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機關重重,誰勝誰負誰知曉

曆史上的懸案從來都是人們飯後談論的焦點,因為這裏麵埋伏了太多的機關,供人們一一去探索,誰勝誰負?或許你知道,或許我知道,或許他知道。

狸貓換太子身世案

關於宋仁宗趙禎的身世,有一種流傳至今的說法,這就是“狸貓換太子”的故事。開封府尹包拯外出巡視,一天在路上,突然被一陣怪風吹落了帽子。包公感到這風來得蹊蹺,就向飛滾的帽子追去,來到一座破窯前。窯中住著一位雙目失明的老婦人,衣衫破舊,麵容憔悴。包公上前問候,並報出姓名。老婦人得知來者是當朝鐵麵無私的“包青天”時,不由得淚流滿麵,當下要求“為奴家申冤”。包公仔細詢問後得知,老婦人實為當今天子宋仁宗的親生母親、宋真宗的李宸妃。李宸妃生下皇子後,卻被劉皇後運用“掉包計”奪走。劉皇後勾結太監郭槐,買通接生婆,用剝去皮的狸貓換出皇子,誣陷李宸妃生下怪胎妖孽,打入冷宮加以陷害,要將李宸妃治罪。李宸妃在宮人相救下得以逃出深宮,隱姓埋名,流浪顛簸至今。

包公開始半信半疑,老婦人取出當年宋真宗留給她的玉佩,包公見是宮中之物,才知老婦人所言不假,可憐她身為國母,母子卻不能相認。於是包公將老婦人帶回京城,設計使仁宗認母,並懲辦了此案的郭槐等惡人。

然而,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仁宗究竟是真宗後劉氏之子,還是妃子李氏親生,無論是小說還是戲曲,幾乎眾口一詞,認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劉皇後之子。

據可靠資料記載,宋真宗病危時,不放心年幼的兒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在寢殿召見了大臣們,宰相丁謂代表文武百官在宋真宗麵前作出承諾,皇太子已經做好了繼承大統的準備,臣等定會盡力輔佐。這實際上是向宋真宗保證將全力輔佐新皇帝,絕不容許有廢立之心。宋真宗表示滿意。事實上,真宗晚年,劉皇後的權勢越來越大,基本上控製了朝政。真宗留下遺詔,要“皇太後權同處分軍國事”,相當於讓劉後掌握了最高權力。

這樣,宋仁宗就在養母的權力陰影下一天天長大。劉太後在世時,他一直不知先皇嬪妃中的李順容就是自己的親生母親。明道二年,劉太後病逝,仁宗剛剛親政,這個秘密也就逐漸公開了。

最有可能告訴仁宗實情的,當是“八千歲”皇叔趙元儼和楊太妃。趙元儼自宋真宗死後,過了十餘年的隱居生活,不理朝政,在仁宗親政之際,趙元儼複出,告以真相,應該是情理之中。楊太妃自宋仁宗幼年時期便一直照料其飲食起居,仁宗在宮中稱劉後為大娘娘,所以楊太妃說出實情也是極有可能的。

明成祖的生母之謎

明成祖朱棣出生於元順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但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舊曆年底,朱棣7周歲時,朱元璋才為其正式取名為朱棣。朱棣不僅名字起得晚,而且其生母是誰,數百年來一直撲朔迷離。

朱棣自稱是馬皇後所生,是所謂的嫡子。但自永樂年間以來,各種官方史書和野史上都對明成祖朱棣的生母問題有所記載、猜測。據曆代學者考證,朱棣的生母不一定是馬皇後。有的說朱棣與周王朱楠是馬皇後所生,而太子及秦王、晉王等都是庶出。有的說朱棣是達妃所生,太子與秦王、晉王則是馬皇後所生。有的則說朱棣的生母是碩妃。此外,還有其他一些說法。

馬皇後是濠州紅巾軍郭子興的養女。元順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郭子興將其許配給部將朱元璋。當年朱元璋受到了郭子興的猜忌,馬氏多次從中調解周旋。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冊封馬氏為皇後,對她十分信賴,多次聽從她的意見寬免大臣的過錯。因此,有人將她與曆史上的賢後——唐代長孫皇後相提並論。

《太祖實錄》和《太宗實錄》也記載朱棣為馬皇後所生,後來的史籍如《明史》等正史多因循這種說法。但是除朱棣外,馬皇後親生皇子又有著不同的解釋。一種說法認為馬皇後生懿文太子、秦王、晉王、燕王、周王。朱棣在奪取皇位後,讓人編了一部《奉天靖難記》,為自己篡奪皇位辯解。該書開卷就標榜自己是馬皇後的嫡子:“今上皇帝(指成祖朱棣),太祖高皇帝第四子。母孝慈高皇後生五子:長懿文太子,次秦王,次晉王,次今上皇帝,次周王也。”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馬皇後隻親生燕王,周王、懿文太子、秦王、晉王都不是馬皇後親生。其實仔細推敲起來就會發現,《太祖實錄》為明成祖朱棣所修,《太宗實錄》為宣宗所修,其中自然有粉飾的成分,宣稱朱棣為馬皇後的嫡子。

實際上,朱棣的生母爭論的焦點是明成祖到底是嫡出還是庶出,經過明史專家李晉華、吳晗等人的精細考證,朱棣非馬皇後親生而生母為妃的說法,已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

明建文帝生死未卜,人間蒸發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由於皇太子朱標於洪武二十五年先他而死,於是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這就是建文帝。

由於太祖在世時實行分封製,各地藩王都強權在握,擁兵自重,這讓建文帝深感不安,於是采取“削藩”的建議,以鞏固皇權。諸王中燕王朱棣勢力最大,他擔心自己被廢,於是以討伐齊泰、黃子澄為名,起兵謀反。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時,皇宮已是一片大火,而建文帝卻不見了蹤影,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

數百年來,建文帝的下落成為一樁爭訟不休的曆史懸案。

據永樂年間修撰的《明太祖實錄》中記錄,建文帝死於宮中大火中。當時燕王軍隊兵臨城下,將宮城團團圍住,建文帝深知朱棣是個貪權尚武、殘暴無情的武夫,落到他手上就絕沒好下場,於是放火,然後自己縱身於火海之中。當燕王軍隊開進皇宮時,宮中已是一片火海。

