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有鄉消息 微型國家漫遊指南

文/楚子陽

在1991年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西班牙乞丐》中,作者南希·克雷斯描繪了這樣一個時代:基因工程技術突飛猛進,孕育出了一群被稱為“無眠人”的孩子。

基因賦予了他們無需睡眠、沒有病痛、天資聰穎等天神般的特質,卻也為他們招來了世人的嫉妒與憎恨。他們過於優秀,以至於無法被普通人構成的社會接納,他們被社會驅逐了出去,在空間站上建立了一個自治體。

這個自治體隸屬於紐約州,而這群空間站中的超人提供了全美企業68%的收入。即便如此,他們卻依然沒能得到與自己付出相稱的回報—無論是經濟上的,還是名聲上的。社會依舊把他們當成怪物一樣提防,向他們施加的苛捐雜稅和剝削也一直沒有停止。忍無可忍的他們開始以各種手段謀求獨立。他們不再甘願任人宰割,他們要像美利堅的開國者們一樣,從宗主國無理的壓榨與盤剝中解放自己。

這雖然隻是科幻小說中的故事,不過,在現實中,也存在著類似的組織。隻不過,建立這些組織的人並不是基因工程造就的超人,隻是因為相同的思想、訴求或興趣聚集在一起的普通人。他們所建立的這種組織同樣為主流所不容。這種組織便是本文的主角—微型國家。

要想看清微型國家背後的曆史,我們需要先弄清楚一個問題:微型國家究竟是什麽?是不是隻要一個國家足夠小,就能被稱為微型國家了?

事實並非如此。梵蒂岡的麵積隻有0.44平方公裏,卻並不是微型國家,而是一個麵積非常小的主權國家。而自稱坐擁75平方公裏領土的赫特河公國卻被歸入微型國家一類。區分微型國家和主權國家的標準並非國土麵積,而是一個更加模糊的概念—國際承認度。如果能被國際主流接納、承認,不管國土麵積多小,不管常住人口多少,甚至可以不需要有貨幣、郵票這樣的一國名片,都能被稱作“主權國家”。相反,如果一個國家沒能得到國際承認,那就隻能被歸為“微型國家”。

事實上,大多數微型國家的麵積都很小,人口數量也極少。不過也不乏例外。亞利加帝國就聲稱自己擁有900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包括澳大利亞境內一平方公裏的土地、加拿大蒙特利爾境內一處房屋大小的土地(據稱,這裏是他們的大使館)、地球上其他的一些零散區域、火星上的一處殖民地、冥王星的北半球以及一顆想象中的行星。上文中提到的赫特河公國則擁有13000的注冊人口(盡管他們的常住人口隻有30人)。可以這麽說:微型國家中的“微型”二字,和國土麵積、人口數量毫無關係。“微型”二字僅僅表示:它們在國際舞台上毫無地位,微小若塵埃。不過也正因為如此,透過它們的發展與興亡,我們才能看到一段與主流國家正史畫風相差極大的精彩曆史。

既然得不到其他國家的承認,亦不被各種國際組織接納,那麽,微型國家究竟是怎麽在夾縫間建立並生存下來的呢?這就要分兩個時期來說了—前互聯網時代和互聯網時代。伴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微型國家的建立過程與存在形式,就連建國目的都發生了顯著變化。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微型國家的形式基本都是傳統的“圈地為王”—劃出一片土地,宣布獨立,一個微型國家就此出現。而它們圈的地,一般都是“三不管”地帶。其中最著名的西蘭公國建立在一座廢棄的二戰海上機槍碉堡上;赫特河公國75平方公裏的國土麵積聽起來很大,卻位於地廣人稀的澳大利亞,政府也懶得為了區區75平方公裏土地和他們爭執;亞特蘭蒂斯在一座在海上下錨的郵輪上建國,盧東達王國則建立在一座無人島上……可以看出,它們的選址都非常“卑微”,這樣才能在各個主權國家眼皮子底下討到生計。即便如此,這種微型國家的存活率也不高,不少微型國家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滅國”。其中最憋屈的莫過於玫瑰島共和國—它與意大利政府在稅收方麵產生了矛盾,慘遭意大利空軍轟炸覆滅;最慘烈的則是弗裏多尼亞公國,這個在索馬裏建立的微型國家,在暴亂和大量傷亡中毀滅。

微型國家的建國目的也千奇百怪,不過總結歸納一下,不外乎以下三種原因:政治實驗、經濟訴求與文化認同。

政治實驗類的微型國家,是建立者實踐自己政治主張的一塊試驗田。政治實驗這個概念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哲學家之間的辯論,其中最為著名的當然是柏拉圖的《理想國》。而這種類型的微型國家比“micronation”這個專有名詞更早出現在了現實世界中—根據維基百科,“micronation”一詞最早出現於1970年,而政治實驗類型的微型國家,在1824年就已經出現了。

