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我當空氣”——冷漠和忽視
心理學家將冷漠和情感忽視視為創傷性體驗。兒童心理醫生、關係專家卡爾·海因茨·布裏施說:“不被關注,得不到回應,是一種特別有傷害性的經驗,不管對小孩還是大人,有伴侶的還是單身的,在私生活中還是職場中。有些家庭好幾代都習慣生氣時對人不理不睬,將冷漠作為懲罰。”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表麵上看起來也許挺好的,甚至物質上也很富足,但精神上很貧乏。他們得不到承認和尊重,得到注意也多是以訓斥、否定的形式。
一些學者認為,父母或其他重要親人的極端冷漠造成的打擊與身體暴力、性暴力的打擊相似或一樣嚴重。至於父母為什麽不關愛孩子並不重要,不管是因為自己陷於某些成癮問題而做不到、自己就有人格障礙還是生性冷漠。人是社會動物,生來就需要交流、關聯、互動。曆史上有許多不幸的例子,有些人(經常是兒童)不得已而過著與世隔絕、缺乏關愛的生活,結果不僅心靈逐漸衰弱,身體也越來越差。
人是哺乳動物,但智人之所以比其他物種進化得更充分,就是因為他們懂得合作。有歸屬、有交流、有認同,是保持健康的基本前提之一。2烏爾姆大學附屬醫院心身醫學及心理治療科(心身科)醫務主任哈拉爾德·京德爾說:“孤獨能讓幾乎所有人生病,關於這方麵已經有不少研究和證據。不被認同和欣賞不僅會影響大腦,還會影響整個身體,尤其會導致很高的炎症水平,許多身體和精神疾病都基於這一機製。”3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1919年的文章《一個被打的小孩》(德語:Ein Kind wird geschlagen)中就已經指出,對某些人來說,被粗暴對待、關係不好造成的影響,還沒有被完全無視造成的大。有些受害者會再三陷入打擊自尊的關係中,一輩子都要與其後果鬥爭。喚不起別人的反應、得不到別人的認同、被別人完全忽略可導致對自我價值的否定和突然的絕望。人會感覺自己什麽也不是、誰也不是,沒有任何的社會、情感支持,仿佛飄浮在真空中。
身體暴力產生疼痛,而且這種暴力和羞辱聯係在一起,但不少學者得出的結論是,身體暴力有時還好過完全被忽視。當然,這不是為身體暴力開脫,不過它總歸包含對方的反應——人與人之間產生聯係,製造出一些事情,加害者對受害者施加行為,盡管這時向其表現出的主要是凶狠、憤怒、仇恨。
邁阿密大學的精神病學家查爾斯·內梅羅夫說:“被忽視和精神創傷會留下難以磨滅的傷痕。孩子得不到關注,可產生最糟糕的身體、心理上的後果。”盡管比較哪個更恐怖不太合適,但情感暴力的後果可能更甚於身體虐待、性虐待的後果。慕尼黑工業大學附屬醫院的心身科醫生、創傷專家馬丁·紮克則表示:“(情感暴力會使)一切都失去意義,人會萬念俱灰、一臉麻木,情感受到很大的壓抑。”而在大部分身體虐待案例中,受害者會對加害者發展出憤怒、反抗等自我保護情緒,在這裏恨至少使人有一個“對象”。
被忽視的孩子則完全沒有“對象”。倫敦的兒童心理醫生邁克爾·拉特也表示:“缺乏的東西引起的傷害可能才是最大的吧。”亞特蘭大和邁阿密的精神科專家在幾年前就已指出,童年早期遭受虐待或忽視的人,長大後認知缺陷明顯。4 在遭受創傷的病例身上,不僅情感處理能力受損,視覺記憶、向著目標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都被破壞,而童年早期被忽視引起的情感紊亂是最嚴重的。情感穩定度、智力、記憶力均明顯受到影響。心理受傷引發了認知困難。
得克薩斯州登頓大學的謝利·裏格斯說:“情感虐待大概是最常見也最嚴重的虐待。家長既是問題的起因,也是問題的答案,這對於孩子是一個很大的難處。”如果被所愛的人、童年早期依賴的人傷害,那麽所造成的心理和身體上的長期後果會特別嚴重。是讓自己造成的傷口愈合,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將其撕開,一直讓孩子擔驚受怕,一直刺傷孩子,完全取決於家長。
如果父母完全不試著消除自己對孩子的羞辱,收回對孩子的貶斥,孩子非常可能出現心理以及生理上的紊亂、應激、痛苦等反應。沉重的陰影會籠罩情感暴力受害者的日常互動、與他人的關係等,讓他們長期生活在一片黑暗中。對此類經曆,每個人的反應都不同,但後果可能在許多年後依然存在,持續影響著人的一生,甚至直接毀掉人的一生。