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七張麵孔

土耳其詩人納齊姆·希克梅特(1902-1963年)說,人的一生有兩樣東西是不會忘懷的,一個是母親的臉龐,一個是城市的麵孔。

然而,隨著城市更新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伴隨著我們成長的記憶在漸次遠去。隔過浩**的時光,回望疾馳的歲月,能夠留在我們記憶深處的城市麵孔還有多少?

毋庸置疑,其中一定有成都。

成都外攬山清水秀,內勝人文豐贍,是一座迷人的城市。成都有著4500年城市文明史,她的源頭可以追溯到2500年以前。公元前五世紀中葉,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前367年)將都城從廣都樊鄉(華陽)遷往成都,構築城池。《太平寰宇記》記載,“成都”這個名詞,是借用了西周建都的曆史(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在四川話裏,“成都”兩個字的讀音就是“蜀都”的意思。所謂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其實就是蜀國建完的都邑,或者說最後的都邑。

千年時光倥傯而過,到今天,成都留下了無數讓人回味的瞬間,這無數的瞬間婀娜多姿、顧盼生輝,串聯起成都令人怦然心動的回憶。成都,給我們留下了各種各樣的側麵,我們不妨從中擷取七個。

成都的七個麵孔就是:詩歌成都、神秘成都、生態成都、美食成都、安逸成都、財富成都、創新成都。

一 詩歌成都

我們知道,成都是中國文化的一塊高地,是最有文化積澱、最有人文底蘊、最有開放精神、最有書香氣息、最適合居住的城市,也是世界聞名的國際化大都市。當然,成都還是舉世聞名的“詩歌之城”,是中國詩歌不可忽視的地標。成都具有豐厚的詩歌資源,曆代文學巨匠大多遊曆過成都,留下了大量的翰墨珍藏。杜甫草堂不僅是當代中國,更是整個世界範圍內詩人祭拜的聖地。

2017年成都國際詩歌節上,詩人吉狄馬加讚譽成都是一座“詩歌和光明湧現的城池”。他說:“當我們把一座城市與詩歌聯係在一起的時候,這座城市便在瞬間成為一種精神和感性的集合體,當我們從詩歌的維度去觀照成都時,這座古老的城市便像夢一樣浮動起來。”此言不虛。

古詩人皆入蜀,入蜀必然入成都。我們翻開曆史,不難發現,著名的詩人,大都曾經在成都留下足跡,留下傳誦後世的名詩名句。成都是屬於詩歌的,是無數詩人的精神遠方——

被稱為中國詩歌黃金時代的唐朝,擁有一個又一個偉大的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岑參、劉禹錫、高適、元稹、賈島、李商隱、溫庭筠、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等。唐代詩人杜甫寫過《成都府》:“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見故鄉。大江東流去,遊子日月長。”蜀地詩歌稱霸中國,杜甫功不可沒。杜甫與成都風景,已經是渾然一體、不可分離,提到成都,我們會聯想到這位偉大的詩人。我們從杜甫詩中了解成都、懷念成都、讚美成都。成都伴隨著杜甫,一同走進中國曆史的光輝歲月。

中唐詩人張籍(約766年—約830年),崇拜杜甫已經到了近乎瘋狂的地步。他曾經把杜甫的詩集焚燒成灰燼,再以膏蜜相拌,全數吃下,之後抹嘴大叫:我的肝腸從此可以改換了。張籍在《送客遊蜀》詩中寫道:

行盡青山到益州,

錦城樓下二江流。

杜家曾向此中住,

為到浣花溪水頭。

白居易(772年—846年)稱讚“詩家律手在成都”。史稱杜元穎長於律詩,不過《全唐詩》僅存其詩一首。而白居易的好友元稹(779年—831年)在《送東川馬逢侍禦使回十韻》一詩中開篇就說“風水荊門闊,文章蜀地豪”。

在宋朝,與成都結下深厚情誼和緣分的詩人、詞人,甚至更多,他們不約而同來到成都,在這裏逗留,在這裏居住,在這裏生活,放飛夢想,放飛心靈。柳永初來成都,便被這裏繁榮、壯麗的景象震住了,他填了一闋《一寸金·井絡天開》的詞,以賦體形式極力鋪陳,將宋朝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描繪得淋漓盡致。柳永離開成都二十餘年後,寫出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宋祁,到成都擔任益州知州。

