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逼宮
一九一二年一月三日,黎元洪當選為民國副總統。隨後,孫中山開始著手組織內閣。仿效美國的內閣形式,不設總理,分設九部,每部設總長一人,次長一人。由孫總統提出德高望重的人選,然後由代表團投票表決,得多數票者,由總統委任。參議院作為中華民國的立法機關,由各省代表組成,每省選出三人,公議法律。
內閣和參議院一經成立,立即針對民國麵臨的最緊要問題頒布了一係列政策。第一項是外交,由臨時大總統谘照各國,凡革命以前清政府所欠外債,民國承認並償還;從前中外約款,仍然履行;保護各國僑民的利益;宗教信仰自由。對此,外國人非常滿意。第二項是內治,下剪辮令,改拜跪禮,從前那些大人、老爺的稱呼一律革除,實行共和製度,撤銷階級。所有大小私塾,改名學校,各種教科書由各書局及各校教員酌量編輯。
至於中華民國的刑法,雖已設司法部,但因時間倉促還沒來得及編製,而且軍務未竣,暫行軍律,由陸軍總長黃興頒布臨時軍律十二條。凡任意擄掠、強奸婦女、焚殺平民以及不遵守長官命令,擅封民房財產、硬奪良民財物等五項為罪大惡極,犯即槍斃。此外一切政策,由各部總長頒布意見,逐漸推行。
隻是清政府依然兀立北京;直隸、河南尚未獨立;山東舊巡撫孫寶琦,忽附和革命軍,忽服從清室,簡直就是個兩麵派;還有遼東三省,也是首鼠兩端;新疆、內外蒙古、青海和西藏這四個地區,路途遙遠,消息不通;就是一早光複的山西、陝西兩省也常被清軍襲擊,請求支援的電報頻頻送達南京政府。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和他的九部閣員,不得不緊急商議統一的辦法。
此時,清議和代表唐紹儀與革命軍代表伍廷芳,已會晤了好幾次。伍代表先提出議和大綱,約有四條:一是廢除清政府;二是建立共和政府;三是優給清帝歲俸;四是滿人除在新政府效力外,凡年老窮苦的人均優給贍養。唐代表當然不同意,他受清廷的命令南下議和,就是有誌共和,但一時也不能推倒清朝,因此主張君主立憲。伍代表自然也不答應。幾個來回下來,最終決定立即召開國會,將君主、民主問題付諸公決,並由雙方簽字。至於國會召開的辦法和各省選派代表的人數,雙方經過協商後都達成了一致意見。但開會地點各持己見,伍主張上海,唐主張北京,最後唐發電請袁總理定奪。
袁總理複電,對伍代表提出的在上海開會並不反對,但對議定的各省代表人數持異議,說:“各省代表隻有三人,不足取信大眾。唐使不經請命,擅自允協,未免越權,本總理實難承認。”唐使南來,明明是袁總理的全權代表,當兩代表相見時已經驗明正身,的確有“全權”字樣。現在由唐代表簽定的國會人數,竟遭袁總理駁斥,哪還有什麽“全權”可言?當天,唐代表辭職,由袁總理致電伍廷芳,直接議和。雙方正在辯論的時候,忽然傳來南京已組織新政府,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黎元洪為臨時副總統的消息,袁世凱不由得感到震驚。他立即致電南方,責問伍代表:“此次選舉總統,是何用意?假如國會議決為君主立憲,那麽是否立即取消該政府及其總統?務必電複!”
伍代表接到此電立即擬稿,回複袁總理道:“在國民會議未議決以前,民國組織臨時政府選舉臨時大總統,是民國內部的事,為政治上的通例。若以此責問,假如國會議決為共和立憲,清帝是否立即退位?望答複!”
