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奉聖命楊溥主會試 金鑾殿永樂試狀元

永樂四年丙戌科會試就要舉行了,誰會擔任主考官成了人們關注的重點。有人說,上一科甲申科主考官是內閣大臣解縉和黃淮,這不僅說明皇上對科舉的重視,還說明解縉、黃淮二人是皇上最為信任的大臣,這次丙戌科皇上也一定會派他最為看重的內閣大臣去擔任主考;有的說,去年九月由刑部改任禮部尚書的鄭賜會當主考,他剛上任,皇上不會不派他去會試場上立威;有的說,皇上一定會從翰林院中選拔主考官,而修撰李貫和編修吳溥是當仁不讓,因為建文二年庚辰科李貫是一甲第三名探花,吳溥是二甲第一名,等等。可是二月初七早朝上,皇上出人意料地獨點國子監國子助教王達和太子官署詹事府司經局洗馬楊溥二人擔任主考官。乍聽這個任命,殿上的文武大臣不禁相顧愕然,但繼而一想,皇上的這個任命別有深意:王達是草詔皇上即位詔書之人,楊溥是皇上特意留給太子的輔佐之臣,毫無疑問,王達和楊溥是他最為信任和看重的大臣,用他們去主考會試,是為他們揚名立威,為將來培養棟梁呢!想到這些,殿上的文武大臣不禁對王達和楊溥欽羨不已。

會試主考官一經宣布,王達和楊溥便被立刻送往貢院,閉關主考了。

二月初九至十五的丙戌科會試一結束,三月十二日已經中式的會元朱縉等二百一十九人又舉行了廷試,三月十五日永樂皇帝在華蓋殿欽點林環為狀元,陳全為榜眼,劉表為探花,朱縉為第二甲第一名傳臚。當天新科狀元打馬遊街,熱鬧了一整天。

第二天午朝的時候,永樂皇帝忽然掛念起出使西洋的事兒來了。他威嚴地掃視了一遍丹陛之下的文武大臣,目光停留在吏部尚書蹇義的身上:“蹇愛卿,那鄭和也不知到哪裏了?”

“啟奏陛下,臣最近還沒有接到確切的消息。”蹇義出班回奏道,“鄭和自從去年六月十五日從劉家港出發以來,到今日已經足足九個月了。據去年臘月底搭乘外國商船回來祝賀正旦的侍者說,他動身的時候,我朝的船隊剛到爪哇,那時已經到訪了占城、賓童龍、昆侖山、假裏、馬丁、交蘭山等地。此後到如今又過了六個月,按照出發前的計劃路線來看,估計他們應該過了蘇門答臘、舊港、阿魯、花麵等地,到達南巫裏了。”

“說不定鄭和他們已經過了南巫裏,到了錫蘭呢!”旁邊的戶部尚書夏原吉插話道,“他們計劃的目的地不是古裏國麽?按時間和路程推算,鄭和到今年六月就應該到達了。”

聽了蹇義和夏原吉的回答,永樂皇帝沒有作聲,他在沉思著。自從那年金川門變大內火焚後,那允炆小兒就不知去向。雖說把馬皇後屍首旁的那具屍體當著允炆按皇帝的禮儀下葬了,但那可能不是允炆,坊間傳聞他早已在大內火起時逃往外地,後來又聽說允炆逃到了海外。他的去向一直是個謎,這個謎一天不解開,心裏就一天不踏實。允炆到底是不是逃到海外去了?得想法把這事弄清楚。永樂三年六月,朕命鄭和率領數百餘艘海船,二萬餘兵將出使西洋,去查訪允炆的下落,同時也宣揚我中華文明。但是至今尚無絲毫消息,這不能不令人心焦,看來此事待後慢慢地處理便了,倒是安南的事情有些心煩。想到這裏,他側過頭來向立在丹陛之前的內閣大臣、東宮左庶子兼侍讀黃淮道:“陳天平一行到達東都沒有?”

“估計差不多了。”黃淮出班回奏道,“去年十二月十八日,陛下命廣西右副將軍都督僉事黃中、都督僉事呂毅、前大理卿薛岩和行人聶聰等率兵五千送陳天平回國,胡奃也答應迎陳天平回國為王,想必聶聰已把這事情調解得差不多了。按時間推算,黃中他們護送陳天平這會兒應該進入雞陵關,快到芹站了。”

“進入雞陵關已是安南地界,過了芹站到達東都就不遠了。”永樂皇帝自言自語道,“這胡奃似乎沒有這麽誠實,他請求迎接陳天平回國為王未必可信,說不定是一場陰謀呢!”

“那前往安南宣諭聖旨的聶聰回來說,胡奃請求迎接陳天平回國是真心實意的,應該不會有詐。”內閣大臣、東宮左中允兼侍講楊士奇在一旁勸慰道,“陛下不必憂心,即使有詐,那黃中、薛岩等人還有五千兵馬,定能應付變故。”

“沒詐就萬事大吉,一旦有詐後果恐怕就難以預料了。”丹陛之前的文班隊列中,內閣大臣、東宮右諭德兼編修楊榮一旁笑著道,“臣以為陛下所慮極是,對安南還是早作準備的好。”

“陛下,這安南的事情還沒有個確實的消息,似乎不必在意。”文班隊列中的內閣大臣、東宮右庶子兼侍讀胡廣出班奏道,“臣以為昨日陛下欽點了林環等三甲,錄取了朱縉等二百一十九名進士,這是當今盛事!今日中午新科進士賜宴禮部,下午還要到鴻臚寺學習朝覲禮儀,不知皇上還有何聖諭,臣等好去宣講。”

胡廣的一番話倒是把永樂皇帝從不安中拉回到現實的喜慶之中。他舒了一口氣鬆開了眉頭,頗為喜悅地道:“胡愛卿言之有理,安南之事暫且放下,今日大宴新科進士是應高興才是。朕也沒有什麽新的旨意,隻是叫眾位新科進士精進學業忠君報國就是了。你們內閣的七位閣臣和蹇義、夏原吉眾位愛卿都去吧,讓那些新科進士也見識你們的風範,好教他們學著點兒!”