蘇家父子赴京師趕考,從成都出發,那時蘇洵47歲,蘇軾19歲,蘇轍17歲。盡管蘇軾在成都停留的時間不長,但對成都一直念念不忘,他在《臨江仙·送王箴》詞中寫道:“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憑將清淚灑江陽。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涼。”蘇軾直到47歲時,還追憶眉山老尼講述蜀主孟昶與花蕊夫人在摩訶池上夜間納涼的故事,填詞《洞仙歌》,留下“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的美妙辭章。南宋中期,著名詩人陸遊與範成大相繼入蜀,書寫了宋代成都最奪目的篇章,範成大認為成都的繁華與揚州很是相似,將成都萬歲池與杭州的西湖相提並論。離開成都的範成大,心心念念總是成都的花事,他在詞作《念奴嬌》中傾訴衷腸:“十年舊事,醉京花蜀酒,萬葩千萼。”

陸遊對於宋代成都的意義,堪比唐代杜甫。他熱愛城市、園林、山水、民俗、物產、花草、飲食、文化,涉及世俗生活的所有方麵。陸遊47歲到成都,作《漢宮春》兩闋,他初來已經被成都的繁盛驚住了:“看重陽藥市,元夕燈山。花時萬人樂處,敧帽垂鞭。”陸遊在《風入鬆》中總結蜀中生涯,說道:“十年裘馬錦江濱。酒隱紅塵。萬金選勝鶯花海,倚疏狂、驅使青春。吹笛魚龍盡出,題詩風月俱新。”陸遊還寫過一首《成都行》:“倚錦瑟,擊玉壺,吳中狂士遊成都。成都海棠十萬株,繁華盛麗天下無。”

我們知道,發生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當代詩歌運動,深切體現了其中所隱藏的當代中國人生存體驗的思考和穎悟。以成都和重慶兩地為中心的巴蜀詩人群體是中國當代詩歌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曆史上的意義,與首都北京的詩人群體不相上下。環視當下中國詩壇最活躍、最具有影響力的詩人,我們可以數出幾十位,他們都是從成都走出來的。成都毫無爭議地被公認為中國當代詩歌運動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成都又一次穿越了曆史,成為中國詩歌史上始終保持“詩歌地標”的重鎮。

成都不僅盛產詩歌和詩人,還產生了許許多多震古爍今的文學家。司馬相如、揚雄、王褒、陳壽、陳子昂、李白、蘇洵、蘇軾、蘇轍、楊升庵、李調元、郭沫若、李劼人、巴金、沙汀、艾蕪……非川籍而進入第二故鄉,在安逸之地繼續揮灑詩意、銳進升華者,有文翁、杜甫、王勃、岑參、李商隱、薛濤、黃庭堅、陸遊,以及抗戰八年、長期流寓四川的茅盾、葉聖陶、朱自清、老舍、張恨水、曹禺、吳祖光等。不止詩人、作家,正如古人所說,“天下才人皆入蜀”。

從某種意義來講,成都成了不同曆史時期的許多詩人在詩歌上的棲居地,成為文學家精神上的故鄉。在漫長的中國曆史上,成都一直是一個在文學的繁榮史上從未有過低落、有過衰竭,甚至一直保持在高峰姿態的城市,這是文化的奇跡。

一個直觀的原因是,與中國別的地域相比,甚至與不遠的“巴蜀”中的“巴”相比,蜀地更加豐衣足食,少有自然災害發生,政治局勢和平民百姓的生活都趨於穩定,特別是以成都為中心的千裏沃野的平原地帶,可以說是中國農耕文明最精細發達,同時也是存續時間最長的地方。正因為此,古代的許多中國詩人都把遊曆、尋訪成都作為自己的一個夙願和向往。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千百年來成都似乎孕育了一種詩性的氣場,它憑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能把時間放慢的市井與鄉村生活,毫無疑問是無數詩人顛沛流離之後靈魂和肉體所能獲得庇護的最佳選擇。

二 神秘成都

曆史和地理的雙重因素,鑄就了成都許多不可言說的神秘。成都的地理位置是東經102°54′~104°53′、北緯30°05~31°26′。曾經有科學家提出,這條30°緯度線,貫穿了世界上一切不可言說的神秘,是一條地地道道的神秘之線,它穿起了一係列世界奇觀以及難以解釋的神秘現象,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大西洋的百慕大三角、英國的巨石陣、馬耳他的車軌,甚至是公元前六世紀在古巴比倫王國建成的巴比倫通天塔……這些人類文明中具有神秘色彩的地域全都集結這個緯度。

