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W.錢伯斯與“黃衣之王”

一位隕落的巨人——兼有合適的天資與才學,卻鮮有正確運用之時。

——H.P.洛夫克拉夫特

寫在前麵

我們知道,“克蘇魯神話”中種類繁多的諸神來自於洛夫克拉夫特及其身邊多位相識作家的合力創作。而在這其中有一個特殊的例子,便是“黃衣之王”。這一形象的誕生有些特殊,它的原創作者另有其人,洛夫克拉夫特雖然將其引入了自己的“神話”中,卻沒有機會和這位名叫羅伯特·W.錢伯斯的原作者聯係。後來,洛夫克拉夫特將錢伯斯列入了自己關於恐怖文學研究的大師名單中,他在著名的論文《文學中的超自然恐怖》中對錢伯斯的怪奇創作大為讚歎,同時又深深地惋惜於錢伯斯此後在創作上的轉型。

對“黃衣之王”這一怪奇形象的創造,於錢伯斯本人來說猶如曇花一現,雖然他一生著書甚多,但最終被後世所銘記的也僅僅是讀者目前手捧的這一本書而已。這本名為《黃衣之王》的書,是羅伯特·錢伯斯1895年出版的一部短篇小說集,共包含十篇小說。其中頭四個短篇裏提到了一部名為《黃衣之王》的劇本,據說讀到它的人都會發瘋;而這部劇本又與一個名叫“黃衣之王”的超自然生物有關。洛夫克拉夫特到1927年才讀了《黃衣之王》,並將其中的一些元素,如“哈利湖”和“黃色印記”,加入到他的作品《暗夜低語者》中。“黃衣之王”本身則以哈斯塔的形象出現在了“克蘇魯神話”中。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黃衣之王”是一個包含了多層次含義的怪奇形象,伴隨著其被納入“克蘇魯神話”,也就跟隨著“克蘇魯神話”的腳步一起發展了(比如在元素論劃分中,“黃衣之王”被賦予了風元素,等等)。

雖然錢伯斯本人作品繁多,但怪奇類的創作稀少,由於文學本身的抽象性,以及文字表達含義的限製性,使得《黃衣之王》這本怪奇小說集中有很多值得深挖之處,經過一個多世紀全世界讀者的不斷解讀和傳揚,便能證明這本書的文學價值,也足以使羅伯特·W.錢伯斯躋身現代怪奇小說大師之列。

羅伯特·W.錢伯斯生平

羅伯特·W.錢伯斯(1865—1933),出生於美國紐約市的布魯克林。他的族譜很有曆史淵源,祖輩中很多人都是北美大陸殖民時期的重要人物。錢伯斯的曾祖父威廉·錢伯斯(生卒年不詳)是英國皇家海軍的一名中尉,後與羅得島州議會成員、羅德島州西風鎮創辦人的曾孫女阿米莉亞·桑德斯(1765—1822)結婚。婚後二人從西風鎮離開,先後搬至馬薩諸塞州的格林菲爾德和愛爾蘭的戈爾韋,最後定居紐約,他們的兒子、羅伯特·W.錢伯斯的祖父威廉·錢伯斯(1798—1874)就在紐約出生。威廉十八歲從紐約的聯合學院畢業,後於波士頓報考了一所大學的醫學專業。畢業後,他與伊萊紮·P.艾倫(1793—1880)成婚,而伊萊紮·艾倫則是美國曆史上著名的宗教領袖人物、羅德島州普羅維登斯最早的殖民者羅傑·威廉姆斯的直係後裔。

羅伯特·W.錢伯斯最早在紐約大學坦登工程學院接受教育。他愛好繪畫,在二十歲左右的時候,進入紐約藝術學生聯盟學習。著名插畫藝術家查爾斯·達納·吉布森(1867—1944)是他的同學,二人成為好友,並且在日後還互有影響。錢伯斯於1886年至1893年前往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美術,並在那裏獲得了一定的成就,1889年還在巴黎進行了個人藝術作品沙龍展。