這批最先吃螃蟹的人正是在我們的政治課本上出現過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其中以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羅伯特·歐文尤具代表性。

歐文出身貧苦,憑借良好的經營成為了一名成功的商人。他並沒有因為商業上的成功而忘記自己的出身,相反,他一直都致力於消除社會上的貧苦和失業。為了證明自己的空想社會主義是可行的,1824年,他遠渡重洋來到美國,斥資15萬美元買下了印第安納州南部的3萬英畝土地,與一批誌同道合的人建立了“新和諧村”。

他們想象中的“新和諧村”是這樣的:村莊外是一幅田園牧歌式的美景,葡萄架、牧場和果園相映成趣。在村莊內部,阡陌交通,設施齊全,房屋被小花園環繞著。每個人都從事著與自己年齡和本領相符的勞動,相安無事,各得其所。剛開始的時候也確實如此:一時間,入住新和諧村的人數竟達800人之多。一些著名人士也來到這裏,熱情地參加新村的建設。凡是到過這裏的人,無不連聲叫絕,一派讚揚。

新和諧村(1825—1827)共和國。

位於美國印第安納州波西縣沃巴什河畔,原名和諧鎮。1825年,羅伯特·歐文以15萬美元的價格買下該鎮,將其更名為新和諧村。

按照新和諧村的法律,民眾需要通過勞動換取信用點,不勞動者則需要使用現金在商店購買點數。管理委員會由七人組成,其中四人由歐文親自委任,另外三人通過選舉決出。歐文本人負責在外招募新的村民,他的子女(四子一女)則都定居在村子裏。

起初,新和諧村的理念頗為誘人,吸引了很多住客。但是分配不均和人口過剩卻致使村鎮陷入了經濟危機。社會實驗最終在1827年3月宣告失敗。

可是,隨著時間推移,“新和諧村”的和諧很快就被打破了。來自不同民族,持有不同信仰,還懷有不同目的的成員之間產生了矛盾。從事生產的人太少,村內生產凋敝,入不敷出。一家能和當時美國設備最完善的染坊相媲美的染坊終日無事可幹。每周能生產400磅棉紗的紡織廠和日產60桶麵粉的麵粉廠都常常停工。3600英畝麥地缺少足夠的人手來耕種。即使歐文是個成功的商人,他也無法長期補貼虧損,曆時4年之後,“新和諧村”倒閉了,稚嫩的政治理想,最終敗給了人類骨子裏的惰性。同一時期內,在美國境內總共成立了18個類似的微型國家,結局都和“新和諧村”一樣,陸續走向了失敗的末路。

下一個做出這類嚐試的是自由主義者。自由主義者的政治實驗型微型國家的誕生集中在1960年至1980年之間,其中比較著名的有亞特蘭蒂斯和密涅瓦

亞特蘭蒂斯這個微型國家從建立到滅亡都充滿了戲劇性的巧合。這個微型國家的建立者維納·施泰福和歐文一樣是個成功的商人,完全不缺錢。他的施泰福藥皂公司是全美最大的私人皮膚科公司,共有2500名雇員,在全世界100多個國家設有辦公室。和歐文不一樣的是,施泰福建立微型國家的動力來源並非他曾經的苦難生活,而是一本超長的小說—《阿特拉斯聳聳肩》。

這本厚達2500頁的鴻篇巨製是美國曆史上僅次於《聖經》的暢銷書,累計銷量逾8000萬冊。作者安·蘭德是個人主義、客觀主義的極力推崇者。她的哲學影響了好幾代美國人,施泰福正是其中之一。他認為:戰後的美國正在向著社會主義的方向滑落,而這與他心目中的“自由主義”不符。於是,他產生了“建國”的想法:帶領一群有能力、誌趣相投的人,一起在大海上建立一個屬於自由主義者的國家。這個國家名為“亞特蘭蒂斯”,而“建國大業”則被命名為“亞特蘭蒂斯計劃”。

亞特蘭蒂斯(1968—1973)

亞特蘭蒂斯行動由維納·施泰福在1968年發起。施泰福受安·蘭德所著烏托邦小說《阿特拉斯聳聳肩》啟發,旨在在國際水域上建立一個新的自由主義國家。行動共分為三個階段:社群構建、公民登船和船島式建國。

1971年12月,行動在一艘行駛在哈德遜河上的鋼筋混凝土船正式啟動,其目的地是巴哈馬國附近的一片水域。然而,在即將抵達目的地時,航船在颶風中沉沒了。施泰福後來又多次嚐試該行動,卻均以失敗告終,始終未能建立適合生存的海上平台,也未能獲得國家主權。最終,發起人被迫放棄了該項目。

