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鎮筸兵血戰定海 魏默深著書興化

乾隆五十八年(1793 年),英王派馬戛爾尼慶祝乾隆八十大壽,舟山是使團訪問第一站。畫家威廉?亞曆山大隨行,他對沿途的山水人物、建築、禮俗、軍隊、交通等做了大量的描述。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夕,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告訴駐華商務總監義律:“英國政府打算在華謀取一塊用作英軍休息、英商來華貿易的陸地,這個地方就是舟山群島。該島位於浙東沿海,是長江、錢塘江、甬江三大水係的匯聚地。東臨太平洋,距朝鮮、日本不遠,離上海、杭州、寧波都很近,戰略位置重要。”

義律建議巴麥尊派一支艦隊前往舟山武裝占領,然後強迫清政府割讓,允許沿海、沿江開放口岸同英國商人做生意。

英軍攻陷虎門,又向福建進犯,攻打廈門。當時兩廣總督鄧廷楨已調到福建出任閩浙總督,他下令應戰。英軍退占集美,複向北進攻寧波、定海、吳淞口等地。

道光二十年(1840 年)五月,朝廷任命葛雲飛為定海總兵,率八百鎮筸兵駐紮定海。英國人發照會送給定海知縣姚懷祥,稱若定海不降,將發炮攻城。七月三日,英國海軍司令伯麥和陸軍司令布爾利進入舟山,將事態擴大。

眾所周知,英艦船堅炮利令國人難以想象。但是姚知縣沒有屈服,他對總兵張朝發說:“朝廷令我等守定海,責無旁貸,寧死不能投降,你守城外,我守城內,互為犄角。守城外者雖戰敗不得入城,守城內者雖城破也不準出逃。”張朝發同意,兩人擊掌為誓。

英軍左等右等,不見舟山清軍回話,便發炮攻城。總兵張朝發中炮身亡,定海水軍覆沒。英軍陸軍三千多人開始登陸,姚知縣率三百多名綠營兵拚命抵抗,無奈城門終被攻破,姚懷祥投梵宮池自盡,定海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首次攻破的城池。

朝廷令安徽壽州總兵王錫朋,浙江處州總兵鄭國鴻到舟山協防,葛雲飛率三隊人馬守定海。義律在定海發布告示,稱英國在定海成立巡理府,還強迫當地居民納稅。百姓不從,英軍就殺人放火,搶劫財物。當地民眾強烈反抗,他們自動組織起來,堅壁清野。斷絕英軍的糧食與蔬菜供應,在水中投毒。他們還協助當地民團抓獲英國陸軍上尉安圖得等數十名英軍,將他們押到寧波鎮海,由清軍處置。定海人民的強烈反抗,使義律惶恐不安,草木皆兵。

江蘇巡撫裕謙獲知英軍北上進攻舟山的情報,密報道光。卻被下旨嚴斥,說他危言聳聽。

八月三十日,天氣開始變得涼爽起來,葛雲飛給王錫朋、鄭國鴻兩位總兵設家宴送行,突然有快馬來報:“英軍攻占廈門,不日即到定海。”

葛雲飛大吃一驚,忙問:“怎麽辦?”

王、鄭當場表示說:“暫時不撤離舟山,替朝廷守住定海。”葛雲飛大喜,三人立下盟約,誓守定海。

宴罷,葛雲飛在定海檢閱三軍,在竹山門、大渠門、吉祥門等地重新布防,嚴陣以待,又飛書寧波鎮海大營,請求支援彈藥火炮,對付英軍。

九月二十六日,英軍陸軍總司令郭富等率四艘軍艦闖入竹山門,進攻土城。遭到鎮筸兵迎頭痛擊。八百湘西健兒在葛雲飛的率領下,將攻到陸地的英軍全部趕到海中,還用炮火擊毀英艦上的桅杆。英軍退出竹山門,複竄入東渠門,炮轟東港浦。張紹廷率軍抵抗,郭富見清軍有所準備,於是退出舟山。

