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節 擁有執行力——不拖拉不懶惰

第六節 擁有執行力——不拖拉不懶惰

你是否有需要給客戶打的電話,卻遲遲不想拿起話筒?你是否眼看著堆在辦公桌上的任務越來越多,卻始終不肯著手從具體的一件做起?你是否瞻前顧後,遲遲邁不出行動的腳步?這就是拖拉。拖拉,就是不願做事情,它是一種壞習慣,是我們每個人經常陷入的一種誤區,這種現象在職場中可謂司空見慣。

喜歡拖拉的人,總是把完成工作的時間節點定在“明天”。很多職場中人,總是在“明天”的安慰中度過了一個又一個今天,殊不知,時間不停息地奔赴終點,當你把今天應該完成的事拖到明天去做時,這個“明天”就足以把你送進墳墓了。

拖延時間的行為也有輕重程度之分。你可以將事情拖延到一定時候,然後趕在最後期限之前完成。這是一種常見的自欺欺人的行為。既然你是在最短的時間裏幹完工作的,那麽即使工作結果極糟,或者未能達到最佳水平,你都可以安慰自己說:“這是因為時間不夠。”其實,你的時間是很充裕的。你知道,別人比你忙、時間比你緊,可照樣能辦成事。你如果總是抱怨太忙(拖延時間的一種方式),那你就無暇做任何工作。

這就是職場中的拖拉心理,是職場中人必須要克服的一種病態心理。與拖拉心理非常相似的,職場中的懶惰心理也需要你小心提防。要看自己是否存在懶惰心理,可以看看在自己的身上是否出現過如下的情形。

1。得過且過:麵對一些費神的工作或者自己不喜歡的任務,就會容易產生拖延的心態,認為事情到了最後總會被解決,於是不到最後一刻絕對提不起精神來處理。

2。過分自信:有些人有自信在壓力下工作,認為自己如同彈簧一樣,壓得愈緊便愈會彈得愈高,到了最後關頭時限,效率反而會大大提高。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常常能夠體會到克服挑戰的快感,享受最後關頭效率和刺激,不過對其他同事來說,就會產生工作上許多的不協調和誤解。

3、害怕開始:有些人卻欠缺自信,常常因為害怕自己會做得不好,結果便遲遲不敢動手,這種逃避的惰性心理,往往令自己更容易產生挫敗感,當別人開始催促,又或者受到同事的質疑,就更加不敢開始和繼續拖延。這種短暫的逃避令自己的恐懼感在拖延等待中愈積愈多。

4。追求完美:有些人會盡心盡力做到最好,但仍會拖延至最後一分鍾才動手,隻因為他們想精益求精,不惜一切代價追求質量上的完美,結果遲遲未行動及導致時間大大超愈過預期。

職場中的拖拉心理與懶惰心理是一對孿生的雙胞胎,我們一般不把它們做嚴格的區別,而將其一起通稱為懶惰拖拉心理。職場中的這種懶惰拖拉心理,讓你事事拖拉,在它的影響下除了不能在時限前完成任務,個人信譽受損,亦令上級對你的能力產生懷疑,直接影響個人的職場發展。那麽,怎樣克服職場中的這種懶惰拖拉心理呢?

1。要充分意識到自己有惰性的不良性格,繼而要看到惰性的危害性。要找出惰性在自己身上的主要表現和產生的主要原因,下決心克服安逸享樂的思想,培養堅毅的品格。要讓事情來推動你。“意誌是克服惰性的一種力量”,而推動著這一意誌的形成,恰恰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要學會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科學地安排時間,製定切實可行的計劃,要求言必行,行必果。

2。確定一項任務是否非做不可。當我們感覺一項任務不重要,做起來自然會拖拖拉拉,若是這項任務真的不重要,就立刻取消它,而不是既拖延又後悔。有效分配時間的重要一環,是取消可有可無的任務。應該從你的日程表中把亂糟糟的東西清除。