“臣等領旨!”解縉連忙行禮,準備下殿前往禮部赴宴。

正在這時,忽見禮部侍郎楊砥氣急敗壞地跑進了奉天門大殿,氣喘籲籲地稟告道:“啟奏陛下,新科進士有人在禮部鬧事了!”

“什麽,有人在禮部鬧事!”永樂皇帝一聽吃了一驚,殿上的文武大臣們也都愣住了,“誰在禮部鬧事?”

“新科進士山東人陳實。”楊砥回答道,“還有落榜舉子浙江人韓述也在禮部外大喊大叫。”

“他們都鬧些什麽,你快些說來。”永樂皇帝顯得有些不耐煩了,“他們鬧什麽,說具體一些!”

“是,陛下。”楊砥慌亂的心情被皇上這麽一訓倒是冷靜下來了。他輕輕咳了一聲,小心地啟奏道,“今日上午巳時,二百一十九名新科進士會齊禮部大堂的時候,陳實在人群中大聲叫了起來,說是本科狀元取得不公,林環名不副實,學問文章他陳實無人可及,狀元應該是他,林環是主考官營私舞弊優親厚友才錄取的。”

一聽說狀元取錄不公,永樂皇帝心裏一驚。這狀元是自己親自審定的,在所見的前十名廷試卷中拔林環的頭籌應該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也不能排除那些主考官私下裏做手腳,把真正好的試卷放在十卷之外,讓自己看不到那些試卷,從而誤取了狀元;同樣也不排除主考官營私舞弊暗通消息,或是捉刀代庖,而使文學本不優長的林環誤中了狀元。這事不提也罷,既然那陳實鬧出來了,那也好辦,當庭把林環、陳實一試不就真相大白了麽?且聽聽那浙江人韓述怎麽說再定。想到這裏,永樂皇帝向楊砥問道:“那韓述鬧什麽?”

“那韓述糾集了許多落榜舉子在禮部門外鬧得可凶了。”楊砥稟奏道,“韓述說,有人在落榜舉子中散發知單,說是主考官行賄受賄,枉法取士。”

“本科主考官是兩人。一個是侍讀學士王達,一個是司經局洗馬兼翰林編修楊溥,韓述指控的是哪一個?”

楊砥正要回答,隻見丹陛之前的文官隊班中閃出了一人,他手執槐木朝笏躬身道:“陛下,臣昨接到一封匿名信,舉報會試副主考楊溥受賄,枉法取士。臣不敢隱瞞,特呈禦覽。”

眾人一看,原來是都察院禦史趙章。

這永樂皇帝自即位以來,朝綱獨斷,重典禦臣,最厭惡的是朝臣腐敗。聽說楊溥受賄枉法取士,登時便熱血上湧,火冒三丈,他繃著臉對趙章道:“把那匿名信呈上來!”

原來那匿名信指控楊溥接受湖廣荊州府舉子陳鑒賄賂金貔貅一對,時值四千貫,還受賄鈔二千貫。楊溥受賄後枉法取錄江陵舉子陳鑒為進士等等。

“好個膽大的楊溥!”看罷匿名信,永樂皇帝勃然大怒,“啪”的一聲,把那匿名信拍在那椅把手上,指著丹陛前武官隊班中的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命令道,“去,去把楊溥等一幹人捕來!”

那紀綱平素凶殘毒辣,和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一起幹些非法的勾當,經常為漢、趙二王辦事,朝內大臣多有知者。但他善於迎合永樂皇帝,常常揣摩他的意圖,故而廣布校尉,偵緝臣民隱秘,再向皇帝密報,永樂皇帝誤以為他是忠心耿耿,把他看作自己的心腹,所以但凡大臣犯過,必派這紀綱去窮究極治。

“臣領旨!”一聽要捕拿楊溥,紀綱心下一喜,前幾日漢王不是要他偵伺解縉、楊溥的漏洞麽?機會來了!當下他雙手一拱昂首答應一聲,轉身走了出去。

“慢!”當紀綱正要跨出大殿的時候,突然被永樂皇帝叫住了。永樂皇帝冷靜地思考了一下,對紀綱道,“事情還沒有弄清楚,暫時不要拘捕,隻是宣楊溥等人上殿問話即可!”

“是!”紀綱頓時氣焰消了許多,他回了一聲,出殿帶著幾名錦衣衛向禮部去了。

不一會兒,紀綱帶著楊溥等人來到了奉天門。

待王達、楊溥跪下,永樂皇帝鐵青著臉問道:“王達、楊溥你們知罪麽?”

二人摸頭不知腦,互相對望了一眼,茫然地回答道:“臣等不知何罪,請陛下明示。”

“有人鬧事,控告你們徇私枉法,去取不公!”永樂皇帝冷冷地道,“這狀元不公暫且不論,朕與你們先說說行賄受賄之事。”

永樂皇帝仔細地觀察著王達、楊溥二人的反應。見二人都很鎮靜,他冷不丁地問道:“楊溥,朕且問你,這次科考你家鄉的舉子考前是否去你家拜訪過你?”

