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開疆拓土·汗水與智慧砌成大秦帝國 心懷萬裏陽光,何懼飛短流長

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奴隸製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不過,無論是奴隸製社會,還是封建社會,都終究是男權社會,女人的地位總是微乎其微的。《尚書·牧誓》中說:“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也就是說,母雞是不可以打鳴的,如果母雞像公雞那樣鳴叫報曉,就意味著天下要有禍事了。

這個典故出現在周武王伐紂之時。因為商紂王聽信寵妃蘇妲己之言,製作“炮烙”的酷刑,殘害忠良,不問政事,每天過著荒**無道的生活,隻顧自己享樂,任憑百姓黎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所以,人們都認為是蘇妲己魅惑了紂王,對蘇妲己百般痛恨、詛咒。所以周武王伐紂時感慨地說,母雞一旦打鳴,家境就要衰落了。令周武王想不到的是,多年以後竟然又出了個周幽王,為了讓寵妃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這件事更加深了人們對“牝雞司晨”的痛恨。

所以,當羋月幹涉秦國朝政的時候,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很多阻力。最開始羋月聽政的時候,是以“新王年幼”為由的,但是在秦昭襄王三年(公元前304年),嬴稷已經年滿二十歲,並舉行了隆重的加冠之禮。之後,朝臣們便紛紛議論,太後不應該再聽政了,應該恪守婦道,退居後宮。

秦昭襄王四年(公元前303年),一顆拖著長尾巴的彗星掃過天際。在那個年代,民間一直認為彗星是災星,如果彗尾掃過月亮便將有一場大災難。因為其形狀如同一把大掃帚,所以人們將其稱為“掃把星”。

這顆彗星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恐慌。有人說,這是因為宣太後把持朝政的原因,牝雞司晨,天理難容。有人說,如果宣太後繼續幹涉朝政,秦國將會有大災難。

兩年前,羋月剛平定了“季君之亂”,手中的政權剛剛穩固,沒想到竟然又出現了彗星之事。

就在一些朝臣醞釀一場針對太後的彈劾之時,東部邊疆忽然告急:魏國在齊國的支持下向秦國突然發動了進攻,意圖擴大自己的領地,蠶食秦國國土。

蠶食他國領土的事情向來是秦國的專利,沒想到這一次魏國竟然膽大包天前來進犯。其實,魏國之所以出兵攻秦,一方麵是因為齊國的支持,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秦武王後的回國。

秦武王死後,王後沒有子嗣,隻好站在婆婆魏紓這邊一起支持嬴壯,沒想到最後王位沒搶到,嬴壯、魏紓也都白白送了性命。武王後畢竟還年輕,而且也沒有掀起多大的風浪,羋月不禁動了惻隱之心,在鏟除異己的時候放過了這個王後。但是,留在秦宮中肯定是不行的,經過一番思量,羋月決定將其送回王後的母國——魏國。

雖然羋月是一番好心,但這並不能減少武王後對她的仇恨。被遣送回娘家,對她來說簡直是莫大的恥辱,這比直接要了她的命還痛苦。回到魏國後,武王後三番兩次慫恿魏襄王發兵攻秦,並曆數秦國的種種罪狀。她告訴魏襄王:“此時秦國的新政權還沒有穩固,如果趁著此時攻秦,一定能戰勝秦國,得到的土地也能拓展魏國的領土,壯大魏國的力量。”實際上,她隻是想向羋月複仇,對她來說,能不能得到土地是次要的,隻要能瓦解羋月的統治,將那個令她恨之入骨的女人殺死,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武王後想得太過於天真了。這種複仇的方式,隻能給魏國帶來更大的災難。

羋月卻不知,正是自己的一時善念,結果引來了這場從天而降的幹戈之禍。

在軍國大事麵前,嬴稷顯得有些怯懦。雖然他已經完成了弱冠之禮,但是長久以來,他已經習慣了在母親的羽翼下生活,無論大事小事總要先問過母親,如果自己做出決定總是覺得不放心。

朝臣們滿懷希望地看著他,希望他能像先王那樣勇武果敢,擬定一個恰當的對策,但是嬴稷卻猶豫不決,遲遲拿不定主意。他有心調兵遣將,派人前去迎戰,但是又擔心因此會惹惱了魏國背後的齊國。但是他又不能姑息魏國,任憑他們掠奪自己的土地。最後,茫然無措的嬴稷還是請來了母親,讓母親幫忙定奪。