1893年回到紐約後,他為《生活》《真理》《時尚》等幾家著名雜誌擔任插畫編輯,同時將自己的插畫賣給了這幾家雜誌。他的插畫風格受到友人吉布森的影響,後者最著名的作品是“吉布森女孩”,這一係列的插畫作品影響力非常大,甚至成為了美國社會20世紀早期美麗獨立女性的標誌性形象。錢伯斯的插畫受其影響,畫中女性形象也被當時的人們戲稱為“錢伯斯女孩”。

同一時期,錢伯斯不知出於什麽原因,突然決定要當一名作家。他把自己的時間都花在了寫作上,創作了他的第一部小說《在居住地》(In the Quarter),是一部反映巴黎學生生活的言情小說,小說於完稿後的第二年成功出版。

與錢伯斯出版自己的處女作差不多同一時間,安布羅斯·比爾斯(1842—1913?)的兩本小說集也相繼出版,並且反響巨大。比爾斯的作品影響到了錢伯斯的創作,錢伯斯開始把注意力轉向了超自然與恐怖怪奇這類題材的創作上。於是在1895年,錢伯斯出版了他最著名的,後世流傳最廣的作品:短篇小說集《黃衣之王》。這本書中包括了多部著名的怪奇短篇小說,這些短篇小說的共同主題都是關於一部虛構的戲劇劇本,該劇本有著使人發瘋的神奇力量,還涉及一些神秘恐怖的超自然之物。

美國著名編輯、書目學家、科幻幻想文學學者埃弗裏特·富蘭克林·布萊勒把《黃衣之王》稱為“美國超自然題材文學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後來H.P.洛夫克拉夫特和其文學圈內的很多作者也對錢伯斯的這部作品讚賞有加。

《黃衣之王》的成功使得錢伯斯徹底放棄了繪畫,從此隻專注於寫作。然而,《黃衣之王》的成功是沒辦法複製的。雖然此後錢伯斯也繼續創作過一些怪奇類的小說,可是大多反響平平。作品依舊保持了他在《黃衣之王》中那種怪異的新藝術風格,同時也包含了一些科幻元素,另外錢伯斯也在其中嚐試了一些幽默詼諧的寫作風格,不過從反響來看,這些嚐試都不成功。哪怕是暢銷於市並一再加印的《黃衣之王》,也不招主流文學批評家們的待見。所有這些這讓錢伯斯很受打擊,於是便開始轉而創作曆史題材的作品。

他的曆史題材小說在20世紀初獲得了很大的成功,聲譽和銷量齊高,有些作品甚至被譯介到了歐洲。從此之後,錢伯斯就以曆史浪漫和社會言情題材作為自己的主要創作方向。有人認為,那段時期是錢伯斯整個文學生涯中的巔峰。他寫的書不僅銷量好,成為了當時的暢銷書;同時他在不同的雜誌上連載多部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開始寫作戰爭冒險小說與戰爭報導,其中有些作品的風格開始明顯地回歸到錢伯斯早期的怪奇風格,甚至之後他還重新撿起了怪奇題材的創作。不過,洛夫克拉夫特認為錢伯斯後期寫作的怪奇作品大不如前,稱或許是作者多年來寫作暢銷書的經曆導致的。

1924年之後,他又開始專注寫作曆史小說。幾年來,錢伯斯把紐約州布羅爾達賓市作為他的避暑別墅。他也撰寫了一些關於紐約州布羅爾達賓市與約翰斯頓市的殖民地故事。1933年12月16日,在做完腸道手術三天後,羅伯特·錢伯斯病逝於紐約市。他死後被埋葬在布羅爾達賓市的家族墓地。

羅伯特·錢伯斯的怪奇文學

直到1933年去世,錢伯斯一共寫了大約七十部小說,除小說之外,他還涉足其他類型的文學創作,比如戲劇、詩歌和一些兒童讀物。可以說,錢伯斯是一個非常高產的作家,並且成績斐然。不過,雖然他創作的大部分曆史浪漫題材和都市言情題材小說暢銷一時,但又很快被人們遺忘了。站在一個世紀後的今天來看,最後真正被廣為流傳的恰恰是他這本怪奇題材的《黃衣之王》。