施泰福首先建立了一個亞特蘭蒂斯發展公司,以這個公司的名義購買“建國”所需的各種物資和土地。該公司在一座汽車旅館裏辦公,這座旅館被命名為“亞特蘭蒂斯Ⅰ”。為了吸引到更多誌同道合的夥伴,他以筆名“維納·K.史蒂芬孫”發表了《亞特蘭蒂斯計劃的故事》,並通過他自己的出版社出版。

施泰福的努力很快就得到了回報,在汽車旅館中聚集的同誌越來越多。於是,他開始推進下一步計劃—建造一艘堅固的大海船,航向他們的應至之地。亞特蘭蒂斯人的目的地是銀灘礁,此地是一個爭議地帶:巴哈馬和海地都宣稱這處島礁是他們的領土。

從1970年末到1971年末,在一些獨立工作者的幫助下,他們花了整整一年時間建好了海船“亞特蘭蒂斯Ⅱ”,接著就迫不及待地從哈德遜河上起航了。他們想趕在河麵結冰之前駛入大海,卻在退潮時在岸邊的泥地裏翻了船。更糟糕的是,船上的一盞煤油燈被打翻,引發了火災,一部分內部結構因此被燒毀。

萬幸的是,鐵礦碴水泥鑄成的堅固船身依然完好無損。這艘多災多難的大船繼續航向銀灘礁,經曆了無數磨難—包括一隻螺旋槳損壞—之後,終於抵達了巴哈馬海域,卻沒能堅持到最後。一場颶風毀掉了他們的船隻,他們的國家就像傳說中的亞特蘭蒂斯一樣,沉入了大海。

即便如此,亞特蘭蒂斯人也沒有放棄。他們在銀灘礁上建立了自己的據點,甚至還從島礁附近的一艘沉船中打撈出了銀幣。正當他們以為苦盡甘來的時候,命運又一次給他們開了個殘酷的玩笑。

當時打沉船主意的不止他們,還有一夥海盜。海地海軍在巡邏的過程中誤把他們當作了海盜。在炮艇的大炮和士兵的槍口之下,他們不得不忍痛拋棄了自己苦心經營的據點,離開了這處承載著他們夢想與奮鬥的小小寸土。

在此之後,他們中的大多數成員都回到了美國。施泰福本人還沒有放棄,他又做了兩次嚐試。第一次,他買下了一座石油鑽井。不幸的是,這座鑽井平台也像那艘大船一樣在颶風中沉入了大海。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他從伯利茲政府那裏買來了一座小島。小島不會因為颶風而沉沒,但他的身邊卻早已沒有當初那群跟隨他的夥伴了,他自己也年事已高。最終,他將這座好不容易搞到手的小島掛牌出售,他和他的夥伴的理想終於化為了南柯一夢。

和波瀾壯闊的亞特蘭蒂斯比起來,密涅瓦共和國的記錄就相對比較少了。這個微型國家由一個自由主義組織“鳳凰社”創立,組織中的百萬富翁邁克爾·奧利弗為此創建了財團“海洋生物研究會”。財團不僅擁有可觀的經濟資源,還在紐約和倫敦這兩個大都市設有辦公室。

1971年,他們在密涅瓦礁上建了一座鐵塔。1972年初,密涅瓦共和國就迫不及待地宣布獨立了。組織中的另一人莫裏斯·戴維斯被選為總統。然而,他們這樣操之過急,顯然是沒有考慮到旁邊的兩個主權國家的臉色。

密涅瓦礁是太平洋上一處半沉式的環礁,在斐濟和湯加的南邊,同時也是兩國的爭議領土。1972年9月,湯加對密涅瓦礁的主權聲明得到了南太平洋論壇的認同,他們還派出了一支探索隊走上了密涅瓦礁。於是,密涅瓦共和國的火炬旗隻飄揚了不到九個月,就被湯加的國旗取代了。

1982年,莫裏斯·戴維斯又率領一隊美國人試圖重新占領島礁。不過,三個星期後,他們就被湯加的軍隊趕了回去。密涅瓦共和國就此徹底成為曆史,但是圍繞著這塊寸土之地的領土爭端卻依然在繼續。2005年,斐濟宣布不承認湯加對於島礁的主權聲明,一場新一輪的外交戰爭打響了。

密涅瓦共和國(1972—1972)

一個位於密涅瓦珊瑚礁的國家,由鳳凰基金會成員邁克爾·奧利弗在1972年1月19日建立。宣布獨立的共和國由莫裏斯·戴維斯擔任首屆總統。但是同年6月18日,湯加派軍占領了該島,並在9月的南太平洋論壇上獲得了對該島的主權。至今,雖然存在領土爭端,但是密涅瓦共和國的主權已不複存在。

絕大多數政治實驗類微型國家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覆滅了,究其原因,也許是因為它們身上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色彩過於濃厚。

