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大雷(1)岸與妹書

南朝宋

鮑照

吾自發寒雨,全行日少。加秋潦(2)浩汗,山溪猥(3)至,渡溯(4)無邊,險徑遊曆。棧石星飯(5),結荷水宿,旅客貧辛,波路壯闊。始以今日食時,僅及大雷。途登千裏,日逾十晨。嚴霜慘節,悲風斷肌。去親為客,如何如何!

向因涉頓,憑觀川陸,遨神清渚,流睇方曛。東顧三洲(6)之隔,西眺九派之分。窺地門(7)之絕景,望天際之孤雲,長圖大念,隱心者久矣。

南則積山萬狀,負氣爭高,含霞飲景,參差代雄,淩跨長隴,前後相屬,帶天有匝,橫地無窮;東則砥原遠隰(8),亡端靡際,寒蓬夕卷,古樹雲平,旋風四起,思鳥群歸,靜聽無聞,極視不見;北則陂(9)池潛演,湖脈通連,苧(10)蒿攸積,菰蘆所繁,棲波之鳥,水化之蟲(11),智吞愚,強捕小,號噪驚聒,紛牣(12)其中;西則回江永指,長波天合,滔滔何窮,漫漫安竭。創古迄今,舳艫(13)相接,思盡波濤,悲滿潭壑,煙歸八表,終為野塵;而是注集,長寫不測,修靈浩**(14),知其何故哉?

西南望廬山,又特驚異。基壓江潮,峰與辰漢相接。上常積雲霞,雕錦縟,若華夕曜(15),岩澤氣通,傳明散彩,赫似絳天。左右青靄,表裏紫霄。從嶺而上,氣盡金光,半山以下,純為黛色。信可以神居帝郊,鎮控湘、漢者也。

若潨洞(16)所積,溪壑所射,鼓怒之所豗(17)擊,湧洑(18)之所宕滌。則上窮荻(19)浦,下至豨(20)洲,南薄燕派,北極雷澱(21),削長埤(22)短,可數百裏。其中騰波觸天,高浪灌日,吞吐百川,寫泄萬壑,輕煙不流,華鼎振涾(23);弱草朱靡,洪漣隴蹙,散渙長驚,電透箭疾;穹溘崩聚,坻飛嶺覆,回沫冠山,奔濤空穀;砧石為之摧碎,碕岸為之齏落。仰視大火(24),俯聽波聲,愁魄脅息,心驚慓矣。

至於繁化殊育,詭質怪章,則有江鵝、海鴨、魚鮫、水虎之類,豚首、象鼻、芒須、針尾之族,石蟹、土蚌、燕箕、雀蛤之儔,折甲、曲牙、逆鱗、反舌之屬。掩沙漲,被草渚,浴雨排風,吹澇弄翮(25)。夕景欲沉,曉霧將合,孤鶴寒嘯,遊鴻遠吟,樵蘇(26)一歎,舟子再泣,誠足悲憂,不可說也。

風吹雷飆(27),夜戒前路,下弦(28)內外,望達所屆(29),寒暑難適,汝專自慎,夙夜戒護,勿我為念。恐欲知之,聊書所睹。臨途草蹙(30),辭意不周。

賞析

鮑照(約414—466),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東海(郡治今山東郯城北)人。他出身寒微,以文才得到臨川王劉義慶的賞識,至其門幕下,擔任侍郎,宋文帝時為中書舍人。後隨臨海王劉子頊至荊州,任前軍參軍,掌書記。明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臨海王起兵被殺,鮑照死於亂軍之中。他是六朝時期與謝靈運、顏延之齊名的重要詩人,詩風俊逸,兼工樂府詩、駢體文,有《鮑參軍集》。

這是一封鮑照寫給妹妹鮑令暉的家書。他在前往江州的途中,行經大雷戍時,向胞妹介紹“途登千裏,日逾十晨”之後的旅途觀感。信的開頭先是簡單的寒暄,介紹食宿、路況等日常信息之後,就把沿途目見耳聞的山水風光等做了細致精彩的描繪。先是以大雷岸為中心,按照南、東、北、西的順序,分別介紹了目光所及的萬狀群山、無際平原、湖泊陂池、浩**長江,全麵描繪了四周的獨特地貌和不同觀感。

作者是作賦高手,這封家信也證實了這一點,文采錦繡,刻畫精微,敘述流暢,境界闊大,動靜結合,包含了豐富的自然地理信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封書信還寄寓了作者對身世和現實境遇的感慨,寄情於景,情感深摯,別有意味。

(1) 大雷: 今安徽省望江縣,位於長江北岸,晉、宋時期為長江沿線戰略要地,稱“大雷戍”。

(2) 潦(lǎo):《說文》:“潦,雨水大貌。”指道路積水多。

(3) 猥:眾多。

(4) 溯:逆流而上。

(5) 棧石星飯:在石壁上鋪棧道,在星星邊上吃飯,形容山勢高峻。

(6) 三洲:在淮河流域,位置待考。這裏用《詩經·小雅·鼓鍾》“鼓鍾伐鼛,淮有三洲”語意,借指在淮河流域的作者家鄉東海(今江蘇省漣水縣)。

(7) 地門:指陝西武關,《河圖括地象》:“武關山為地門。”

(8) 隰(xí):《說文》:“阪下濕也。”指低濕的地方。

(9) 陂(bēi):池塘。

(10) 苧(zhù):苧麻,草本植物,皮可用來織布。

(11) 水化之蟲:指魚類。《說文》:“魚,水蟲也。”

(12) 牣(rèn):充滿。《說文》:“牣,滿也。”

(13) 舳艫(zhú lú):舳,船頭。艫,船尾。

(14) 浩**:心無所思的樣子,猶言荒唐,《離騷》:“怨靈修之浩**。”

(15) 若華夕曜:若華,指太陽。這裏說的是晚霞夕照。

(16) 潨(cóng)洞:《說文》:“小水入大水曰潨”,“洞,水疾流也”。

(17) 豗(huī):互相衝撞。

(18) 洑(fú):回流。

(19) 荻:蘆葦一類草本植物。

(20) 豨(xī):野豬。

(21) 澱:淺湖泊。

(22) 埤(pí):《說文》:“埤,增也。”

(23) 涾(tà):水沸溢。

(24) 大火:星宿名,即心宿。《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

(25) 翮(hé):《說文》:“翮,羽莖也。”這裏指翅膀。

(26) 樵蘇:指樵夫。砍柴曰樵,割草曰蘇。

(27) 飆(biāo):暴風。

(28) 下弦:農曆每月二十三日前後,月相呈弦弓形。

(29) 所屆:目的地。

(30) 草蹙:這裏是說信寫得潦草倉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