為了不留下“殺侄奪位”的罵名,朱棣在發現燒焦的屍體時又假裝痛哭流涕,聲稱自己出兵是為了輔佐建文帝。但是,太監在火後餘燼中多次查找,隻找到馬皇後與太子朱文奎的遺骸,而建文帝是活是亡無從得知。燕王為讓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墳墓位於何處,也無人可知。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建文帝“出逃為僧,流落民間”。在南京攻破之時,建文帝從地道逃出了皇宮,削發為僧,從此隱姓埋名浪跡江湖。在明成祖死後,他又回到京城,住進西內,死後葬於京郊西山。

朱棣登位後,一直不相信建文帝已經死了,曾多次派心腹大臣到處訪問,向天下寺院頒布《僧道度牒疏》,借機重新整理僧人的名冊,對當時所有的僧人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調查。從永樂五年起,還派人以尋訪仙人為名到處搜尋,涉及大江南北,前後共二十餘年。

在民間流言中,在許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蹤跡與傳說。有的說建文帝逃到雲貴地區,而且輾轉到了南洋地區,直到現在,雲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為鼻祖。

有現代學者認為,當年建文帝潛逃後,藏於江蘇吳縣黿山普濟寺內,接著隱匿於穹窿山皇駕庵,於永樂二十一年在此病亡,埋於庵後小山坡上。

順治拋卻帝王化為俗僧之謎

清代的順治皇帝是傳說中真正皈依佛門之人。據民間傳說,順治是因為受到精神打擊,看破紅塵,遂拋去帝位,遁入五台山削發為僧。

在順治短短的一生中,他一共娶了19個妻妾,差不多是每年1個,但是最討他歡心的,隻有董鄂妃一人。在順治眼裏,董鄂妃就是他的心。

順治出於對董鄂氏的偏愛,打算將皇位傳給董鄂氏之子,可不幸此兒出生數月就夭折了董鄂氏大受打擊,同時加上皇太後雪上加霜的折磨,所以於順治十七年八月抑鬱而死,順治痛不欲生。為哀悼董鄂妃,他五天不理朝政。沒過多久,他又親自給禮部下了一道聖旨,特采用追封的方法,給董鄂妃加封諡號: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董鄂妃死後,順治的心也隨之而去,於是遂拋去帝位,削發為僧。

順治帝的離家出走,令清官上下驚慌失措。他們為了不引起世人的非議,隻得向外宣布順治皇帝駕崩。

《清史演義》、《清代野史大觀》等書中均有關於順治帝因董鄂妃去世而削發出家的故事,詩人吳梅村也有暗示順治帝出家的詩句。傳說康熙親政後,曾經以進香為借口,多次到五山看望順治,希望順治能回到宮中,但是順治不為所動。在康熙年間,有人在五台山上找到了內廷器物,這似乎又是一個順治出家的證據。順治一向好佛,宮中奉有木降、玉琳二禪師,印章有“塵隱道人”“癡道人”等稱號。他對降曾說:“願老和尚勿以天子視朕,當如門弟子旋庵相待。”可見他早有削發為僧的念頭。有人認為順治出家之因是與孝惠皇後不和,所以寵愛的董鄂妃一死,他就以此為借口皈依了淨土。

但是後代較多的研究者認為,順治帝並未出家,而是病死宮中。明清史專家孟森的《祖出家事考實》舉出《東華錄》等史書的記載,認為清世祖死於痘疹,並沒有出家。

同治英年早逝之謎

同治六歲時登基稱帝,同治十二年親政,但卻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病逝,此時距其親政日期不到兩年。對於同治的死因,朝野上下說法各異,至今仍然是個未解之謎。

清代史料記載,同治死於天花。翁同龢是同治授讀師傅,曾多次奉兩宮太後之命前往探視。他在日記中記下了親眼目睹的同治帝的病情:“十一月初二日,入至內務府大臣處……見禦醫李德立、莊守和脈案言:天花三日……”又記:“初八日,伏見天顏……花極稠密,目光微露。”就在同治帝病逝當月,慈安太後之女也因患天花而死於宮中,說明當時宮內確實是流行天花病毒,同治帝不幸感染,不治身亡。

近來,學者在清代檔案中發現了屬於清代皇帝脈案檔簿的《萬歲爺進藥用藥底簿》,查閱了自同治發病以來,召禦醫李德立、莊守和入宮請脈的脈案、處方及服藥記錄,肯定同治帝死於天花無疑。

然而,這些記載隻是宮廷裏的片麵記載,民間的大多傳聞卻說同治帝是死於梅毒。在一些正規學術著作裏都記載著同治帝微服出宮,嬉戲遊樂,甚至出入煙館妓院的故事,如蕭一山所著《清代通史》中就有同治因出遊而患梅毒終致死亡的記載。

據記載,同治帝十分敬愛端莊嫻靜的阿魯特氏皇後,但慈禧太後不喜歡阿魯特氏。每當皇後見到同治帝以笑臉相迎時,慈禧就認為她狐媚惑主,於是限製同治帝寵愛皇後。慈禧特別喜歡侍郎鳳秀的女兒,強迫同治寵愛她,想冊立其為皇後,但同治帝卻不喜歡鳳秀的女兒。在生母慈禧的幹預下,婚姻不幸福的同治與太監佞臣常常微服外出尋花問柳。起初,人們對他的身份毫無所知,後來知道了也佯裝不知,一些王公大臣屢次勸諫也毫無成效。

同治染上梅毒後,開始時毫無察覺,後來臉麵、背部顯出斑點,才召太醫診治。禦醫一見大驚,不知如何是好。慈禧卻傳旨,向外界宣布說皇上隻是染上天花。禦醫們畏懼慈禧,按照出痘的醫法開藥,當然沒有效果。《翁同龢日記》中也記載:“風聲過大,且非兩宮聖意。”同治日益病重,下部潰爛而死。

傀儡光緒帝:密詔與陰謀之辯

清德宗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正月二十日,愛新覺羅·載湉正式即位。雖名為皇帝,實為傀儡。光緒臨朝親政後,53歲的慈禧太後權勢依舊,一方麵限製光緒的權力,另一方麵又通過隆裕皇後及太監李蓮英等人暗中監視光緒帝載湉的行蹤。