看完伍代表的電文,袁總理怒不可遏。表麵上四處致電,調兵遣將,在山西、陝西、宿州等戰略要地牽製革命軍,大有以力服人的威勢。暗地裏,卻仍令唐紹怡留在上海做局外的調停,仍與伍代表密商,不使南北決裂。這時,南京政府頗有些為難起來,各省代表團唯恐臨時政府被和議所誤,紛紛致電,日促進兵。先是山西都督閻錫山數次飛書求救,接著是娘子關失守,太原失守,警電絡繹傳來。陝西潼關革命軍始挫終勝,擊退了清軍,但處境依然危險,也屢屢告急。皖、徐一帶又傳來不穩定的消息,於是南京政府將各省革命軍劃分為六路,互相配合,決定一舉推翻清王朝。與此同時,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電告北方將士,號召“南北軍人,同為民國幹城,決無歧視。我諸同胞當審斯義,早定方針,無再觀望,以貽後日之悔。敢布腹心,惟圖利之!”
這一篇宣告書的發表,北方將士蠢蠢欲動,南方各省都督更是躍躍欲戰,北伐的聲音響徹神州大地。袁世凱被罵得一文不值,不是說他滿奴,就是罵他漢賊。肄業學校的學生情願拋書輟學,組織一個北伐團;嬌滴滴的淑女們情願浣粉洗脂,組成一黨北伐隊;還有學生衛兵、女子精武軍以及男女紅十字會,各種北伐組織名目繁多,數不勝數。就連那些名伶、歌伎也想歇去本業,投入什麽北伐團、北伐隊,去當北伐英雄。
各國僑商見時局動**,唯恐影響了商務,便聯名發電直致清廷,要求早改國體,安定大局。偏偏清廷親貴載濤、載洵、載澤、傅偉、善耆、良弼、鐵良等人極端反對革命軍,一意主戰,並結成一個宗社黨,口出“寧贈友邦,不給漢人”的昏話。其中,良弼的表現尤為激烈,力請隆裕太後易和為戰,並痛斥袁總理對國不忠,應立即斥退。就在隆裕太後躊躇不決的時候,獲得消息的袁世凱主動奏請辭職。複旨還未下來,甘肅、新疆又遞來警報,甘肅總督和新疆將軍均被革命軍殺死,接著蒙古活佛、西藏喇嘛也宣布獨立,並把清廷的駐守大臣一律驅逐出境。
隆裕太後生平雖幾經患難,但這般危急情況還不曾遇過。左思右想,隻好無奈地去跟老慶商量。老慶心中隻有一個袁世凱,自然堅持與革命軍議和,並把曾國藩封侯的舊事引述了一番。在隆裕太後眼裏,老慶算是滿清宗室裏閱曆最深的一個,比起那幫空說大話的魯莽少年,老慶的話實用得多。隆裕太後當下就令老慶留住老袁,並封袁為一等侯爵。袁總理不願就封,裝出一副要走的模樣,急得老慶直跺腳。老慶苦口婆心勸解,才勉強將他留下,但爵位堅決不肯接受。等老慶走後,袁世凱沉吟了好半天,自擬密電飛寄唐紹儀。唐接電後,立即前往伍代表下榻的地方,就老袁密電中的事情進行會晤。伍代表將電文轉交給孫總統。孫總統看了,微微一笑,立即命秘書擬好電文,致袁總理道:
北京袁總理鑒:
文前日抵滬,諸同誌屬組臨時政府,文義不容辭,隻得暫時擔任。公方以旋乾轉坤自任,即知億兆屬望,惟目前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暫時承乏,而虛位以待之心,終可大白於將來。望早定大計,以慰四萬萬人之渴望。
原來,袁總理在密電中說,隻要孫中山讓位給他,他就讚成共和,並推翻清室,做一出民國開幕的新戲。孫中山顧全大局,甘心讓位。
有了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的“虛位以待”等語,袁總理這才放下心來。當天他便來到慶親王的私邸,與老慶密商:“現在南京政府已經成立,連外國人都舉雙手讚成。如果戰禍再延續下去,軍費怎麽解決?軍械怎麽解決?這些全都沒有把握。前幾天我想借外款,結果外國人又無一答應。如果革命軍兵臨城下,諸位貴族恐怕也無法保全,隻會鬧得落花流水,不可收拾。如果真到了這個地步,上如何麵對皇太後?下如何麵對國民?”老慶聽到這番話也毫無主意,便問老袁救命的辦法。袁總理提出“優待皇室”四字,接著說:“皇太後如果順應民心,同意變更國體,那革命軍也有天良,怎會不知感激?就是百世以後,也都會說皇太後、皇上為國為民,毫無私心。還望王爺明鑒,上報朝廷。”老慶躊躇一會兒才回答說:“事已至此,也沒有別的法子,待我去奏聞太後再行定奪。”