相比之下,第二種微型國家—經濟訴求型微型國家—則更加實在,整體也要長壽得多。這種微型國家建立的原因可以用一個字概括—錢。和第一種微型國家相比,它們少了些理想主義的凜然,多了些成熟世故的穩重。它們與身邊的主權國家保持著合適的距離和“衝突”,既營造出一種“獨立”的感覺,方便它們通過貨幣、郵票等紀念品兜售概念,又不會過度觸碰主權國家的神經,給自身招來滅頂之災。著名的西蘭公國和赫特河公國,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1967年9月2日,英國皇家海軍前上校帕迪·羅伊·貝茨占領了一座廢棄的人工軍用建築“怒濤塔”。該建築是二戰時英國為了防止德國入侵而修建的,戰後即被廢棄。貝茨根據他自己對國際法的解釋,聲稱對其行使主權。以怒濤塔為領土(也是該國僅有的一塊陸上“領土”),西蘭公國就此成立。

我們並不清楚這位前海軍上校當時懷著怎樣的心情和目的,帶著家人登上了這座連建築都被拆除幹淨了的海上平台。或許前上校建立西蘭公國並非單純受經濟訴求驅使,但現在的西蘭公國已經是一個擅長盈利的組織了。

西蘭公國(1967 年至今)

位於英國薩福克郡海外十公裏的怒濤塔,由陸軍少校帕迪·貝茨在1967年9月2日建立。建立以後,該國主權得到了聯邦德國政府的承認。國家政府後來還發行了郵票和貨幣。

如今,該國歸避風港公司管理。但是2007年初,貝茨家族表示願意以6500萬英鎊的價格轉讓國家統治權。

多年以來,西蘭公國曆經許多劫難而屹立不倒。1968年,一艘英國海軍巡邏船進入了西蘭公國。貝茨和他的兒子邁克爾對其鳴槍示警,還投擲了燃燒瓶。他們因此被英國法庭傳令受審。然而,就連那艘巡邏船上的人的證詞都自相矛盾—有人稱他們正是要驅趕貝茨一家前往該海域,也有人稱他們隻是去清理浮標。此事最終不了了之,法庭以“事發地點在英國海域之外,他們無權幹預”草草結案。

在公國的曆史上,它所遭遇的不僅有“侵略”,還有“政變”。1978年,貝茨任命的首相—德國公民亞曆山大·G.阿亨巴赫教授—乘貝茨不在西蘭之機,與其他幾名荷蘭公民策動了一起武裝政變,強製接管了怒濤塔,並俘虜了貝茨的兒子邁克爾。貝茨聞訊後招募了一批雇傭兵,在一次成功的直升機空降突擊之後,重新奪回了堡壘的控製權,俘虜了入侵者,並聲稱他們是戰犯。參與政變的荷蘭公民在戰爭結束之後被遣送回國。不過阿亨巴赫教授就沒有這麽幸運了。由於他持有西蘭公國護照,他被控叛國,遭到了拘押。

之後,荷蘭和德國政府都曾向英國政府提出要求,要求英國政府設法讓公國釋放阿亨巴赫,但英國政府援引1968年的判例,宣稱西蘭不在它們的管轄範圍內,它們無權幹預此事。於是,德國政府派出了一名外交官前往怒濤塔,直接與貝茨磋商阿亨巴赫的釋放問題。在幾周的談判之後,貝茨的態度明顯溫和了許多。後來,他還宣稱:德國外交官對西蘭的訪問,標誌著德國政府對西蘭公國的“事實上的”承認。盡管德國政府始終沒有承認這一說法。

在被遣送回國之後,為了與貝茨針鋒相對,阿亨巴赫在德國組織了一個流亡政府,自封為樞密院院長。1989年,他因健康原因辭去了這一職務,約翰內斯·塞格爾從他手裏接過了流亡政府的權柄,並繼續宣稱自己才是西蘭公國的合法繼承者。

西蘭公國的盈利方式種類繁多,發行貨幣、護照和郵票隻是最基本的方式。有趣的是,流亡政府也發行了他們自己的護照和貨幣,隻不過他們的貨幣上印著的是流亡政府的領導人塞格爾的頭像。雙方發行的護照雖然不被國際承認,卻被一些犯罪分子拿來招搖撞騙。多起震驚歐洲警方的洗錢案、販毒案中都出現了西蘭公國的護照。貝茨不得不於1997年宣布過去22年間發布的所有西蘭公國護照作廢。