從即位開始,光緒帝就被慈禧太後所控製,或當做爭奪權力的利器,或作為顯示威嚴的權杖。

翁同龢是朝中帝黨領袖,是光緒變法維新的主要支持者。然而,在變法開始時,《明定國是》詔書頒布的第五天,翁同龢突然被罷職。據一些史料分析,翁同龢被逐的原因歸結於慈禧,由於他支持光緒變法,慈禧視其為眼中釘,而實際的目的是借放逐翁同龢來扼製變法,迫害光緒皇帝。

而曆史學家吳相湘根據《翁同龢日記》得出結論:趕走翁同龢的不是慈禧,而是光緒帝本人。

當時外界傳聞翁同龢與李鴻章等人接受俄國賄賂。俄國使臣私下與李鴻章、翁同龢等人密商,答應送每人50萬兩銀子,條件是他們保證中國向俄國借債。翁同龢心存顧忌,沒有接受賄賂。但是在輿論的蠱惑下,慈禧和光緒認為翁同龢另有所謀,從此對他不再信任。

翁同龢是光緒帝的老師,光緒皇帝因甲午戰敗,又有青島旅大被德俄兩國分別強租,迫切感到變法圖強的重要性。而翁同龢卻墨守成規,這讓光緒帝十分不快。翁同龢根據“西法不可不講,聖賢義理之學尤不可忘”的基本思想為光緒皇帝起草“定國是詔”,結果也沒有被通過。

翁同龢的不時“發怒詰責”等跡象讓光緒對他漸漸失去了寵信。戊戌年農曆四月二十七日,翁同龢正準備入朝,不料被傳旨“回籍,以示保全”。翁同龢覺得非常意外,隨後等候在光緒退朝時向皇帝叩頭,希望自己不被“回籍”,但是光緒並不理睬。據陳夔龍《夢蕉亭雜記》記載,這一諭旨猶如“霹靂一聲,朝野同為震駭”。

光緒皇帝推行變法、力圖振興,結果卻在瀛台被囚。光緒被慈禧幽禁之初,內心充滿了憤懣,但最後卻無奈屈服。

光緒帝在清廷遭受的控製與打擊,在精神與意誌上受到的壓製與摧殘,在身心上經受的折磨,讓他體弱多病,健康每況愈下。清德宗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38歲的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滿含悲憤地離開了人間。湊巧的是,光緒駕崩的第二天,慈禧太後也死在中南海儀鸞殿內。

民間傳說慈禧太後置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於死地,與慈禧太後控製下的清王朝黑暗腐敗密切相關。也有的史書記載,光緒帝是因病而死的。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究竟死於何因,也成了一個謎。

漢宮呂後與戚夫人的爭風風波

呂後是劉邦的正妻,名雉,字娥妁。在中國眾多的皇後中,呂後算是心毒手狠、極有心計的一個女人。在未娶呂後之前的劉邦生性頑劣,然而呂雉的父親覺得劉邦相貌不俗,有將王之相,將來必成大器,於是將呂雉嫁給劉邦。當時鄉親們都嘲笑呂雉的父親嫁女行為很愚蠢,等劉邦後來做了皇帝,村人才知道呂父的眼光是如何厲害。結發妻子呂雉給劉邦生了一兒一女,除了惠帝劉盈,還有魯元公主。

呂雉好爭風吃醋,在當了皇後以後做了許多狠毒的事情,把戚夫人製成“人彘”的事件,成就了她中國曆史上最毒“毒婦”的罵名。

戚夫人是劉邦在與項羽爭奪天下期間得到的寵妃。呂雉嫁給劉邦時已25歲,這在當時更屬於“大齡”,而戚夫人是18歲,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美女之一。年齡上的差距讓呂雉覺得自己年老色衰敵不過戚夫人。於是,兩人分別當了劉邦的皇後和寵妃後,就開始明爭暗鬥起來。最初戚夫人占上風,戚夫人長得漂亮,能歌善舞,備受劉邦寵愛。劉邦每次外出都由戚夫人陪侍,而把呂後丟在後官。漸漸地,劉邦與呂後之間的情感就疏遠起來。

在立太子的事件上,劉邦本來已定下呂後生的兒子劉盈為太子,戚夫人卻希望讓自己10歲的兒子如意繼位。劉邦不看好劉盈,覺得性格不像自己,而如意卻很聰明,有自己年輕時的樣子。後來,戚夫人又多次向劉邦提出立自己兒子為太子的事情,但年老的劉邦卻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在呂後的精心策劃下,太子劉盈的勢力已形成。年幼的如意被迫離開京城到三千裏外的封地為王。

漢高祖劉邦死後,劉盈繼位,史稱惠帝。貴為太後的呂雉“惡毒婦人心”便顯露了出來。她第一件事情是把“情敵”戚夫人罰為奴隸,讓人用鉗子把她的一頭秀發統統拔光,罰她去舂米勞動,限每天要舂一石,如果少半升則要打她一百棍。據《漢書》記載,自知命運不濟的戚夫人悲從心中來:“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相伍,相隔三千裏,誰當使告汝?”

呂後聞訊,又心生毒計,把戚夫人的兒子如意誘進京城,暗地裏把他毒死了。但就這樣還不解恨,呂雉最後用“人彘”之刑把戚夫人活活給弄死了。後來劉盈在一間廁所裏見到一具殘缺不全、慘不忍睹的肢體,便問太監這是什麽,一聽是戚夫人,他差點被嚇暈了。原來,呂雉對戚夫人下了毒手,施了酷刑後,又給她硬灌了藥,讓她聽不見,不能語,半死不活地被扔到了廁所裏。

一代女皇殺女奪後,婦人心毒

從感業寺入宮後的武則天很感激王皇後的照顧,對王皇後非常尊敬,侍奉得也很周到,這使高宗很高興,很快武則天從嬪妃地位升到了昭儀。

武則天進宮之後,前後為高宗生了四男二女,可見武則天的受寵程度是其他嬪妃所無法相比的,這連主張讓她進宮的王皇後也沒有料到。

武則天的目標是皇後,她在地位穩固之後,便開始在後官想方設法籠絡太監、宮女,特別是和皇後、蕭淑妃關係不好的人,她總要設法接近拉攏,給予一些小恩小惠,讓她們注意監視皇後和淑妃的行動。武則天先是聯合王皇後打擊蕭淑妃,等高宗把蕭淑妃廢成庶人後,武則天便開始對王皇後下手。

