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拳法之詠春二】

詠春拳藤圈手為大多詠春門人所忽略的基本功法。

它基本包含了詠春拳上三路的主要手法,身法和心法。

通過藤圈有限的空間來規範練習者出手的角度,方位和力量。

增加肩,肘,腕三個關節和韌帶的柔韌性和靈活性。

加強雙手配合使用的流暢協調性別。

並可通過藤圈和橋手間的相互作用提高橋手的聽勁能力。

並可快速,準確,自然地表達詠春拳的守中用中,沉肩墜肘,含胸拔背的要求。

從而使詠春拳手能潛意識應用子午線攻防技巧的習慣。

為以後練習小念頭,沉橋,標指,木人樁打下堅實的基礎。

可以說掌握了藤圈手,就基本領會了詠春拳的主要思想。

就可在近身搏擊中發揮強大的作用。望諸君珍之,惜之,習之。

總式

代表了整個藤圈手的主要思想,詠春拳術的手法的主要難度都包含在內,隻要練號總式,基本解決詠春拳術的招式的定型問題。

鬆肩主要練習肩關節的柔韌性和靈活性。

裏練陰陽掌練習歸錚的原理,更易表達詠春拳的中線原理。

圈手練習腕部的柔韌性和靈活性,詠春拳的招式變化大多表現在腕部。

枕手練習向下切橋的發勁方法。

外廉為詠春拳的主要手法之一,練習在中線直出直入的攻防技法之一。有裏練陰陽掌為基礎,就較易解決此式。

耕手為詠春拳的代表手法之一,特點在於中線切麵轉換手橋,難度不大,但常用,建議多練。

撲翼掌兩手腕掛在藤圈,限製兩手橋的變化空間。主要學會左右轉腰化勁和發勁。

三品掌為詠春拳非常有代表性的手法。主要表達拍打、耕打和攤打。練好此手法,就更易在運作中變換手法。

半攤膀和耕手為姐妹手法,方向相反。

內廉和外廉手為姐妹手法,外廉手是一手橋由中線向外遮攔發勁,一手配合衝拳發勁的攻防手法。

三星捶以藤圈掛在手腕上,利用藤圈的限位和圓的原理連續衝拳,產生的離心力,自然地增加出拳的頻率,同時增加手橋的力量。

詠春絕技源自少林招無虎鶴法無五行

隻談線位力與角度同門技力四位三度

以弱勝強始是功夫內外相消並無絕招

蓄勁似蛇發勁似貓朝形似雞陰陽發力

不行心意隻用精神來留去送甩手直衝

梅花五點手腳互通門分內外手有生死

勁發六合力從地起發勁在腰出招在膊

力未還原切忌出手寸內發勁力有對錯

發盡散盡散盡發盡力有八種當知分間

真假虛實蓄穀鬆散線有安危主分內外

頂位定位得不追手拳入三關任我行走

馬有五敗十者九壞演挾跪撐攤身最慣

敵手行橋必須落馬蹬腰作勢為搶內門

上不過膊中不過爭下三路手以腳消腳

擺放有威打須有勢三角朝形線守分明

橋行中線指尾垂地正身子午側身爭底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轉馬朝形以圓化直

敵壓三關以橫打直拳有三尖掌有三角

有身打身無身打頸怕打終打貪打防空

以攻為守以守為攻追形接打變化無窮

三樁三拳步手身全地腳梅花木人紅船

念頭主守尋橋打手追形之始求諸標指

旁邊輔助箭槌八種走馬斜角幡龍跳躍

固定標步半全起腳練力之法階段五重

鬆沉穩勁清脆玲瓏先鬆後緊再緊後鬆

鬆鬆緊緊循環不窮邪行仇念正用精神

假想有敵不可用心意投於外一點精神

反覆練習配合由勤手腳屬我控製隨心

升肩聳膊氣提不利意沉身穩高低無忌

發力出招必第一下手腳發力與身無關

力無定位喉嚨爭膊嘴不閉氣力發無形

動靜無礙語出如寧拳爭掌膊也可傷人

中路邊欄拋橋窒手詠春八手皆可攻守

標圈伏綁困刮耕攤可從中破困手橫攔

綁有正錯錯非真錯按頭屹尾按尾屹頭

中間綁起有影無形武欲精通唯從苦練

先成後化先化後成刀切雖齊墨守成規

藝能巧變將形補位因緣各就殊途同歸

詠春拳是中國武術門派之一,五十年代由葉問帶來香港、從七十年代開始,由梁挺首先帶往德國,從此在歐洲快速發展,為多國特警所采用的拳術。

詠春拳術以一套實際拳術戰鬥理論為主,以身體結構、關節活動及流體力學開始研究改進。

前輩們進而設計了一套由淺入深的訓練係統,由單純的靜態氣功及手部動作開始,直至意念反應全身總體運動為止。

除了真正可以用於攻防之用,及至其訓練“黐手”階段,由於是練習自然反應,不要硬套次序招式,更加使人感到興趣。

所以凶猛的詠春拳術訓練可以上擂台比賽,而一般訓練亦可視作長期強身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