次日一早,英軍又偷襲竹山門,進入土城陸地。葛雲飛早有準備,等待英軍逼近戰壕時,鎮筸兵以淩厲刀法與英國人展開肉搏。鋼刀如飛,英軍或死或傷,留下一片屍體後狼狽逃出土城。

定海三戰三捷,極大地鼓舞了守軍士氣。然而,鎮海大營的彈藥卻遲遲不至。鎮海守將還諷刺葛雲飛是在小題大做,隻有嚴防死守,不要指望後援。倘若定海有失,拿其是問。葛雲飛收到回信,滿腔悲憤。

九月三十日淩晨,英軍改由吉祥門進入東港浦,遭到守軍的頑強抵抗。自早晨戰到黃昏,英軍寸土未得。郭富惱羞成怒,急調廈門英軍前來助戰。當天晚上風雨大作,郭富見援軍已到,將四千英軍分作三路:一路攻土城,一路攻曉峰嶺,還有一路攻竹山門。郭富嚴令英軍此戰務必攻克定海,否則不準離開舟山。

針對英軍大股來犯,葛雲飛也重新調整了部署。鄭國鴻守竹山門,王錫朋守土城,自己守曉峰嶺的關山炮台。

十月初一,寒露驚秋。英軍仗著船堅炮利,三路同時進攻,遭到清軍的強烈抵抗。竹山門炮戰,清軍炮筒熱得滾燙,不能埋充火藥。鄭國鴻麵對衝入竹山門的英軍,抽出佩刀與英國人對決,被罪惡的子彈射入胸膛,壯烈犧牲。英國人占領竹山門後,又進攻土城。王錫朋率軍在土城作殊死抵抗,血灑疆場。兩總兵戰死讓葛雲飛悲痛萬分,他激勵八百鎮筸兵,誓與曉峰嶺共存亡。湘西健兒一齊回應:“血灑曉峰嶺,誓守關山炮台。”

麵對英軍的猛烈炮擊,鎮筸兵奮戰六晝夜。葛雲飛左眼被彈片擊傷,仍然率軍死戰。參將張玉衡、副將托安泰等陣亡,炮台失守。當英軍衝上關山炮台時,葛雲飛揮刀與英軍展開白刃戰,力竭而亡。八百鎮筸兵除少數突圍外,大部分壯烈犧牲。為此,英國人也付出了四百一十六人死亡的代價。

戰後,道光下詔重恤治喪,為三總兵立祠舟山,勒石記功。

英軍從舟山北上天津大沽,陳兵津門。道光慌了,下達諭旨以後不提再戰的事情,並答應賠償英國人損失。

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正月,英國向琦善重提《穿鼻條約》,道光不準。朝廷命沿海各省督撫加強海防,令兩江總督伊裏布跟英國人在鎮江和談。義律擬定了《穿鼻條約》與《退還舟山條約》,而清廷以種種借口拖延。義律率軍炮轟虎門,占領沙角。次日南下香港,武裝占領此地。

消息傳回倫敦,巴麥尊大罵義律混蛋,說他置富裕的舟山不顧,卻去占領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將義律撤職,派璞鼎查取而代之。又向清廷發出照會,稱義律的決定不能代表英國政府。巴麥尊也許不知道英軍在舟山的處境。因病疫流行,大批英軍死亡,還遭到舟山居民的反抗,英軍已在舟山無法立足。

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六月小滿日,此時的上海吳淞口,英國軍艦已經兵臨城下。這天晚上,天空陰沉。英軍炮口對準吳淞口東、西兩處炮台一齊發炮,陳化成立即命令守軍開炮還擊。