武則天生下的第二胎是個女孩兒,但武則天為了皇後之位,竟對親生女兒下了毒手。

公元655年的一天,在王皇後看過小公主後,公主卻離奇暴斃。所有的證據都直指王皇後,最後李治以“請道士作法詛咒武媚”的罪名將王皇後廢為庶人,並加以囚禁。七天以後,唐高宗再次下詔,將武則天立為皇後。與此同時,又將極力反對她做皇後的宰相褚遂良貶去譚州(即現在湖南長沙)任都督。武則天在犧牲一個女兒後,成功地坐上了皇後的寶座。

武則天對王皇後、蕭淑妃也沒有放過,將二人各打了一百杖,然後殘忍地砍去雙腳折磨至死。

隨後成為皇後的武則天對那些阻礙自己向權力靠近的人施加報複,先要清除仍有威脅的長孫無忌。她指使許敬宗等人捏造罪名製造朋黨案,然後將長孫無忌牽連進去,把他流放外地,後來許敬宗又逼長孫無忌自盡。

長孫無忌死後,武則天將於誌寧、韓瑗、來濟等人削職免官,貶出京師。至此,反對武則天的大臣都被或貶或殺,武則天在朝中的實力大增。

高宗因為不滿武則天的專斷,就和宰相上官儀商量廢掉武則天的皇後,上官儀答應起草詔書。武則天得知消息後,就軟硬兼施,把責任全推到了上官儀的身上,可憐的上官儀稀裏糊塗做了昏庸皇帝的替罪羊。武則天又讓許敬宗捏造上官儀和已經被廢的太子李忠圖謀反叛,將上官儀父子處死。

從此之後,李治再也沒有動過廢後的念頭,反而把自己的權力都交給了武則天。武則天真正掌握了全部大權,李治每次上朝理事時,武則天隱身其後,從此,“二聖臨朝”的時代開始了。

公元690年8月,酷吏周興,羅織唐高宗李治之子、隨州刺史、澤王李上金,舒州刺史、許王李素節(蕭淑妃之子)謀反罪名。武則天震怒,派人將李素節在龍門驛用帶子勒死,並殺其9子。澤王李上金與許王一同被征召入朝,聽見四弟被殺,惶恐之下也自縊而死,他的7個兒子被武後於流放途中弄死。至此,唐高宗李治的8個兒子,有5個被武則天殺死,其中包括她的兩個親生兒子。9月,武則天又派人殺掉南安王李穎等李京宗室12人,以及李唐宗室和不附己的文武大臣,從此再沒有人對武則天的權勢提出過挑戰。

乾隆的香妃真假說

乾隆的後妃香妃,人們並不陌生,但是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她的身世如何?她是怎麽死的?她死後究竟葬在哪裏——是新疆喀什、北京陶然亭,還是遵化清東陵?世間種種野史、筆記、小說、詩文、戲劇、影視說法不一,令人迷惑。

傳說中的香妃天生麗質,身有異香,美貌絕倫。家世居南疆葉爾羌(今莎車),兄長因不滿霍集占虐政,舉家搬到伊犁。其兄在反對霍集占之亂中心向清朝立下汗馬功勞,因此受召到了京師。香妃入宮後,受到皇太後的喜愛和乾隆帝的寵幸,香妃死後,乾隆恩準將香妃屍骨運回新疆喀什入葬。

另一說法,香妃是乾隆年間平定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亂時被擄進皇宮的。因其貌美且體有異香,而被冊封為香妃。但香妃矢誌守節,隨身懷刃,準備殺帝報仇。皇太後聞訊,召香妃入宮,賜死,後葬到清東陵。

還有學者認為,香妃就是容妃。曆史文獻與考古發掘都有關於容妃的史實。《清史稿·後妃傳》記載:“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劄賚女。初入宮,號貴人。累進為妃。薨。”據學者考證:容妃和卓氏,生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比乾隆小23歲。容妃進宮時間說法不一:一說是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春入宮,年27歲。初為貴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冊封為容嬪,年29歲。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冊封為容妃。

清朝在乾隆以前,沒有回族妃嬪的先例。容妃以回族女子至清朝,乾隆沒有把她安置在後官,而是特營建西苑寶月樓,作為金屋藏嬌之所。有詩雲:“輕舟遮莫岸邊維,衣染荷香坐片時;葉嶼花台雲錦錯,廣寒乍擬是瑤池。”此以嫦娥比擬容妃。由於飲食習慣和生活風俗的不同,容妃在衣服、裝飾上同皇宮的後妃、宮女都不同,在寶月樓則可免去其他妃嬪爭寵之擾。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十九日,容妃因病去世,年55歲,葬清東陵。至於“香妃”之名,不知何時而起。今新疆喀什有香妃遺棺,當地傳說是從北京運回去的,容妃應是民間傳說的香妃。

清東陵的文物專家於善浦、董乃強在1979年10月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清東陵乾隆裕陵的妃嬪園寢中,發現有兩座妃嬪墓穴因漏雨而塌陷。文物工作者在清理墓穴時發現許多珍貴實物,從而揭開了香妃之謎。在查證史料及清宮檔案之後,對乾隆41位後妃中唯一的維吾爾族的女子有了新的認識。作者認為,容妃就是傳說中的香妃。而《香妃考證研究》(正、續集)的作者台灣地區的薑龍昭先生對戲劇小說中所寫的香妃和史學家所討論的香妃,也都有說明、討論、考證和判定。

西太後身世之謎

清王朝後期的西太後慈禧對中國的近代史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很久以來,她一直行使著皇帝的權力,兩個少年天子在她的陰影下過著噩夢般的生活,她的臨朝主政曆時48年之久。

慈禧太後姓葉赫那拉,又稱“西太後”“那拉太後”“老佛爺”,出生於北京,滿洲鑲藍旗人,後抬入滿洲鑲黃旗。其先祖屬葉赫部(今四平市葉赫滿族鎮)。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道員,母富察氏。清文宗鹹豐皇帝的妃子,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後身份垂簾聽政,臨朝稱製。1861—1908年間的實際統治者,為期僅次於康熙帝和乾隆帝。

