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人
很多人都說美國商人生性貪婪,這種結論會讓人產生一種感覺,那就是我們是這個國家的守財奴。對於美國商人來說,這種從報紙上衍化而來的說法顯然有失公允。報紙為了生存,常常會報道一些不同尋常、甚至是聳人聽聞的事情,因此,過分相信報紙上關於商人貪婪的報道是愚蠢的。這點可以想象,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中規中矩,那麽怎麽能夠成為報紙的噱頭?隻有發生了一些非同尋常的事情時,他才會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所以,就算商人偶爾因為一些事情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也絕對不能代表他們的正常生活。商人的思想活躍,他們工作的目的並不隻是為了賺錢,而是因為熱愛自己的工作。有很多商人,甚至會完全沉迷到自己的工作之中。他們精力充沛,富有熱情,並不僅僅是為了積累財富而拚搏。隨著商業的不斷發展,對於商人也有了更高要求,那就是業務水平的不斷提高。
還有一種論調,認為這個國家裏的人,一直奉行著金錢至上的原則。對此,我持否定態度,我不認為我們這個民族視財如命。另外,還有人說我們是一群心胸狹隘的人,隻會妒忌別人的成功,這一點我也不認同。我覺得事實恰好相反,我們是一群最有雄心壯誌、目光最為遠大的人。別人的成功會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而不是因為嫉妒停滯不前。所以,我可以大膽地回擊,把我們說得如此狹隘完全是一種誹謗。
報紙上有許多關於金錢至上和妒忌的文章,對此我嗤之以鼻。我想,我們還是要像我的愛爾蘭鄰居福利先生(Mr.Foley)那樣,需要一點兒幽默感。我的這位鄰居建了一棟房子,並把房子塗成他喜歡的顏色。但是,我在建築上的品位和他截然不同,從我的窗戶望去,我覺得對麵房子的顏色十分刺眼,非常難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決定在我的房子後麵移植一些大樹,以遮擋一下視線。後來,另一位鄰居發現了此事,就問愛爾蘭鄰居:“為什麽洛克菲勒先生要在房子中間移植這些大樹呢?”我的這位鄰居立刻用愛爾蘭式的幽默回答說:“因為他嫉妒我,他忍受不了整天看著我漂亮的房子。”
在我剛開始創業的那段日子裏,人們做事情的方式與現在相差無幾,隻有不斷地調整步伐,才能促進事業的共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自己的事業與眾不同,無法與別人的前進同步。結果呢?他們會把那些已經做出或者即將做出的愚蠢決定,以及所有不專業的商業計劃,都申辯為權宜之計。他們會強調,這樣做的目的,僅是為了解決事業發展遇到的難題。這導致他們不得不以擾亂行業中其他人的商業計劃為代價,用低於成本價的價格出售商品,以此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可是我確定,即便世界末日到來,他們所希望的“完美的時機造就完美的機會”也永遠不會到來,這一天根本就不可能會出現。遺憾的是,他們這些人很難被說服並相信這一點。
另外還有一種人,他們完全搞不清楚自己的狀況。比如,有些人看起來非常精明幹練,卻不會有效地理財,甚至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賺錢還是虧本。這樣的人,能應付競爭嗎?我隻能說,非常困難。最糟糕的是,在生意不景氣時,還有很多人不願意麵對現實,依舊沉浸在自己的夢裏。標準石油公司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從一開始,我們的管理者便清楚而準確地記錄每項收支情況。因此,我們總是能夠很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情況,什麽地方賺錢了,賺了多少,或者什麽地方賠錢了,等等。因為隻有麵對現實,才能更好地做好下一步打算。
毫無疑問,我的商業理念是保守的,但商業領域中的一些基本原則是不會改變的。有時,我會覺得我們這些美國商人,即便精力充沛,思維敏捷,行動能力也很出色,卻未必能夠參透商業管理的真正精髓所在。我們一直強調坦誠麵對自己的實際情況,這一點非常必要:很多人以為逃避現實就可以渡過難關,但是自然法則無人能夠違背,越清楚地意識到現實情況,就會處理得越好。
人們經常會談論薪酬,以及為什麽必須保證高薪酬的問題。比如,我們熟悉的鐵路工人的高薪酬問題,等等。就這個問題,我也想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勞動者獲得多少報酬才合適呢?我認為,從長遠來看,最合理的薪酬標準是,勞動者應該得到與其付出的勞動同等價值的報酬,這是一個度,既不能多也不能少。有些人一味地強調高薪酬,這也不合理,如果他沒有做這麽多工作,你卻給他高於他應得的報酬,那麽不就成了救濟嗎?很顯然,這樣做會破壞事物的平衡。所以,我們既要麵對現實,也要尊重商業發展的內在原則。如果背離了這些,則必然會走向失敗。我一直很奇怪,為什麽如此簡單明了的道理,卻被很多人忽視?這或許就是美國人的習慣問題吧。要想保證企業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商人就要為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條件,不斷地調整自己。(有時候,我們美國人認為能夠找到一條通往成功的捷徑,也確實可以走向成功。但是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工作成效來自認清自己的現狀,並腳踏實地做好工作。)
很多事業有成的美國商人到了應該退休的年齡卻還在繼續奮鬥,這是為什麽?因為,他們想要完善自己堅信會成功的方案,不願意無所事事或者放棄自己畢生的追求;他們想要繼續發展自己的事業,為同伴們創造更多的財富,取得更大的成功。可以說,這些人是我們國家偉大的建造者。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所有事業有成的美國商人都不再選擇繼續奮鬥,那會是什麽狀況?那會留下多少未完成的事業?成功就意味著責任,一個人取得成功,他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我們社會的公益性機構也需要美國商人的智慧和他們的資助。對於他們的付出,我充滿了敬意。
不得不說的是,他們中也有一部分人,隻為了自己賺錢,而從不考慮其他的事情。如果偶然參與了一些公益性的籌款活動,他們好像覺得那是一種恥辱,甚至會道歉。我曾聽到他們中有很多人這樣說:“我不是乞丐。”
我隻能說:“你們這樣認為,我感到非常遺憾!”
我是這樣的“乞丐”,一直都是。對我而言,這種“乞討”經曆不但有趣,而且彌足珍貴。在後麵的章節中,我還要詳細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