陳化成,福建同安人。出身行伍世家,曆任金門總兵、福建水師提督。鴉片戰爭爆發後,被朝廷任命為江南提督,負責江浙防務。年過六旬的陳化成從福州趕到吳淞口,不顧沿途勞頓,立即勘察地形,修築炮台,建成沿海三十六堡。他派人去湖北大冶挑選優質鐵礦石,煉成上等鋼鐵,鑄造大炮,加強吳淞口防守力量。平時與士卒同吃同住,訓練時以身作則,督促演練,在他的帶領下,江南提督標下的水軍士氣旺盛,戰鬥力明顯增強。

英軍攻破定海,總兵葛雲飛戰死。消息傳到吳淞口,陳化成悲憤萬分,他對部下說:“大丈夫為國戰死沙場,雖死無憾。大家要以定海為榜樣,死守吳淞口,不能讓英軍進入長江。”

上海下浦被英軍攻破,陳化成集合隊伍誓師,慷慨陳詞說:“我從軍近四十年,出生入死難以計數。今天為了抵禦外敵,雖死猶榮。嶽武穆說:‘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惜死,何愁天下不太平?’若英軍進攻吳淞口,守軍不怕死,何愁英軍不消滅?”全體將士為之感動,立誓死守吳淞口。

六月初九,英軍三艘軍艦進抵吳淞口,試探性地朝吳淞東西兩岸炮台放了幾炮。陳化成沒有理睬,命士兵加強防守,晝夜盯住吳淞口的英艦,發現動靜馬上報告。第四天過後,前來增援的英軍艦隊開到吳淞口,有戰艦七艘、汽船六艘、運輸船數十艘。

兩江總督牛鑒負責防守東炮台,見英軍勢大,跑到西炮台對陳化成說:“洋人船堅炮利,兵多艦多,又不一定進攻吳淞口,我方何不殺豬宰羊前去犒勞英軍,勸其退兵,實為上策。”

陳化成氣憤地說:“我奉命剿賊,有進無退,哪有不戰求和的道理?”

牛鑒見陳化成不聽從己見,灰溜溜地走了。

六月十六日,英軍準備已妥,向西炮台發炮攻擊,企圖一舉消滅吳淞口守軍。陳化成命令士兵等待英艦靠近後發炮還擊,陳化成站在高地上指揮,紅旗指處,炮聲隆隆,硝煙四起,經過一天激烈炮戰,英艦被擊傷擊沉八艘。兩江總督牛鑒在東炮台用望遠鏡觀看,高興得手舞足蹈、連呼過癮。很快,英船調轉炮口向東炮台發動攻擊。牛鑒一見英艦過來,趕緊開溜,敵人還未開炮,他已經逃離陣地。在英軍隆隆炮聲中,牛鑒一日一夜狂奔四百多裏,直到鎮江才摸著腦袋問部下:“英艦追來了沒有?”

牛鑒一逃,東炮台守將無心戀戰。胡亂放了幾炮就一哄而散,英國人不費吹灰之力占領了東炮台。陳化成腹背受敵,依然死戰,英軍從小沙背登陸,包圍了西炮台。陳化成眼看西炮台即將失陷,發炮打擊小沙背的英軍,吸引英軍火力,又令部將周世榮前去增援。周世榮假裝答應,離開西炮台後立刻開溜,陳化成怒火中燒,決定以死報國。

英軍攻下了東炮台以後,集中火力攻擊西炮台。炮彈不斷在陳化成身邊爆炸,陳化成血染戰袍,仍然死戰不退。最終,這位老將在英國人的炮火中轟然倒下。六十六歲的陳化成,用鮮血捍衛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

陳化成死後,萬餘百姓自發前往吳淞口祭祀,還在城隍廟裏立起他的塑像。

英軍攻陷吳淞口後,七十多艘戰艦和七千多名士兵沿長江西上,進攻京口。京口自古以來是軍事重鎮。京口以山為壘,以江為帶,地勢險要,與揚州、瓜洲隔江相對。城西算山,臨江絕壁,與金山相連。城東北有焦山,屹立江中,與金山雙峰對峙。自古為鎮江江防要塞,稱金焦二山。南宋大將韓世忠在此駐兵,與金兵大戰。夫人梁紅玉在山上親自擂鼓助威,大敗金兀術。