西蘭公國售賣的不僅有紀念品,還有貴族頭銜。盡管公國的王族隻有貝茨家族,不過你隻需要花60英鎊,就能成為西蘭公國的男爵,如果你花上500英鎊,甚至能成為西蘭公國的公爵。除了售賣之外紀念品與官爵外,西蘭公國還注冊了公司。2000年,美國的“避風港”網絡公司的總裁西恩找到了羅伊,同他一起在西蘭公國建立了一家網絡公司。8月22日,邁克爾·貝茨在英國貿易工業部下屬的公司管理部門對其進行了注冊,注冊的辦公地點是英格蘭倫敦科爾德港的金泰爾大樓的11號。公司的董事包括公司的首席運營官羅伊·貝茨,以及一位1979年3月17日出生的美國公民瑞安·萊基。

避風港公司宣稱其自2000年12月起開始進入正常運作。根據公司的運營條例,它們接受除兒童色情、垃圾郵件和惡意黑客行為外的一切其他業務。它們還聲稱:西蘭不是世界貿易組織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成員,故不在國際版權法的管轄範圍內,因此,存放在它們的服務器上的數據可以不受版權和知識產權法規的約束。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避風港”。

不過,在2001年的“9·11”事件之後,這個“避風港”也不再是一個絕對的法外之地了。萊基宣稱避風港公司將會關停“有悖國際共同習慣和慣例”的業務。避風港公司還說,其業務幾乎沒有遇到來自世界上的任何國家和組織的麻煩。然而根據其反對者的說法,英國政府已經根據英國法律中的相關條文,加強了對進出西蘭的未經許可的數據的監管,從而“平靜地做出了反應”了。因為與貝茨家族在運營理念上產生了矛盾,萊基同年離開了避風港。現在避風港依然在運行,但其具體業務內容就無人可知了。

西蘭公國一直存續至今,在國際法領域,人們也將其視作一個有趣的個案。不過,它的創始人羅伊親王卻不若這般長壽。2012年,在與阿茲海默症抗爭多年後,這位開國元勳在英國埃塞克斯郡濱海利爾市的一家養老院與世長辭。一生堅持西蘭獨立的他,最終卻沒能長眠在西蘭的土地上。

和西蘭公國同屬一類的赫特河公國則從一開始就是出於經濟訴求而獨立的。1969年,由於與西澳大利亞政府就小麥配額的問題長期存在爭議,農場主倫納德·卡斯利認為州政府的行為是在迫使他選擇獨立。於是,1970年4月21日,他和幾位追隨者宣布他們的農場正式脫離澳大利亞,成立了赫特河公國。但是他也同時宣布:自己依然效忠於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隨後,卡斯利被他的國民(即他的家人)推選為國家領導人,而他也自封為“至高無上的赫特河君主倫納德殿下”。

澳大利亞政府從來沒有“收複失地”的意思,總是盡量避免與赫特河公國進行法律上的爭辯。盡管他們一再聲稱赫特河公國隻不過是一名商人的自我炒作,官方從未認可其合法性,卻對於其不繳稅、不經審批私造建築等一係列越界行為不聞不問。因為他們根本辯不贏卡斯利。卡斯利是一名出色的律師,熟讀各種法律。在建國之前,他就已經用法律武器和西澳政府進行了一番交涉,試圖改變他們不合理的小麥配額。在對方仗勢欺人之後,他才使出了“獨立”這一招,並且依然援引了合理的法律,證明了自己的合法性。

赫特河公國(1970 年至今)

前赫特河省,位於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州境內,占地麵積約75平方公裏。1970年4月21日,因與西澳洲政府存在糾紛,農場主倫納德·卡斯利和他的追隨者宣布其農場脫離澳大利亞聯邦。

該國家的主權雖然未得到任何一國政府的承認,但是澳大利亞的官方觀光地圖卻注明了該地區的特色旅遊景點,並表示該國家已宣布獨立。

在澳大利亞政府的放任下,赫特河公國已經發展為當地的一個著名旅遊景點,每年遊客達4萬人。除了郵票、貨幣等紀念品之外,赫特河公國依然做著農場的生意,出售農產品和野生花卉。公國內部流通貨幣為赫特河元,與澳元一比一兌換。國內雖然接受全世界所有主要國家的貨幣,卻不接受信用卡。

赫特河公國的領土有75平方公裏,這比許多小主權國家都要大。在這片土地上,赫特河人製造貨幣,出版郵票,發行駕照,接受公司注冊,還運營著自己的大學。他們甚至還有自己的軍隊“皇家國防軍”,隻不過這支“軍隊”起到的僅僅是儀仗隊的作用。盡管它仍然隻是個微型國家,可是,它發行的郵票在澳大利亞境內可以流通,發行的護照在許多時候都可以作為出入境的有效證件。而“開國元勳”卡斯利本人,更是作為一項展覽,被永久性地陳列在堪培拉的澳大利亞博物館中。大多數澳大利亞人都認為他的行為隻是“無害的古怪行為”,還有許多人認為他麵對強大政府所表現出的堅韌和無畏令人欽佩。