羋月當機立斷,馬上派向壽率領大軍前去迎敵。她對魏國的做法格外憤怒,一再叮囑向壽此戰隻可勝,不許敗。不僅要收複失地,還要乘勝追擊,讓魏國知道秦國的厲害,同時也震懾一下齊國。

向壽胸有成竹,答應姐姐一定會戰勝魏國,然後調遣了一批精銳將士,準備出發。

為壯軍威,羋月親自為他們把酒餞行。這支隊伍裏分成了一大一小兩個方隊,大隊將士身著甲胄,小隊將士隻穿了輕便的短布衣。後者乃是秦國的死士,在戰場上,他們會豁出性命與敵人死戰,如果能活下來,以後的人生必然飛黃騰達,不僅會得到豐厚的賞賜,還會升官加爵。隻不過,這些人裏有人能活下來,有人終會戰死沙場。望著這一批將士,羋月忍不住心中一酸,幾乎落下眼淚。為戰士們餞行,是為了壯大他們的信心與軍威,她絕不可以流淚的。就算明知向壽也會有危險,卻依然要笑著飲下手中的酒。

那些原打算彈劾太後的朝臣,經過這件事後對秦昭襄王非常失望。而對宣太後,反而有了一些好感。

向壽果然不負眾望,率領著大軍很快收複了失地,魏軍主將率領著殘兵敗將慌忙逃回了魏國的蒲邑。

據《中國古代諸侯國存亡永(左訁右巽)異》《清一統誌》《山西通誌》等書的記載,蒲邑因河灘上生長著蒲草,所以稱為“蒲”,商朝時曾稱其為“缶邦”,春秋時稱其為“蒲反”,戰國時魏國稱其為“蒲邑”,秦國時稱其為“蒲阪”(從秦始皇時期開始),後來漢王莽稱其為“蒲城”,北周明帝改泰州為蒲州,一直沿用至今。

著名的舜帝曾定都於蒲邑,這更增加了蒲邑的神秘與滄桑感。所以在戰國時期,蒲邑就已經是古城了。

因為羋月有言在先,一定要好好教訓一下魏國,所以向壽繼續率兵追擊,直到蒲邑城外。魏國慌忙派人去齊國求援,沒想到齊國發現秦軍來勢洶洶,不敢派兵前去救援,魏王氣得暴跳如雷,有心和秦國和解,但是又覺得麵子上過不去,隻好硬著頭皮迎戰。

魏軍連日來奔走征戰,一直沒有得到休息,又吃了敗仗,軍心嚴重受挫,所以很快就丟了這座城池,繼續向東逃去了。向壽大獲全勝,入城後犒賞三軍。同時也規定,嚴禁士兵騷擾百姓,有違令者將斬首示眾。

向壽打算休整一下然後繼續進軍,但是沒想到羋月派人給他傳來急報,要求他即刻收兵,除了留一些人駐守蒲邑外,其餘人馬上回鹹陽。

這個消息讓向壽驚訝不已,聯想到近日來的有關彗星的謠言,他不禁有些害怕,擔心是有人要加害羋月,所以趕緊班師回朝。

一路上向壽都忐忑不安,直到在鹹陽城外見到了前來迎接的羋月和嬴稷,他懸了一路的心才終於放下來。

原來,是魏王派使者來講和了,並且約定於第二年在臨晉應亭(今陝西大荔東)朝見秦王。

向壽認為:“魏國依附於齊國在先,現在又來依附秦國,如此背信棄義的國家不應該與他們聯盟,還不如直接滅掉算了。”

但是羋月有自己的打算:“彗星的出現,很多人都在對我指指點點,如果在此時大動幹戈,一定會招致國人的不滿,現在已經教訓了魏國,不如見好就收,於名於實,都對我們有利。”

秦昭襄王五年(魏襄王十七年、公元前302年),魏襄王帶了一隊人馬抵達秦國的臨晉應亭,羋月和嬴稷一起與其會盟。

魏襄王已經年老體衰,兩鬢如同霜染,身邊的侍從一直攙扶著他。這一路舟車勞頓,魏襄王有些吃不消了。看到這樣一位老人,嬴稷和羋月都是心中一驚。魏襄王曾經與嬴駟會盟過,也曾與嬴**會盟過。想到嬴駟,羋月不禁有些難過。魏紓與武王後都是來自魏國,這兩場政治聯姻曾經讓魏國與秦國走得很近。雖然也有過幾次兵戎相見,但最後都能和平收場。

一把年紀的魏襄王對嬴稷和羋月非常誠懇,希望能與秦國結成聯盟,世代友好。羋月大受感動,潛意識裏已經答應了魏襄王的請求。不過,她也非常理智地告訴自己,如果對秦國沒有好處,就算再感動,她也不會答應魏襄王。