“去過。”楊溥如實地回答道,“那是會試前的二月初五日,臣家鄉湖廣荊州府的舉子確實曾到臣家去探訪過。”

“都是哪些人?”永樂皇帝沉著臉繼續問道,“與你有何親屬關係?有無請托事項?”

“啟奏陛下,荊州府今科應試舉子共十一人。那是宜都縣的譚敏、文貫、易汝霖、趙聰、王汝楫,監利縣的胡靖、李懷、楊賢,公安縣的陳元亨,江陵縣的謝英和陳鑒。他們與臣素不相識,並無任何親戚關係,去臣家純粹是慕名探訪,並無請托事項。那時臣也並不知道陛下會欽點臣擔任副主考,根本不存在請托。”

“有人指控你受納江陵應試舉子陳鑒賄賂,枉法取錄陳鑒為進士,可有此事?”永樂皇帝臉上陰沉沉的,冷冷地繼續問道,“如有此事你從實招來,尚可從輕處罰;倘若欺瞞狡詐拒不認罪,一旦查實定將重懲不貸!”

“絕無此事!”楊溥驚異地抬頭回答道,“二月五日舉子們是相約一起去到臣家的,都是空手進門,無人送禮。陳鑒是何人,臣僅那天見過一麵,他長何模樣臣已記不清了,根本沒有行過什麽賄,臣也沒有納過什麽賄,請陛下明察!”

“大膽楊溥,竟敢狡辯!”永樂皇帝見楊溥口口聲辯,不禁龍顏大怒,“荊州舉子去過你的家,陳鑒去過你的家,這件件事情都屬實,你還狡辯什麽?看來你不見棺材不落淚。來人,把楊溥拿下!”

“遵旨!”站在禦座前的紀綱把手一揮,立刻殿外兩名錦衣衛走了進來扭住了楊溥。

“臣冤枉!”楊溥掙紮著大聲申辯道,“陛下,臣連陳鑒人都不認識,二月五日陳鑒去臣家有無行賄,有眾舉子可以作證,臣就是有天大的膽也不會接受他的賄賂!臣二月七日被欽點為副主考後即同王大人一同被送入貢院內簾,入院後隨即封鑰內外門戶,一直到二月二十九日會試取錄結束,名次排定,禮部公榜,貢院啟鑰,臣才出院,會試期間臣還怎麽能與陳鑒見麵,怎麽還能接受他的賄賂呢?請陛下明察!”

“陛下,楊溥所言屬實。”跪在楊溥旁邊的侍讀學士,本科主考官王達幫助申辯道,“臣以身家性命擔保,會試期間楊溥一直同臣在一起,直至會試公榜貢院啟鑰楊溥才離開貢院。”

“陛下息怒!”站在丹陛左邊文臣隊首位的內閣首輔兼右春坊大學士解縉連忙勸道,“既然楊溥受命主考後即入院封鑰無緣納賄,恐怕此事有些蹊蹺,請陛下查明事實真相後定罪不遲。”

“請陛下明察!”站在文班隊列中的內閣閣臣黃淮、楊士奇、楊榮、金幼孜等人一齊出班求情道,“楊溥平素穩重自持,不是那等貪賄枉法之人,今有人指控,恐有不實,請陛下三思!”

“這還有什麽不實的?”站在殿下的朱高煦大聲說道,“這行賄的人在,行賄的金銀財寶在,行賄的事由在,楊大人還狡賴什麽?快些認罪的好!”

“既然如此,請陛下當殿查明。”站在一旁一直沒有作聲的內閣大臣、東宮右庶子胡廣心情複雜地開口了,“朝廷選拔人才務求公允,科場舞弊貪賄枉法,此風確不可長!”

眾位大臣的求情說得入情入理,永樂皇帝的氣惱稍稍平靜了些。他冷靜一想,楊溥的申辯也不無道理。他任副主考是自己在二月七日午朝時欽點的,此前所有人都不知道,也就是說二月七日前楊溥不是考官,應試舉子即使行賄也不會找他;知道他是考官後,行賄人已無從行賄了,這事兒說起來還真有些蹊蹺。可是這指控匿名信說的的的確確,行賄人某某也清清楚楚,怎麽會不實?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他轉過身來向站在禦座左邊的朱高熾說道:“皇兒,你看這事怎麽辦好?”

那朱高熾開始聽到楊溥納賄的消息時著實吃了一驚。憑著自己對楊溥的了解,他認為楊溥質樸忠厚,潔身自好,有古君子之風,決不會做出令人不齒的事來,他相信楊溥不是那種見錢眼開,枉法不公之人。但楊溥又是東宮詹事府司經局洗馬,是自己身邊的宮屬,他不好出麵求情,隻好沉默不語靜觀其變。現在,既然父皇問到自己,他就順勢發言了:“啟奏父皇,既然行賄人是陳鑒,他送了一些什麽東西,把陳鑒叫來當麵對質不就清楚了麽?”

朱高熾的一句話倒是提醒了永樂皇帝。他轉過身來對跪在殿下的楊溥說道:“楊溥,朕將這指控你受賄的匿名信告訴你,好叫你明白。湖廣荊州府江陵縣應試舉子陳鑒向楊溥行賄。賄賂金貔貅一對,價值四千貫;賄賂大明寶鈔二千貫。楊溥受賄後枉法取錄陳鑒為新科進士。行賄情由如此詳細,看你還有何話說!”