由於占據了輿論的製高點,赫特河公國在政府那裏並沒有碰到太多麻煩。但是來自內部的“政變”卻依然差點顛覆了這個小小的微型國家。20世紀80年代早期,擁有超凡領袖氣質的凱文·蓋爾加盟了公國,他的頭銜也很快從貴族升為攝政王。盡管他住在澳大利亞另一端的昆士蘭州,遠離該國,但他卻依然迅速掌握了財政大權,大規模發行本國貨幣和郵票,在歐洲和北美積極出售貴族頭銜。

凱文的活躍最終引起了卡斯利的注意,他當即宣布這個攝政王為叛國者,並在他死後收回了所有的貴族頭銜和其他榮譽。從此,對於凱文·蓋爾在赫特河公國的15年工作,國內一直爭議不斷,官方機構對凱文為本國做出的貢獻也很少提及。但值得注意的是,赫特河公國在1995年之後變得愈發低調,就連2000年4月31日眾多國際媒體和支持者出席的30周年國慶也一樣默默無聞。

最後一種微型國家的建國目的已經與互聯網時代的微型國家非常相似—一群有著相同興趣的人聚在一起,於是便有了相應的微型國家。無關政治,亦無關金錢,隻是興趣使然。這就是第三種類型的微型國家—“文化認同型”。

在這些微型國家中,最早出現的是雷東達王國。所謂“雷東達”,不過是加勒比海上的一個無人島,沒有海盜的財寶,也不具備任何商業價值。但這個王國的曆史卻充斥著疑雲與傳奇,其中更是有很多真假莫辨的情節。這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因為雷東達的國王,是一名科幻小說家。

雷東達王國(1865 年至今)

位於加勒比海地區雷東達島,由科幻作家M.P.希爾的父親在1865年取得所有權,後由希爾繼承統治權。

當前,雷東達島在法律上屬於安提瓜和巴布達。該島是無人島,島上沒有淡水,並不適合人類居住。希爾本人曾多次在他自己的作品中提及該島和相關的君主政體,但是他本人卻並不在該島定居。

希爾死後,根據他的遺囑,他的財產將被托付給詩人約翰·高斯沃思。而在高斯沃思以後,該國陷入了統治權糾紛,先後出現了五位統治者。英國BBC廣播電台在2007年5月的廣播節目《雷東達:國王過剩之島》中播報了相關爭端。

這位小說家名叫M.P.希爾,本人名氣不算特別大,代表作為《海洋之主》。雷東達島也不是他占的—他的父親馬修·道地·希爾在經過雷東達島的時候,正值兒子出生,於是他便聲明了對這座無人島的主權。而M.P.希爾也在他15歲的那一年,在一名來自安提瓜的傳教士的主持下,正式加冕為雷東達之王。

但是,關於他加冕的這一係列事情直至1929年,也就是他64歲那一年才見報。在他自己的著作中,連傳教士的名字都有兩個不同的版本。因此,這件事情很有可能是完全的杜撰。希爾一族也曾向維多利亞女王申請親王頭銜,而根據同樣不可靠的傳說,英國殖民辦公室真的給了他們正當的名分。

有趣的是,在希爾的小說中,有關“君主”之類的設定非常多。在他1901年的小說《紫雲》中,地球上最後的人類亞當·傑弗遜在化為廢墟的星球上自立為王。在他的代表作《海洋之主》中,有個叫理查德·霍加斯的超人類生物君臨了整個地球。在《走私戰爭》這部冒險小說中,他甚至直接將“拜訪雷東達”作為一個情節寫了進去。

在他的晚年,他把他的作品和國王的頭銜全部傳給了他的鐵杆書迷約翰·高斯沃思,後者是倫敦的一位編輯兼詩人,同時也可能是希爾的小金庫—在希爾資金不足的時候,他就已經從希爾那裏繼承了好幾次頭銜。

然而在希爾死後,繼承問題反而變得撲朔迷離起來。高斯沃思承諾自己將把自己所繼承的所有雷東達財產贈予自己的朋友的第一個孩子,包括他的皇室名字“胡安”。這時卻跳出了兩名作家,聲稱他們才是高斯沃思的繼承人。另外的兩名“繼承人”的理由則更加神乎其神,他們稱希爾通過超自然接觸與他們交談,將雷東達贈予了他們。希爾的孫女也摻和進來湊熱鬧,要求得到“瑪姬女王”的封號。

盡管最終的繼承結果嚴格按照高斯沃思和希爾的遺囑執行了,但是,正如雷東達的“繼承人”之一韋恩·泰森所言:“作為一個傳奇,雷東達應該維持一個幻想故事中的模樣,帶著些許風趣浪漫的歎息、適度的混亂和一些娛樂精神,但絕不應該被嚴肅處理,因為不管怎麽說,它都隻是一個幻想故事。”

