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風景寫生

《遊春圖》,傳為隋代展子虔所作的、現存最早的中國卷軸山水畫。

講到風景畫,要讓中國人占優先了。平均而論,可說中國畫以自然為本位,西洋畫以人物為本位。中國在唐以前原也注重人物畫,例如漢武帝時的淩煙閣功臣圖,漢宣帝時的麒麟閣功臣圖,晉代的佛像畫、顧愷之的《女史箴圖》,皆以人物為題材;但自劉宋開始漸漸注重山水畫。至唐宋而山水畫獨立,且視為繪畫的最正式的品位,直至今日。西洋則不然,印象派以前,即十九世紀以前,差不多全是人物的繪畫。試看希臘、羅馬、埃及的古代雕刻或壁畫,大部分是人物。中世的繪畫簡直沒有一幅不以人物為主題。近世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的繪畫,也是人物畫占大多數的。中國人為什麽讚美自然,西洋人為什麽讚美人生,這我想來一定與思想文化有深切的關係,是興味深長的一種研究。但這須得去請教文化研究的專門者。現在隻能曉得中國畫自千五百年以來早已優於自然風景的描寫,而西洋畫則一百年以前統是人物本位的描寫,至印象派而始有獨立的風景畫。

《男子像》,拉斐爾,約1502年至1504年。

試看文藝複興期的繪畫,米開朗琪羅的天井畫,大壁畫,《最後的審判》,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差不多滿幅是人物的堆積;拉斐爾的《聖母子》都是肖像畫格式的裝配。即使有背後一二株樹,或幾所房屋,或前麵一點草地,然都當作人物的背景,且遠近法、空氣、光線均不是寫生的,隻是一種裝飾風的配列或曆史畫的描寫。假如這人物是在意大利的,背後就加描一點意大利建築或風景,是在荷蘭的,背後規定加描一個風車,以表示荷蘭地方。全是一種裝飾的、附屬的點綴,毫無風景本身的生命。回頭看中國畫,恰與之相反,滿幅的山水中,難得在橋上添描一個策杖老翁,或在屋中獨坐一位讀書隱士。即以風景為本位,人物為點綴,與西洋畫適為正反對。幾千年來忽略過的風景,一旦被印象派畫家所注目,而立刻賦以生命,使之獨立。這實在不可不說是印象派的大發明,對於歐洲畫壇的大貢獻!

西洋風景畫到了印象派而獨立。然濫觴於何時?進行順序如何?考研起來是很有興味的事。據批評家說,西洋純粹的風景畫的創始乃在文藝複興期。達·芬奇的一幅風景素描是西洋的第一幅風景畫。自此至印象派的風景畫獨立,一共經過五個階段,即:

1.十五世紀達·芬奇―風景畫創始。

2.十七世紀荷蘭畫家倫勃朗(Rembrandt)。

3.十八世紀末英國風景畫家透納與康斯太勃爾。

4.十九世紀中法國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森林中的田園畫家米勒等。

5.十九世紀末印象派畫家―風景畫獨立。

《具區林屋圖》,王蒙,元代。

《亞諾風景素描》,達·芬奇,1473年。

達·芬奇的那幅《風景素描》,是風景畫上很可貴的紀念物。然論到技法,構圖散漫,遠近法幼稚,與今日風景畫不可同日而語,隻宜於為某事件的背景之用,卻沒有“背景”以上的意義。然而在當時,達·芬奇居然能大膽地描出這幅純粹的風景畫,實在已是極可欽佩的獨創了。自從這畫(一四七三年)到十七八世紀的二三百年間的後期文藝複興諸畫家,隻曉得拚命模仿米開朗琪羅的《審判》、拉斐爾的《聖母子》、達·芬奇的《晚餐》[Titian(提香)模仿達·芬奇的微笑的Mona Lisa (《蒙娜麗莎》)而作Flora (《花神》)。Tintoretto(丁托列托)模仿米開朗琪羅而再作《審判》,又模仿達·芬奇而再作《晚餐》],而對於達·芬奇所著手開辟的風景畫的新領土, 曾無一人來幫一臂的力,徒勞地在這二三百年中返覆前人的已成之業,真是可惜的事!

