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皇帝優待之條件
袁總理覲見後,隆裕太後問優待條件是否已寄往南方。袁總理回答說:“還沒有。”隆裕太後淒然歎道:“這個局麵看來是難免了,煩你寄去交議吧。”袁總理道:“事關重大,應交由諸位王公商議後,再行定奪。”隆裕太後道:“王公多半已逃離京城,還有什麽可議的。”說完掩麵痛哭。袁總理也顧不得她,竟大踏步出宮,致電南方伍代表去了。
民國元年正月二十八日,南京各省代表團依臨時政府大綱,召集參議員開會,正式宣布參議院成立。國旗飄**,軍樂悠揚,大眾歡欣鼓舞,儼然一幅共和的氣象。然而,當聽說新政府未經院議,擅自將漢冶萍煤礦公司抵押借款時,全院議員大驚,嚴詞責問。原來,臨時政府剛成立時,命令各省賦稅暫時豁免。這時沒有進款,出款卻大得驚人。漢冶萍公司原屬於清郵傳部大臣盛宣懷,盛氏以鐵路國有政策激起民變。當時,清廷將他罷職,革命軍又打算將他資產沒收,急得老盛沒有辦法,最後竟與日本人合作,想仗日本商標保護私產;同時又討好臨時政府,願將漢冶萍煤礦公司抵押日款五百萬元,救濟新政府。陸軍總長黃興當時急需發軍餉,無暇交參議院公決,隻與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商妥,由大總統及陸軍總長秘密簽字,連財政總長陳錦濤也不知道。後來參議院察悉,立刻谘照政府,質問道:“抵押借債,為何不交參議院議決,政府怎能擅自簽字?”政府潦草答稱:“由私人押借,與國家無關。且款項亦未繳齊。”參議院議員認為政府遁詞,再請政府切實答複。政府又答稱:“漢冶萍公司係私人資產,與日本商訂合辦但還未通過股東會,先由該公司借日款五百萬元,轉借與臨時政府,請求批準。現隻交到二百萬元,本總統正擔心外人合股,流弊甚多,正擬取消此事,所以未經交議”。湖北的參議員看到答複後義憤填膺,指責政府擅斷擅行,最後憤然辭職,返回湖北原籍,並召集本省臨時省議會,另行組織臨時國會,與南京臨時參議院抗衡。隨後,政府將漢冶萍公司罷押。與此同時,臨時參議院駁斥湖北省議會的行為不合法,當屬無效。正當爭執不下時,伍廷芳將“優待清室”等條件交到參議院,眾人這才將餘事擱起,專心公議這些條件。隻見第一行寫道:
關於大清皇帝優禮之條件
眾人一見這十餘字,齊聲道:“清帝退位,清室已亡,還有什麽大不大。就是‘優禮’的‘禮’字,也不妥。”一個議員道:“不如改作‘清帝退位後優待之條件’。”又有一議員道:“退字不如遜字,給他留點麵子,怎麽樣?”眾人一致同意。經過眾參議員逐字逐句地斟酌,中華民國關於清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定為:
關於清帝遜位後優待之條件
第一款,清帝遜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以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第二款,清帝遜位之後,每歲提供四百萬元作為皇室日常費用,由中華民國給付。
第三款,清帝遜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照常留用。
第四款,清帝遜位後,其宗廟陵寢,由民國慎保。
第五款,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製敬謹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製,所有經費,均由民國擔任。
第六款,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閹人。
第七款,清帝遜位之後,其原有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第八款,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製,其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條件商定後,參議院立即谘照臨時政府轉交伍代表電達北京。袁總理閱後,呈給隆裕太後。隆裕太後又召見各位王公及國務大臣,谘詢優待條件事宜。應召前來的人,寥寥無幾,隻有醇王載灃等幾個人。有人說:“皇室經費必須四百萬兩,分文不能少。”有人稱:“‘皇帝尊號相承不替’八個字,一定要增入。”