如果再把這條線所在區域擴大,我們會發現,四大文明古國(位於西亞的古巴比倫、位於北非的古埃及、位於南亞的古印度、位於東亞的中國),世界五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儒教、道教),也都發源於此。

成都的神秘之處還不止於此。在中國乃至全世界,有誰不知道成都的大熊貓嗎?相信沒有。作為來自800萬年前的遠古使者,大熊貓是成都最有親和力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名片。

大熊貓是曆史的“活化石”。根據記載,人類不過150萬年到200萬年的進化曆程,大熊貓卻在800萬年前就已經生活在地球上。研究表明,300萬年前的大熊貓,它的毛色、體態、體形跟現在是差不多的,300萬年如一日。難道生物演化規律沒有發揮作用?為何全球萬千物種,獨獨大熊貓曆經800萬年而不滅?科學家無法給出答案。800萬年以來,與大熊貓同時生活的動物,比大熊貓晚期的動物,它們都在漫長演化過程中被淘汰,不論是瘦弱還是強壯,不論是溫馴還是凶猛,不論適應性強還是不強,滅絕動物的名單越來越長:劍齒象、劍齒虎、劍齒馬……近年來,隨著環境的惡化,這份名單還在不斷拉長:渡渡鳥、大海牛、恐鳥、大海雀、開普獅、阿特拉斯棕熊、南極狼、斑驢、聖誕島虎頭鼠、旅鴿、墨西哥灰熊、得克薩斯紅狼……然而,幸運的是,大熊貓頑強地生活到了今天。800萬年來,到底是什麽樣的生存機製,讓某些動物消失,又讓某些動物頑強地生存到今天?生物學家沒有給出答案,這就讓大熊貓這種來自遠古的使者顯得愈加神秘。

800萬歲的大熊貓從遠古走到今天,帶給我們無數至今無法解開的謎。首先,大熊貓是食肉動物,經過演化變成以竹子為主要食物的動物。可是竹子的營養成分非常低,連草都不如。大熊貓為什麽要放棄高蛋白高營養的食物,轉而選擇低蛋白低營養的竹子?生物學家試圖尋找答案,甚至對死亡大熊貓進行解剖,研究大熊貓的消化係統,但是他們至今沒有找到答案。

“素食主義者”大熊貓也沒有一般食草動物細長的腸道和複雜的胃或發達的盲腸,它的消化道粗短而又簡單。此外,在大熊貓的基因序列於2009年公布之後,科研人員還發現大熊貓消化道內缺乏一些幫助食草動物消化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的酶。這更讓他們非常困惑,缺乏這些必要條件的大熊貓是如何消化竹子的呢?魏輔文課題組進一步研究發現,大熊貓的消化道內確實含有微生物,而且和一些食草動物體內的微生物非常類似。不過盡管如此,大熊貓為什麽喜歡吃素這個問題,迄今為止,仍然沒有一個完美的或者是簡單的解釋。

其次,大熊貓毛色隻有黑白兩色,每一隻大熊貓的黑白花紋都不盡相同。但是這黑白兩色的簡單搭配之間,似乎蘊藏著無窮的玄機。黑白兩色是最基礎的顏色,有人稱之為宇宙色,有人認為其中有道家八卦圖的玄機,非常難調配的兩個顏色在大熊貓身上卻非常和諧,讓它們顯得憨態可掬又靈動可愛。

第三,大熊貓的生活習性也很神秘。人們往往認為大熊貓較懶惰,一天到晚不怎麽動,笨笨的,憨態可掬。專家們說,大熊貓其實不懶,大熊貓在樹林的奔跑速度超過人類,150公斤的大熊貓比150公斤的人爬樹可快多了;大熊貓的平衡性非常好,它可以睡在很高、很細的樹枝上不會跌落;大熊貓據說也可以遊泳。

《紐約時報》曾登過一篇文章,從基因的角度分析,哪些動物能夠使人改變內分泌、產生悅感,不要太凶猛,顏色不要太刺眼,形狀圓滾滾,等等,十大標準不一而足,大熊貓符合每一條標準。

成都的神秘還有很多,比如金沙遺址。

金沙遺址是2001年在施工中被偶然發現的,這其實是公元前十二世紀至公元前七世紀的古蜀國都城遺址。金沙遺址是繼三星堆文明之後,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古代蜀國的都邑所在,它與成都平原的史前古城址群、三星堆遺址、戰國船棺墓葬共同構建了古蜀文明發展演進的四個不同階段。金沙遺址的發現,極大地拓展了古蜀文化的內涵與外延,對蜀文化起源、發展、衰亡的研究有著重大意義,特別是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謎找到了有力證據。金沙文明就是直接秉承三星堆文明的精髓,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壯大,輝煌的金沙文明實是三星堆王國政權遷徙南移的結果。