當時鎮江有海齡率領的旗兵一千人,還有浙江參讚大臣齊慎、湖北提督劉允孝各率兩千人防守,總兵力五千人。

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七月十五日,英軍進攻焦山海齡陣地。英艦憑借火炮猛攻焦山,不少旗兵被炸死。海齡眼看士兵被炸得身首異處、血肉橫飛,他毫無辦法,守軍幾門土炮根本夠不著敵人。他想起三元裏軍民抗英的故事,急令士兵不再堅守陣地,利用有利的地形隱蔽起來,待敵人靠近了再戰。英軍見守軍沒有動靜,估計已全部炸死,組織步兵向焦山發起衝鋒。當英軍進入陣地時,守軍從各個隱蔽處衝出與敵肉搏,英軍槍炮發揮不了作用,丟下一堆屍體撤退了。

海齡朝長江拋了不少稻草雜物,這些東西順著水流漂到英艦周圍,將艦艇的水葉子纏住。到了晚上,鎮江軍民乘小船靠近敵艦,順風放火。英軍進退失據,被動挨打。

海齡辦法用盡,取得了一些小勝利,卻刺激了英軍。英軍利用炮火優勢將鎮江城外的清軍陣地全部轟平,然後陳兵鎮江城下用火炮轟城。守軍寧死不屈,隻要是英軍爬上城牆,守城士兵衝上前去,抱住敵人,躍下城牆,與敵人同歸於盡。英軍破城後,海齡與守軍同敵人巷戰,英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沉重代價。當海齡退到自己家門口時,其妻懷抱幼子,倚門而望。海齡說:“夫人,城已破,你找一個地方去躲躲吧!”妻子說:“夫君隻管殺敵,不要操心家中事。”說完,她懷抱幼子跳進烈火中。屬下無不感動得熱淚直流,海齡說:“哭什麽,與我誓殺英賊。”將士們無不奮勇向前,與敵人展開血戰。

拚到最後,海齡身邊無一兵一卒。身中數槍,壯烈殉國,鎮江城陷。

英國人占領鎮江,英艦停在南京下關,揚言要攻打南京。清軍根本不是對手,道光派欽差大臣耆英與英國人和談。

八月二十九日,耆英代表清朝政府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條約規定:清政府割讓香港島,開放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五個通商口岸,賠償 2100 萬銀元,並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一月付清。

和談以後,伊裏布代替奕山任廣州將軍,耆英任兩江總督,原兩江總督牛鑒被革職拿問,發往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

在清政府還款其間,英國人要求將鼓浪嶼、舟山、鎮海的招寶山作為抵押。清政府沒有同意,後來經過反複交涉,才將舟山作為抵押。

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八月,清朝政府履行了《南京條約》的全部內容,次年四月二十九日,戴維斯與耆英代表各自政府在虎門簽訂了《英軍退還舟山條約》。英軍全部撤出舟山,進入香港。到香港以後,英國人仍然對這個天然的深水港留戀不已。他們認為,舟山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糧食充足,跟香港的一大堆亂石相比,有天差地別。但畢竟在中國謀到了一塊永久性軍事基地,又可開展對華貿易,英國的侵華目的還是達到了。

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六月,清廷將林則徐、鄧廷楨流放到伊犁戍邊屯田。林則徐沒有因自己的遭遇怨天尤人,他一方麵寬慰自己,另一方麵耐心地開導家人。

