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人物—雷蒙德·盧利(Raymond Lulli)
在阿諾德·德維倫紐夫和彼得羅·達波內席卷法國與意大利的同時,另一個更著名的人物出現在西班牙。他就是雷蒙德·盧利,煉金術界首屈一指的傑出代表。與前人不同,他沒有熱衷於占星術與巫術,而是以查比爾為榜樣,專心研究金屬的成分與合成,絕不接觸咒語、魔法等任何愚蠢的儀式。直到生命的晚期,他才開始接觸這方麵的知識。他將自己人生的早期與中期投注在不同領域,並留下了最具傳奇色彩的一生。
1235年,雷蒙德出生於馬略卡島上一個顯赫的家族。1230年,當阿拉貢國王詹姆斯一世占領這座島時,原本居住在加泰羅尼亞的雷蒙德的父親移居此處,並從國王那裏接受了一個重要職務。雷蒙德很年輕就結了婚,而追求享樂的他,和妻子離開孤獨的小島,搬到西班牙,還在詹姆斯國王的王宮中擔任大總管,過了相當愜意的幾年。他對自己的婚姻相當不忠,總是追在其他美女身後,直到他的心被美麗而冷漠的安布羅西亞·德卡斯特略(Ambrosia de Castello)虜獲。這位女士和他一樣是已婚,但不同的是,她忠於自己的誓言,並對雷蒙德的引誘無動於衷。但雷蒙德對她的迷戀已經走火入魔,拒絕隻會加深他的渴望。他整晚在她的窗下徘徊,寫下歌頌她的熱情詩句,除此之外,雷蒙德什麽事都做不了,因此他也成為眾人的笑柄。
有一天,當他在她的窗下窺望時,她的披肩突然被風吹走,雷蒙德因此看到了她的胸部。他腦中突然出現靈感,於是坐下來,寫了一些溫柔的詩句,並將詩句送給她。正直的安布羅西亞從未對他的舉動給予回應,但這次不一樣。她寫信告訴他,她永遠不會接受他的追求,且對任何一個聰明人來說,將心思放在上帝以外的事物上都是不明智的,並勸誡他將生命奉獻給宗教。然而,她卻在最後向他承諾,如果他想,她可以給他看他朝思暮想的胸部。雷蒙德欣喜若狂。他認為,盡管這封信的前半段都在拒絕(安布羅西亞還給了他諸多建議),但最後一段才是她的真心。他跟著安布羅西亞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懇求她實踐自己的諾言,但依舊冷若冰霜的她隻是流著眼淚請求雷蒙德不要再騷擾她,因為她就算明天重歸單身,也不會跟他在一起。“那信裏是什麽意思?”絕望的追求者問道。“我會讓你看!”安布羅西亞說著揭開衣衫,她那蔓延在兩胸間的巨大腫瘤讓追求者驚恐萬分。她感受到對方的震驚,於是握著他的手,再次懇求他回歸宗教,將心獻給造物主,而不是卑微的萬物。他像變了一個人。第二天,他辭去自己優渥的職務,和妻子離婚,向孩子道別。他給妻子和兒女留下一半的財產,剩餘的一半則贈予窮人。接著,他跪倒在耶穌受難像的腳下,誓將自己獻給上帝,並為自己犯下的罪懺悔,發誓將用剩餘的一生,努力讓伊斯蘭教勢力拜倒在基督教的感召下。他曾三次夢到耶穌對他說:“雷蒙德!雷蒙德!追隨我!”雷蒙德因此深信這是上天的旨意。在決定了自己的使命後,他動身前往孔波斯特拉區的聖詹姆斯神壇朝聖,並在接下來的十年裏孤身住在阿蘭達山中。在那裏,為了實踐自己勸服伊斯蘭教徒的使命,他學習了阿拉伯語。他向東方最聰明的人學習,研究各門科學,並鑽研查比爾的著作,而這也影響了他未來的人生。
四十歲那年,他結束隱居的日子,開始進入更活躍的社會生活。他拿著自己在隱居時積攢的財富,在教皇的支持下創建了一所阿拉伯語學校,他的熱情與虔誠得到了教皇的認可。後來,他還驚險地躲過了他那年輕的阿拉伯仆人對他的刺殺。之前出於對信仰的狂熱,雷蒙德曾向神祈禱,希望為自己的神聖使命殉道,仆人聽到了雷蒙德的話。這位跟主人一樣狂熱的仆人,為了實現主人的願望,同時也為了懲罰雷蒙德不斷冒犯伊斯蘭教的言語,下決心暗殺自己的主人。有一天,仆人想趁著雷蒙德坐在桌前時打暈他,但雷蒙德求生的意誌遠遠超越對殉道的渴望。他抓住仆人,並打倒了他。不過他不敢親手解決犯人,所以將仆人交給官府處置。後來,這個人死在了牢中。
在經曆了這場事故後,雷蒙德去巴黎住了一陣子,認識了阿諾德·德維倫紐夫,並在對方的鼓勵下開始研究賢者之石。自此之後,雷蒙德對宗教的關注減少了,開始研究煉金術。但他沒有忘記自己必須改變伊斯蘭教徒的使命,於是動身前往羅馬,和教皇約翰二十一世見麵,親自請教達成此目標的方法。教皇用言語鼓勵他,但沒有指派任何人和他合作。因此,雷蒙德隻身一人前往突尼斯,由於他在煉金術上的成就,他得到了許多阿拉伯哲學家的盛情款待。如果他在這個國家時能把全部心力放在煉金術上,那對他來說會安全得多。但他開始咒罵伊斯蘭教徒,並因此惹上麻煩。有一次,他在突尼斯市集上宣傳基督教教義時被逮捕,並被關進監獄,沒多久就被判處死刑。他的哲學家朋友四處奔走,為他說情。最後,他被赦免了,條件是立刻離開非洲,且再也不踏上這片土地的條件下,無論未來他出於何種原因出現在此,也不論停留多久,他都會立即被處決。至此,雷蒙德對殉道的熱情已**然無存,他迫切地接受了這個條件,並即刻離開突尼斯,準備前往羅馬。後來,他改變主意,在米蘭住了很長一段時間,並在煉金術(有些人說是占星術)上取得了重大成功。