此外,在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出土的數以億計的陶器殘片,以及這些陶器上不規則的圖形符號,即所謂的“巴蜀圖語”。它們是文字,是族徽,是圖畫?還是地域性宗教符號?也許其中某些部分具有文字意味?雖然這是一部千古難解的“天書”。

考古學家陸續發現,四川盆地及周邊地區同時存在的幾十處文化遺存,如同滿天星鬥,圍繞在金沙遺址周圍,烘托出金沙遺址在這一時期不可動搖的中心地位。金沙遺址的發現,同時也帶來了一連串千古之謎。遺址中有一件文物最能代表金沙遺址的神秘,這就是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太陽神鳥”。太陽神鳥是古蜀國太陽崇拜的最直接的信物,古蜀先王認為,太陽的運動是由鳥馱而行,因此才將鳥與太陽聯係在一起,十二道光芒代表了十二個月,四隻鳥代表了一年四季。

2006年,我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將太陽神鳥圖案作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不僅因為太陽神鳥圖案寓意深遠、構圖嚴謹、線條流暢、極富美感,是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豐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藝術創造力的完美結合,還因為太陽神鳥裏麵包含著今天我們都無法破解的謎題——這件金箔,至少采用了熱鍛、錘揲、剪切、打磨、鏤空等多種工藝,外徑12.5厘米,重20克,隻有一張複印紙那麽薄,含金量達到94.2%,這些指標,即便放在今天,無論是藝術設計還是工藝水平,都難以實現。那麽我們禁不住要發問,在3000年前的古代,人類還沒有開始大規模使用鐵器等鋒利工具,如何完成如此輕靈薄透的金飾?又怎樣錘揲金箔變成天衣無縫的圓環標記?金沙遺址的發現使3000年前一段輝煌燦爛的文明奇跡般地展示在世人眼前,人們不禁要問,是誰創造了這段曆史?是誰鑄造了這個奇跡?他們何以如此輝煌?他們來自哪裏,又去向何方?

金沙遺址中,有1400多件精美的玉器,成功搭建起了金沙文明的祭祀體係中一件重達3918克的“玉琮王”,經考古學家證實,它是遙遠的良渚文化的產物。

前不久,“良渚古城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良渚,發源於浙江餘杭長江下遊的環太湖地區,比古蜀文明早近2000年,是中華文明的黎明時代,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聖地。然而,在金沙遺址中,竟然出土了良渚的禮儀重器,這讓人百思不得其解。這件玉琮是如何跨越了近2000年的曆史長河,輾轉流離到了古蜀金沙?是國破後重器的遷播,還是商品交換的結果?我們不得而知。我們知道的是,一塊神秘的玉琮之王,就這樣連接起了兩個偉大的文明。

盡管金沙仍是迷霧重重,但通過一些文物和記載,考古學家和曆史學家仍然能夠清晰勾勒出金沙古國的輪廓:它是一個強大的古國,它的疆域最大時覆蓋了如今的中國西南數省;它是一個悠久的古國,延綿近千年;它是一個文明的古國,創造了獨特而燦爛的文化;它是一個開放的古國,通過各種艱難坎坷的蜀道,與全世界發生著關聯。

三 生態成都

作為長江上遊一道生態屏障,“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的成都,自古以來,綠色就是這座城市的鮮明底色。今天,成都市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強頂層設計,通過鐵腕治霾、科學治堵、重拳治水、全域增綠,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一幅宜居宜業的城市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生態成都,首先是山水成都。細數成都的好山好水,我們發現,不僅僅是都江堰、青城山,以山而言,成都西部大邑縣境內,有杜甫筆下“窗含西嶺千秋雪”的西嶺雪山,最高海拔5300多米,集林海雪原、險峰怪石、奇花異樹、珍禽稀獸、激流飛瀑於一體,冬可滑雪,夏可滑草,是人們休閑的好去處。而市東則有橫臥逶迤的龍泉山,山雖不高,但果木繁多,一到春天,滿眼桃花梨花,一片錦繡,自然是農家樂的必選場所。再說那川西壩子,綠意幽幽竹林深處,一團團,一簇簇,不時傳來咿呀人聲,冒起縷縷炊煙,這就是中華大地獨一無二的農居景致——“川西林盤”。林盤由林園、宅院和外圍耕地組成,宅院隱於林叢中,綠水繞著竹林走。據統計,成都有9萬個林盤,恰似9萬顆珍珠,鑲嵌在巨大的綠地之上。