“陛下,臣有話稟奏。”一聽那行賄的是金貔貅,楊溥突然想起了一件事,他連忙大聲啟奏道,“說起這金貔貅,倒是有人給臣送了一對……”

“你看怎麽樣?楊大人說實話了吧!”一聽楊溥承認有人給他送了一對金貔貅,朱高煦頓時喜得心花怒放。他不等楊溥說完,便迫不及待地接話道,“承認了就好,可以從輕處罰。”

一聽楊溥承認接受了一對金貔貅,殿上的朱高熾以及眾位大臣都驚呆了。永樂皇帝正要往下追問,隻聽楊溥繼續道:“不過那不是陳鑒送的,而是公安應試舉子陳元亨所送。”

“公安舉子陳元亨所送?”永樂皇帝拿起匿名信看了看,疑惑地重複了一句,“怎麽又牽扯出了一個人,這事搞得糊塗了。”

“事情是這樣的。”楊溥繼續啟奏道,“這事是臣在二月二十九日出貢院回家後聽臣妻說的。她說二月五日荊州府應試舉子來家拜訪後,二月七日晚間先前來過的一名舉子又來了,送來了一包東西,自稱是公安舉子陳元亨。他丟下東西啥也沒講便走了。臣平素治家立有規矩,除朝廷俸祿外不收任何人的任何禮物,不受任何請托,臣也不要任何的財物。臣妻料想此位舉子送來財物,必定與會試請托有關,對禮物看也沒看,便於第二天派家人將原物退還。可是到陳元亨寓居的長樂坊文升客棧一打聽,怎麽也找不到此人,就連先前到過我家的幾位舉子也說不知陳元亨住在哪裏。家人將原物帶回家去,臣妻打開一看才知道是一對重十斤的金貔貅,另外還有二千貫大明寶鈔。臣妻無法將原物退還,隻好將那些錢物送到都察院去了,那時是二月初八日的下午。”

楊溥的一番話把事情說得清清楚楚,朱高熾和解縉、楊士奇、楊榮等人鬆了一口氣。可是朱高煦緊緊抓住不放,他高聲對楊溥道:“好一個伶牙俐齒的楊大人,把事推得幹幹淨淨!明明是江陵縣舉子陳鑒行賄中了進士,怎麽又扯到公安舉子陳元亨身上去了?這事不弄清楚,難以服眾,那些落榜舉子們不會相信這些鬼話,他們還得鬧下去!”

那一旁的胡廣也似乎頗為公正,他躬身啟奏道:“陛下,把一幹人等找來當殿對質,還落榜舉子們一個公道。”

永樂皇帝一想胡廣言之有理,當殿對質,把事情弄清楚,以顯朝廷清吏肅貪的決心。於是他對紀綱道:“速速派人把公安舉子陳元亨、新科進士陳鑒及一幹人等帶來!”

不一會,紀綱押著陳元亨等人來到了大殿上。這陳元亨等人本是荊州府下屬縣邑的民家子弟,哪裏見過皇帝的威嚴?看見大殿上的這般陣勢,陳元亨等人早已嚇得渾身顫抖了。

“你叫什麽?哪裏人氏?”永樂皇帝見是一介平民,語氣倒緩和下來,“你是不是送過財物給別人?不要害怕,從實說來。”

“草民陳元亨叩見萬歲爺!”陳元亨戰戰兢兢地道,“草民是湖廣荊州府公安縣人氏,是本科應試舉子。二月七日晚上,草民是送過一些財物給鄉賢司經局洗馬楊大人。”

“你為何要送他財物?”永樂皇帝繼續問道,“你是送給楊溥本人,還是送到別的地方?”

“草民把財物送到楊家時,不想楊大人擔任主考官已經進貢院了,草民沒有見到楊大人,隻好把財物放在楊家了。”

“你送財物是怎麽說的?他們收下沒有?”

“草民把財物送到楊家時,楊家人見草民拿著包裹,說是楊老爺有家規,不收禮物,不讓草民進屋。草民怕楊家拒收,反正草民是公安縣的應試舉子楊家人都知道,草民家與楊大人的家相距不遠,楊家管家楊沐大哥還與草民挺熟的。草民為什麽送禮,不說什麽楊家也能料到,於是草民啥也沒說,丟下財物便走了。第二天楊沐大哥提著包裹找到文升客棧,草民隻好躲著不見麵,還讓從兄陳鑒謊說不知我住在哪裏,這樣,楊沐大哥隻好回去了。”

陳元亨的一番話,倒是與楊溥說的一點不差,永樂皇帝聽了暗暗地點了點頭。他還是放心不下,繼續問道:你知道你送的是些什麽東西麽?”

“草民開始不知道。”陳元亨回答道,“後來草民打開包裹一看嚇了一大跳,原來是一對很沉的金貔貅和二千貫鈔。不瞞萬歲爺,草民父母是一介農夫,家庭貧寒,草民幾輩子祖宗都沒有見過這麽多的金寶錢鈔!”

聽說陳元亨家下貧寒,永樂皇帝頓時起了疑心,他緊跟著問道:“既然你家裏貧寒,那你哪來的這麽多東西行賄呢?”

“草民哪有這麽多錢財寶物。”陳元亨回答道,“那是二月六日晚上從兄江陵舉子陳鑒給我的。”

“陳鑒給你的?”永樂皇帝指著跪在陳元亨旁邊的陳鑒問道,“陳鑒,這財物是你給陳元亨的?”

“啟奏陛下,這些財物是臣給從弟陳元亨的。”新科進士陳鑒如實回答道,“臣知元亨學業不精,怕他會試不中;又知他與翰林楊溥大人是近鄰,是以想送這些財物,請楊大人關照關照,不想楊大人當天午時前就已經進入貢院了。”

一聽陳鑒教人行賄,永樂皇帝又生起氣來。他按捺住火氣仔細一想又有了疑竇:這陳鑒學業尚精,本不想行賄請托,何必帶那麽多錢財做什麽呢?於是他冷靜地問道:“陳鑒,你上京趕考,帶那麽多錢財就不怕路途危險麽?”