《花神》,提香,約1515年。

《最後的晚餐》,丁托列托,1592年至1594年。

直到了十七世紀,始有荷蘭畫家出來完成風景畫。除倫勃朗遺留幾幅油畫及素描的風景畫以外,還有許多讚美其國土的荷蘭風景畫家。因為為海洋的水蒸汽所融化的柔和美麗的荷蘭風光,必然牽惹其地的畫家的注意。他們的仔細的觀察眼漸漸能理解複雜的自然界的現象,漸漸會得遠望、俯瞰等透視法,空氣遠近法,因時間而起的光線的變化、雲的變幻等。在後他們又發見太陽光線的不思議的作用、月光的魅力,而行主觀的情緒的表現。描寫遼遠的地平線、暗的森林、熱鬧的海岸、單調的海麵、市街的狀況等種種風光的因了時間與季節而起的變化。

《磨坊》,倫勃朗,1645年至1648年。

《海上漁夫》,透納,約1796年。

《玉米田》,康斯太勃爾,1826年。

追隨荷蘭畫家的足跡的,是自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的英國水彩風景畫家,透納描寫海景,康斯太勃爾描寫林景,鮮明活躍地表出島國的英倫的風物,其作品至今日仍是風景畫上的珍品。

承繼他們之後的是隱居在楓丹白露林中的一班法國畫家。即一八三〇年成立的所謂楓丹白露派。其人即柯羅、盧梭(Théodore Rousseau)、米勒等,又稱為“巴比鬆派”(Barbizon school)。那時候著《愛彌兒》 (émile)的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注意:盧梭知名者共有三個,兩個是畫家,一個就是著《愛彌兒》的文學家)正在高呼“歸自然”,這畫家的盧梭起共鳴,也高唱“歸田園”“歸木樹”。柯羅從之,專寫大樹;米勒也起來專寫農民生活。還有許多自然讚美的畫家。這等畫家的努力所得的收獲,便是庫爾貝的“寫實主義”。這收獲由印象派的馬奈重新補足修正,入太陽崇拜的群畫家之手而達到其終極的完成。風景畫雖然不是印象派畫家所始倡的,然以前的隻在發達的途中,真的風景畫的獨立的生命,是由印象派畫家賦予的,請述其理由於下。

《孟特芳丹的船夫》,柯羅,約1865年至1870年。

《暴風雨的雲》,康斯太勃爾,約1815年至1818年。

原來以前雖早有荷蘭、英國、楓丹白露諸風景畫家,然而他們的風景都不是野外的直觀的寫生。讀《米勒傳》可知米勒是常於朝晨或傍晚漫步山林中,收得其材料,儲在腦中,回到自己的小小的畫室中來作畫的。英國的康斯太勃爾及寫實主義的庫爾貝等雖曾作野外寫生,然據說是僅在戶外撮取略稿(sketch),正式的作品仍是回到畫室中後依據略稿而細寫的。總之,這班畫家身邊帶一冊速寫簿(sketch book),出外時記錄其所見所感於這簿中,歸畫室製作時即以此簿為材料的儲藏所,隨時取用。所以在畫法上,實與從前的人物畫家無所差異,隻是改變人物的題材為風景而已。

到了印象派,畫法就全新了。他們的戶外寫生並非撮取畫稿,乃是全部製作在外光之下描出。在印象派畫家,畫室已沒有用,曠野是他們的大畫室,戶外寫生是作畫的必要的條件。在他們,不看見自然,不麵接自然,不能下一筆。這是因於他們的作畫的根本的態度而來的,他們追求太陽,他們要寫光的效果、色的變化,當然非與自然當麵交涉不可。現今的美術學生慣於背了畫架、三腳凳、陽傘,到野外去寫生,以為這是西洋畫的通法,其實五六十年以前在西洋並無這回事,這是新近半世紀中才通行的辦法。試按這辦法推想,可知由此產生的繪畫,與從前的空想畫,或收集材料在速寫簿上而歸家去湊成的畫,其結果當然大不相同了。即以前的是死板板的輪廓、大意、極外部的描寫;現在則是真果捉住自然的瞬間的姿態,摑住(1)活的自然的生命。他們對自然與對人物一樣看法,他們把自然的一草一木看作與人物一樣的有生命的事物,而描表其個性,所以說,風景畫到了印象派而始有生命。