有人稱:“各種條件,統應增改。”這些爭議惹惱了隆裕太後:“大勢已去,隻爭一些小細節,亦屬無益。唉!我列祖列宗一統天下,苦心經營,煞是艱苦,不料我輩子孫無才無力,就這樣讓給別人,我有何臉麵去見先人呢?”說完,哽咽不已。載灃等人也愧悔交集,各帶慘容。隆裕太後又道:“慶親王到哪裏去了?怎麽這會兒還不見他來?”正說著,隻見老慶傴僂著身子進來了,臉上還帶有煙容。老慶細閱優待條件後,除了主張加入“相承不替”四個字外,沒有異議。隆裕太後便轉囑袁總理,命他致電南京政府,爭此四字。無奈南方回電,堅決不承認。袁總理入宮麵複,隆裕太後說道:“依他便是了。”袁總理唯唯退出,欲擬旨昭告天下。隻因遜位的“遜”字,有礙清帝體麵,而且皇族中也有異論,便酌改一“辭”字。與南方電議允洽後,老袁便草定懿旨三道,呈入宮中,請隆裕太後及宣統帝加蓋禦寶。宣統帝不識不知,太後含淚蓋訖。優待條件於清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中華民國元年二月十二日,頒布天下。這一天,北京滿城懸掛五色旗,民國南北統一,二百六十八年的清王朝,轉眼已成為過去。
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又提出最後的五條協議,交由伍廷芳代表轉達北京,條款列著:
一、清帝退位,由袁世凱同時谘照駐京各國公使,請轉知民國政府,現在清帝已經退位,或轉飭旅滬領事轉達亦可。
二、袁世凱必須宣布政治主張,絕對讚同共和主義。
三、孫文接到外交團或領事團通知清帝布告後,即行辭職。
四、由參議院舉袁世凱為臨時總統。
五、袁世凱被舉為臨時總統後,誓守參議院所定之憲法,方可授受事權。
伍代表即日發電,袁世凱看後極為滿意,自然不會多加爭執,當下他便複電道:
南京孫大總統、黎副總統、各部總長、參議院同鑒:
共和為最良國體,世界所公認,今由帝政一躍而躋之,實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國無窮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詔辭位,業經世凱署名,則宣布之日,為帝政之終局,即民國之始基,從此努力進行,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現在統一組織,至重且繁,世凱極願南行,共謀進行之法。隻因北方秩序不易維持,軍旅如林,須加部署,而東北人心未盡一致,稍有動搖,牽涉全國。諸君皆洞鑒時局,必能諒此苦衷。至於共和建設重要問題,諸君研究有素,成竹在胸,應如何協商統一組織之法,尚希迅速見教!
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接到此電,立即向參議院提出辭職書,並推薦袁世凱為民國大總統。二月二十五日下午,參議院召開臨時大總統選舉會。共十七省議員各投一票,共計十七票,投票結果全是“袁世凱”三字,全場一致,袁世凱當選為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參議院隨即電達北京,請袁來南京就職。孫總統也以個人名義電達北京:“臨時政府已向參議院提出辭職,並推薦袁公為總統,隻是袁公必須先至共和政府任職,不能由清帝委任。若慮及北方騷擾,無人維持現狀,盡可先舉人才,電告臨時政府,政府將任命他為鎮撫北方的委員。”然而,老袁的勢力全在北方,若要他南下就職,明明就是翦他羽翼。以老袁的精明,怎肯孤身南下,做臨時政府的傀儡?當下老袁便複電,仍稱北方政局不穩,無法南下任職,並派唐紹儀赴南京協商。
孫總統接電後,再交參議院議定。全院委員長李肇甫和直隸議員穀鍾秀認為,應將臨時政府遷至北京。但這個提議遭到別的議員的反對,最後隻能投票表決此問題。結果,主張北京的有二十票,主張南京的隻有八票。參議院就結果谘詢孫總統,遭到了反對。根據臨時政府大綱,臨時大總統對於參議院議決事件予以否認時,須在十日內,聲明理由,交會複議。參議院接收後再次商討,這次除李肇甫、穀鍾秀數人外,其餘的議員忽然推翻前議,讚成南京,不讚成北京。於是,雙方爭論起來,非常激烈。經中立黨調和,再行投票表決,結果是七票主張北京,十九票主張南京。如此重大問題,僅僅隔了一宿,結果卻截然相反,實在令人難以理解。孫總統接到複議決定,再次致電北京,請袁世凱即日南來。袁世凱仍找借口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