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拒酒有術
飯店這個交際場所,是挺考驗人的。你不能喝酒,最好學會拒酒;你酒量不能讓酒友們痛快,那就憑三寸不爛之舌讓大夥兒開心。這樣,你既不傷自己的身體,又不致讓勸酒者掃興。
下麵介紹幾條“拒酒、防酒”的方法,僅供大家參考。
1、慢飲慢酌
科學上來講,酒快易醉。在酒桌上,如果你被瞄上,剛飲下一杯,又有朋友站在跟前糾纏,那就要與他多纏一會兒,胡扯神侃,花樣跌出,盡量拖延時間。
當然,你可以參照一下前一章的招數。與他劃拳,5 局3 勝製;與他敲筷子,玩棒子打老虎;與他猜字謎;不管他愛聽不愛聽,先講一個“唐伯虎醉酒”的故事,再講一個“鍾馗捉不到酒鬼”的故事,最後再來一個“不識酒的仆人”的故事。
例如,“不識酒的仆人”的故事:有個儒生愛酒如命,最怕仆人偷飲他的酒,凡識得此物是酒的仆人,一概不用。朋友為他推薦了一個仆人,一點兒不識酒,就留用了。一天,他出門前囑咐仆人,牆上掛著一隻火腿,院子裏養著一隻肥雞,小心看守;這一瓶子是白砒霜,那一瓶是紅砒霜,萬萬不可吃,吃下去要送命的。
儒生走後,仆人殺雞煮腿,將兩瓶酒全喝光。儒生回家,見仆人醉倒在地,氣得用腳踢醒他。仆人哭訴說:“主人走後,來了一隻大貓把火腿叼走了,又來了一隻狗,把雞追到別處去了。小人痛不欲生,想起主人講的紅砒霜、白砒霜喝了能死,就全喝下在此等死。”主人聽了隻好幹瞪眼。
如此扯半天,喝酒的速度就慢了,你也不易醉了。
2、轉移目標
有時候,我們很難逃脫掉喝酒的命運,但切要記住,一旦成為對方“攻擊”的目標時,要扭轉對方的思路,向他介紹更引誘他的新目標,把他的注意力引開。這要隨機應變,把全桌宴友的諸類情況,如各人的年齡、身份、職務、籍貫、愛好、經曆等因素都要嫻熟於心,對初次見麵的朋友也要盡快摸清情況。
比如對方攻上來說:“我們三兩對三兩幹一杯。”你可以順著話題說:“你想找三兩水平的?我是假的,啤酒三兩還可以。這位陳先生是真正的白酒八兩,來來,陳先生,你的對手來敬酒了。”
目光、手勢一引,把新目標提供給對方,你自己就解脫了。
3、一定要有預備隊
打仗要有預備隊,酒場上也如此。到關鍵時刻,派這部分兵力上去,將占據酒桌上的優勢。
有位經理深諳此道,遇有重要的公關宴請,總要帶著胖墩墩、一臉忠厚相的陳秘書。入席後,經理笑謔調侃自己的助手:“他老婆管得嚴,從不敢吃酒,聞出味道要跪床頭的。”
陳秘書則囁囁嚅嚅地爭辯,預備隊就巧妙地埋伏下來了。
等到酒宴過半,經理已覺微醺,對方偏偏酒興還濃,連連攻過來,這時預備隊就亮相了。陳秘書以逸待勞,你喝時,我歇著;你鬧酒,我吃菜。待其氣衰而擊之,生力軍對疲勞師,預備隊肯定打勝仗。
