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紀元二百年以後的短暫歲月,是地球生物不斷殘殺Tr型人造生物的時代,也是定居者們從“第二次新石器時代”走向“第二次農耕時代”的轉折點,人們從艱苦歲月走進了更艱苦的歲月。Tr型生物在沒有競爭者的情況下是繁殖得很快的,而且普遍適合食用,但真正的地球植物當中,有毒的卻為數不少,地球動物的殺傷力也遠比人造生物強很多。

小華看著久遠的視頻記錄,知道人造生物未必就不如地球生物強大,隻是它的設計者刻意為它留下這個軟肋,好讓它們在麵對真正的地球生物時被殺戮殆盡,讓地球生物順理成章地成為生物圈的主宰。Tr型生物幾近滅絕,定居者們的糧食供應再次緊張起來,隻能設法種植隻有種子可以食用的稻黍稷麥,築起更高的城牆來防禦猛獸。好在“亞細亞”星艦上的熱電站功率很大,一邊努力消耗大地下的高熱以穩定地殼,一邊向定居者們提供電力。盡管星艦聯盟無力為定居者們提供更多的電器用品,甚至拮據到連足夠的電線都沒法提供,但人們找到了電力的另一個原始用法:用電廠發電機組外殼散發的高溫來熔煉礦石、打造金屬武器來抵禦猛獸,努力走出“第二次新石器時代”,設法邁進金屬時代。

但當人們拿著曆史書,想再重複工業革命的故事時,卻發現“亞細亞”星艦作為一顆人造星球,根本沒有由足夠漫長的地質年代來形成的煤和石油—這種對工業革命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化石燃料,而地熱電廠所提供的電力在供給人造太陽、最低限度地維持生物圈的正常運轉之後,已經所剩無幾,無力支撐工業化的需求。

那是一個漫長到幾乎看不到盡頭的農耕時代,星艦聯盟的經濟學家們經過嚴密的計算,得出一個痛苦的結論:一艘落後的農耕時代星艦能養活的人口上限是七千萬人,他們需要七艘星艦才能夠讓所有的人都離開飛船過上新生活。當這個結論得出時,他們慶幸地發現幸好當初沒有堅持尋找新星球定居,否則飛船上多出來的幾億人口是得不到足夠的糧食供應的,畢竟星球的工業化無法一蹴而就。

經濟學家們必須在流浪飛船群和星艦之間劃出一道深深的鴻溝,切斷對飛船群的一切支援,把拮據的太空資源用於建設新的星艦以容納更多的人口,在未來造好第七艘星艦之後,就不必再造第八艘星艦了,到那時才可以把建造星艦所需的天文數字般的資源轉為民用,扶持大家建造起像地球時代那樣宏偉而舒適的高科技城市。

當這個消息傳回“亞細亞”星艦時,人們看著夜空中繁星般的飛船群,現實的冷酷盤踞在每個人的心頭,祖祖輩輩以來重建地球時代舒適生活的夢想隻實現了一半,另一半竟然需要苦熬過那麽漫長艱難的農耕時代。人們站在096號樹祖的樹蔭之下,坐在冷風河畔用泥漿和石頭壘起來的城牆邊,在大草原騎馬驅趕著羊群的途中,在一座座古樸簡陋的村寨裏聽到了這個消息—他們被留在了落後的農耕時代,他們揮動鐮刀收割水稻,削尖木頭做成弓箭狩獵,在工作之餘把現代科技知識一字一句地傳給後代。

在物種更替中,巨大的樹祖是幸運的。它位於其他物種不易入侵的盆地中,又有以它為家的村民們的悉心照顧,為它除去附近的每一株雜草,細心施肥、除蟲,它才沒有受到半點傷害。

造山運動仍然在持續著,但熱度慢慢在降低,樹祖所在的盆地慢慢下沉,改道的河流衝垮高山,卷走了盆地中的一切村莊,人們不顧一切地冒著洪水衝回村裏,尋找他們認為最珍貴的東西,然後逃往盆地中的最高點—樹祖。洪水退後留下滿地屍體和他們至死都不願放棄的珍貴物品,其中絕大部分是記載著地球時代科技的書籍,那是大家至死都不願放棄的夢。

在那一場大洪水過後的每一年,盆地裏都會有或大或小的洪水襲來,而兩場洪水之間的時間越來越短,盆地中的人們隻能以樹為家。終於有一年,洪水來了之後就不再退去,盆地變成湖泊,好在樹祖足夠巨大,樹上的小鎮已具雛形,人們無法再耕種農田,於是以捕魚為生,一代代繼續堅韌地生活著。

不知從什麽時候起,人們把這片盆地中形成的大湖稱為“新雲夢澤”,它就像一道寬大的防火牆,把外麵的陸地植物擋在水鄉之外,讓樹祖可以生存下去。人們劃著船,載滿魚蝦,出售給大湖外的居民,再換取些日常用品返回樹祖裏的家。每逢夜幕降臨,樹祖裏都會亮起星星點點的魚油蠟燭的光,像有無數精靈在古樹中翩躚。

樹祖的美,似乎能把時光凝結,它沒有太多讓人驚心動魄的往事,隻是靜靜地活著,為人們提供一個安全的庇護所,一代代的定居者跟它共生,從流放者兄弟會的落幕活到Tr型生物的終結,從短暫的舊石器時代活到漫長的農耕時代,誰都沒想到早已步入太空時代的星艦聯盟竟然會回頭走過那麽漫長的農耕時代,畢竟建造行星一樣巨大的星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還發生過建造失敗,幾乎全艦被毀的事故。

第七艘星艦竣工之後,星艦聯盟沒有新星艦要建造的壓力,那龐大的生產力和資源獲取能力終於體現出來。飛船如約降臨“亞細亞”星艦,那數以千萬計的星艦工程技術人員轉業為城市建造師,帶來大家期盼已久的工業時代所需的大量能源。然而當大家相逢時,才驀然回想起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之久。

在這一千多年中,“亞細亞”星艦中已是路網縱橫,一望無際的稻田中零零散散地分布著炊煙嫋嫋的村莊,村裏雞犬相聞,村外耕牛悠然自得,偶爾可見的小鎮學校裏,學生們像念經一樣背誦著地球時代的科學著作,從熱力學到量子力學,從牛頓三大定律到相對論,盡管沒有先進的實驗室讓他們理解這些深奧的科學理論的確切含義,至少一代代地背誦下來、留住這份念想也是好事。

漫長的農耕時代要結束了,一旦進入工業文明,無數的村落將不複存在,“亞細亞”星艦將朝著城市化無可逆轉地推進,朝著自從祖先們被流放出地球之後,三千多年來朝思暮想的高科技大城市演變,這明明是大家堅守了三千多年的夢,但當它即將變為現實時,大家卻又回頭望著那悠然的農耕生活,猶豫不前。

給過去的記憶留點標本吧。不知是誰第一個提出這個想法,於是大家開始甄選古村古鎮,設法保護它在即將到來的城市化中不受衝擊。

“這些東西是保不住的。”最高科學院裏,韓丹教授看了新聞報道之後,對身邊的同事感歎說。

同事說:“凡事都有例外,不試著保護,怎麽知道能不能保住呢?”說著把一張航拍照片放在她麵前,那是她再熟悉不過的Tr-13型人造樹,如今它被尊稱為樹祖,樹裏的小城市被稱為有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