清文宗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慈禧太後憑借嬌好的相貌,被封為蘭貴人,於同年五月進宮。慈禧太後對鹹豐有意逢迎,頗懂取悅皇上的技巧,逐漸得到鹹豐的寵信。對下,她討好鹹豐身邊得寵的太監;對上,她巴結皇太後,討得皇太後的歡心。鹹豐四年,由貴人而晉升為懿嬪。

兩年後,慈禧生下皇子載淳。鹹豐帝興奮不已,將西直門內新街口二條胡同路北的官房一所賞給慈禧的母親。慈禧的地位也由此發生了急劇變化,被晉升為懿貴妃,實際地位已在皇後之上。本來權欲極大的慈禧太後,開始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參與朝政,為日後篡權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占了北京城,國家形勢艱難,鹹豐帝無心治理朝政,懿貴妃便主動地代策代行。1861年7月,鹹豐帝駕崩,皇太子載淳登基,年號“同治”。之後尊生母葉赫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後,尊嫡母皇後鈕祜祿氏為母後皇太後,即慈安皇太後;因鈕祜祿氏居住的鍾粹宮在紫禁城的東路,又稱慈安為東太後。而在給葉赫那拉氏所上的徽號中的頭兩個字是“慈禧”,稱聖母皇太後為慈禧皇太後;因慈禧居住的儲秀宮在紫禁城的西路,故又稱慈禧為西太後。

東太後慈安生性柔順,所有奏折全由慈禧太後批閱,凡事都由慈禧做主。名義上是兩宮太後垂簾聽政,實際上是慈禧一人獨攬一切朝政。

1881年的《中俄伊犁條約》、1895年的《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的《辛醜條約》等賣國條約的簽訂,以及對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殺害,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這一係列事件使得慈禧成為後人心中賣國求榮、陰毒奸詐的皇後。

光緒三十四年,清王朝風雨飄搖,西太後萬機待理,身體每況愈下。同年十月廿一日,光緒皇帝突然駕崩。西太後立醇親王載灃之子時年3歲的溥儀為帝。22個小時後,她還來不及給予新任攝政王載灃以訓示便長眠而去,結束了她長達48年的統治。西太後慈禧在彌留之際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不要再讓婦人當國!”至此,大清王朝走到了窮途末路。

滅絕人性的骨肉殘殺

十六國中的後趙是羯族人石勒建立的政權。後趙第三代君主石虎是石勒的侄子。石勒親自到當時有名望的將軍郭榮家說媒,讓郭榮的妹妹與石虎結為伉儷。但是,石虎不喜歡郭氏,反而對寵姬鄭櫻桃寵愛有加,兩人便密謀把郭氏害死。很快,石虎又陸續娶了名門望族鄭氏和杜氏家的女子為妻,鄭氏生了兒子石邃、石遵,杜氏生了兒子石宣、石韜。

後趙延熙三年(公元334年)十月,石虎自稱趙天王,改元建武,立兒子石邃為太子,把石弘廢為海陽王。

太子石邃是個酒鬼暴徒,不喜歡過問政事,胡作非為。有時外出打獵幾天不歸;有時半夜闖進私宅**人家妻妾;有時竟然獸性大發,酒席上把宮中美女的頭砍下來,洗去血痕,放在漆盤裏遍席傳閱,觀賞評論。石邃曾挑選美貌尼姑拉入宮中,玩夠了殺死,將屍體肢解以後與牛羊肉混在一起煮著吃,或者盛在盤裏遍賜左右佞臣,讓他們分辨哪是人肉、哪是牛羊肉。

河間公石宣、樂安公石韜都是石邃的弟弟,石邃因為失寵而怨恨,一直想把這兩個弟弟除掉。為了鞏固自己的太子地位,石邃想討石虎的歡心,暴躁的石虎對此反應漠然。石邃以太子身份總理一應政務,將大小事一律上奏石虎,石虎怒喝:“這些小事,也要進呈?”石邃於是不進奏小事,石虎又嗬斥:“朝中小事,如何不進奏?”

受盡了石虎虐待的石邃自然對這個殘暴的父親恨之入骨。於是動員侍從密謀逆反,眾人嚇得渾身打戰,無人響應,石邃也不敢貿然行事,於是稱病不上朝。石虎聽說石邃病了,便派了女尚書前去觀察真偽。石邃心中正沒好氣,他微笑著把女尚書叫到麵前說話,趁其不備,一劍砍下頭來。石虎正在宮中飲酒作樂等候回音,結果等回來的是一顆血淋淋的人頭,石虎勃然大怒,馬上派人把石邃監禁起來。

不久,石虎打算父子重歸於好,就下了一道赦令,召石邃到太武東堂進見。但石邃心中仍充滿怨恨之氣。石虎頓時大怒,馬上下旨將石邃廢為庶人,當天晚上又派人誅殺了石邃及其妻妾子女26人。然後,石虎又殺掉宮中石邃黨羽200多人,並廢石邃的母親鄭櫻桃為東海王妃,另立兒子石宣為天王皇太子、石宣母親杜氏為天王皇後。

石宣同樣是個暴虐成性的人。有一次,侍中崔豹嘲笑石宣的屬官孫珍眼窩深可以存尿,想不到犯了石宣的大諱,他馬上派人殺了崔豹父子。

石宣很喜歡打獵。石虎的獵場派朝廷司法官看管,如果有人進入打獵,就處以死刑。石宣打獵時,命令文武官員立著或跪著圍守在獵區周圍,如果野獸從哪裏逃出獵場,哪裏的官員就得受罰:有爵位的罰下馬步行一天,無爵位的則鞭打一百。有時為了一場圍獵,士卒餓死、凍死的不下萬人。

石宣與石韜是同母兄弟,但因為石虎偏愛石韜,石宣早就懷恨在心。一次石韜喝醉了酒,楊柸等幾個石宣的心腹借梯爬進院去,殺死了石韜。石虎聽說自己最心愛的兒子慘死,驚得昏倒在地,隨後派石宣去臨喪。石宣到了喪所,不但不哭,反而還掀開被子,慢慢欣賞血肉狼藉的屍體,然後哈哈大笑著離去。