錢伯斯的怪奇和幻想故事傳承至今,被反複再版,也多次被其他奇幻文學選集作品收錄。從1970年代開始,錢伯斯的怪奇作品得到人們廣泛的翻譯和傳播:他的《黃衣之王》被翻譯成了意大利語(1975)、荷蘭語(1976)、德語(1982)和西班牙語(2000),等等,在中文世界也有多個譯本問世。洛夫克拉夫特曾在給克拉克·阿什頓·史密斯的信中這樣評價錢伯斯:……錢伯斯也是一位隕落的巨人——兼有合適的天資與才學,卻鮮有正確運用之時。盡管錢伯斯後來完全拋棄了怪奇題材的創作,但由於洛夫克拉夫特在其著名論著《文學中的超自然恐怖》中詳細討論了錢伯斯的怪奇作品,同時還將錢伯斯的作品廣泛介紹給其他人閱讀,才使得錢伯斯早年的怪奇文學得以傳播至今,而不至於被時間埋沒。洛夫克拉夫特在《文學中的超自然恐怖》中寫道:

十分逼真,但也不乏1890年代特有的誇張的便是羅伯特·W.錢伯斯的早期恐怖作品,不過作者如今卻因在另一毫不相幹的題材中的傑出演繹而聞名於世。《黃衣之王》,一係列間接相連的短篇故事有著同一個背景——一本細讀後會招來惶恐、瘋狂與恐怖慘劇的詭異禁書。雖然其中收錄的作品質量參差不齊,況且由於刻意營造因杜穆裏埃的《軟氈帽》而流行的法式學院派氣息而顯得著實繁瑣,這些作品仍然達到了宇宙恐懼的高度。最為印象深刻的當屬《黃色印記》,其中出現了一位緘默可怖、麵龐如同臃腫的蛆蟲一般的守墓人,一個與這怪物有過爭執的男孩在回憶某些細節時依然麵帶嫌惡、惶恐不安:“當我推他的時候,他抓住了我的手腕。先生,當我扭過他那黏糊糊、軟綿綿的拳頭時,他的一根手指斷在了我手裏。”一位畫家在看見他之後,當晚便做了個有關一輛午夜駛過的靈車的怪夢,之後更是被守墓人的聲音所驚擾:那聲音模糊不清,好似從煉油缸中飄出的濃厚而又油膩的煙霧,又或是腐爛的惡臭一般充斥著他的腦海——而這模糊不清的低語僅僅是“你找到黃色印記了嗎?”

一個刻有奇怪象形文字黑瑪瑙護身符,被這位畫家的友人在街上發現,並贈給了畫家。在無意間發現並閱讀了這部邪惡的禁書之後,兩人終於得知——除了其他各種心智健全之人不應得知的秘密以外——這個護身符的確就是那不可名狀的黃色印記,經由哈斯塔的瀆神邪教世代相傳——從貫穿於整部合集中的上古之城卡爾克薩,與在全人類的潛意識中潛伏著的夢魘般的不祥記憶之中而來。很快他們便聽到了那架黑色靈車的響動,而麵龐如死屍般蒼白臃腫的守墓人隨即衝入夜幕下的房屋尋找黃色印記,一切門閂鎖鏈在他的觸碰之下均迅速生鏽朽爛。當人們終於在一聲非人的尖叫之後湧進屋內時,他們看到地上躺著三具軀體——兩人已死,一人奄奄一息。其中一具死屍早已高度腐爛——他便是那位守墓人,而醫生驚呼道:“這個人肯定已經死了好幾個月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筆下與源自記憶中的恐怖之地相關的名稱與典故,均來源於安布羅斯·比爾斯的作品。錢伯斯先生其他具有怪奇恐怖元素的早期作品包括《月亮的製造者》與《未知的探求》,不過他未能繼續在這一領域發展卻著實使人惋惜——憑他的天賦,成為舉世聞名的恐怖大師並非難事。(1)

錢伯斯的怪奇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安布羅斯·比爾斯的影響,而比爾斯的作品中經常涉及的恐怖和死亡,則又可以追溯到愛倫·坡。錢伯斯在自己這部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黃衣之王》中,便引用了多個出自比爾斯作品中的特有名詞,比如哈斯塔、卡爾克薩、哈利湖,等等。