4、“渾水摸魚”之道
與人拚酒,盡量多鬥語言技巧,製造混亂,“冬瓜牽到豆棚上,狼腿拉到驢腿上”。搞亂對方的判斷力,以快速的動作,亂中換酒、亂中灑酒;分散對方的注意力,酒看似入口,其實流到別的地方去了。“做功”到家,渾水摸魚才會奏效。不過,把酒倒掉實在可惜,但是,兩害相衡取其小,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
春秋時,齊桓公有一次宴請大臣,定下時間為“日中”時分。
管仲遲到,齊桓公要罰他酒。管仲喝掉一半,倒掉一半。
齊桓公很不高興,說:“你既遲到又倒掉酒,太沒道理了。”
管仲答道:“臣聽說酒喝多了舌頭就要多動,舌頭多動就要失言,失言就會惹禍。臣權衡兩者,還是倒酒為上策,不敢惹禍。”
5、自我控製是關鍵
防線被衝垮,根由在自身。
我有個朋友,每次剛上酒場時總是怯酒、拒酒:“身體不好,不敢飲。”不一會兒,經不住別人熱情相勸,就答應:“好,來一杯。”隨著氣氛升溫,場麵鬧哄,他情緒失控,一杯連一杯幹開了,最後酩酊大醉。醒來後他又後悔不迭,發誓不再飲酒了。可笑的是他記性一點兒不好,下一次又是如此來一番循環。
情緒雖然同外部環境的刺激有關係,但控製力是掌握在自己手裏的。把握住自己,你有千條計,我有老主意,勸將法、激將法,不管什麽法,我就是不上你的當。
6、多吃點兒糖醋蘿卜絲
俗語說:吃酒不吃菜,必然醉得快。吃菜也有學問,喝酒時要多吃糖醋蘿卜絲。
東道主關照廚師,把洗淨的蘿卜切成細絲,多加點兒醋和糖涼拌。喝酒之後就吃點兒蘿卜絲,讓胃內起點化學反應,醋與酒精一混合,生成乙酸乙酯和水,酒精作用頓時消減不少。蘿卜也有解酒作用。
當然,喝酒之時多飲點兒白開水也能起到一些解酒的效果。
7、饅頭、豆腐不可少
今日宴請事關重大——求朋友辦事。主人是“求方”,客人是“助方”,酒要“助方”喝得興致勃發,事情才能辦利索。愁的是這位朋友是海量人物,主人一方沒有一個是對手。怎麽辦?不打無準備之仗,來一個饅頭、豆腐吸附分解法。喝酒前盡量多吃幾個饅頭,多吃幾碗老豆腐——防守要靠智謀,要巧取,不能蠻幹硬拚。
白酒流入胃中,馬上被吸附力強的饅頭吸住了,隨後慢慢流滲開來,又碰到豆腐。豆腐中有一種重要的氨基酸叫半胱氨酸,它能迅速分解酒精。
這叫肚裏有貨,心中不慌,酒戰逞強,挫敗海量。
8、無奈的關閘法
在酒桌上喝得實在吃不消的情況,又碰到攻勢淩厲的對方盯上了你:“勸君一杯君莫辭,勸君兩杯添情誼,勸君三杯見個底。”
吃不消了,趕快“關閘”,擋住這股潮水。
你先要僵持一番,隨後可以這樣說:“我確實已經喝到量了,本來這一杯酒想留到最後,大家一齊碰杯,掀個**。這樣吧,既然王經理一定要我陪他先喝掉,我就提早完成這最後一杯了。大家同意吧?”