曆史上,張九齡、韓愈、柳宗元、蘇軾等人都被貶過。韓愈被貶到潮州,一家老小共一百多人,韓愈行至陝西藍田寫下了著名詩篇《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閩浙和伊犁相距萬裏,對於親朋好友來講,可謂生離死別,何況是獲罪充軍?但林則徐不這麽認為,他說:“皇上隻把我流放戍邊,沒有說要殺我,也沒有株連家屬,已經是對我恩重如山了。自漢武帝設立河西四郡以後,為了衛戍領土,把軍屯從黃河以東拓展到黃河以西,實行軍事屯墾,士卒在守衛邊防之餘還要耕種土地,做到糧食自給自足。乾隆收複伊犁以後,實行戍邊政策。朝廷規定,西域一帶成年男子必須應征入伍服役,大量農民被調發戍守邊關,他們亦兵亦農。平時有巡邏、稽查、訓練等軍事活動,戰爭時參軍打仗,而且其中大部分戍卒都從事農耕。內地戍卒在當地服役一年,再到邊關服役一年,才能回歸故裏。當地人服役,正卒、戍卒一樣,三年時間為期。往事千年,道理一樣。”

見家人還不理解,林則徐繼續安慰說:“我幼年家中貧寒,父親是一位私塾先生,靠微薄的收入維持一家人生活。每到晚上點一盞油燈,男孩讀書,女孩子跟母親織繡,平時難以溫飽,除夕之夜才能吃上一頓素炒豆腐。父親喜歡資助別人,卻從不收人錢財,青黃不接時,靠野菜充饑。雖說戍邊生活苦一點,但是很清閑,不也很好嗎?就算我到伊犁,也會跟當地老百姓一起興修水利,開墾農田。做一點利國利民的事,有何不好?”

林則徐在即將離家上路時,口占一詩——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戌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五十七歲的林則徐終於覺醒了,這位當了幾十年封疆大吏的大清國官員,將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凝結成一種動力,去經營西北。“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想到這裏,林則徐嘴角露出一絲笑意,在小船木槳擊打河水的節拍聲中慢慢睡著了。從道光十九年(1839 年)三月林則徐踏上廣州天字碼頭起,到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元月離開戰雲密布的鎮江止,他太需要休息一段時間了,月色下的大運河柔情蜜意,月光灑在這河岸邊的石板路上,清風送來麥芽和燒酒的香氣。

這些年,魏源受陶澍影響,決定寫一本介紹外部世界的地理圖書。縱觀曆史,每個朝代都有方誌出版,如《五行誌》《地理誌》等。曆史上的張騫西行,鑒真東渡,班超出使西域,都是中國人走向世界的大事件。自唐以來,萬國來朝,華夏雄踞世界文明之巔,因此妄自尊大。大內秘藏有曆代保存下來的《皇宮禁苑圖》《京畿勝跡圖》《江山萬裏圖》等,可沒有一張世界地圖。《五行誌》《地理誌》都稱英吉利為蠻夷,而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亟須一本了解世界各國的書。

當大英帝國的三桅戰船帶著先進的望遠鏡和滑膛槍出現在珠江時,琦善驚呼道:“大清國的災星到了。”

英國船艦不隻是琦善的災星,也是林則徐的災星。

林則徐被摘去頂戴,禠奪朝服,踏上去新疆伊犁的道路。這次他走的是水路,他要去鎮江會兩個人。當船到杭州時,他灑下一片英雄淚。故園南望,關河塞阻,西行路遠,林則徐寫道——

不信玉門成畏道,欲傾珠海洗邊愁。

臨歧極目仍南望,蜃氣連雲正結樓。

他自認為人生無愧。隻是大清朝就像這條運河,已經不堪重負了,在英國人麵前如此不堪一擊。以前整治河務、漕運、錢糧、刑獄時,想不到外麵的變化如此之快,不睜眼看世界確實是不行了。那時候他在江蘇做官,跟陶澍、魏源一起銳意改革,江南的山水,蘇州的柔情,月色下的烏篷船,微雨下的石板橋,無不留下他青年時期的匆匆身影。