3。讓別人來監督你完成任務。可以向上級同事作出工作保證,有別人的監督,會令自己產生動力。你也可以為自己設定時間表及期限,要求自己提前完成工作,同時不斷提醒自己必須嚴守承諾及紀律,享受提前完成工作的成就感。將提前完成和拖延相比較認識提前好處,那麽你就擺脫職場懶惰了。

4。今日事,今日畢,有意識地敦促自己立即將拖著、欠著的可立即完成的事幹完,這樣就會有如釋重負的欣喜感和成就感,就會滿懷信心地去做下麵的事,這樣的訓練就會逐步動搖惰性存在的基礎,最終將惰性的陰影一掃而光。

5。把任務委托給其他人。有時候,任務是能完成的。但是你不喜歡做。可能與你的興趣或專長有關,這時如果你把任務委托給一個比你更適合做、更樂意做的人,你和他就都成了贏家。

6。確定好處與優勢,立即行動起來。我們往往因為看不到完成一項任務有什麽好處而拖拖拉拉。也就是說,我們做這項任務時付出的代價似乎高於做完之後得到的好處。應付這個問題的最佳辦法是從你的目標與理想的角度來分析這個任務。如果你有個重大目標,那你就比較容易拿出幹勁去完成有助於你達到目標的任務。

7。養成好習慣。懶惰拖拉是人的一種劣根性,為了做成某件事,必須與它抗爭,超越這種劣根性的鉗製。但是這種抗衡和超越不是心甘情願的,一開始總要由一些外力來強製,進而才能逐漸內化為恒定的精神和行為習慣。一旦養成恒定的勤勞習慣,往往就會擁有一個穩定的愉快心情。因為它專注,意念與行為協調統一,所以惡劣的情緒便沒有潛入的機會。更沒有盤踞的空間。一個進入勤勞狀態的人,心靈中就不會有長久駐足的懶惰。所以,克服懶惰拖拉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自己忙碌起來。

在具體的工作上,做事拖拉懶惰,還屬於工作上的懶惰,職場中人更大的懶惰在於對自身職業發展上的漠不關心,一切都懶得做,就是說,缺少一種把事情做得更好,讓自己有更好的職業未來的懶惰心理。

文科的不學理,理科的對文字工作避而遠之,這種在學校曾存在的“偏科”現象,在企業中也有諸多表現:從事營銷的對技術點不感冒,技術人員對市場不敏感。

因為職位的不同而形成的“主管的嘴下屬的腿”,說的就是主管和下屬各發揮強化崗位要求,致使趨勢差別越來越明顯,主管能出口成章,但是腿越來越懶。下屬因為在話語權上的弱勢,有些就慢慢懶於動腦懶於發言,隻帶著耳朵聽命,帶著腿複命了。

這類現象我統稱為“選擇性懶惰”,這種“懶惰”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因為一個人一旦給自己的強項定位,就會越來越加強其強項,而使其在某方麵的弱項遭到忽略,最後的結果使那項弱項成為“惰性元素”。

搞清楚這種心態對於我們的工作和管理很有益處,當我們選擇一個崗位負責起一份工作,當我們要突破“現在的我”成長時,有些工作是可以根據個人的特長揚長避短的,但有些是根本不可能挑選,一個人的弱項恰恰是要完成任務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礙。這時,我們不能再“選擇性懶惰”從而“選擇性逃避”——這是你的工作、你的飯碗,是賴以生存賴以養家糊口安身立命的職業專業,你不能懶,並且由不得你懶,你必須逼迫自己,激發自己某項能力的“惰性元素”,花大力氣在弱項方麵“選擇性勤快”,完善並強化弱項,調動起“惰性”的積極性以達到完成任務的目的。

對於管理者首先應該及時發現和糾偏自身的“選擇性懶惰”,另外要把它運用到管理當中。認識到“選擇性懶惰”是能夠改變的,在某方麵弱項的員工是可以改變的,有意識地針對員工的弱項製定培訓計劃,強化訓練,並給予員工以“你們能行”的鼓勵,從主觀意識上改造員工,從而達到團隊整體的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