過了一天,隆裕太後宣召袁總理入朝。袁總理謁見太後,把變更國體的好處說了一番,太後淚落不止。袁總理又連嚇帶勸,最後太後嗚咽道:“我母子二人懸於諸卿手中,卿必須好好辦理,總得保全我母子性命,使皇族無恙。此時,我也無法顧及列祖列宗的顏麵了。”語畢,袁總理便退了出來。
有了隆裕太後的首肯,袁總理便著手擬定“優待皇室”等條件。等隆裕太後再開皇族會議討論這些條件時,老慶等人已無異議。唯獨良弼憤憤不從,堅持主戰。袁總理聽說後,暗忖了半天,最後自我安慰道:“既然如此,隻能讓他死心塌地了。”於是,暗暗地設法布置,內外兼施。
過了幾天,民政大臣趙秉鈞突然跑來向袁總理報告:“軍谘使良弼被人炸去一隻腳,估計性命難保了。”袁總理又問道:“難道是革命黨所為?匪徒是否逮住?”趙秉鈞答道:“良弼還沒死,拋擲炸彈的人卻已死了。”袁總理歎道:“暗殺黨真是厲害。但良弼頑固異常,要不是被人暗算,事情也辦不成。”趙秉鈞道:“此人一死,國體好共和了。”袁總理又道:“你認為中國的國體究竟是專製的好,還是共和的好?”趙秉鈞道:“中國人民隻配專製,但依眼下形勢,不得不改共和。依愚見,隻好順水推舟,最終怎樣,以後再說。”袁總理不禁點頭,又與趙秉鈞談論片刻後才握手告別。
良弼被炸後,滿廷親貴躲的躲、逃的逃,多半離開北京前往天津、青島、大連的租界,苟延性命。家產也都儲存到外國銀行,經有心人統計,總數在四千萬左右。大家逍遙租界,隻剩下一個隆裕太後和七歲的小皇帝居住深宮,處境危急。小皇帝終日嬉戲,不知憂愁。而隆裕太後日坐愁城,再召皇族會議,竟沒有人來。不久,一份“懇請立定共和政體”的聯名請願書遞入皇宮,簽名的以第一軍總統官段祺瑞為首,包括各省都督、總兵大約四五十人。
隆裕太後邊讀邊流淚,連字跡都模糊起來。約略看畢,隆裕太後便把請願書放在案上,獨自返回寢宮失聲痛哭。從此,隆裕太後憂鬱成疾、寢食難安,整日以淚洗麵,關於改革國體問題也無心提起。一天,太保世續踉踉蹌蹌跑進來向太後報稱:“太後,不好了,段祺瑞等要進京了!”隆裕太後一驚,忙問道:“段祺瑞嗎?他來京何事?”世續道:“他有一本奏折,請太後明鑒。”隆裕太後還沒讀折子就已滿眼含淚,讀完後險些暈厥過去。原來段祺瑞威脅說,國體不決,他便要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室一決勝負。奏折最後除段祺瑞署名外,還有各省軍要。
隆裕太後來不及細閱,身子就開始打起寒戰來,過了半晌才對世續道:“這,怎麽好?怎麽好?”世續支吾道:“國勢、人心都已如此,看來隻有改革國體才能解決問題。”隆裕太後道:“古語說得好,‘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料國家費了若幹金銀,卻養了這班虎狼似的人來反噬,你想可恨不可恨?”世續道:“太後要保重玉體,切勿過度傷心!”隆裕太後流淚道:“我悔不能隨先帝早死,遭這般慘局。”說到這裏,又把銀牙一咬道:“罷,罷!你去召袁世凱覲見。”世續奉命而去。過了大約半天工夫,才見心寬體胖的袁總理隨世續入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