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國內首台10兆瓦T型吊艙推進器
劉源江躺在**,翻來覆去的睡不著,這麽多年以來,他也確實不知道,自己上一次哭是什麽時候,特別是看到父親的眼淚,劉源江更是心痛不已。
父親是一個非常堅強的人,在劉源江的心裏,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一般,給了劉源江堅強的後盾和自信。
可即便是這樣的人在麵對薑淑萍的病情,也是無能為力,劉源江想起某位學者曾經說過類似的話,癌症麵前人人平等。
飯桌上,劉源江甚至不敢直視母親的眼睛,她看起來確實瘦了很多,精神狀態非常好,怎麽也不像是一個癌症晚期患者,劉源江是多麽希望醫院弄錯了。
“這到底是為什麽?”劉源江一直是一個積極樂觀向上的人,從不抱怨,永遠不為失敗找理由借口,但薑淑萍忽然間一個健康的人,患了癌症還是晚期,或許在幾個月後的某一天,也許會更近,母親薑淑萍會臥床不起。
劉源江要抓緊結婚,正如父親所說,如果時間來得及,在他母親離開人世間之前,能見到他的下一代,這或許是對一個將逝去的人最大的心理慰藉。
這麽多年以來,何馨在劉源江心底最柔軟的那個位置,從來都沒有變過。
劉源江也相信,何馨同樣如此。
想化解這個矛盾,最關鍵的人是跟劉源江在一個單位工作研究機電製造方麵的董萌,劉源江打算明天請董萌以及何馨吃飯,董萌說出了事實,讓何馨知道當年的真相。
劉源江大不了當賴皮狗放下尊嚴,苦苦地求何馨,劉源江是一個尊嚴感很強的人,當年的事情可不僅僅是助人為樂那麽簡單,如果劉源江不那麽做,董萌會有危險。
而讓董萌懷孕的那個男人陳嶺峰,會被大學開除不說,甚至都會留下案底坐牢,因為董萌並不是自願的,劉源江對董萌的話也持懷疑態度,陳嶺峰不可能強迫她!
劉源江一個人默默地承受了太多,本來董萌鄭重保證過,這件事情絕對保密,更不會讓何馨知道,董萌甚至還信誓旦旦地發誓。
劉源江現在想起來,也許董萌就是故意去了那家婦女兒童醫院,她可能知道何馨的母親在那家單位上班,當然有可能,這也是劉源江的猜測。
不過現在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明天一定要把何馨和董萌,叫在一起吃飯,當麵把話說清楚。
這樣他跟何馨的隔閡也會慢慢消失,劉源江相信何馨就是他的命中注定。
哪怕是先跟何馨訂婚,對於母親薑淑萍也是一種特別的安慰。
越想這些事情,劉源江頭越大,他是一個偏理性的人,不太擅長處理這種感性情感問題。
何馨還是沒有回信息,想必這個時候已經睡著了,這一次回國,劉源江的想法發生了改變,特別是母親生病,更讓劉源江感受到了生活的不確定性,甚至是殘忍。
劉源江讀大學之時,對船舶設備設施非常感興趣,尤其是近年國內興起的電力吊艙推進器,對比非常傳統的柴油機,加上開放式傳動軸係列的設計組合,吊艙推進器是通過電機和螺旋槳密閉組合在一個殼體內的方式,實現動力的傳輸,采用吊艙式的結構設計,懸掛在船體底部,劉源江為之著迷。
特殊的結構,以及采用電力驅動,無汙染,綠色環保,更是將震動和噪音降到了最低,還能優化船艙的利用率,劉源江堅定的認為,在後期船舶的發展過程中,電力吊艙推進器,絕對會得到更多更廣泛的應用。
大學本科畢業,劉源江因為畢業論文與去了海洋船舶設備研究所參觀學習,這給了劉源江很大的啟發。
船舶研究所的技術人員重點介紹了吊艙推進器,在大型遊輪,海洋科考船,甚至是極地破冰船等等船舶與海洋裝備工程中,一定會逐漸替代傳統的推進形式。