離魏、龔兩位老朋友越來越近了,運河的水聲激起了他陣陣思愁。邊患在東南沿海,自己卻要去西北戍邊。值得欣慰的是他沒讓龔自珍一路南下,將他保住了,而對國外的研究也終於找到能人。林則徐睹物思人,心如運河之水起伏。

魏源住在揚州絜園,他接到林則徐的來信,要在與揚州一江之隔的鎮江會麵,同時被邀的還有好友龔自珍。此時的龔自珍在丹陽教書,鎮江在揚州和丹陽之間,運河剛好經過。林則徐從鎮海坐船北上,剛好要經過鎮江,故而選擇長江和運河的交匯處鎮江來會這兩位老朋友。

鎮江襟江帶海,提攜吳越,水援荊揚。林則徐遠遠就看到了魏源、龔自珍等一批朋友站在碼頭上張望。在鎮江城內的一處小院落,風清月朗,海帶潮聲,這次聚會沒有響起梁紅玉的咚咚戰鼓,沒有辛棄疾“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的豪言壯語。林則徐給魏源帶來了最新的西方地理書籍、澳門出版的英文刊物、鴉片戰爭時期的重要文件以及西方世界各國的圖書資料。

“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四萬萬同胞的泱泱大國,都不是蠻夷小國的對手。戰爭未見結果,琦善就在廣州舉起白旗。皇上忠奸不辨,奸臣誤國。”剛一見麵,龔自珍看了魏源一眼,就大發感慨,口氣懇切不容置疑。

“定庵,不要責怪皇上。”林則徐苦笑了一下,“這場戰爭依我來看,就是皇上讓我一直打下去,也不見得能贏。關天培在虎門殉國,葛雲飛戰死定海。這兩位都是忠烈之士,在戰場上沒有後退一步。無論將帥如何用命,士卒如何英勇,陣地如何堅固,都經不起英國人的炮火攻擊。這場戰爭不是戰術的問題,而是先進與落後的問題。關將軍、葛總兵用血肉之軀怎能與英國人的望遠鏡、滑膛槍較量?他們是對手嗎?”

“林大人講的沒錯,這場戰爭一直在持續。廣東巡撫怡良戰死,琦善等主和派占了上風,林大人、鄧大人充軍發配。”魏源扼腕歎息,“琦善說英國人是大清的災星,這一點沒錯。大清確實比英國落後很多。現在打不過人家,將來接著打,我們這一代不行,子孫總可以吧。總之不能坐以待斃,要奮起直追。”

林則徐讚同魏源的觀點,深感啟蒙教育責任之重,長歎一聲道:“苦難深重的中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英國人從海上過來,用堅船利炮轟開中國的大門。我們需要編寫一本書,介紹世界各國,讓大家都知道海外有天。”

魏源點了點頭,說:“大海是國家的屏障,我們從來沒有去想大海的那一邊是什麽樣子。五十年前,乾隆爺拒絕了馬戛爾尼的六大箱禮品,其中有毛瑟槍和滑膛炮,還教訓了他一頓。五十年後,英國人拿著這些禮品打了過來。與大清簽訂城下之盟,何也?不知己不知彼,和戰皆敗。中國曆朝曆代都有地圖,如《京畿勝跡圖》《江山萬裏圖》,劉備謀蜀還有張鬆獻《西川圖》。到現在,我們卻沒有一張介紹世界各國的地圖,非常遺憾。”

龔自珍站起身,扳著指頭數著:“二十四史有《禮樂誌》《五行誌》《藝文誌》《食貨誌》,明朝方誌將英國列為朝貢國,四海之大,列國眾多。蠻夷也好,狄夷也罷,這本書就叫《海國圖誌》吧。”

“好!”林則徐提提袍角,欠身坐下,興奮地說道,“就讓魏源執筆編寫。曆代帝王稱中國富有四海,就以龔自珍起的書名,叫《海國圖誌》。”