錢伯斯到了晚年,創作過一些回歸過去風格的怪奇小說,比如1920年時,他寫出了怪奇作品《屠魂者》(The Slayer of Souls)。然而,洛夫克拉夫特在讀過後對此的評價卻是:“著實令人失望——二十五年的暢銷書經曆使他再也無法回到《黃衣之王》時期的心境了。”抱有此類看法的並不止洛夫克拉夫特一人,編輯及作家庫珀(Frederic Taber Cooper)也對錢伯斯有過類似的評價:“錢伯斯先生的很多作品都令人惱火,因為他明明可以寫得更好。”

錢伯斯的怪奇作品得到了廣泛的研究,除了上麵提到的洛夫克拉夫特之外,英國科幻作家布萊恩·斯塔布爾福德(Brian Stableford)在《聖詹姆斯恐怖、幽靈和哥特式作家指南》(St. James Guide to Horror, Ghost and Gothic Writers)一書中,以及S.T.喬希的怪奇文學研究書籍《怪奇故事的演變》(The Evolution of the Weird Tale)中都用專門的篇章來論述錢伯斯的怪奇文學。《黃衣之王》毫無疑問是錢伯斯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受這部作品影響的作家眾多,包括H.P.洛夫克拉夫特、C.A.史密斯、卡爾·愛德華·瓦格納等數十位優秀作家。

“黃衣之王”與“克蘇魯神話”

《黃衣之王》是羅伯特·錢伯斯於1895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包括了十篇短故事,整個合集的多篇故事以一個鬆散的結構串聯起來,保持著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基調。故事中涉及眾多人物,有藝術家也有流浪者,故事的範圍橫跨歐美大陸。前四個故事關係緊密,故事中的“黃衣之王”有三個層次的含義:

一、一部以書麵形式寫成的兩幕戲劇的劇本《黃衣之王》,第一幕戲劇平平無奇,但是從第二幕開始劇本中的內容變得令人毛骨悚然,看過的觀眾卻都發瘋或者被嚇死。

二、一個超自然的、神秘的、邪惡的未知物,被稱為“黃衣之王”。

三、一個被稱為“黃色印記”的神秘符號。

第一和第四篇故事是以想象中的1920年代的美國為背景,第二和第三篇故事發生的背景則是在巴黎,這些故事的主題都涉及一個神秘的“黃色印記”,故事裏的角色都在試圖尋找它。而在後麵的六篇故事裏,這個怪異而恐怖的“角色”開始被作者逐漸淡化,直到最後,風格轉向了錢伯斯最常見的浪漫主義小說風格。這幾篇故事都是通過一些生活在巴黎的藝術生角色之間的互動,和前麵的故事串連起來。

錢伯斯從比爾斯的《一個卡爾克薩城的居民》和《牧羊人海塔》兩部短篇小說裏借來了名詞,構成了《黃衣之王》的三個主要名詞:卡爾克薩、哈利湖和哈斯塔。在《麵具》一篇中,“陌生人”被要求摘下麵具的情節,被認為是錢伯斯致敬愛倫·坡的《紅死病的假麵具》,而考慮到愛倫·坡這部作品的影響力,這樣的想法不無道理。

隨著《黃衣之王》這部作品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作者都向其致敬和借鑒,於是它的內涵越來越豐富。H.P.洛夫克拉夫特在1927年第一次讀到了《黃衣之王》後,便在自己1931年的作品《暗夜低語者》中引用了“哈利湖”、“哈斯塔”和“黃色印記”。洛夫克拉夫特沿用了錢伯斯的創作方式,僅僅隻是含糊地提及這些超自然的地點、實體和事件。除此之外,洛夫克拉夫特也把“黃衣之王”的三重含義完全融入進了自己的“神話”體係中。在洛夫克拉夫特筆下,《黃衣之王》的戲劇劇本成為了足以和《死靈之書》並駕齊驅的神秘著作。(他特別在短篇小說《〈死靈之書〉的曆史》中把這兩部作品聯係了起來,當然這屬於後續的補充創作,因為洛夫克拉夫特在讀到《黃衣之王》前五年就已經創造了《死靈之書》的概念。)

洛夫克拉夫特完全把錢伯斯的“黃衣之王”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所構建的世界中,除了上麵提到的《暗夜低語者》外,他的十四行詩《猶格斯的真菌》以及小說《夢尋秘境卡達斯》中也都引用了這一形象。