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劉源江卻注意到,國外能建造大型郵輪的那些國家吊艙推進器,已經發展得如火如荼,當時上海船舶研究所剛剛能夠生產出功率為兩兆瓦的電力吊艙推進器,產品性能並不是很好,跟國外的同類產品還有著不小的差距。
劉源江立下誌向,一定要研發出來,我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吊艙推進器,逐步縮小差距,最後趕超國外這些生產廠家。
碩士畢業,博士畢業,劉源江一直沒有忘掉那個誌向,當時的劉源江還信心滿滿,覺得等他去上海船舶設備研究所工作的時候,我們的技術,肯定已經跟國外能達到持平的水平。
劉源江沒想到的一點是,國外的技術也在快速蓬勃地發展,而且在產品設計理念和動力輸出能效以及成本噪音控製等方麵,又有了質的飛躍。
因為母親薑淑萍結直腸癌晚期這個噩耗,劉源江的心亂了,不能把百分之百的精力都全部投入到吊艙推進器的設計研發工作之中。
事情往往這麽巧,何馨也來到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工作,他們都是為了第一艘國產大型郵輪,這似乎是命運的使然。
“我真是個吹牛大王!”睡不著的劉源江放下手機,在**翻了個身,十六點八兆瓦的吊艙推進器,這簡直就是活脫脫的一口吃個胖子,現在生產十兆瓦T型吊艙推進器幾乎一點眉目都沒有,16.8WM設計圖紙被全盤否定,先把十兆瓦功率的吊艙推進器,完美地設計生產出來,邁上這個台階,接下來才是十六點八兆瓦。
劉源江感覺天都快亮了,他才眯著眼睛剛有一絲睡意,白色光線透過窗簾與牆之間的縫隙隱約地照進來。
手機嗡的一聲響了起來。
劉源江還以為是何馨回複了他的短信,打開一看,並不是何馨,是劉源江在北海艦隊曆練兩年時間認識的徐慧妍。
徐慧妍比劉源江大五歲,甚至更大,劉源江沒有具體問過。
她是劉源江在,北海艦隊第一個認識的人,劉源江離開的時候,徐慧妍還特意單獨為他送行。
“還記得我吧?北海艦隊徐慧妍。”
劉源江看了短信,思緒又回到北海艦隊曆練的那兩年時光,那特殊的兩年,磨煉了劉源江的意誌,麵對浩瀚的海洋,也讓劉源江有了獨特思考的能力收獲滿滿。
現在劉源江還跟當時的那些戰友保持著聯係,跟徐慧妍的聯係斷斷續續,大概在三年前,就徹底失去了聯係。
在劉源江的認知中,徐慧妍是一個很神秘的人,讓他沒辦法看清楚,更別提看透了,徐慧妍就像是一個有愛心的大姐姐,對劉源江很照顧,但平時總是繃著臉不苟言笑,極其的嚴肅,脾氣也是出了名的火爆,劉源江和他的那些戰友們,私下給徐慧妍起外號叫爆姐。
最讓劉源江不理解的是,這個濃眉大眼,鼻梁高挺長相出眾的徐慧妍,從二十五歲登上北海艦隊的艦艇之後,一直就沒有下過船,她的雙腳不曾踩在土地之上,跟隨著艦隊生活,永遠在海麵上漂泊。
劉源江看了一眼手機屏幕的時間,淩晨四點多天,確實也快亮了,根本也睡不著,索性就起床。
“徐姐,我當然記得,你還在艦隊的船上吧?”出於禮貌劉源江還是回複了徐慧妍的信息,徐慧妍最反感得不到反饋,劉源江和他的戰友們都這麽認為。
當初劉源江跟隨了一批新兵,負責管理他們的正好是徐慧妍,當時徐慧妍也是艦隊裏,年齡最大,且還沒結婚的女性,加上火爆的脾氣,俊秀的麵容,以及永遠不下船這個給她自己定下的人生信條,更增添了徐慧妍的神秘感。
聽北海艦隊的老同誌說,徐慧妍家庭條件非常好,父母都在國外工作,似乎是國際大公司的高管,如此優渥的條件,徐慧妍卻選擇來到北海艦隊從基層最普通的海軍做起,總之這是一個迷一樣的女人。
“準確來說,我有想下船的衝動,但我需要勇氣,你能給我勇氣嗎,劉源江。”
劉海洋看完了短信,隱隱約約卻有一種莫名其妙的不安感覺,徐慧妍想下船需要勇氣。
猜不透徐慧妍到底是什麽意思,他怎麽能給她勇氣呢?