“啟奏陛下,那錢財不是臣家裏帶來的,也不是臣的。”陳鑒回答道,“臣等是二月初一到的京師。二月初二臣等上街探訪貢院時遇到了一位富商大賈,說是浙江來的,他同臣等一道遊覽了幾天,很是投緣,也很慷慨大方,說是要資助臣等。二月五日他給了臣一個包裹,說是隻有請楊溥大人幫忙,肯定能考中進士。臣平日勤奮刻苦,自信能考中進士,何必送禮?隻有從弟陳元亨把握不大,是以想助他一臂之力,於是臣把這包裹給了他。”

原來這財物是別人送給陳鑒的,眾大臣一聽立即嘰嘰喳喳低聲議論起來。

別人為什麽要拿如此貴重的財物來送給一個相識數天的舉子呢?這事太使人生疑了!永樂皇帝想罷,繼續追問道:“那送你錢財的浙江客商姓甚名誰,你還認識麽?”

“那位客商未說姓名,隻說稱呼沈某就行了。”陳鑒回答道,“不過那人有一個特殊的記號,見了麵臣肯定還認識。”

聽說那客商有個特殊的記號,永樂皇帝緊跟著追問道:“什麽記號?”

陳鑒不假思索回答道:“那人左手大拇指上有一分支,是個六指頭!”

“是個六指頭?他現在在哪裏?”永樂皇帝緊追不放道,“你能否找得到他?”

“臣實在不知他住哪裏。”陳鑒為難地說道,“這偌大一個京城到哪裏去找他?說不定他已回浙江了。”

永樂皇帝正要問話,忽見朱能出班說道:“啟奏陛下,臣昨夜率衛卒巡查至玄武門外九華山麓發現一具男屍,左手拇指是個六指頭,不知那人是否是那位客商?”

“有這等事!”永樂皇帝驚詫道,“這人麵相尚可認得?”

“麵目全非了!”朱能回答道,“顯然此人是被人謀殺的,怕被人認出來,以致把麵相給毀了。”

“國公爺,您是否看過那人的左耳?”陳鑒連忙問道,“那位客商還有一個記號:左耳耳垂上還綴有一個小肉球,是個雙耳垂。”

“哎呀!那人正是個雙耳垂!”一聽陳鑒所說記號,朱能不禁失聲叫了起來,“因為那很特別,臣還用手撥了撥呢!”

“如此說來,那人已經死了?”永樂皇帝陷入了沉思。看來這事比較明確了,這是有人想借這次科考陷害楊溥。是誰與楊溥有深仇大恨,如此精心設計陷害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便向朱能問道:“那人身上還有何標記?”

“沒有什麽標記了。”朱能回答道,“不過那人內衣腰間束著一根皮帶,是青色的,而且其束帶之法是護衛校尉的習慣係法。”

一聽朱能這話,那站在旁邊的朱高煦嚇出了一身冷汗,不過沒有人發現他這一微小變化。朱能的一番話,永樂皇帝細細回味了幾遍。他正要說話,丹陛之前的解縉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便出班奏道:“陛下,現在陳元亨、陳鑒已將事情說清楚了,楊溥也將財物送交都察院,所謂楊溥‘納賄枉法,取錄不公’純屬誣陷。既然行賄之人已死,臣以為此事可以了結了。”

“解愛卿言之有理。”永樂皇帝順勢道,“楊溥無罪,可是陳鑒、陳元亨蓄意向大臣行賄,罪不可饒!著革除陳元亨舉子功名,下科再考;念陳鑒憑著真本事考中功名,無營私舞弊行為,罰陳鑒到國子監麵壁思過讀書三年,吏部再行敘用!那韓述道聽途說聚眾鬧事,著革除功名不準再赴科考!”

“謝皇上恩典!”陳鑒、陳元亨等人謝過恩便退了出去。

“好,納賄之事就這麽結了。那狀元不公又是怎麽回事?”

“啟奏陛下,臣等均秉公而錄,決無優親厚友行為。”本科主考王達說道,“新科狀元林環是福建莆田人,也是去年福建鄉試解元,確有真才實學。”

“啟奏陛下,臣有一個主意。”楊溥也說道,“林環與臣等素昧平生,如懷疑取錄不公,陛下何不將林環與指控者陳實當庭複試呢?”

“這主意好。”永樂皇帝點頭道,“楊愛卿速回禮部宣召鄭賜和林環、陳實上殿!”

“臣遵旨!”楊砥答應一聲,快步去了。

不一會,鄭賜帶著新科狀元林環和二甲進士陳實來到了殿上。

三人行禮畢,永樂皇帝叫三人起來說話。他望著陳實道:“陳實,是你在禮部鬧事,指控‘狀元不公’麽?”

那陳實確也狂妄自大,見皇上發問,他昂聲回答道:“啟奏陛下,是臣在禮部大堂指控‘狀元不公’!”

“狀元有何不公,你且說來朕聽聽。”永樂皇帝不動聲色道,“你可要言而有據,不可妄指。”

“是,陛下!”陳實站在殿上旁若無人地侃侃說了起來,“新科狀元林環本是紈絝子弟,終日錦衣玉食,遊冶尋花,有什麽真才實學?所謂‘聰慧過人,過目成誦’之譽不過是浪得虛名。去年他在福建鄉試僥幸得了個解元,那也不過是‘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罷了!近日坊間所傳林環的幾篇文章,在臣看來也是平平常常,並非高手之作。如此平淡的手筆,竟然得中狀元,豈非不公?”