北固山下,長夜沉沉,大江接海,鎮江以其特有的胸懷吞天吐地,將幾位以天下為己任的熱血男兒聚在一起。魏源接過這份重要的資料,他表示要用全部精力來完成這部巨著。

鎮江之約聚散匆匆,三人從此天各一方。林則徐孤帆遠影,要去萬裏之外的伊犁,江天遠景,令人惆悵。鎮江之行,他沒有遺憾,此時運河兩岸的景色清楚了許多,大概是心情好了的緣故。六月的運河兩岸散發著泥土芬芳的氣息,他又想起風雨飄搖的朝廷,河岸上的莊稼地裏插著不少稻草人,張牙舞爪,一看猶如英國士兵,樣子很嚇人。

龔自珍麵對老友離去,十分傷感地回到丹陽教書。三個月後,滿腹才華,帶著離愁別恨的龔自珍,在寫完最後一首《詠史》詩:“雲梯關外茫茫路,一夜吟魂萬裏愁”後,竟病死於丹陽。

魏源來到揚州絜園,加緊編寫《海國圖誌》。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五月,英國軍艦進入長江,攻陷吳淞口,守將陳化成力戰殉國,接著英國向鎮江發動進攻,魏源在日記中記著:“閏六月,鎮江淪陷;七月,英國人陳兵南京下關。”

英軍怎麽不直接進攻天津大沽口,而要打鎮江呢?原因很簡單,英軍隻要控製鎮江,掐斷運河,清廷便不攻自破,而且江南的糧食不能北運京師,大清朝自然一片混亂。

自隋朝開鑿大運河以來,曆朝曆代有許多戰爭是圍繞著運河展開的。安史之亂時,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率十三萬大軍進攻睢陽。睢陽地處東京汴河要衝,又是江淮門戶。一旦叛軍拿下睢陽,則江南糧食不能運到洛陽、長安,守將張巡、許遠死守睢陽,這次戰役曆時十個月,城中糧盡,城中能吃的東西,包括樹皮、草根、戰馬、麻雀、老鼠都吃光了,睢陽依然沒守住,張巡、許遠等都壯烈殉國。城雖破了,卻為官軍贏得了時間。後來朝廷追思其功,將張巡、許遠畫像掛到太極宮淩煙閣。

果然,鎮江失陷,朝廷像被點中命穴一樣,一下子癱瘓了。英軍切斷了運河糧道,將軍艦開到南京下關,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簽訂。中國賠償白銀兩千一百萬元,並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九月,《海國圖誌》五十卷書稿完成。十二月,終於複審校對。寫上序言後,完成最後一稿修訂。魏源在書稿中發出巨大聲音:“師夷長技以製夷。”

《海國圖誌》出版以後最先傳到日本,很快風靡。不久又從日本傳到中國,讓魏源名滿天下。可名氣又不能當飯吃,揚州米貴,魏源吃不起,隻好搬到離揚州百裏的興化縣。興化是鄭板橋住過的地方,不少人都勸魏源去京師搏一個進士出身。湖南老友,道縣的何紹基寫詩替他鳴不平——

蕙抱蘭懷隻自憐,美人遙在碧雲邊。

東風不救紅顏老,恐誤青春又一年。

魏源隻得硬著頭皮進京應試。

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魏源中了一個三甲九十三名進士。該科的新科狀元是何紹基的老鄉,湖南茶陵人蕭錦忠。何紹基對這個本省狀元很不以為然,他認為,蕭錦忠等曆代狀元加起來都比不上魏源的《海國圖誌》,這話讓蕭錦忠聽起來很鬱悶。

京師湖廣會館,風光自然被狀元占盡,這位名滿天下的大學者卻因為名次靠後不被人尊重。蕭錦忠中狀元後順理成章地被點了翰林,做了兩年翰林院修撰,借口母親年紀大要回茶陵奉養老母,朝廷隻好同意。

曆史常常開玩笑,當魏源被分到蘇北興化縣擔任知縣時,已是一個五十三歲的老頭子。他上任時也不講究,自己坐了一隻小船,讓書童挑著家當,步行上任。到了興化縣衙門口,被門子趕了出來。書童說:“我是隨大人來上任的。”

“你們這種人來上任,沒見過,哪個縣太爺上任不是前呼後擁坐馬坐轎進來的,再要鬧把你抓進大牢。”那門子站在門口,雙手叉腰,用蘇北話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

魏源跟陶澍、林則徐一起在蘇州南京多年,自然是見過大場麵的,便上前喝道:“誰敢在本縣麵前撒野,拿下!”