老是僵持著總不是個事,大家的心理狀態都希望快點兒打破僵局,就會支持你“關閘”。一旦取得眾人的明確認可,你喝了這杯酒,雖被對方攻下了,但是總的防守任務就完成了。
9、不妨來個假醉
被人逼酒是一件很頭痛的事情。飯局過程中,看樣子對方後麵還大有攻勢浪潮,你實在抵擋不住了,能裝醉蒙混過關也是一策。
一喝酒臉便通紅的人,最占便宜。有人苦於臉不紅而已醉,像李白要到“看朱成碧顏始紅”,吃醉了,紅顏色看成了綠顏色,他的臉才會紅。
喝酒臉不紅的朋友,怎麽裝醉?醉的形象有胡言亂語,身癱如泥,你就照此去做;可以頭枕宴友肩,囑咐他攙扶你到隔壁房中去休息;走不掉的話,你可以“冷”一回,“熱”一回,說一回,唱一回,跳一回,舞一回,哭一回,笑一回。隻要裝得像,便能瞞天過海。
10、實話實說求諒解
端酒杯之前打個招呼,說本人隻有多少酒量。這樣把信息先傳遞過去,叫對方不要亂攻。
有個晉朝人陶侃,飲酒自定限量。有時,他與朋友們聚飲正喝到興頭上,限量已經到了,立即停杯不飲。
朋友們勸他再來點兒,他思量了一下說:“我年輕時曾經吃醉酒,導致了言行過失。老父親過世前有遺囑,規定我隻能吃這點兒酒。”朋友們聞此言,就不再硬逼了。
人都是會思考分析的,這是真話還是假意,看得出來的。防守者要學學陶侃,開宴之初,就熱情坦誠地來個廣而告之:“各位,我是喜歡實打實的,本人最多喝二兩酒,小李小王隻能喝一兩酒,老張三兩酒應該沒問題,你陪客人多喝點兒。”真誠的信息傳遞過去了,對方一般是聽者有心,到限量時就不會硬勸硬逼了。
11、向多數人看齊
當自己實在沒有酒量時,一定要想辦法多拖幾個人下水。如果在對方攻上來,你身孤力單難以防守,趕快依據對方攻過來的理由,盡可能多地找出幾個同盟軍。
對方的理由是“老鄉見老鄉,幹杯情誼長”,那麽你馬上接口說:“在座的老劉、老陳都是老鄉,你總不能隻敬我一個,把這幾位老鄉撂到一邊吧?來來,老鄉一起來。”
言之有理,對方隻得接受。同盟軍一組成,力量就大了,眾口爍爍,反建議、新要求直冒出來,既熱鬧出氣氛,又能把攻方抵擋住。
12、電話逃席法
三十六計走為上,酒戰中,聰明人善攻善守還善逃。滿桌都是豪飲客,且伶牙俐齒不饒人,三瓶白酒喝光又開第四瓶,再奉陪下去自己要醉臥桌子下麵了,趕快尋機避退,此乃最佳策略。
怎麽個逃法?推杯起身,拔腳而竄,這是明逃,但逃不掉的。
杜甫曾歎道:“無計回船下,空愁避酒難。”假如唐朝已有手機,杜甫腰上別一隻,“滴滴滴”直叫,他會說:“哎喲,家裏不知道有什麽事情,我接個電話就來。”下船逃之大吉。
現在每個人都有手機更是方便,你可以提前安排好人,在某個時候給你打電話,這樣就能機智撤退了。切記,逃席之前不能暴露意圖,要麻痹對方。
13、吃點兒奶油蛋糕
喝酒之前莫空腹,這是醫生的忠告。宋朝的梅堯臣詩曰“空腸易醉忽酩酊,倒頭夢到上帝前”,很有道理。
我有位朋友平時喝個三兩白酒絕無問題,這天他坐上晚宴不一會兒,雙頰泛紅,竟醉倒了。後來曉得那天他事務纏身,午餐僅吃了幾塊餅幹充饑,饑腸轆轆時飲下白酒造成此後果。
我提醒他說:“你應該抽空開個小差,先填幾塊奶油蛋糕下去,使胃壁腸塗上一層油脂保護層。酒味唇頰留,酒精穿腸過,即使有吸收,也能打折扣。”朋友頓時省悟,還怪我不早說。
14、“疾病斷酒”法
以自己身體健康為由,滴酒不沾。這種防守法最絕了,一上來就堅決堵死勸酒者。
有位廠長每逢要陪客戶吃飯,就端著自己的茶杯上席,聲明:“我不會喝酒,一喝就天旋地轉。”話語真誠,無人懷疑,因為茶杯就是他的“免戰金牌”。
有的人會從口袋中取出“病情診斷書”,“嚴重胃潰瘍”“肝腫三指”,都是“免戰金牌”。客人原來想攻一攻,一看鐵門鎖死,就打消念頭了。這塊“免戰金牌”靈不靈,關鍵在於他自己向大家展示的第一印象成功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