聽了陳實的一番話,永樂皇帝不但不氣惱,反而覺得這年輕人有些意思,年紀不大怎麽如此目中無人?他平靜地又問道:“你這說的是狀元不公的第一條理由:林環並無真才實學。還有沒有其他理由呢?”

“有。”陳實揚頭回答道,“那今科會元朱縉就別說了,就說臣吧。臣自幼聰穎好學,少長習讀,經史子集無所不及,不說學富五車,也是滿腹錦繡!就拿臣前幾日廷試時的策論,一篇《禮樂明備》談古論今,縱橫捭闔,洋洋灑灑萬言,怎麽就不能點個狀元,卻中了個二甲呢?”

說到這裏,那陳實情緒激昂,麵紅耳赤,憤憤不平之情溢於言表。

永樂皇帝見殿上眾大臣都在竊竊私語掩口暗笑,他也不禁好笑起來。沒見過這麽不知廉恥的人,自吹自擂大言不慚,竟連一絲遮掩的意思都沒有,真是一介狂徒!不過,這陳實既然目空一切口出狂言,說不定倒真有些學問呢,不如當殿試他一試!他瞟了一眼林環,隻見林環站在那兒目定神閑,微微含笑注視著陳實,不知不覺中顯出了富於涵養的風度。看罷,永樂皇帝笑著問陳實道:“陳實,你才高八鬥學富五車,敢當庭與林環比試麽?”

“敢!”陳實不等皇上說完,高聲接話道,“不是臣誇口,臣可百問百對!”

“那你呢?”永樂皇帝向林環笑問道,“你敢和陳實比試比試嗎?”

“臣願意向陳實兄討教。”林環微微笑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是否能勝過他臣不敢說,隻是一展所學罷了。”

“好,你就與陳實當著朕和文武百官的麵比試。解愛卿出題,內侍筆墨侍候!”

“臣等遵旨!”眾人答應一聲分頭準備去了。

待桌椅板凳文房四寶具備,林環與陳實就座,解縉朗聲說道:“遵聖上旨意,比試題目是:聖門七十二賢,賢賢何德?雲台二十八將,將將何功?限半個時辰交卷,開始吧!”

這個題目並不難,難的是這孔子賢弟子七十二人和漢代功臣二十八人合計一百人的事跡你記得準不準。好在這二人均有功底,聽罷題目,兩人伏下身子奮筆疾書起來。永樂皇帝和殿上的文武大臣們覺得這挺有意思的,大家都津津有味地關注著這兩個書生。王達、楊溥站在一旁,若無其事地觀察著事情的變化。

半個時辰過去了,靜鞭一響,林環和陳實便停筆交卷了。

拿起陳實的文章,永樂皇帝便仔細看了起來。這陳實果然厲害,文章寫得揮灑自如,議敘有法,條對詳悉,文采可觀,確實有些功底。看罷,他將陳實卷子遞給了解縉等人傳看,接著他又拿起林環的卷子看了起來。這林環的卷子將那一百人的事跡功勞寫得悉對無遺,尤其是評價這一百人的功過是非,公正均允,議論風生,讀來朗朗上口,餘味無窮,真是令人耳目一新!永樂皇帝十分高興,他將林環文章一揚,對陳實說道:“陳實,你把林環的文章讀讀,看是如何?”

陳實接過林環的卷子讀了起來。開始的時候,他還滿不在乎。可是讀了不久,他的臉上變了顏色,慢慢地認真起來,讀到後來,他的臉上滲出了顆顆汗珠。讀到最後,陳實掩卷沉思半天沒有出聲,臉上露出了慚色!

永樂皇帝看著陳實臉上表情的變化,暗暗地點了點頭,這年輕人還算有自知之明,是個可造之才,不過還要敲打敲打。他不動聲色,也不詢問陳實讀後有何感想,望著殿上的文武大臣說道:“這陳實的答問寫得詳備準確,文采飛揚;林環的文章寫得蒼雄沉穩,淋漓盡致,而且還略勝一籌,可見林環並非浪得虛名!現在朕還要考考林環、陳實,以理服眾。林環、陳實,你們倆願意麽?”

皇上開了口,誰敢說半個不字?林環、陳實連忙躬身道:“謹遵聖命,請陛下出題!”

“好,朕出一副上聯,你們給朕對上下聯。”永樂皇帝說罷,念道:

日明,月明,日月齊明,大明天下。

聽罷上聯,沒等陳實開口,林環應聲對道:

君樂,民樂,君民同樂,永樂萬年。

“妙妙妙!”林環的下聯話音一落,大殿上突然爆發出一片喝彩聲!解縉出班恭祝道:“恭喜陛下,狀元有才!”

站在旁邊的王達、楊溥聽罷林環的下聯和解縉的賀詞,不禁心花怒放,臉上漾起了一層紅雲。朱高熾也喜之不勝,矜持地微笑著。隻有那朱高煦滿臉的不高興,氣惱地看著這一切。

聽了林環的下聯,永樂皇帝不禁喜得合不攏嘴了。這不僅是林環不失時機又恰到好處把他歌頌了一番,而且這下聯對得工整貼切無懈可擊,可算是絕對了,誰還能勝過這下聯呢?這林環的狀元是貨真價實,當之無愧,王達、楊溥取錄公允得很呢!想罷,他對陳實道:“陳實,你的下聯呢?”

一聽皇上點他,陳實一改先前的狂傲不馴,連忙跪下道:“陛下,林狀元的下聯是絕對,臣甘拜下風了!”

見陳實認了輸,永樂皇帝又笑問道:“這林環的狀元到底公不公呢?”

“公,公,林狀元當之無愧,王學士、楊洗馬二位座師取錄公允,臣無話可說了!”陳實連連叩首道,“臣年輕無知,狂妄自大,輕信謠言,咆哮公堂,侮慢座主,冒犯天威,臣是死罪,臣甘願服法!”

