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煉金術秘密的人—喬治·裏普利(George Ripley)

盡管煉金術的熱潮主要在歐洲大陸,但不列顛群島也沒缺席。在羅傑·培根之後,煉金術俘獲了許多英格蘭人的心。1404年,議會通過一條法令,規定擅自製作金、銀為重罪。當時的人一度認為,如果煉金術士能成功製造金子,那麽他可能會將其無限的財富獻給暴虐的獨裁者來奴役民眾,為國家帶來毀滅與痛苦。但這樣的想法很快就消失了。1455年,國王亨利六世接受議會的建議,連續四次授權給一些騎士、倫敦市民、化學家、修道士和牧師,委托他們找出賢者之石與長生不老藥。許可狀寫道:“為了國內的大眾利益,並讓國王能以金與銀償還皇室的債務……”在注意到這段話後,普瑞恩(Prinn)在其《金王後》(Aurum Reginae)一書中表示,國王之所以授權給牧師,可能隻是因為 “他們很擅長將麵包和水變成餅與酒(聖餐),所以他們在某些程度上應該更擅長將賤金屬變成金”。當然,這些人沒有煉出金來。第二年,國王對煉金術的真實性產生懷疑,於是指派十名學者與智者組成委員會,負責向他評斷與證實煉金術究竟是否可行。委員會是否曾經就這個問題提出過任何報告,目前看來還不清楚。

接下來的日子裏,有一個人聲稱自己解開了這個秘密。這個人就是約克郡布裏德靈頓的牧師喬治·裏普利。他曾在意大利的大學學習了二十年,後來的教皇英諾森八世非常喜愛他,任命他為自己的家庭牧師,掌管自己家中的儀式。1477年,裏普利返回英格蘭,將自己的著名作品《複合煉金術——十二道通往賢者之石的門》(The Compound of Alchymy; or, the Twelve Gates leading to the Discovery of the Philosopher's Stone)獻給國王愛德華四世。他所謂的十二道門是指煆燒、熔解、分離、鏈接、腐敗、冷凝、增料、升華、發酵、精煉、增殖和嬗變。除此之外,他可能必須再加上煩惱,畢竟這可是煉金術最重要的過程。他非常富有,因此旁人都相信他可以點石成金。富勒的《英格蘭名人傳記》(Worthies of England)中提到,一名正直的英格蘭男子在國外旅行途中,偶然在馬耳他島上看到一篇文獻,裏麵提到裏普利每年都會給予該島與羅德島上的騎士一筆巨款—— 十萬英鎊,以協助他們與土耳其人作戰。裏普利晚年在約克郡的波士頓隱居,留下二十五卷關於煉金術的著作,當中最重要的還屬之前提到的那本。臨死前,他似乎認識到自己將一生都浪費在虛假的科學上,於是要求所有看到他書的人將書燒毀,或是不要相信其中的內容,畢竟這些都隻是出自他個人的觀點,沒有事實依據。後世的實驗也確實證實了那些方法都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