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多到做不完,深深陷入“風險疲勞” 01

2017年的聖誕夜,一出悲劇發生了,就讀於西安某大學的藥理學博士楊寶德投河自盡,一條鮮活的生命就這樣隕落了。令人咋舌的是,這位原本有著光明前途的在讀博士之所以選擇自殺,竟是因為不堪忍受其博導周教授的奴役。

在這出悲劇發生之後,《中國青年報》對此事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報道,為大眾勾勒出了這個年輕人在生命最後的時光中所經曆的那些痛苦與絕望。

眾所周知,很多導師其實都會讓自己的學生幫忙做一些雜活,這種現象簡直是司空見慣。但楊寶德的導師周教授顯然要更過分得多。據了解,他對楊寶德有一個要求:必須24小時待命,接電話晚了都會挨罵。

每個周末,楊寶德都要去周教授家幫他打掃衛生,平日裏更是連打掃辦公室、拎包、拿水、開車接送、陪逛超市、洗車擦車、以極低價格給導師熟人家的孩子做家教等等事情都是楊寶德必須做的。此外,在周教授有應酬的時候,楊寶德還得負責陪他去擋酒。雖說是在讀博士,但實際上楊寶德的大部分時間其實都耗費在了為導師服務上,簡直就像是周教授的全能管家。因此,在讀博士的一年半時間裏,楊寶德的科研成果少得可憐,他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來踏踏實實地做科學研究。

最終,因不堪忍受巨大的壓力和精神折磨,楊寶德選擇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而這其實已經是他第二次自殺了。

在楊寶德死後,他的女友發了一條長微博,嚴厲譴責了那位奴役學生的導師,並表示,對於男友的死,他那位導師應該負70%的責任。

對於這出悲劇的發生,導師和學校都有難以推脫的責任。如果周教授不曾奴役自己的學生,把他當作廉價勞動力來壓榨;或者如果學校的管理能夠再規範一些,而不是放任導師肆無忌憚地欺壓學生,那麽這出悲劇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但最重要的是,我們或許更該好好反思一下這位博士生,為什麽從不拒絕,從不反抗,讓自己陷入“風險疲勞”而不可自拔?當你連死亡都不再畏懼的時候,難道還連反抗的勇氣也沒有嗎?

02

從小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就在告訴我們,要尊師重道,要樂於助人,要有奉獻精神。但很少有人教育我們,要學會拒絕,要懂得為自己設定原則和底線。

楊寶德的悲劇歸根結底在於他自身性格的軟弱。很顯然,對於他這樣的孩子,無論長輩還是老師必然都會十分喜歡,因為他幾乎不會拒絕長輩或老師,甚至可能是同學所提出的任何要求。但這種喜歡同時也是極為廉價的,說到底也不過是對一個好用的“工具”的喜愛罷了。

如果楊寶德不能改變自己的軟弱和不懂拒絕,那麽即便今天他沒有遇到奴役他的周教授,明天他也可能會遇到比如王教授、李教授、陳教授等等。

所以,做人一定要懂得拒絕。在尊師重道的同時,要懂得分辨是非,不能因對方身份輩分比你高就事事順從,凡事得講一個理;除了樂於助人之外,更要懂得劃定底線,不能為了不得罪就無底線地去討好對方,透支自己的時間與精力;要有奉獻精神,但更要學會保護自己,並不是所有事情都值得你去犧牲自我的。

03

人這一生所擁有的時間與精力都是有限的,你把時間與精力浪費在一些事情上,就不可避免地要放棄另一些事情。但悲哀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會因各種抹不開的麵子情而將寶貴的時間與精力浪費在一些無關緊要,甚至是對自己毫無好處的事情上。

朋友大偉某天突發奇想,把自己一整天的行程記錄了下來:

早晨起床後,到早餐店買完早餐,又花了大約二十分鍾繞路、排隊,幫同事“順便”帶了一杯咖啡;抵達公司,外出送文件時被同事拜托“順路”幫忙寄信,多走了兩條街;午休時接到失戀的表妹的電話,聽她號啕大哭,喋喋不休,一個小時;下午被公司的前輩拜托幫忙做事,無法拒絕,導致自己的工作沒能按時完成,隻得選擇加班;比平時晚下班兩小時,接到大姑電話,讓“順道”帶點消夜回去,無法拒絕長輩,於是繞路、排隊、買消夜,浪費一個半小時……

大偉說,一天下來,感覺非常疲憊,事情多到做不完,但仔細想想,卻有至少30%的事情都是別人的事情,和自己是毫無關係的,隻是無法拒絕,無法說“不”,於是隻能將原本就緊巴巴的時間和精力不斷透支。

瞧,很多時候,你的疲勞實際上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沒法子,誰讓你抹不開麵子,誰讓你無法拒絕,誰讓你習慣犧牲自己去討好別人呢?最終,隻能讓自己深陷“風險疲勞”,把自己一步步逼入絕境。

其實,既然他都好意思來麻煩你了,你又何必不好意思拒絕他呢?若是自己都不懂得心疼自己,又哪能指望別人來心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