一個叫史科的人前來向石虎告密,泄露了他聽到的石宣派人殺掉石韜的密謀,石虎聽了勃然大怒,立刻派人從皇後宮中把石宣捉來,關進席庫,剝了衣服,反綁起來,用鐵環穿透他的下巴,像牲口一樣鎖在庫中鐵柱上。石虎又命人抬來一個大木槽,把殘湯剩飯全倒進槽裏,讓石宣餓了渴了就像牲口一樣去舔,還命手下不分白天黑夜地用鞭子抽打石宣。

幾天之後,後趙都城鄴城北麵積起了一個高高的柴堆,柴堆上立著一個大柱子,柱頂安裝了轆轤。這是石虎親自設計的處死太子石宣的刑具。刑具準備好之後,石虎帶領數千人登上鄴城內高台,觀看行刑。石虎指揮人把石宣用梯子拉上柴堆,派石韜的兩個親信拔光他的頭發,割斷他的舌頭,砍去他的手腳,挖去他的眼睛,剖開肚腹,弄得像石韜死時一樣血肉狼藉。最後,石虎命人用繩拴住石宣的下巴,用轆轤吊到柱子頂端,四麵放火。石虎看到石宣被殘酷地燒死後,還不解心頭之恨,又命令把骨灰分撒在路口,讓萬人踐踏。隨後,石虎又派人把石宣的妻子、隨從、親信、宦官300多人全部車裂肢解後丟到漳河裏。

漢代魯元公主退婚案

劉邦稱帝後,將自己與呂雉的女兒封為魯元公主,許嫁給新繼位的趙王張敖。然而就在這年冬天,劉邦在與匈奴冒頓單於的大戰中受到了重創。鑒於王朝初立,國力疲憊,劉邦決定采納大臣婁敬的主張,用“和親”方式與匈奴化敵為友,換取休養生息的時間。於是,劉邦打了魯元公主的主意,逼著公主退婚轉嫁到匈奴去。

呂雉得到這個消息,立即奔到劉邦麵前哭求,又趕著為魯元和張敖操辦了婚事。劉邦這才罷休,將一個宗室之女作為公主嫁去和親了事。

然而事情還沒有完。當初剛從匈奴圍困中脫身出來的劉邦,在返回長安的時候曾路過張敖的趙國。張敖對未來嶽父畢恭畢敬,而滿腦子想著悔婚的劉邦卻把張敖當成奴仆使用,不但讓他親自端茶送飯,而且肆意辱罵。之後,劉邦在魯元公主和親一事上不得已讓了呂雉一步,對女婿張敖的態度更加惡劣。一年後,劉邦再次路過趙國,張敖感激劉邦感到為趙國複國,又自認晚輩,倒也罷了。國相貫高卻咽不下這口氣,想要刺殺劉邦。

然而這個未能進行的計劃不知怎麽走漏了消息。劉邦大怒之下,下令把趙國君臣上下全部下獄問罪。

呂雉再一次奔到劉邦麵前。然而,這次無論呂雉怎樣苦苦哀求,劉邦堅決把張敖丟進了死牢。幸虧趙國國相貫高對張敖忠心耿耿、誓死不屈,沒有因為酷刑而把不知情的張敖拖下水,而是“一人做事一人當”,這才保住了張敖的性命。

兩次都沒能處理張敖,這讓劉邦非常懊惱。最終,心有不甘的劉邦將女婿由趙王貶為“宣平侯”。

撲朔迷離“紅丸”案

“紅丸”又稱紅鉛丸,是古代宮廷中特製的一種**。其製法很特別:須取童女首次月經,盛裝在金或銀的器皿內,還須加上夜半的第一滴露水以烏梅等藥物,連煮七次,濃縮為漿。然後加上乳香、沒藥、辰砂、鬆脂、尿粉等拌勻,以火提煉,最後煉蜜為丸,藥成。據《明實錄》記載,嘉靖年間,宮廷為了配製“紅丸”,前後一共選少女1080人,由此而引發了中國曆史上一場特殊的宮女暴動。

萬曆末年,太子朱常洛因酒色過度,臥床不起。一天晚上,朱常洛為了尋求刺激,就服了一粒“紅丸”,結果狂躁不已,精神極度亢奮。次日早上,侍寢的太監吳讚連忙請來禦醫崔文升診治。崔文升以為是邪熱內蘊,下了一服泄火藥。結果,朱常洛一宿腹瀉三十餘次,危在旦夕。重臣楊漣上書,指責崔文升給皇帝誤用瀉藥。崔文升反駁道並非誤用,而是皇帝服用了“紅丸”造成病重。就在爭執不下的時候,危在旦夕的朱常洛還念念不忘“紅丸”。鴻臚寺丞李可灼當即進了一顆紅色丸藥,朱常洛服下。到了晚上,朱常洛又要求再服一丸,李可灼又進了一顆紅色藥丸。結果,皇上手捂心口,一命嗚呼。

明末宮廷內黨派之間鬥爭激烈,“紅丸”案激起了黨派之間的更加尖銳的矛盾。有人認為,李可灼進的“紅色丸藥”其實就是“紅丸”。李可灼把**當補藥進上,是想步陶仲文的後塵而已。也有人認為,那顆紅色丸藥是道家所煉金丹。用救命金丹來挽救垂危病人,一旦治活了則名利雙收,要是死了算是病重難救。還有人認為,李可灼是受人指使,有意謀殺皇上。

最後,大臣韓上書平複眾議。李可灼被判流戍,崔文升被貶放南京。“紅丸”案才算了結。

崇禎真假太子案

明思宗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十一月,北京出現一位皇太子。清世祖順治二年,南京的南明小朝廷中也出現了皇太子。無疑,兩位皇太子中必有一假。

崇禎十七年,北京城被清朝掌控。一個男子在一位太監的陪同下出現在嘉定侯周奎府中,自稱皇太子。當時在周奎府中的長平公主見後,兩人抱頭痛哭。周奎舉家向太子行君臣之禮,太子說:“城陷之日,我單獨藏匿在東廠門外。後潛至東華門,投身於一個豆腐店。五天之後又到崇文門外的尼姑庵中躲避。常侍來尼姑庵發現了我,把我帶回宮,藏在密室裏。聽說公主還在,所以就來相見。”