“怎麽,你輕信謠言?”永樂皇帝突然一驚,探身問道,“輕信了什麽謠言?快說來聽聽!”

陳實細細說了起來:“那是廷試公榜的當天也就是昨天下午,臣看了林狀元打馬遊街後正要散去,忽見一個舉子模樣的人悄悄對臣說,這林狀元並無真才實學,完全靠主考王大人和楊大人營私舞弊蒙騙皇上才點了狀元的,其實大家都說你的文學才算第一,屈屆二甲,大家都為你惋惜,如何如何。是臣愚昧驕狂,一時誤信謠言,才大鬧禮部,弄到了現在這樣狼狽,臣知罪了!”

“是誰蠱惑你的?”永樂皇帝追問道,“你可認識那人?”

“臣並不認識那人。”陳實慚愧地回答道,“不過,那人有兩個明顯的特征:一個是左手大拇指是個六指頭,另一個是左耳是個雙耳垂。”

一聽陳實的話,殿上的眾人都愣住了。永樂皇帝也不禁十分驚異,怎麽又是這個六指頭、雙耳垂?他知道今天的這兩件事都指向了楊溥,都是六指頭、雙耳垂一人所為,而六指頭雙耳垂又被人謀殺,顯然這是有人在背後操縱,目的是陷害楊溥,這個人是誰呢?

見皇上半晌沒有作聲,陳實又連忙請罪道:“陛下,臣誤信他人挑唆,影響甚壞,請您賜罪,臣咎由自取決無怨言!”

“好,你能知錯就好!”永樂皇帝從思索中回到了現實,見陳實確有悔改,他心情豁然開朗,哈哈一笑道,“現在這事情已經明了,林環欽點狀元,當之無愧;王達、楊溥取錄公允不辱職使,值得嘉獎;楊溥賄賂不浸,廉潔可嘉;陳實驕狂自大不知輕重,理應重罪。姑念你尚有自知之明,確有愧悔之心,本有真才實學,朕不忍就此棄廢人才,著去遼東都司鐵嶺衛為吏,三年後再行敘用!”

隻有那站在一旁的朱高煦滿腔怒火,瞪著一雙大眼,狠狠地望著楊溥、陳實等人,心裏咬牙切齒地罵道:“你們別高興得太早,咱們走著瞧!”

處理完了這一切,永樂皇帝正要宣諭退朝,忽見楊溥出班奏道:“啟奏陛下,臣還有一事!”

經過今天的折騰,永樂皇帝倒對楊溥另眼相看了。見楊溥說有事啟奏,他便微笑地說道:“楊愛卿還有何事?”

“今日落榜舉子在禮部衙門外鬧事,臣想也情有可原。”楊溥說道,“自陛下禦極以來,百姓安居樂業,士子發奮圖強,天下文氣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興盛過。本科參考舉子共計二千二百一十人,中式僅二百一十九名,大量的舉子無緣仕途,這對於寒窗苦讀的學子,實在是件憾事!他們渴望為國效力的心情又十分迫切,有時做出些出格之事,似乎不必計較。現今天下大治,國家正需大量人才,放著這近兩千名學子不用,實在可惜!陛下即位後不久,曾宣布自後開科加錄副榜,而前年甲申科又因仿太祖先例取錄進士四百餘名副榜未錄,舉子們都希望著呢!臣以為不如在本科已錄三甲進士之外,循太祖乙醜科和上屆甲申科取四百七十二名之例,除已取二百一十九名進士外,再擇優錄取二百五十三名,列為副榜。這樣,一可為國家充實人才,二可激勵天下士子奮發上進,於國於士均大有裨益!”

這個建議立刻得到了滿朝文武的支持。解縉、楊士奇、楊榮等內閣大臣首先表示讚成,蹇義、夏原吉等人表示附議,就連朱能、張輔一班武將也都認為可行。朱高熾更是連連頷首,一時間大殿上眾口一詞,都認為設立副榜好!

永樂皇帝聽了楊溥的建議和眾位大臣的議論,心裏也十分興奮。他把手一揮,高興地說道:“楊愛卿所議甚合朕意,自此設立副榜,招攬天下人才,此議照準!仍著王達、楊溥即日辦理。不過,副榜錄取人數不要硬行仿太祖乙醜科之例,取若幹名即可,其餘的再選若幹名入太學吧!”

楊溥和王達立刻應道:“臣等遵旨!”

三月二十日,大明朝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副榜開錄了,楊溥、王達又在落榜的近二千名舉子中拔取了一百一十八人,其中選拔周翰、藍勖等三人進學翰林,其餘全部授教諭、訓導等學官,分赴天下各縣任教,這事一時成為盛舉。

“氣死本王了,氣死本王了!”回到王府,朱高煦拍著桌子罵道,“你們簡直是群飯桶,又把事情搞砸了!”

“王爺息怒,王爺息怒。”一旁的枚青小心地勸解道,“這是臣等慮事不周,不想那楊溥竟然油鹽不進。”

“那楊溥怎麽油鹽不進?”朱高煦火氣越來越大,“二月五日那‘六指頭’就把財物給了陳鑒,二月六日怎麽不送?等到二月七日楊溥進了貢院才去行賄,那楊溥根本不知道有人送了錢物。常言道見錢眼開,楊溥錢都未見,眼怎麽會開?還有,送錢的竟然不是陳鑒,而是陳元亨,連人都換了,你們都不知道,還一直說是陳鑒!那陳元亨考中了進士都還可以說是楊溥納賄枉法,可是他名落孫山,楊溥收錢收得再多,都無所謂了。”

見朱高煦越說越氣惱,朱恒連忙勸慰道:“王爺真該氣惱!那‘六指頭’辦事不力,已經死有餘辜了!”

