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秋田油米香烹味,原來收獲自在豐
有了秋田,鄉親們自然在田野奔走。
看吧!二壯和巧珍在玉米地裏打杈,一株株玉米,象一個個穿著綠色連衣裙的少女,婷婷玉立,他們深嵌肥沃的土地,站的高,排列又如此的整齊,象待檢閱的列兵,頭頂紅纓將金盔的裝飾,又矛頭上的纓穗,如此裝扮,田地一派生機,吸引著勤勞的農人,灑下汗珠,滋生一種莫名的期望。
今年是生產模式改變的頭一年,大家摸索著前進。
杈兒有的人說打了好,又有人說不打也好,這需要大家認真實踐呀!
但是,二壯和袁世民認為杈打了好,這樣它和主稈不爭養份,於是在他們的帶領下,大家爭先恐後地開始打杈。
杈兒收集起來,放在田埂上,袁世民又抱在一起,收成堆,透晾兩三天,他便用架子車一車又一車,拉回家用來喂羊。
這杈好像是青飼料,羊兒們爭先恐後地吃著,袁世民暗自欣喜,一茬"打玉米杈"後,羊兒肯定又長一層膘。
油葵地裏伏藏了一層厚厚地雜草,鄉親們用那光亮照
人的鋤頭來除草,由於土質強,大夥雙手抱鋤頭,砍的砍,剁的剁,雜草是強悍的敵人,大家以極不友好的態度展示"刀光劍影",掃清了地裏的"草冦",從而興高采烈地迎接"向日葵",而葵花是英俊的少年,吸大地營養而生長,受農人汗滴而飽滿。
秋"一水"上來了,人家迎接秋天的希望,拿著鐵鍬,拿著"刮板",順水渠而望,一股股清泉似的秋水,穿著綠茵茵的外衣,引"龍″入田,雖然非之大作,卻是農人之期望,二壯站在水渠邊,捧一捧"清水",也知源由之辛苦,捧一捧"清水″,也思源頭之恩惠,這引水工是"惠民"之大工程,利民之壯舉。
有了"秋田″,大夥再不用打一些超強度"工作",想起過去,十幾個小時汗不幹,一天下本身子蹲下來都困難,不遠百裏去那"黑煤洞"裏去奮戰。
想到這裏,二壯撫摸著那綠油油的葵花朵,麵對那神奇的葵花頭,甜到了心裏,醉到了臉上,默默地說:"咱家鄉變了,實實在在地變了。"
袁世民每天都在麥茬裏放羊,那悠閑與自在和天上的浮雲一般,一鍋旱煙過後,驚看秋後的大雁,樹梢的喜鵲,成群結隊覓食的麻雀,一路鳥語喳喳,把他的思路回歸從前,老牛水車,饑渴難熬,有幸現在的新社會,新觀念,讓他觀念大變,兒子袁淩如今大學畢業留校實習,將來必將成為教授,這對於他們有"經商"血統的家族,更是一項世界最意義的投資,這利潤不僅是一種物質文明,更是一種精神文明。
劉佳淳的女兒劉琴上的是水利學校,也在實習,將來分配必然是"水管所",她有自己的理想,給鄉親們一個重重的承諾,"以後一定要到咱就近的水管所,來報答為咱鄉親們的恩德"。
油葵快成熟了,盤子上金黃色的花邊褪萎,高高的稈子變淺黃,粒粒飽滿的"瓜籽"向著誘人的清香,圓滿的盤子是完整的"規劃″,是鄉政府和村幹部們"嘔心瀝血"的結晶,多少次的出外考察,總結,探求,才有了今天的"金黃″遍野,"油然"而生醉意感動了鄉親們,同時也觸動了黃書記和常主任的心懷,算來他們的心血沒有白費,″家鄉是我家,我願為我家,辛苦無所謂,隻為家人好,幸福自開花",這就是黃書記寫在自己辦公桌上的座右銘,每每看到她的言行一致,鄉親們不得不對她產生敬意!
貼心人呀!她來自水果之鄉黃灣鎮,那裏是全縣水果之鎮,是一個富庶之地,但是,他高中畢業後,"受命″來到了我們村子,決心將我們落子的村貌煥然一新。
她每天騎著自行車,走家串戶,明察暗訪,誰家農耕不到位,誰家化肥沒著落,誰家種籽有缺口,誰家學生有困難,誰家老人無所養,誰家夫妻鬧矛盾,誰家鄰居有"是非",誰家兄弟有"隔閡"…
所有這些,她都當重中之重,又當作簡單之簡單,通過她的工作,鄉親們一個個在"和風細雨″中幸福的生活,每每提起她,一個個都稱讚她是村裏的“好書記"!
村子裏種的豌豆今年也豐收了,一家按地"三成"種,都有上千斤的"存糧",但是,這隻是經濟作物,鄉親們積壓了幾個月,都在焦急中希望這"豆豆變現"。
話說村子裏的好事又來了,牛讓大學畢業分配到了省糧食局,經他這方麵協商,讓鄉親們的豌豆"一元錢"定價,這真是村子們天大的好事,當一車車豌豆被拉走,接著一遝遝人民幣裝在大家的口袋時,大家都稱讚曰:昨日學子今金花,花鮮思蒂如念家。鄉人本是同口井,原來朝晨染彩霞。
玉米長高了,蒿草齊茬茬也隨著玉米生長,鄉親們便展開鋤草行動,但是,鋤草要有耐力,同時消耗體力。
看吧!舞動的鋤頭像是最理想的"鋤草機",一波波長草,一綹綹短草,在大家的鋤頭下失去了所謂的生機,欲生而不得,因為有了它們,玉米的汲養會損失養份,因此,它們必須去"死",而玉米才能茁壯成長。
玉米棒子,像一個個碩大的紡錘,千頭攢動,露出的飽滿令人心滿意足,因為流汗之處皆得果,不虧人心得成績。
這是大家第一次種玉米,但是在“先鋒"二壯和劉佳淳的指導下,這有聲有色的畫麵是一曲出色的歌,在大夥周圍傳唱,想起玉米"大喇叭口"期施肥時,大夥一個個拿著一根鋤把粗細的鋼筋,打開一個個洞,然而在洞裏灌上一把把尿素,這是最有效的施肥方式,玉米可以充分吸收而成長,可大夥“倒腫了眼",“累彎了腰","銼青了手","磨破了腳",在熱氣騰騰玉米行間"倍受折磨",但是,為了玉米高產,他們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為了讓這三成地裏的莊稼成為一分分試驗田,為將來的大麵積,大規模而奮鬥著。為了新的生產模式而努力著,這就響應了政府的號召,也沒辜負黃書記和常主任的一片苦心。
"有心人,天不負″二壯的玉米在田裏"鶴立雞群",玉米稈高出一頭,玉米捧子大出一圈,這正是他們夫婦精耕細作,科學創效的結果。
中秋節前後,玉米終於成熟了,大家便開始積極投入玉米收割中,一輛輛架子車仍在動,極少數的手扶拖拉機在田間移動。
金燦燦的碩果變成了金光四射的"元寶",和大家燦爛的微笑交相輝映,成了田原裏最獨特的一線風景。
黃書記走在田間地頭,看到這熱火朝天的收獲景象,滿意的笑著,和鄉親們隻打招呼,而在大家的心中真是:豐收隻思勤耕田,吃水不忘井始源。書記主任跑斷腿,根念農人蜜更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