老舍曾經在一篇名為《青蓉略記》的文章中記載成都:

灌縣的水利是世界聞名的。在公園後麵的一座大橋上,便可以看到滾滾的雪水從離堆流進來。在古代,山上的大量雪水流下來,非河身所能容納,故時有水患。後來,李冰父子把小山硬鑿開一塊,水乃分流——離堆便在鑿開的那個縫子的旁邊。從此雙江分灌,到處劃渠,遂使川西平原的十四五縣成為最富庶的區域——隻要灌縣的都江堰一放水,這十幾縣便都不下雨也有用不完的水了。

我們在今天,難以想象兩千年前的李冰父子是怎樣掌握了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是非常先進的水利思想,巧借地利,疏通水道,興建水利。都江堰工程之所以與眾不同,在於其順乎水情,更在於其善於利用成都平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利用各種不同的地勢、水脈、水勢、地形,采取無壩分水,壅水排沙,繼而自流灌溉。這一切無不透著一種順應水的自然特性,譬如魚嘴、百丈堤、飛沙堰等均是順應水勢,而非逆水阻水,更非攔壩蓄水之類的做法。兩千多年來,都江堰水利係統一直滋潤著成都平原的百姓,養育著他們的生活生產。這在高科技日益發達的今日仍有非常現實的啟示意義。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山水成都,成都山水。走遍中國,大概再也找不到一個如此清閑安逸的地方了。在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發展中,成都正在以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讓人們深切感知成都的美,這是一種沉甸甸的獲得感、幸福感。

四 美食成都

2010年,成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亞洲首個世界“美食之都”稱號。

成都,是毫無爭議的美食之都。2018年,成都全市餐飲業零售額銷售收入就達900億元,占成都市GDP總值的5.87%,同比增長13.7%。

明代傅振商曾經編輯《蜀藻幽勝錄》,他在開篇寫道:“蜀之位,坤也。”《周易》之“坤”位,與乾所代表的“天”相對,屬陰,代表“地”。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大地孕育萬物,萬物秉坤而生,世界上很多民族將大地視為母親,不無道理。

有專家研究指出,成都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在15~16度,加之成都平原的土質大部分是微酸性灰色沙質土壤,土質疏鬆,含有多種肥料成分,滲透性好,保溫力強,通氣易碎,涵水力很好,適宜農作物的生長。複次,成都平原的地勢是西北高而東南偏低,平均坡降度為千分之四,為都江堰進行自流灌溉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水旱從人,沃野千裏,物產豐饒,絕非溢美之詞。李實的《蜀語》在“沃土曰魚米之地”條引載田澄詩“地富魚為米,山芳桂是樵”作注,充足的食物,溫潤潮濕的氣候,使成都形成“尚滋味、好辛香”的飲食風尚。一句話,“成都形成獨特的飲食文化,究其根本,乃山川地利之功”(《從曆史的偏旁進入成都》)。

成都擁有著大自然最神奇的厚愛,物華天寶,琳琅滿目。蔬菜、瓜果,應時而生;家禽、家畜,應勢而長。成都不僅盛產各種食材,還盛產各種調料,我們似乎很難在其他地方找到如此豐富的佐料了——自貢貢鹽、漢源花椒、太和醬油、保寧釅醋、郫縣豆瓣、資中冬菜、敘府芽菜、夾江豆腐乳、涪陵榨菜、永川豆豉……每一種佐料都有數種甚至數十種選擇。我們不難理解何以川菜能夠走出成都,走出四川,走出中國,走向世界。走遍全世界的唐人街,哪一條街上沒有川菜?走遍全世界的大小城市,哪一個城市沒有川菜館?