劉源江隻記得他第一天去北海艦隊報到的時候,徐慧妍盯著他足足看了有五分鍾,似乎還要哭,把比較害羞的劉源江看得也差點哭了,關鍵是徐慧妍的眼神太犀利了。
劉源江刷完牙穿好衣服,準備去單位,必須調整調倉推進器的戰略方向,功率設定的十六點八兆瓦,這完全就是自不量力的失敗行徑。
現在劉源江明白了,他的老師李文山,為什麽對設計方案全盤否決,即便是他們真的能製造出來,這個功率的調倉推進器,但性能呢,安全性和可靠性呢!肯定會有問題。
五兆瓦的吊艙推進器,跟十六點八兆瓦的吊艙推進器,完全不是一個量級,這種動力輸出的高精端精密設備,可不像是說一個人能喝半瓶水,努力也能喝一瓶那麽簡單,不能相提而論。
要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那麽現在擺在劉源江,這個技術負責人麵前迫切的問題就是擺正姿態,確定方向。
劉源江開車到了單位,因為來得太早,整個科研實驗樓,隻有他一個人,劉源江喜歡這種感覺,來到試驗場區,地上擺滿了吊艙推進器,拆分下來的零部件,同時還有國外一家廠家生產的吊艙推進器,同樣被拆得四分五裂。
劉源江並沒有聽到手機鈴聲響了,等他再次看手機的時候,已經陸陸續續有團隊的其他同事也來到了吊艙推進器試驗場。
“我想去找上海找你,我想跟你好好談談,你想過結婚嗎?我有好多年的年假都沒休,劉源江你覺得合適嗎?”
劉源江看到徐慧妍發來的短信,更多的是感到莫名其妙,跟她似乎沒有什麽好談的,再說在北海艦隊那段時間,劉源江也沒怎麽單獨跟徐慧妍接觸,劉源江甚至覺得他跟徐慧媛還有那麽一點點不相容,人們總說相差五歲以上就容易產生思想交流障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代溝。
“誰呀?”
劉源江正盯著手機屏幕發呆,不知道該怎麽回答,一個十幾年一直在船上大海漂泊的女人,為了一個男人會下船,這事情可沒那麽簡單。
董萌走到劉源江身旁,眼睛一掃劉源江手機的屏幕,短信的內容也看了個十之八九,“怎麽,有個女人跟你求婚了?”
“沒有,瞎說什麽呢。”劉源江趕緊把手機放下,又冷冷地看了一眼董萌,“你這屬於偷看別人手機,窺探隱私。”
“我又不是故意看,你一個人拿著手機,在這傻傻地看了這麽長時間,我過來看看,這有什麽不正常?你昨天晚上不是通知上午九點開會嗎,我是來告訴你,大家都到齊了,就等你了。”董萌撅著嘴,有些傷感,但確實基本上已經看到了,徐慧妍給劉源江發短信的內容,董萌還以為這個人是何馨,不過如果是何馨的話,劉源江應該很高興,而不像現在一副心事重重,滿臉陰霾的樣子。
劉源江是最後一個到會議室的,這是一個小型會議,包括劉源江在內,僅僅有五個人,他們這個吊艙推進器的研發設計團隊,核心技術人員有十幾位,加上其他的一些同事,其實整個研發設計團隊有將近三十人,任何一項偉大的科技進步都或多或少跟群策群力息息相關。
其餘的四個人分別負責電機機械設計方麵,以及液壓製動冷卻係統,全自動控製技術何供電係統,以及電磁係統極其其他相關,這四個主要方麵涵蓋了整個吊艙推進器的所有技術領域,同時這四個人也分為四個攻堅克難研發小組,董萌是電機機械設計方麵的組長。
劉源江是總統籌吊艙推進器,研發設計工作技術總工,當然在他之上,還有分管領導船舶研究所所長,具體的設計研發工作,都是在劉源江的帶領下進行。
“我們現在調整戰略方向,更為準確地說,是做減法。”劉源江一晚上沒有休息,目光有些渙散,但注意力非常集中。
包括董萌在內的其他三個小組組長,幾乎同時眼光詫異的看著劉源江。
劉源江一直是一個強調做加法的人,怎麽又做減法?
“十六點八兆瓦目前這個功率量級,我們還不具備研發能力,因此我們進行降級,爭取在半年時間內,在既有的技術和經驗基礎之上,研發出與APP公司、通用電氣(GE)有同樣性能的十兆瓦的T型吊艙推進器,我覺得這個目標切合實際,我們點點腳尖就能摘取勝利的果實,我從瑞士 APP公司回來之前,了解到他們已經能夠生產出三十兆瓦的T型吊艙推進器,我們不要盲目攀比,也不要慌,先拿下十兆瓦這個量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