日本微型國家熱(1981—1991)

受井上廈的《吉裏吉裏人》的啟發,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湧現出了大量微型國家,數量一度高達200餘個。其中,大部分微型國家都是為了促進當地旅遊業發展,進而拉動當地經濟而成立的。

上個世紀80年代,在日本也掀起了一股這樣的浪潮。這股浪潮始於日本作家井上廈的一部魔幻現實主義作品《吉裏吉裏人》,而他寫這部小說,也是受了一個微型國家活動家萊斯特·海明威的報導《新亞特蘭蒂斯》的啟發。在小說中,他描寫了一個日本村莊獨立的過程:宣傳自己的民風民俗,將本地方言作為官方語言,甚至還有一場小的獨立戰爭。

受這部小說影響,許多日本鄉村—尤其是日本北部的鄉村—紛紛宣布獨立。他們的主要目的正是讓那些把鄉村視為“落後”“土氣”的城市居民看到他們獨特的鄉土文化和手藝。在1983—1985年間,他們還組織了“國際峰會”,其中的一些微型國家(也就是鄉村)組成了聯盟。

他們確實暫時達到了目的—被這股“微型國家熱”吸引,許多城裏的遊客紛紛來到鄉下,體驗他們獨特的鄉土文化。但是好景不長,90年代泡沫經濟的破滅使許多鄉村不得不與鄰近的大城市合並。許多微型國家也像泡沫一樣,一夜之間消失了,更遑論那些“聯盟”和“峰會”了。

亞利加帝國(1987 年至今)

) 娛樂性微型國家的代表,由埃裏克·李斯和一群朋友在1987年5月8日成立,奉《銀河係漫遊指南》為聖典,國教為“睿智教”。至今,該國領土遍及全宇宙,包括艾達利亞、加拿大等地區的小片區域、火星的一處殖民地、冥王星北半球,以及一顆想象中的不存在的星球。國家還發行了自己的貨幣和郵票。

90年代之後,互聯網出現,微型國家這一存在上的“反主流”意識逐漸褪去,將微型國家的“國民”聯係在一起的,不再是與眾不同的政見或訴求,隻不過是相同的興趣罷了。微型國家也不再需要在主權國家的眼皮底下圈地,在無邊無際的賽博空間建立一個國家要容易很多。亞利加帝國和阿斯嘉迪亞便是新時代微型國家中兩個很典型的例子。

亞利加帝國就是前文中提到的那個“有900萬平方公裏領土”的帝國(盡管以人類已有的航天水平,該國絕無可能染指這其中的大多數土地)。帝國的名字來自於“American Empire”,也就是亞美利加帝國。這個微型國家於1987年由加拿大人埃裏克·李斯和他的朋友們創建,其曆史橫跨了前互聯網時期和互聯網時代。不過,不管是在哪個時代,這個微型國家都洋溢著一股滑稽的氣息。

在他們的官方宣傳主頁中,記載著他們自1987年建國以來的30年的光輝曆史,而這些曆史大多都是“戰爭史”或者“兼並史”。在與其他微型國家的“戰爭”中,他們屢屢得勝,最終打下了900萬平方公裏的“領土”。

1989年,他們與另一個微型國家“HFser”遭遇並且發生了“戰爭”,戰爭的形式是“戰爭模擬和吵架”,整個過程在院子裏進行。他們贏下了這場戰爭,成功征服了對手。1990年,名為“Comiconia”的微型國家主動挑釁了他們,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以各種各樣的形式持續了六個月。主要形式是短故事寫作競賽和電視遊戲戰爭。1998年,他們第一次看到了“奇跡”顯現:在與敵對勢力的“辱罵戰爭”(一種桌遊)中,一棵大樹在一個很幸運的時機砸在了帝國的敵人身上。可以看出,他們所謂的“戰爭”,其實就是我們平時玩的各種遊戲。

這個帝國誕生於埃裏克小時候與夥伴的玩樂中,卻奇跡般地延續到了現在。在此期間,埃裏克本人已經在麥吉爾大學念完了本科和研究生,而亞利加帝國的活動也年年不停。他們對科幻小說展現出了極大的興趣,表露出了強大的幽默感,每一年的活動幾乎都在玩科幻梗,這些科幻梗或來自《星球大戰》,或源於《銀河係漫遊指南》。每一年的活動幾乎都包含了故事寫作競賽和角色扮演類戰爭遊戲。他們甚至還發展出了一個崇拜巨大企鵝的宗教“睿智教”。這起初隻是個玩笑,但是後來,亞利加帝國宣布在世界範圍內共有30個教徒。即使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當年的小孩已經散落在天涯海角,他們卻依然在網絡上保持著緊密的聯係。線下也常常相約去參加微型國家大會或本地的體育賽事。這樣長久而穩固的關係,可以說是愛好者社團中的典範了。

