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偉大永遠不會過時

—後世各心理學派的先驅者們

比伽利略和笛卡爾稍晚一些的英國科學家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年),一直在研究一個課題——人為什麽會選擇群居生活?這個課題如果用現代心理學詞匯表達的話,可以說成“社會心理學的起源”。

霍布斯認為,人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攻擊性的動物,而群體的聯合,可以讓人避免遭受到來自其他同類的攻擊。但是,群體在產生之後,內部也會出現攻擊行為,如此一來,群體會因內部的攻擊行為而分化。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樹立一個權威,即統治者。

在霍布斯看來,君主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他本人也極力維護君主統治。

1642年,奧利佛·克倫威爾發動革命,意在推翻查理一世的統治。在這場戰爭中,霍布斯選擇支持查理一世。

1646年,克倫威爾贏得了戰爭的勝利,查理一世被判處叛國罪,處以極刑。霍布斯因支持查理一世,也成了新政府的敵人,不得不流亡法國。他還當上了同樣在法國流亡的查理二世的家庭老師。1660年,英國君主製複辟,查理二世成為新一任君主。霍布斯也回到了英國,在外交部門獲得了一個職位。

霍布斯對於心理學的貢獻在於,他讓人們對社會心理產生了思考,人們在研究心理學時,不再隻針對“人”這個個體,而是開始從“社會”的角度透視人類心理的秘密。

與霍布斯的觀點相反,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年)認為人並不是一種攻擊性的動物,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至於以後會變成什麽樣子,主要取決於接受了何種教育。因此,洛克特別重視教育的作用。

洛克在57歲時出版了《人類理解論》一書。在這部書中,洛克認為人生下來的時候,思想就如同一張白紙,後天對於外界事物的感覺和思維上的推理,讓人類開始認識自己所處的世界。

和柏拉圖一樣,洛克也認為人的感覺不靠譜,但他比柏拉圖更高明的地方是通過實驗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洛克的實驗是這樣的:取三碗水,分別是熱水、溫水、涼水。他讓人把一隻手放到熱水中,另一隻手放到涼水中。這時候感覺是準確的,在熱水中感覺到熱,在涼水中感覺到冷。但是在30秒之後,他讓人把兩隻手從之前的碗裏拿出來,都放到溫水中。此時,人的感覺就不那麽可靠了。同樣的一碗水,之前放到熱水中的那隻手會感覺到冷,而之前放到冷水中的那隻手會感覺到熱……

雖然洛克與柏拉圖一樣認為感覺靠不住,並用實驗證明了這種觀點,但是他並沒有完全否認感覺的重要性。在洛克看來,感覺和推理共同形成了人的思想,缺失了任何一個都會對思想產生嚴重的影響。

洛克有個朋友,叫哥特佛裏德·威廉·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年),也是一位哲學家、數學家。

雖然是朋友,但是萊布尼茨對於洛克的理論並不認同。他認為人類初生之時並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帶著某些“天生”的智慧來到這世界上。

萊布尼茨打算寫一本書來反駁朋友的觀點。1704年,他完成了自己著作。可就在同一年,洛克死了。如果此時將自己的著作出版,難免有“人走茶涼”“落井下石”之嫌,而且萊布尼茨認為朋友在活著的時候可以盡情批評,但是批評一個剛剛過世的朋友,是對死者的不敬。所以,他決定在有生之年將自己的著作“雪藏”。

1765年,萊布尼茨去50年後,他的著作才終於得以出版。雖然距離著作成稿之日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但是萊布尼茨的書還是得到了學術界的重視,看來,真正偉大的著作,沒有“過時”這種說法。

在著作中,萊布尼茨提出了一個觀點——人類的思想可能有四分之一來自於先天,這部分就是所謂的“天賦”。萊布尼茨把一個初生的心靈比作是一塊有紋理的大理石。後天的雕刻家把這塊石頭刻成了雕像,但不能說在此之前雕像是不存在的——那塊石頭本身,就包含了這個雕像。

萊布尼茨的理論,對於後世心理學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例如費西納、弗洛伊德等人,都在某種程度上延續了他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