羋月想到了楚國。雖然目前秦國與楚國的關係還算穩定,但這也隻是權宜之計。為了秦國的壯大,她必須找一個幫手共同對付楚國。此時此刻,魏國便是最好的選擇。

當羋月提出這個要求作為交換條件的時候,魏襄王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之前與齊國交好,在齊國的支持下進攻秦國,結果當他們身處險境的時候,齊國竟作壁上觀。他已經吃過一次這樣的虧了,絕不肯再吃第二次。更何況,秦國是出了名的不守信用,他實在不敢相信他們的話。

這也是在羋月預料之內的事情。所以,她馬上拿出了另一個籌碼:歸還蒲邑。

羋月鎮定地告訴魏襄王:“隻要你答應與秦國聯手抗楚,我們不僅會與貴國保持友好,還會歸還蒲邑。”

蒲邑對魏國來說非常重要。當魏襄王聽到這個條件時,不禁心中一動。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魏襄王終於答應了這個條件。所以在以後秦國對楚國的戰爭中,魏國總是站在秦國這邊,甚至還曾與秦國一起進攻楚國。究其原因,便在於這一次會盟。

戰國時期,諸國之間互相爭鬥,又互為倚靠,無非都是從各自的利益出發。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恒的盟友,隻有永恒的利益。僅僅是在兩年前,羋月主持了與楚國的黃棘會盟,約定與楚國世代友好,互不侵犯。然而在利益麵前,“世代友好”的盟約如同一紙空文。當楚懷王還天真地相信盟約時,羋月已經開始了針對楚國的部署。

然而,當羋月費盡心機地為秦國謀利時,針對她的流言蜚語卻此起彼伏。盡管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秦國,甚至不惜與母國作對,但是一些秦人並不領她的情,這一切,隻因為她是個女人。他們堅信“牝雞”不可“司晨”,否則國家將會遭殃。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裏,天空忽然暗淡下來,剛剛還明媚的陽光竟然漸漸被黑暗吞噬。太陽越來越暗,好像有什麽怪物正在一口一口將太陽吃掉一般。人們驚慌失措,都以為是有什麽可怕的怪物來了。而那些宣太後的反對派更加堅信,這是上天給他們的警示,如果太後繼續幹預政事,國家就會遭受巨大的災難。

史書上記載,那一天如同黑夜一般昏暗,整個太陽完全消失了。在那個年代,人們往往將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歸為鬼神的行為,其實,那隻是一次日全食。

在街頭巷尾,人們議論紛紛,都說是因為宣太後幹預政事,所以才會有掃把星出現,還沒過幾年又出現天狗食日。

朝中那些剛對羋月有了些好感的臣子,經過這一次日食後再次站在了羋月的對立麵,反對的呼聲甚至比以前還要強烈。他們悄悄奏請嬴稷,希望嬴稷能從羋月手中把權力奪回來,以後禁止任何女人幹預政事。然而,善良的嬴稷遲遲拿不定主意,他實在沒有勇氣去威逼自己的親生母親交出大權,更何況,自己之所以能從燕國那苦寒之地回到秦國,甚至當上這一國之君,都是母親細心策劃的。如果不是母親,隻怕此時的他還在燕國煎熬著。

最終,嬴稷選擇了放棄。從他內心裏講,他並沒有覺得母親掌權有什麽不好,很多時候,他覺得自己實在需要母親來幫助,如果沒有母親,他也許會不知道該怎麽做。

不過,羋月不會放過那些背後誹謗她的人。她將朝中的幾個堅決反對她的朝臣貶官的貶官,流放的流放,對民間百姓也下令,如果有人敢誹謗太後,立即斬首示眾。

這條詔令發下當天,就有好幾個人因此而被殺頭。血淋淋的頭顱,被高高地掛在城門上示眾,這一下子終於堵住了百姓的悠悠眾口,再沒有人敢傳播那些流言蜚語了。

總會有那麽一些傷害,如果你放任不管的話,對方就會越來越猖狂。包容與原諒,隻能感動善良的人,對一些心懷不軌的人來說不僅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還會讓他們更加肆無忌憚。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強大起來,需要對給予我們傷害的人以反攻,唯有這樣,才能保護自己。

羋月是秦始皇的曾祖母,世人都知道秦始皇曾經焚書坑儒,或許這種基因早在羋月身上就已經形成了,並且一直傳襲到了秦始皇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