“哈斯塔”這一超自然形象,在洛夫克拉夫特筆下依然還是含糊不清。洛夫克拉夫特並沒有明示“哈斯塔”是什麽(他和錢伯斯一樣,把這個稱呼與人名或星係名混用,僅僅當作一種超自然的“存在”來描繪)。但是隨著後來的作者們對“克蘇魯神話”的進一步創作,“哈斯塔”的形象也開始發生了變化。比如奧古斯特·德雷斯在由他總結整理並頗具爭議的“洛夫克拉夫特宇宙”(Lovecraft's universe)一書中,把“哈斯塔”歸為了“舊日支配者”,身披黃袍的國王是其具體形象(化身)。德雷斯賦予“哈斯塔”的形象和具體設定成為了模板,並且隨著“克蘇魯神話”不斷傳播,後世的眾多衍生創作也便是由此而來。

除了洛夫克拉夫特之外,尚有很多其他作者向這部作品致敬。雷蒙德·錢德勒在1983年創作過的一部偵探小說裏,就提及了錢伯斯的《黃衣之王》。同時隨著“克蘇魯神話”的不斷擴展,與其綁定在一起的“黃衣之王”也不斷地被後續創造和引用。斯蒂芬·金在他的小說《瘦到死》(Thinner)中就提到了“黃衣之王”,另外他的“黑暗塔”係列中的“血王”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借鑒了“黃衣之王”。

除了文學領域,“黃衣之王”也跟隨“克蘇魯神話”的步伐進入了遊戲領域。混沌元素公司發行的《克蘇魯的呼喚》桌麵角色扮演遊戲中,“黃衣之王”是其擴展規則和設定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混沌元素公司還進一步地細化和創造出了諸多新的設定——比如寫了一段“黃衣之王”取下麵具後的原創情節。

遊戲設計師羅賓·D.勞爾斯(Robin D.Laws)在佩爾格蘭公司(Pelgrane Press)出版的角色扮演遊戲《克蘇魯迷蹤》(Trail of Cthulhu)中,基於錢伯斯的作品續寫了一係列故事,被取名為《黃印新編》(New Tales of the Yellow Sign)。隨後,在以四篇錢伯斯的故事為基礎的背景下,他還編寫了《黃衣之王》的角色扮演遊戲。

阿蘭·摩爾在他2015年至2017年出版的係列漫畫《普羅維登斯》(Providence)中大量引用和借鑒了“黃衣之王”的內容。此係列漫畫是阿蘭·摩爾編寫的以“洛夫克拉夫特”和“克蘇魯神話”為主題的多部係列漫畫之一。

HBO電視頻道2014年出品的原創電視劇《真探》,其第一季的核心就是圍繞著“黃衣之王”展開,劇中也大量引用《黃衣之王》中的語匯。

最後

每一個處在曆史節點中的人,都可以從兩個方向被追溯——向前或者向後。洛夫克拉夫特和“克蘇魯神話”更是如此,向後我們可以看到大批的後來者續寫或者受到啟發而創作的故事。而向前我們也可以追溯那些更加豐富多彩的源頭。實際上,這兩個方向都是可以無限延伸的,後來者源源不斷,先驅者也多不勝數。由此看來,錢伯斯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算是洛夫克拉夫特的先驅者了。

醜客

(1) 翻譯Setarium,譯文引自《死靈之書》,H.P.洛夫克拉夫特著,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8年出版。

獻給我的兄弟

? M. Grant Kellermeyer

湖水岸邊,雲浪奔湧崩裂,兩顆太陽沉入湖水後麵,陰影漸漸延長……這便是卡爾克薩。

奇異之夜,升起黑色繁星,詭怪月輪紛紛繞空而行,但更詭異的是……失落的卡爾克薩。

畢宿星團的歌聲唱起,君王的碎布飄擺,必將悄然消逝在……幽暗的卡爾克薩。

吾聲已死,吾魂之歌便如未曾灑落的淚滴,不得歌唱,隻會幹枯,死於……失落的卡爾克薩。

——《黃衣之王》中的“卡西露達之歌” 第一幕,第二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