那門子聽慣了拿下兩字,馬上答了一聲“是!”手腳麻利地將書童拿下,前後不過幾秒鍾,扭得書童大呼叫痛。

縣衙門口的吵鬧聲引來不少百姓圍觀,也驚動了衙內的紹興師爺。師爺出門一看,見門子在欺負一個少年,將他喝住。問明原因,才知道門子搞錯了,帶頭跪下,迎接新任知縣魏大人。魏源令師爺升堂,他親自斷案,將門子重責二十大板,趕出縣衙,百姓拍手稱快。

魏源在興化當知縣,過年時見一戶農家門上貼著一副對聯:“是親戚、是朋友,助我過年;是冤家、是對頭,登門要錢。”橫批:“白進紅出。”門前有一名壯漢,滿臉凶相,持刀而立,屋內一個女子在不停哭泣。魏源進去細問,才知道該家父母不久前因病去世,家徒四壁,債台高築,登門討債者不斷,才出此下策。魏源贈銀五兩,助其過年。壯漢見知縣大人做主,債也不敢要了。

但是魏源的運氣不好,剛到興化縣,運河又出事了。這一次發水比曆年來任何一次都大,方圓百裏大水成災,白浪滔天,一望無際,不少村莊隻露出樹梢和屋脊。尤其是缺口那地方河水湍急,施工難度大,無人敢上。

湖南人治理河運、賑災都有一套。特別是康熙二十二年(1703 年),康熙南巡時,黃河決口就一直沒修好。河道總督張鵬翮截留漕糧幾萬石到山東賑災,並推薦陳鵬年負責。陳鵬年是湖南湘潭人,曾任浙江西安知縣。他接到河督命令,馬上趕到杭州,調糧進山東。沿運河北上時多次遇到土匪攔路搶劫,這個湖南蠻子硬是晝夜不停,一粒糧食也未損,全部押到山東兗州。交差後大睡兩天沒有醒過來,張鵬翮以為他死了。不久,給康熙上了一道奏折請求表彰,從此以後,康熙記住了這個湖南人。

魏源知道這段曆史,他不信邪,脫掉官袍,親自抬石。其他官吏百姓一見,無不感動,人人動手,終於保住了大閘,從此興化人記住了魏源。魏源做了幾年知縣,興味索然,後來幹脆辭官避居興化。在鄭板橋的故居附近找了幾間小房子住了下來,全心研究佛經和茶經。鄭板橋曾說:“坐小閣之上,烹龍鳳茶,燒夾剪香,令友人吹笛,作《落梅花》一弄,真是人間仙境也。”

一茶在手神飛揚,詩如泉湧。妙文佳句,至理名言,流於筆端。“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每當有客人來時,魏源待之以茶,慢慢品飲。茶葉升降沉浮,恰如世事;茶色由濃而淡,恰如人情;茶水滋味各異,猶如人生;得半日之閑,抵十年塵夢。

不久,魏源也客死於龔自珍的故鄉杭州,隻有林則徐還活著。因林則徐是“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人物,性格決定他肯定有一番作為。新疆之行雖然曲折坎坷,後來卻成就了益陽進士胡林翼、湘陰舉人左宗棠,正是:

旌旗獵獵大風吹,誓將敵寇趕出門。

書生能撐天月墜,老朽猶可建功勳。

不知林則徐如何成就胡林翼、左宗棠,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