莫奈曾對美國印象派畫家莉拉·卡伯特·佩裏說:“你出去畫畫的時候,設法忘掉你麵前的題材是什麽,不管它是樹、房子、田野還是別的什麽。隻想著,這裏有一小塊方形的藍色,這裏有一片長方形的粉色,這裏有一道黃色,如你所見的那樣來畫它,用精準的色彩和形狀,直到它表現出你自己對眼前景象的單純印象。”

《莫奈在林邊作畫》,約翰·辛格·薩金特,1885年。

《大門崖》,莫奈,1883年。

印象派的兩元老馬奈、莫奈,是適用外光描法於人物及風景兩方麵的。由這二老派生後來的四大印象派畫家。即:

( 一 ) 畢 沙 羅(Camille Pissarro,1830—1903)是有“印象派的米勒”的稱號的田園專門畫家。他與米勒是同鄉,生於諾曼底。性情樸素,也與米勒相似。不過沒有米勒的宗教的敬虔的態度與敘事詩的感情。這正是他具有現代人的現實主義的透徹的意義的原故。他是猶太係統的人,起初父親命他學商,一八五五年以後始轉入藝術研究。他的猶太人的性格,在他的作品中很表出著特色。他的所以能有現實主義的徹底的冷靜的理性,與明確的觀察,實在是因為有這猶太人的性格的原故。所以他沒有像拉丁人的憧憬與陶醉,而取細致的分析家的態度,研究農夫的紫銅色的肩上的所受的光線的變化,描寫投於綠色的牧場上及小山的麓上的透明的白日,而創造一種迫近自然的清新的趣味。一八六四年以後,努力作畫,差不多每年入選於Salon。初期的畫帶黃色的調子,尚未脫離柯羅的傳統。後來加入印象派群中,次第改用明色。他對於印象派的貢獻,是色彩的decomposition(分解)。即照莫奈的法則,把色彩條紋或點紋的並列,這原是印象派共通的技法。他亦曾加入點描派即新印象派(見次講),然表現比他們自由。其作品多穩雅的平和的趣味。晚年身體病弱,不能到野外去寫生,常在室內從窗中眺望巴黎的市景,生動地描出其姿態。故他的作品,初期描農婦,中期描風景,後期描市街,描Rouen(魯昂)的橋,描車馬雜遝的市街、巴黎的景物。唯物主義者的他,及於印象派的人們的影響很多。

《自畫像》, 畢沙羅,1873年。

《奧斯尼的景色》,畢沙羅,1883年。

《巴黎蒙馬特林蔭大道》,畢沙羅,1897年。

《開花的果園》,畢沙羅,1871年。

(二)西斯萊(Alfred Sisley,1839—1899)與畢沙羅同為印象派的風景專門畫家。生於巴黎,其父母是意大利人,生計甚裕。他青年時就非常歡喜繪畫。二十三歲時與莫奈及雷諾阿同學,一致地趨向印象派的傾向。他的出全力從事製作,乃在一八七〇年以後。其畫風注重光的表現,為當時多數青年所崇仰。題材多取溫和的自然,而深的綠水旁邊的森林、百花爛漫的春日的田舍,尤為其得意的題材。其色彩比馬奈強烈,印象也深,但情景中全無激烈的分子。

西斯萊後半世生涯甚貧乏,全靠賣畫度日。當時有一個愛好美術的朋友,叫作米雷,對於西斯萊有不少的幫助。米雷是一位開糖果店的商人,而酷嗜美術。他看見西斯萊等窮得沒有吃飯的地方,就特為他們開一飯店,供給這班窮畫家吃飯。西斯萊與後述的雷諾阿有賴於這人最深。

《西斯萊》,雷諾阿,1876年。

《從凡爾賽到聖日耳曼的道路》,西斯萊,1875年。

《米雷》,雷諾阿,1877年。

《薩布隆的小路》,西斯萊,1883年。

《春天的果園》,西斯萊,1881年。

《馬爾利港的洪水》,西斯萊,1876年。 西斯萊畫有一係列以馬爾利港洪水為題材的畫。1899年1月22日,畢沙羅給兒子寫信:“據說西斯萊病得相當厲害。他是一位出色、偉大的藝術家。在我看來,他躋身於最偉大的行列。我見過他那些具有少見的重要性和美感的作品,其中有一幅《洪水》乃是代表作。”一周後,西斯萊去世了。

(1) 疑為“抲住”,作者家鄉方言,指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