雙流兔頭、夫妻肺片、擔擔麵、龍抄手、鍾水餃、韓包子、串串香、三大炮、酸辣豆花、肥腸粉……菜單上的川菜,毫無疑問已經是中華料理的基本菜品。麻辣味是川菜的招牌,然而,你如果認為川菜都是麻辣味,那你就狹隘了。川菜裏有一半甚至一半以上是不沾海椒、花椒、胡椒、辣椒的美味菜品。智慧、樂觀、熱愛生活的成都人,用大自然賜予他們的神奇植物和動物,將他們的餐桌經營得紅紅火火,也將他們的生活經營得紅紅火火。

成都盛產美食,重要的原因在於成都的普及能力、變革能力、包容品性。如果你熟悉川菜,你會發現,成都人不論是家常還是酒店餐桌上的菜單,都是與時俱進、日日常新的。成都美食,有容乃大,無遠弗屆,天下無敵。山珍海鮮,飛禽走獸,野菜時蔬,辛辣清淡,紅鴛白鴦,隻有你想不出來,沒有成都人做不出來的。

成都美食之所以能夠遍布全球,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從古至今數不勝數的名人雅士甘心情願做成都美食的俘虜,做美食成都的粉絲。到了美食遍布的成都,再優雅的儒士都不能抵抗這份**。

宋代詩人陸遊自號放翁,以彰顯其達觀豪放的品格,可是縱然收放自如能如此翁者,在成都美食裏,也隻好乖乖就縛。他曾經寫過一首《蔬食戲書》:“新津韭黃天下無,色如鵝黃三尺餘;東門彘肉更奇絕,肥美不減塞羊酥。貴珍詎敢雜常饌,桂炊薏米圓比珠。還吳此味那複有,日飯脫粟焚枯魚。人生口腹何足道,往往坐役七尺軀。膻葷從今一掃除,夜煮白石箋陰符。”

吃完了他還會躍躍欲試,自己動手,他曾經寫道:“東門買彘骨,醢醬點橙薤。蒸雞最知名,美不數魚鱉。”采買食材的樂趣盡覽無餘。陸遊還曾作《飯罷戲作》:“南市沽濁醪,浮螘甘不壞。東門買彘骨,醯醬點橙薤。蒸雞最知名,美不數魚蟹。輪囷犀浦芋,磊落新都菜。欲賡老饕賦,畏破頭陀戒。況予齒日疏,大臠敢屢嘬。杜老死牛炙,千古懲禍敗。閉門餌朝霞,無病亦無債。”給遠方的朋友寫信,談到的還是吃(陸遊《成都書事》):

劍南山水盡清暉,濯錦江邊天下稀。

煙柳不遮樓角斷,風花時傍馬頭飛。

芼羹筍似稽山美,斫膾魚如笠澤肥。

客報城西有園賣,老夫白首欲忘歸。

陸遊在成都宦遊多年,在這裏,他驚奇地發現,新津的韭黃,彭山的燒鱉,成都的蒸雞,新都的蔬菜,都是難得的美味;他還發現了,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醬烹製或蘸美味至極。除此之外,他津津有味地寫道,用新鮮竹筍燉的菜羹,就像從稽山上挖下來的竹筍燉的一樣,味極鮮美;從錦江裏打撈、垂釣上來的魚兒,就像從笠澤江裏打撈、垂釣上來的一樣,壯實肥大。後來離開成都多年,陸遊還對這裏的美食念念不忘,津津樂道。

五 安逸成都

有一個城市的一個廣告語,響亮地傳遍大江南北:成都,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為什麽來了成都就不想走?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成都安逸得很嘛!”接待我們的市政府新聞辦小徐,一臉怡然自得。

什麽是安逸?詩經曰:“安之逸之,適之豫之。”指的是一種從內到外、通體舒泰的精神感受。而在四川方言裏,“安逸”則有著更豐富的含義,不僅僅是指從內到外、通體舒泰的精神感受,還有那種自信從容、悠閑巴適的精神氣度。

香港作家黃裳在《閑》中曾寫到成都的安逸:“一個在上海住慣了的人初到成都,一定會有一種非常鮮明的感覺,就是這個城市的悠閑。”他在文章中寫了自己經曆的幾個有趣的故事。他從成渝鐵路終點站走出來,天正好下雨。手裏提了兩件行李站在泥濘的空地上,想找車子,可是隻看到幾位悠閑地坐在那兒休息的三輪車、人力車工友同誌。向他們提出請求,他們就擺擺手,搖搖頭,發出悠長的聲音來,說道:“不——去——嘍!”