也許公主明白,周奎既然能把皇三子定王和皇四子永王交給李自成,這次也許會再出賣太子給清朝。果然,周奎要求太子自稱姓劉,是一個假太子。當晚,周奎令家人將太子逐出門外。太子出門後,被巡邏的清兵以“犯夜”罪逮捕,交給刑部審理,斷為假冒太子。

主審的刑部主事錢鳳覽找來原司禮監太監王德化、原錦衣衛10名侍衛太子的錦衣衛來辨認,都說是真太子。於是錢鳳覽上書朝廷,指責某些明朝的官員以真太子為假太子。最後,由攝政王多爾袞出麵,宣布將太子押於監獄,後來被處決於獄中。凡說太子為真的臣工都被處罰,錢鳳覽被處以絞刑。

這件事情詳細地記載於《甲申傳信錄》,與《明史》中李自成封太子為宋王的情節有所出入。而且,清人所編的《明史》中也未提及這一次在北京出現的太子,而隻提及南明小朝廷中出現的皇太子事件。

清世祖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三月初一,太監李繼周奉弘光皇帝朱由崧之禦劄,將盛傳正流落於蘇州、杭州的皇太子接到南京。皇太子入南京後,被安排在興善寺暫住。皇太子在南京的消息傳出去之後,引發了弘光朝的政治危機。左良玉以護送太子的名義進逼南京,在江北的黃得功、劉良佐等總兵也上疏要求善視太子。但是,弘光帝深知,如果太子是真,自己撿來的皇位可能就不保。因此,在他的布置下,辨認朝“假太子”的方向轉移。曾經充任太子講官的王鐸,更是一口咬定太子是假。最後,審訊的結果是:假太子真名叫王之明。

韓信陰謀造反論

韓信是秦漢之際最著名的軍事家,為西漢建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與蕭何、張良並稱為“西漢三傑”。但是,這位大功臣最終的結局並不如想象中的那樣美好,他被呂後、蕭何捕殺於長樂宮中,三族被夷。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使得這位大功臣落得如此淒慘的下場呢?

一直以來,史學界對韓信的死因說法不一,各執一詞。

韓信被殺的起因是自請封王。漢高祖五年,平定三齊之後,劉邦被楚軍圍困於滎陽,焦急等待韓信率兵來救。但是,劉邦等到的並不是韓信大軍,而是韓信自請封為齊王的上書,這讓劉邦十分震怒,而有求於人的劉邦,也隻好遂了他的意。韓信自請封王的做法,在劉邦心中埋下了深深的隱患。因此,在楚漢戰爭剛剛結束,劉邦就設計奪了韓信的兵權,徙封為楚王。入楚的韓信還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危險處境,反而與項羽舊部鍾離昧相交甚密,劉邦勢必對韓信的懷疑更甚。

真正讓劉邦有機會殺掉韓信的原因在於有人告韓信謀反。

自請封王事件之後,劉邦對韓信已是心存芥蒂,所以當有人舉報韓信要謀反的時候,劉邦采用陳平的調虎離山之計,趁著韓信來陳朝會見之時逮捕了韓信。果斷而深謀遠慮的劉邦仍念韓信建國功勳,並未殺之,改封為淮陰侯,使居長安。危機四伏的韓信依然沒有看清楚形勢,反而勾結握有重兵的陳豨,準備趁著劉邦伐陳之時發動叛亂。韓信的陰謀被人告發之後,被呂後、蕭何捕殺於長樂宮之中。

還有的人認為,劉邦為了消除割據勢力、統一集權而殺韓信。劉邦為平定天下,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之下分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這些“王中之王,國中之國”成為西漢王朝統一集權的重大隱患。尤其是在劉邦基本上控製了六國舊貴族和關東豪傑的分裂活動之後,異姓諸侯王更成為劉氏家族的“眼中釘、肉中刺”。所以,不論韓信有無謀反之心,劉邦必然會采取高壓手段來消滅異姓諸侯王,才能免除戰禍,休養生息。

近年來的研究認為,劉邦並未有殺韓信之意。韓信被呂後、蕭何所殺,隻是呂後為了自己以後篡權掃除障礙,而蕭何作為韓信的舉薦人,捕殺韓信是因為當時自己已深受劉邦猜疑,如果不屈從於呂後的意旨,自己也會遭到株連。所以,韓信被殺,所謂謀反隻是莫須有的罪名,呂後攬權才是真正的主因。

李廣一生征戰拚殺七十多場,而且多數獲勝,極少失敗,是匈奴人眼中的勁敵。但是,盡管李廣戰功赫赫,卻因各種原因沒有得到相應的封賞,更難被封侯。和他一起出來且聲名遠在他之下的堂弟李蔡已經升為丞相,而李廣依然隻是一個普通的將軍。

李廣有一次和占卜天象的王朔討論自己難封侯的原因。王朔問:“你是否做過違背良心的事?”李廣想了想說:“我鎮守隴西的時候,羌人曾經造反,我用計謀使他們投降,後來又將八百多名投降者在一天之內殺掉了。這是我認為最遺憾的事。”王朔歎息說:“把已經投降的人殺掉,這就是將軍沒有被封侯的原因。”

公元前119年,朝廷對匈奴發起大規模戰爭,分兩路向匈奴進軍。已經年老的李廣主動請戰,擔任前將軍,由衛青指揮。李廣在行軍途中經常迷路,等到會合地點時,已經遲了幾天。手下的人叫李廣的部下到衛青那裏去請罪,誰知李廣氣憤地說:“我的部下沒有罪,遲到的責任在於我自己,要審問就審問我一個人。”

接著,李廣對部下說:“我一生跟匈奴打了七十多場仗,這次跟大將軍出戰,沒想到大將軍把我的隊伍調開,讓我走迂回遙遠的路線,而偏偏又迷了路,這豈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經這麽大年紀了,畢竟不能同那些小吏打交道了。”說完,拔刀自刎。李廣一生威名顯赫,最後的結局卻淒涼萬分。

