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十一

東漢紀

※.獻 帝

名協,是靈帝次子,強臣董卓廢少帝辯而立之,在位三十年。

【原文】 初涿郡①劉備,中山靖王之後也。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有大誌,少語言,喜怒不形於色,嚐與公孫瓚同師事盧植,由是往見瓚,瓚以為平原②相。備少與河東③關羽、涿郡張飛相友善,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備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備周旋,不避艱險。

張居正講評:這一段記述蜀漢照列皇帝先主劉備的故事。先主姓劉名備,涿郡人,乃漢景帝庶出的兒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流落在民間。他天生異相,雙手下垂時能超過膝蓋,耳朵很大,自己都能瞟見。心懷安定天下的大誌,為人安靜、沉默,喜怒不形於色。年輕時,他曾與遼西人公孫瓚一起跟隨涿郡人盧植學習。東漢末年,董卓專權,天下大亂,豪傑並起,當時公孫瓚為降虜校尉,屯軍在右北平,先主既然與他一同學習過,便去投奔他,公孫瓚任命他為平原國相。先主少年時與河東解縣人關羽、涿郡人張飛關係很好,並且結拜為兄弟。先主既然被任命為平原相,便讓關羽、張飛做別部司馬,統領管轄的士卒。先主與這兩人情意深厚,就是睡覺時,也不分開,睡在同一個**,其深情厚誼就像親兄弟一樣。他們兩人也一心一意效忠先主,不因為兄弟之間的情誼,而破壞了上下之間的禮節。在家裏他們是這樣的相親相愛,而在大庭廣眾之下,他們便一刻不離地站在他的身邊,不敢稍有懈怠;出去時,就亦步亦趨地跟隨著他,一步不離,雖在艱難險阻之中,也不避讓。他們是如此的忠義。現在流傳的關於桃園結義的故事就是這樣的。先主本是漢朝宗室,雄姿英發,關羽、張飛都有萬夫不擋之勇,而又是忠義之士,因而他們情投意合,結為兄弟,立誓同生共死,上下一心,至誠無間,這就算先主能夠占據荊、益兩州,建立蜀漢基業的原因。

【原文】 初,操壯關羽之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使張遼以其情問之。羽歎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恩,誓言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耳。”遼以羽言報操,操義之。及羽殺顏良,拜書告辭而奔劉備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操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張居正講評:曹操攻破先主占據的徐州後,先主流落他鄉,關羽為保全先主的家眷,被迫投降曹操。曹操見關羽勇武過人,每次宴會時都稱讚他,對他也很優待,打算要重用他,但觀察他的神情,知道他還眷戀舊主,似乎不肯久留為自己所用。又知道將軍張遼與他關係很好,便讓他去試探關羽是怎麽打算的。關羽長歎一聲,如實對張遼說:“我知道曹公待我很好,我也不是不知道知恩圖報,但我先受劉將軍厚恩,與他立誓同生共死,不可負他,而去侍奉別的人,我是不會在這兒待很久的,但曹公的恩情,我不敢忘記,一定會立些功勞,報答曹公後,才會離去的。”張遼將關羽的話報告給了曹操,曹操見關羽如此忠義,越發敬重他。當袁紹派遣大將顏良前來進攻曹操,顏良所向披靡時,關羽代表曹軍出戰,斬殺顏良於萬眾之中,以此報答了曹操的恩情後,留下一封書信,便離開了曹操。當時,聽說先主正在袁紹軍中,就徑自前去投奔。曹操屬下的將領們,都打算領兵追趕,而曹操卻製止了他們,說:“人各有誌,他依戀舊主,強留下來也沒什麽意義,何必要追呢。”通俗演義上所謂關公千裏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說的就是這件事。當時,先主兵敗後投奔河北袁紹,與曹操當時的形勢比起來,差得也太遠了。然而關羽卻寧為故主死,而不肯留在曹營,不畏艱難險阻,始終忠心於先主。他的忠義縱貫古今,赫奕域內,後代那些自以為明智而背叛君主的人,看到這些應該羞愧而死吧。

【原文】 十二年初,琅琊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潁川徐庶與崔州平謂為信然。劉備在荊州,訪士於襄陽司馬徽。徽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徐庶見備於新野,備器之,庶謂備曰:“諸葛孔明,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備曰:“君與具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備由是詣亮,凡三往,乃見。

張居正講評:獻帝建安十二年,當時天下擾亂,曹操占據中原地區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最大;孫權繼承父兄的基業,割據江東。先主再次被曹操打敗,逃往荊州投奔與他同為漢朝宗室的劉表。當時荊州襄陽縣隆中地方有個賢士,叫諸葛亮,本是琅琊郡人,他常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是齊桓公的謀臣,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樂毅,是燕昭王的謀臣,輔佐燕王恢複燕國,幾乎滅亡了齊國。諸葛亮自負有輔佐君王的才能,如果能遇上齊桓公、燕昭王這樣的君主,得到重用,一樣能夠匡濟天下,興複漢室,功業足以與兩人比肩。當時眾人都不知道他的才能,見他自比管仲、樂毅,都不相信他,隻有潁川郡徐庶與崔州平兩人知道他的才幹,明白他所言非虛。當先主在荊州安定下來後,便向襄陽人司馬徽訪問當地的賢人,司馬徽回答說:“那些儒生、俗士們隻會動動嘴皮子,哪兒知道什麽世道變化的道理。隻有英雄豪傑才明白這些道理,這樣的人才本地有臥龍、鳳雛兩人。”先主問:“這兩人是誰。”司馬徽回答說:“諸葛孔明就是臥龍,龐士元就是鳳雛。”孔明是諸葛亮的字,士元是龐統的字。後來,徐庶前來新野縣投奔先主,先主很器重他,徐庶也說:“諸葛孔明是個臥龍,雖然避居山野,但通曉世事變化,將軍想見這個人嗎?”先主說:“既然他確實是個人才,你去將他請來。”徐庶說:“這樣的人才隻能到他家裏去拜會他,怎麽能叫他來呢,將軍還是親自去拜會他吧。”先主同意了徐庶的建議,親自到諸葛亮家裏去拜會,先後三次,才見到。見麵後他就與先主縱論天下大事,建議先主先占據荊、益二州,與孫權結盟共同抵禦曹操,然後再依次平定天下。後來先主的行事,都跟他的謀劃一一符合,真可謂是通曉時務的俊傑啊。由此可見,孔明雖在草廬之中,身居僻野,但天下的事已經在心裏謀劃好了,因而蜀漢享國四十年,與孔明的壽命相始終。有孔明在,則日漸興盛,無孔明在,則日漸衰敗,是漢室不可無孔明啊;當然,他遇上先主,建立了天下三足鼎立的功業,如果沒有遇上先主,恐怕將終身為南陽的一個農夫而已,孔明也離不開先主啊。兩人是如此的相輔相成。當然這一切的根源在於君臣相知,君主了解臣子,然後信任不疑,放手讓他去做,就算關羽、張飛這樣親近的人,也不能使他們疏遠。臣子能夠了解君上,因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算是曹操、孫權這樣強大、富有的敵人,也不能動搖他的意誌。隻有相互了解,才能合得來;隻有合得來,才能成就大事。三代以來,說到君臣關係融洽的,首推先主、孔明,他們的故事至今還傳為美談。

注釋:

① 涿郡,即今河北涿州。

. 平原,即今山東德州。

③ 河東,指黃河以東,代指山西,在這裏特指關羽的家鄉河東聞喜,即今山西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