說到‘六指頭’死了,朱高煦氣稍稍平了一些。他向坐在一旁的王斌問道:“那‘六指頭’做得幹淨麽?”

“王爺放心,絕對幹淨。”王斌拍著胸脯回答道,“等‘六指頭’假扮客商把要做的事情做完,臣就把他哄到九華山下殺了,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不論誰去查辦此事,都是一樁無頭公案!”

“那‘六指頭’雖然做得幹淨,可這氣恨還是難消!”朱高煦餘怒未息,“這次便宜了楊溥、解縉,對付他們難道就真的沒有法子了麽?”

聽了朱高煦的話,枚青、朱恒、王斌半晌沒有作聲。思索了片刻,枚青試探著說道:“楊溥平素為人謹慎,自甘淡泊,恐怕用行賄受賄扳倒他難以奏效。他不是太子宮屬麽?臣以為從輔導胖子這事上尋找茬子,扳倒楊溥更容易一些,臣不信他們就做得天衣無縫。不過,要扳倒解縉比扳倒楊溥可就容易得多了!”

枚青的這句話,把大家都說糊塗了。這解縉是大家公認的“大明奇才”,智思敏捷,詼諧風趣,深得永樂皇帝喜愛;他又是右春坊大學士,內閣首輔,位高權重,更為皇上倚重,怎麽扳倒解縉反而比扳倒楊溥容易得多呢?朱高煦怎麽也想不通這個道理,他向枚青問道:“你說說看,扳倒解縉怎麽容易得多?”

朱恒和王斌也一齊催促道:“枚大人快講,怎麽個容易法?”

“王爺和二位大人莫急,容在下慢慢道來。”枚青故弄玄虛,不慌不忙地笑道,“解縉雖然才高八鬥名重一時,可是他有三個致命的死穴!”

“哪三個致命的死穴?”朱高煦一聽來了興趣,連連催促道。

“第一個死穴是恃才傲物。”枚青還是不緊不慢,“那解縉洪武二十一年十九歲便中了進士,又被選為中書庶吉士,接著又在大庖西室上封事萬言書,甚為太祖皇帝愛重。他年少登朝,自恃才高,冗散自恣,瞧不起同僚,得罪了許多大臣,譬如前尚書沈溍、前都禦史袁泰,現在禮部郎中李至剛等,那袁泰恨不得生吞了解縉。”

“解縉的第二個死穴是寵遇過隆。”枚青繼續說道,“雖然文學優長才智過人,但他的同僚中不乏佼佼者,而解縉寵遇最隆,這必定會引起一些人的嫉妒。臣現在就聽說內閣中的黃淮、胡廣與解縉就是口好心不好,他們相互傾軋是早晚的事。”

朱高煦繼續問道,“那第三個死穴呢?”

“解縉的第三個死穴是任事直前。”枚青繼續說道,“一個人敢說敢為敢負責那是優點,可是得講究方法。不講究方法,那優點可能就會變成缺點。解縉就是那種任事直前不講方法的人。”

“這話怎麽聽不明白?”朱高煦望著枚青道,“你把話說直率點兒。”

“這解縉自恃皇帝寵信,在朝廷議事時直來直去,常常責難皇上。”枚青望著朱高煦陰險地笑道,“王爺請想,當今皇上是何等威嚴,容得臣下的不同意見麽?這解縉自恃才高寵隆,口無遮攔,一次忤旨尚可原諒,二次逆意也還可寬容,可是這解縉一而再,再而三地觸犯天威,那皇上還能容忍麽?一旦龍顏不悅,解縉恩寵必衰。如果恩寵一衰,解縉必然清高孤傲,則皇上必然龍顏大怒,那時就是解縉的死期了!”

聽了枚青的一番話,朱恒、王斌不禁拍手叫好道:“枚大人分析得十分精辟,解縉的三個死穴,隨便哪一個都可置他於死地。”

“道理是這樣。”朱高煦還是不夠滿意,他皺著眉頭道,“你還是沒說清楚,我們到底怎麽辦?”

“到底怎麽辦?推波助瀾,促帝怒縉。”枚青冷笑道,“解縉不是在《大庖西室萬言書》中指責說‘天下皆謂陛下任喜怒為生殺,而不知皆臣下之乏忠良也’麽?讓他去當個‘忠良’吧,隻要皇上一怒,他的好日子就到頭了。”

“好主意!”朱恒一旁稱讚道,“皇上乾綱獨斷,容不得臣下說三道四,隻要皇上一發怒,就有好戲看了。”

“這個主意可行。”王斌在一旁也慫恿道,“特別是行兵打仗的事兒,當今皇上最內行,而解縉一介書生可謂一無所知,他如果對用兵行武評頭品足,肯定會激怒皇上。那時,他解縉可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對,王大人的這句話提醒我們了!”枚青興奮地對朱高煦說道,“現今安南陳天平歸國,未必就能順順當當立為國主,臣看南方這場仗遲早必將發生,那就是置解縉於死地的一次機會。王爺上朝的時候,密切關注此事,一遇機會便推波助瀾本王,不怕扳不倒解縉。扳倒了解縉,再來收拾楊溥。”

“推波助瀾,促帝怒縉?”聽了枚青三人的話,朱高煦反複念叨了幾遍,覺得這倒是個可行的好主意。他思索片刻下了決心:“這主意可行,就這麽辦。不過,你們還要派人繼續打探,本王不信解縉、楊溥他們就一點毛病都找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