和亞利加帝國比起來,阿斯嘉迪亞這幫人要走得更遠一點。他們的興趣不僅僅是讀科幻寫故事,而是把衛星發射上天—沒錯,這是一個成功把衛星發射到天上的太空帝國。

阿斯嘉迪亞(2016 年至今)

全名阿斯嘉迪亞太空王國,籌建於2016年10月,是人類建立的第一個太空國家,目的是保護地球免受外太空的毀滅性威脅。2018年6月24日,國家召開首屆議會會議,確立政府的基本框架。截至2019年10月,該國總人口已達106萬人。

這個於2016年10月建立的微型國家以北歐神話中的神國“阿斯嘉德”為自己命名。它也確實有這個資格—阿斯嘉迪亞背後的出資人是俄羅斯科學家兼大富豪伊戈爾·阿什爾別伊利,他同時也是阿斯嘉迪亞現任的主席。建國一年後,他們就已經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個小目標—把一顆衛星發射到宇宙中。

2017年11月,阿斯嘉迪亞1號衛星搭了為國家空間站提供補給火箭的順風車,升入太空;12月初,這個隻有麵包大小的衛星正式與空間站分離,成為阿斯嘉迪亞在宇宙空間中的第一塊領土。在阿斯嘉迪亞1號衛星上,搭載著一塊0.5TB的移動硬盤,上麵存儲著阿斯嘉迪亞的憲法、國家標識和所有公民的個人信息(包括家庭照片)。衛星甚至還搭載了一個粒子探測器,用以探測太陽輻射的磁通量。不過,由於這次衛星發射計劃本質上是搭了NASA的順風車,所以這顆衛星實際上歸美國管轄。而阿斯嘉迪亞人的下一步計劃,就是找那些沒有簽署外太空條約的國家合作(諸如埃塞俄比亞或肯尼亞等非洲國家的航天局),希望以此避開外太空條約對於各主權國軌道的限製。

阿斯嘉迪亞人下一次想發射上天的,就不再是小小的衛星了,他們想真正的發射一片殖民地上天,也就是說,他們至少得造一個國際空間站那麽大的軌道衛星。據估計,阿斯嘉迪亞1號計劃耗費了約70萬美元。而國際空間站總共花了1000億美元才建成,每一趟飛往空間站的航班要花4000萬美元。即便是伊戈爾這樣的大富豪,也難以招架這樣高昂的開銷。即使和火星移民計劃相比,阿斯嘉迪亞人的計劃看起來更加可行,但是,束縛住他們的卻是同一樣東西—錢。許多投資者都認為他們沒有一個成熟的商業計劃,因此拒絕給他們融資。

在互聯網時代開始之後,傳統的“圈地為王”模式的微型國家便漸漸不再出現了。新興的微型國家的成員一般都像上述兩個例子中那樣,分布於五湖四海,平時靠網絡等遠程通信渠道聯係。微型國家與興趣社團、角色扮演遊戲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微型國家本身,已經逐漸成為愛好者的樂園。

微型國家的建立方式和生存方式在日新月異地進化,大眾對微型國家這一現象的關注度也在逐步上升,盡管目前大眾對這一現象的關注度依然不算高,某些專有名詞甚至沒有很好的中文翻譯。

學界對微型國家的興趣主要集中在三個地方:它們所處的異常法律環境,它們背後的草根政治訴求和它們中出現的一些具有指導意義的理念。2000年,艾克斯-馬塞大學的法布裏斯教授就出版了一部300頁的書籍《它們不屬於聯合國》,專門探討與微型國家相關的問題。

媒體界對微型國家的報導也越來越多。2000年5月,一篇題為《烏托邦式的規則和模仿秀正在網絡空間宣告主權》的文章在《紐約時報》發表,將這一現象帶到了大眾的視線內。2004年12月,一場關於微型國家的專題展覽在桑德蘭大學舉行,同時在此進行的還有一場微型國家峰會,這次峰會後來被BBC製片人丹尼·華萊士做成了五集連續劇《如何建立你自己的國家》。

步入21世紀之後,微型國家峰會也越來越多,與會國家每年也都不一樣。除了有著悠久曆史的西蘭公國和赫特河公國之外,每年幾乎都會有幾個新的名字加入他們,例如安特藍德帝國以及珊瑚礁島上的男同女同王國。

雖然這些微型國家的名字或中二或古怪,但它們的出現已經說明:微型國家正在逐漸從邊緣化走向主流舞台。進入互聯網時代之後,微型國家更是拋去了那些反主流的元素,逐漸成為誌同道合之人聚集的樂園。或許,終有一天,微型國家和興趣社團之間的界限會完全消失,每個人都能在這裏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理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