黃裳喜歡在成都大街小巷漫步,人民公園裏臨河的茶座、春熙路上有名的茶樓、由舊家花園改造的三桂花園,都曾留有他的足跡。“隻要在這樣的茶館裏一坐,是就會自然而然地習慣了成都的風格和生活基調的。”黃裳說,“這裏有唱各種小調的藝人,一麵打著木板,一麵在唱鄭成功的故事。賣香煙的婦女,手裏拿著四五尺長的竹煙管,隨時出租給茶客,還義務替租用者點火,因為煙管實在太長,自己點火是不可能的。賣瓜子花生的人走來走去,修皮鞋的人手裏拿著綴滿了鐵釘樣品的紙板,在宣傳、勸說,終於說服了一個穿布鞋的人也在鞋底釘滿了釘子。出租連環圖畫的攤子上業務興隆。打著三角小紅旗,獨奏南胡,演唱流行時調歌曲的歌者唱出了悠徐的歌聲。”

在成都,你會發現,所謂安逸,其實是從人們內心裏悄悄散發出來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鬼才作家魏明倫用十二字概括成都:文采之城,安逸之地,成功之都。他毫不克製地寫下對成都的讚美:“文史豐厚,生活精美,經濟發達,三足鼎立。成都的特征是綜合優勢!”

讓魏明倫頗為不解的是,何以如此安安逸逸的成都人,卻發明了一個轟轟烈烈的口號——“雄起!”在體育場上,比賽正在膠著之際,成都觀眾席裏喊起的不是“加油”,而是感天動地的“雄起”!在生活場裏,人生遭遇坎坷和挫折,成都這個城市的角角落落裏喊起的不是“加油”,而是撼天動地的“雄起”!魏明倫對這個問題思考了很久而未得要領,他猜測,成都人也許在選擇用另一種方式來“安逸”,成都人慢悠悠享受生活、追求娛樂的生活,泡茶館是一種舒緩的娛樂,看球賽則是一種激烈的娛樂,有什麽不同呢?目的都是“安逸”。魏明倫還用四句話來說明成都人對於“安逸”的把握——“好逸而不惡勞,好吃而不懶做,玩物而不喪誌,享樂而不苟安”,這種分寸的拿捏,也許隻有安逸成都裏的百姓才做得到吧!

成都為什麽安逸?

道理也許並不複雜。

四川乃天府之國,成都,恰似鑲嵌其中的一顆明珠。四圍皆群山,中間一塊碩大的綠色盆地,這仿佛是老天賜予的“飛來之地”。生活在這樣的地方,想不安逸都不行。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性格。成都的城市性格是什麽?恬淡,衝和,包容,幽默。在成都,男人怕老婆不是缺點,而是優點,丈夫常常在妻子麵前以“粑耳朵”自居,為的就是——盡我綿薄之力,博你紅顏一笑。而妻子呢?深諳進退自如的法則,夫妻之道,盡在一笑之中。武侯祠“三顧園”有一道菜,一盤炸雞,周圍碼有八粒大蒜。用餐之前,服務員會請賓客猜菜名,誰都猜不到,原來是“神機妙算”——這就是成都的幽默與詼諧。

今天,讓我們不妨用四川話喊出我們心底的安逸:

“在成都過日子,硬是好安逸喲!”

“成都,一個來了就走不脫的城市!”

六 財富成都

在成都,我們會不時聽到一個詞,慢生活。

成都給人的感覺慢慢的,似乎經濟並不活躍,成都人跟財富無關。然而事實並不如此。從中國第一張紙幣——交子誕生在成都,就可以看出,從古至今,成都的經濟金融活動,一直都在快速運行著。我們舉目四望,不難發現花旗、匯豐、渣打、摩根大通、友利、東亞……這些來自全球五大洲的銀行隨處可見。在成都繁華的高樓大廈間穿梭,時不時地會以為自己是在某個著名的世界金融中心。憑借著自身龐大的市場以及巨大的城市魅力,成都吸引大量資本和創業者紛紛湧入。

作為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2300多年前,成都已與金融有著深厚的淵源。兩漢時期,有“五都”之謂——指的是長安以外的五個大都市,它們分別是成都、洛陽、邯鄲、臨淄、宛(南陽),成都是當時著名的五都之一。從漢代開始,成都就一直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商業和金融中心。最令人矚目的是成都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比西方還早了600餘年。從漢代開始,成都還是中國最重要的紡織業中心之一,絲綢製品、蜀錦蜀繡正是從這裏走向歐洲,引領歐洲的時尚生活。

唐代,全國城市經濟有“揚一益二”之說,“揚”指的是揚州,“益”就是成都,說的就是經濟發展在全國數一數二。在唐代,成都還出現了新的支柱性產業:造紙業和雕版印刷。欣欣向榮的文化產業,是與成都繁榮的文化創作息息相關的。成都的造紙質量非常高,政府有一個規定,皇帝的詔書和官府文書必須用成都出品的麻紙來書寫。唐代皇家圖書館裏的抄書,也指定用成都的麻紙。與此同時,成都不僅率先把雕版印刷術產業化,而且其印刷品遠銷海內外,今天國內外的許多博物館所收藏的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都是成都出品。