那些相信煉金術並注意到雷蒙德·盧利生平的作家宣稱,當他定居米蘭時,曾收到英格蘭國王愛德華邀請他到自己的國家定居的信。這些人更聲稱,雷蒙德欣然接受邀請,國王在倫敦塔安排了一處供他使用的公寓。他在那裏製造了許多金子,同時監督“玫瑰金幣”(rose-nobles)的鑄造。他曾以鐵、水銀、鉛和鉑提煉了價值達六百萬的金子。可信度較高的《寰宇傳記》作者則反駁,雷蒙德從未踏上過英格蘭的領土,那些關於他作為煉金術士的傳說,則是錯誤地將另一個雷蒙德——塔拉戈納猶太人——的生平套到了他身上。諾德在《辯護》(Apologie)一書中清楚解釋道:“雷蒙德·盧利贈予愛德華國王六百萬對抗土耳其人等異教徒。”但那並非他點石成金的成果,而是他向國王建議對羊毛征稅的成果。為了證明雷蒙德真的去過英格蘭,他的追隨者聲稱,他在自己寫的《金屬的轉換》(De Transmutation Animae Metallorum)一書中說自己受到英格蘭國王的邀約來到了英格蘭。但這些煉金術作家在究竟是愛德華一世還是愛德華二世邀請了雷蒙德的問題上出現了分歧。最後,在修複了雷蒙德1312年的日記後,他們認定是愛德華二世。
埃德蒙·迪肯森(Edmond Dickenson)在《哲學家榜樣》(Quintessences of the Philosophers)一書中表示,雷蒙德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進行了研究,他離開很長一段時間後,人們在他的密室裏發現了大量金粉,這些金粉讓建築師發了大財。朗格萊替威斯敏斯特教堂主教約翰·克裏默(John Cremer)撰寫的傳記表示,雷蒙德會來英格蘭完全是基於克裏默的牽線。克裏默花了三十年的時間也沒有發現賢者之石。有一次,他在意大利碰到雷蒙德,並不斷引誘雷蒙德向自己透露其中的奧秘,但雷蒙德告訴他,他必須跟前人一樣,靠自己的力量找到。克裏默回到英格蘭後,和國王愛德華談起此事,並大力讚揚這位哲學家的能力。於是,雷蒙德很快就收到一封邀請函。羅伯特·康士坦丁諾斯(Robert Constantinus)在1515年出版的《醫術專業術語》(Nomenclatore Scriptorum Medicorum)中說到,在經曆仔細的搜證後,他發現雷蒙德·盧利曾在倫敦住了一段時間,並在倫敦塔中利用賢者之石煉出了金子,而他也親眼看到過雷蒙德鑄造的金幣,也就是英格蘭俗稱的“雷蒙德金幣”或“玫瑰金幣”。盧利本人似乎也曾吹噓過自己會製造金子。在他著名的《金屬靈魂》(Testamentum)一書中,他聲稱自己將不少於五萬磅(8)重的水銀、鉛和鉑轉化成純金。英格蘭國王很有可能相信該煉金術士擁有的卓越能力,於是邀請他到英格蘭接受測試,並聘請他指導提煉黃金與鑄幣。不相信任何煉金術的卡姆登,也支持雷蒙德鑄造了玫瑰金幣的說法。他認為,一名男子因金屬知識而出名,並因此擔任鑄幣師,這其實也沒什麽稀奇之處。雷蒙德那時七十七歲,已經進入遲暮之年的他很願意讓大家相信他發現了這一偉大的秘密,因此他支持了謠言。
在英格蘭待了一陣子後,雷蒙德回到羅馬,準備完成比煉金術更重要的人生使命。他曾提出幾種方案,但都沒有被采納。他的第一個方案是在歐洲所有修道院中引進東方語言;第二個則是統一軍事指令,以期軍隊團結一致,更有效地抵抗伊斯蘭教徒;第三個計劃是偉大的教皇應禁止學校閱讀廣受伊斯蘭教徒喜愛的阿威羅伊的作品。教皇並沒有以非常熱情的態度接見這位長者,於是,在羅馬待了兩年後,他再一次隻身前往非洲宣傳耶穌基督的教義。1314年,他抵達博納,因不斷詛咒當地人的神明而惹惱了伊斯蘭教徒,受到石頭的攻擊並躺在海岸上等死。數小時後,熱那亞的一名商人發現了他,並將他運到自己的船上,前往馬略卡島。身受重傷的雷蒙德雖然還維持著呼吸,卻無法說話。他意識不清地度過了幾日,當船開到能看到家鄉的海岸線時,他已經停止了呼吸。他的遺體被送入帕爾馬的聖歐拉利亞教堂,人們在那裏為他舉辦了盛大的葬禮。後來,據說他的墳墓經常鬧鬼。
至此,當時最具傳奇色彩的雷蒙德·盧利結束了一生,雖然他在晚年吹噓自己煉出過價值六百萬的黃金,但他依然是所有煉金術士中最誠實的那個。他留下五百卷作品,主題包含語法、修辭、倫理學、神學、政治、民法、教規、物理學、玄學、天文學、醫學和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