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日常之謎

2019年7月,我選編的“日常之謎”推理小說精選集《給孩子的推理故事》出版,該書以“無犯罪推理”和“日常之謎”為切入點,收錄了十篇適合“親子共讀”的短篇“日常推理”小說。

從那時起,我一直都想再選編一本“日常之謎”主題合集,就隻是單純地以“日常之謎”為賣點,而不是打著“給孩子”的旗號。如今,終於得償所願,就是擺在諸位麵前的這本主題向推理MOOK《謎托邦》的第二輯,我為之取名《我的日常之謎》。

日常之謎,也稱“日常推理”。藤本紀子和EZ Japan編輯部編纂的《日本懸疑物語100談》一書對此有如下定義:這類作品寫的不是殺人事件等涉及法律的犯罪,而是針對在日常生活中偶然看見的怪奇現象,去尋找其理由和真相的作品。

日本推理作家島田莊司也說過:“殺人事件並非百分之百必要的(當然,有也可以)。和殺人共存的謎題,對讀者來說衝擊性一定非常高,因此也最能讓看書的人感受到魅力,但如果能寫出沒有殺人事件卻仍然不輸給有殺人事件的作品的話,那這本小說就可說是非常新穎了。”

近年來,我對國產日常之謎作品還是比較偏愛的,於是借著每年選編《中國懸疑小說精選》的契機,也收錄了不少短篇日常之謎精品,如中生禮《時鍾不會撒謊》、許言《你一生的魔術》、無鹽城《埋下硬幣之後》和柳薦棉《地球上最後的名偵探》等。

據我個人觀察,有的作者本身比較偏愛這一類型,有的則可能是為了規避一些血腥暴力的元素,好讓作品能夠順利發表。“日常之謎”作品可以擺脫“謀殺”“犯罪”等負麵標簽,以傳播正能量的姿態成為一種受眾更加廣泛的推理(解謎)讀物。

所以,我一直覺得“日常之謎”也是少兒推理創作中一條比較可行的路子。

在這本《我的日常之謎》中,我打破上一輯MOOK的欄目限製,劃分了“小學篇”“中學篇”“大學篇”“工作篇”四個板塊,按照小說主角的身份(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及已經工作的人)將九篇作品對號入座。乍看上去,這些作品串聯在一起,好似主人公“我”從小到大經曆的一係列日常之謎,讀來可能也頗有些趣味吧!

在“小學篇”和“中學篇”中,我特地選了兩篇少年向的作品:一篇是時晨的《紅漆之謎》,作為《給孩子的推理故事》中那篇《弄髒衣服的人》的續篇,也是數學家陳爝小學時代的故事;另一篇是雞丁(孫沁文)的《魔法少年的謊言》,乃其筆下名偵探赫子飛初中時代的故事。

日常之謎中有一類作品,所要探究的並非製造謎團的人的身份(Who)及其手法(How),而是要推測出其種種怪異行為背後所隱藏的動機(Why),即為什麽要這樣做?

這種“為什麽”類型的日常之謎,可以說是最接近“日常之謎”本質的推理小說。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身邊經常會發生一些看似極其不合理的小事,但事出必有因,在其背後肯定隱藏了我們不了解的合理動機。很多時候,由於好奇心的驅使,我們很想知道為什麽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在“日常之謎”流派的開創者北村薰的“圓紫大師與我”係列中,就有一篇題為《砂糖大戰》(收錄於《空中飛馬》)的短篇,被很多讀者視為“為什麽”類型的代表—— 為什麽咖啡館裏的三個女生一直不斷重複著“加砂糖、喝一小口紅茶”的動作?這樣不會覺得太甜嗎?

裏卡多的“吃貨”係列第一篇《摩天輪與在摩天輪底下狂奔的男人》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最主要的“日常”謎團是:為什麽一個男人要一路狂奔到摩天輪下,並在乘坐一圈摩天輪後再狂奔回去?而且這一怪異的行為還做了兩次!

另外,本輯中的其他作品也都有著各不相同的“日常謎團”,讀者諸君可以跟隨主人公們一起,開啟一場“我的日常之謎”之旅。

華斯比

2022年9月22日於上海

華斯比,獨立書評人,類型文學研究者,中國首個私人推理小說獎“華斯比推理小說獎”創辦人,連續多年擔任《中國懸疑小說精選》主編,曾選編主題推理小說集《給孩子的推理故事》《品脫貓:密室》。目前專注於晚清民國原創偵探小說的搜集與整理,並主編“中國近現代偵探小說拾遺”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