從秦漢一直到南宋末年的一千多年時間裏,成都一直處於持續性的繁榮階段。北宋時期,成都誕生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交子的產生,有著時代的契機。交子產生於成都,離不開唐代之後產生並領先於時代的造紙術和雕版印刷術,它們為交子的出現解決了最後的技術性難題。交子是宋代四川地區經濟發展及其需要的必然產物。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統治者曾試圖在與四川毗鄰的地區如陝西推行交子,其結果是交子“可行於蜀,而不可行於陝西,未見竟罷”(《宋史·食貨誌》)。

貨幣的使用和流行是人類社會的一大發明。法國曆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貨幣使人感到有魔鬼在背後操縱、使人瞠目結舌的例證。18世紀中葉,英國不少著名哲學家、史學家、經濟學家等堅決反對“新發明的票證”“股票、鈔票和財政部憑證”,建議取消紙幣在英國的流通,以使新的貴金屬大量流入英國。幸好這一提議並未在英國得到實施,否則英國在經濟發展上會有很大的退步。

20世紀90年代,成都首設新中國第一家股票場外交易市場——“紅廟子”,這是成都試水證券的一次大膽嚐試。我們知道廣東、深圳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重鎮,卻忽視了成都是帶領西南地區發展的馬前卒。

2019年1月8日,成都向全世界發布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2018年,成都市加快建設西部金融中心,金融業占地區生產總產值提高到12%左右,金融綜合實力保持全國第六、中西部第一。

今天的成都,站在了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新起點,邁步新的跨越,期待新的崛起,這更加凸顯成都作為財富之都的金融發展戰略定位,那就是肩負建設西部金融中心的重大使命。

作為中國西部金融競爭力強和金融資源聚集度高的城市,成都金融業在全國金融版圖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一直致力於西部金融中心建設的成都,無論是在金融組織體係,還是在金融市場規模等方麵,擁有眾多疊加的第一。此前,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金融中心指數”顯示,成都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力排名中西部第一。世界五百強中的近三百家企業已經落戶成都,隨著成都世界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財富正在如潮水般向成都湧來,財富成都正在成為當下年輕人創業創新的首選之地。

七 創新成都

“為什麽是成都?”

“為什麽在成都?”

“為什麽去成都?”

進入新時代以來,人們常常在各大國際會議、各種國內媒體見到成都的頻頻亮相,見到人們的驚奇發問,這是新時代的“成都之問”。

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以後,誰將成為中國第五大城市?世界在關注,杭州、成都、南京、廈門、青島……各大城市也在悄悄發力、暗暗較勁。2019年7月23日,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再次在成都舉辦,世界的目光聚焦成都,這無疑也是對成都的肯定、激勵和鞭策。

數千年來,成都一直是中國西南的中心。但是,近年來,成都闊步創新、奮力奔跑的姿態,早已經超出了她作為西南中心的定位。每每提到成都,你聯想到杜甫、熊貓、火鍋時,或許未必想到,這座具有3000年曆史的西南古城,如此古老又如此現代,她不僅已經與全中國,更與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工作發生著緊密的聯係。

不難想象,當我們開始早餐,廚房的電器可能產自成都;當我們來到公交車站,發現一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正緩緩駛出車站,這輛公交車可能產自成都;當我們走進辦公室,屏幕提示電腦可能產自成都;當我們走進超市,琳琅滿目的商品顯示,蓉歐快鐵貨運班列沿著古絲綢之路將歐洲的商品運進來、將中國的商品運出去;當我們走進附近的社區,發現平素裏見到的一位多年癱瘓在床的患者,竟然起身、站立,幫助他站立和行走的“外骨骼機器人”可能產自成都;英特爾、戴爾、德州儀器、富士康……世界500強中有近300家已經落戶成都。成都計劃到2025年,建成全國領先、國際知名的創新之城、創業之都,這並不是遙不可期的未來。古人說:“少不入川,老不出蜀。”而今,“老不出蜀”依然是人們對宜居成都的最好選擇,而“少不入川”卻則早已成為舊日傳說。

(原載於《國家人文曆史》2019年7月23日)

憶江南

(唐)白居易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其一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郡亭枕上看潮頭。

何日更重遊?

其二

江南憶,

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

吳娃雙舞醉芙蓉。

早晚複相逢?

其三

江南憶,

其次憶吳宮。

吳酒一杯春竹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