前行,所花時間少說也要二、三十分鍾。這樣三番五次的奠酒,反反複複地跪拜,無休無止地念經,悠悠蕩蕩地前行,墳地離城十數裏,到達時所費的時間至少大半天。
喪禮至此,全府上下號啕痛哭,與和尚、道士和喇嘛的念經聲交織在一起,確有悲愴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