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災區,在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的推動下,再生磚產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十分可觀的地步。新型磚廠早已不再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了,七個工人通過電腦控製,一天就可以輕輕鬆鬆生產四萬匹磚。這也是母親的磚廠後來達到的規模。

政府也介入了再生磚的生產,把看得見的手伸了進來。新聞媒體是這樣報道的:

在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中,堆積如山的建築垃圾被幾個挺著“大肚子”的機器吞噬壓碎,再通過傳送帶運到另一台機器上整壓成型,符合質量要求的一塊塊標磚就誕生了—這是記者在本市的再生磚項目生產線現場看到的。該生產線全部由政府投資,目前已經實現了批量生產。

據介紹,建築廢渣生產線占地二百零四畝,設備投入四百一十五萬元。生產線可生產標磚、砌塊等牆體材料和路緣石、彩色地麵磚等多種用磚。該生產線年處理廢渣四十萬噸,年產標磚約五千萬匹,可建設磚混結構房屋約十五萬平方米或框架結構房屋約五十萬平方米。

據市建委有關負責人介紹,這項工作對建築廢渣處理社會化投資的方式,以及建築廢渣的環保利用技術做出了有益嚐試;為下一步有序、科學地展開全市災區建築廢渣社會化處理打下了堅實基礎,是災後重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護我市環境資源起到了積極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效益。

——諸如此類的新聞揭示出,再生磚的生產,不僅僅超出了手工作業,進入了工業化大生產的階段,而且,它已具有更加複雜而深刻的政治經濟學意義了,進而越發地閃耀著東方文明的獨特魅力。隻是,人們已經很少提起它原初的來曆,以及它曾是在西方世界某個藝術展上大獲成功的作品。偶爾,有人不經意說到這個話題,別人都會自覺地避開它,臉上透露出無趣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