李廣是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將軍,但是他一生卻未能封侯,其原因很多。

首先,就是他的運氣太差。李廣雖然名氣很大,但是實際上打的大規模勝仗不多。隻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靠個人的勇武獲得了一些超出常人的戰績。漢武帝元光六年,四路大軍出塞。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各率一路,每軍一萬人。本來這次出塞,四個人都有機會靠優異的成績獲得主帥的位置。但是運氣和個人素質讓四個人遇到了不同的情況。公孫賀在塞外旅遊一圈,無功而返。公孫敖遇到匈奴一部主力,損兵七千。李廣最倒黴,遇上了更大的匈奴單於主力,不僅兵敗而且被俘,後來靠個人的機智和勇武才逃脫。衛青的運氣和戰略眼光都很好,長途奔襲,端了基本不設防的匈奴聖地龍城。前麵提到王昌齡的詩,實際上有很大的錯誤。龍城與李廣無關,他從來沒到過那裏。龍城飛將的說法,可能僅僅是為了合轍押韻而已。另外李廣對匈奴的戰績,小仗勝大仗敗,遠遠夠不上“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水平。

李廣參加的最後一次大戰役,衛青已經是主帥了。為了提拔自己的親信立功,衛青拒絕了李廣擔任前鋒的要求,而令其側路襲擊。但是李廣的壞運氣再次發生作用,他居然迷路了。這時的李廣已經六十多歲了,自己知道這是最後一次參加大型戰役了。不僅沒立成功封成侯,還要麵對軍法處那些筆杆子的羞辱。絕望加羞恥,致使他引刀自刎,一代悲情名將就此隕落。這是李廣難封侯的運氣原因。

開國將軍是病死還是被毒死

朱元璋作為郭子興部將的時候,徐達22歲前往跟從朱元璋。徐達不僅作戰勇猛,還擅長出謀劃策。徐達待人寬厚,率領的軍隊紀律嚴明。朱元璋曾經對將領們說過:“帶兵穩重,紀律嚴明,得勝後最有大將風度的就是徐達。”

進攻吳地時,徐達派使者向朱元璋請示事宜,朱元璋敕令慰勞他說:“將軍才略膽識超過同輩,故而能夠遏製暴亂,削平群雄。如今有事一定來稟告,這是將軍的忠誠,我很讚賞。然而將領在外,國君不能駕馭。軍中有緊急的事情,將軍可以見機行事,我不會從中幹預。”

不久平江被攻破,抓獲張士誠,送往應天,獲得兵源25萬人。城將被攻破的時候,徐達對將領士兵下令說:“搶奪百姓財物的處死,毀壞百姓房屋的處死,離開軍營20裏的處死。”入城後,吳地百姓和原來一樣生活安定。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任命徐達為右丞相和太子少傅。徐達繼續為朱元璋南征北戰,滅掉了元朝,最終幫助朱元璋了統一天下。

天下安定後,徐達每年春天都會在外統兵,冬末的時候再回京城,回來後就把將印交還朝廷。朱元璋把徐達當成兄弟看待,而徐達反而更加謙虛謹慎,深得朱元璋的好感。朱元璋曾經說:“可以把我當吳王時期的住宅賜給你。”徐達堅決推辭。有一天,朱元璋和徐達一起到住宅,故意把徐達灌醉後抬到臥室。徐達醒過來後,嚇得跪下高呼死罪。朱元璋心裏非常高興,下令給徐達蓋了另外一處府第,並且在府第牌坊寫上“大功”二字。

胡惟庸當丞相的時候,想和徐達拉關係,但徐達鄙薄他的為人,不願和胡惟庸打交道。胡惟庸懷恨在心,就收買徐達的看門人福壽,讓福壽陷害徐達。徐達知道後也沒有追究福壽,隻是常常勸朱元璋對胡惟庸多留個心眼兒,說胡惟庸不適合掌權。後來胡惟庸果然因為謀逆而被處死,朱元璋因此更加看重徐達。

徐達去世後,朱元璋很悲痛,還親自去參加了葬禮,把徐達列為開國第一功臣。

白蓮教女英雄唐賽兒的最終歸宿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永樂十八年,明成祖朱棣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凡北京、山東境內尼及道站,逮之京詰之。”隨後,明朝政府開始大肆抓捕尼姑道士。全國所有的尼姑以及女道士統統被逮捕送到京師逐一審問,驗明真實身份。

這場史無前例的尼姑逮捕案,起源於一場農民起義運動。永樂十八年,山東境內發生了嚴重災荒,官府不但沒有發糧救濟,還抓捕了大量聚眾向官府討要糧食的農民,許多人被活活打死。二月,唐賽兒以白蓮教名義組織農民數千人,以紅白旗為號,於濱州起義對抗朝廷。起義軍很快就占領了青州、諸城、莒縣、即墨等州縣。明成祖朱棣派重兵鎮壓,然而起義軍卻突然消失,領袖唐賽兒也消失不見了。官軍便稟報明成祖說唐賽兒失蹤了。

白蓮教起義多次打敗明朝官軍,但是規模畢竟很小,持續時間也不長,但是唐賽兒對政府的招安不理不睬,蠱惑民眾與朝廷對抗,使得朱棣顏麵掃地。因此,朱棣為了消除心中怒氣,殺一儆百,下令必須抓到唐賽兒。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唐賽兒久不獲,慮削發為尼或處混女道士中,遂命法司,凡北京、山東境內尼及道站,逮之京詰之。”那麽,朱棣又為何認為唐賽兒是藏身於尼姑之中呢?首先,佛門自古就是清淨之地,遠離世俗,官府不能介入佛門之事。所搜捕的官員在長期搜索不到唐賽兒所在,就以其藏身佛門為借口來推卸責任。其次,唐賽兒起義之時自稱“佛母”,也讓人們有理由相信她有可能藏身於佛門。因此,山東左參政在得到朱棣的首肯之後,第一時間抓捕了在山東、北京的尼姑,但還是沒有唐賽兒的下落。《明史紀事本末》又記載:“永樂十八年二月,山東蒲台唐賽兒反,唐賽兒不獲,溟逮天下出家尼姑萬人。”朱棣在山東、北京一無所獲之後,他把搜索的範圍擴大到了全國,長時間的搜捕之後仍毫無進展。

白蓮教並沒有因為明成祖的大肆抓捕而消失,直到清朝也一直沒有停止活動。至於唐賽兒是否藏匿於佛門,或是戰死疆場還是削發為尼,後人不得而知。直到朱棣去世,官府依然沒有她的下落。曆代史學家為了尋覓這位巾幗英雄之所在,皓首窮經也無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